《少年闰土》原文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1-30 16:06: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少年闰土》课文原文

后附教学设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②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少年闰土》是“初识鲁迅”主题单元的第一课。课文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现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本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我”印象中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第二部分(第2至5自然段):写了“我”和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至18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四件新鲜事。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分别的情景,表现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友情。

  从结构安排看,本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接着按“相识——相见——相处——相别”的顺序叙述,详写了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看瓜刺猹”这一事例,条理清楚,详略分明。

  从人物塑造看,既有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来表现人物,也有通过抒发“我”的感受来侧面烘托。

  课文还为本单元习作“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提供了范例,除了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人物特点外,还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了主观情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原文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原文进行课外阅读,以更好地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和他的写作意图。

  二、学情分析

  从内容上看,因为课文主要写的是农村少年的儿时趣事,情感真挚,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读。

  从语言来看,由于作者写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习惯不同,因而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去感受、概括闰土的人物形象。但该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对文章的结构梳理、内容概括、写法揣摩等方面的学习还缺乏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另外,本课是“初识鲁迅”主题单元的第一课,要求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鲁迅做一些了解,但要避免学生照搬大段“人物简介”,可以借助单元导语页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把握鲁迅的人物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并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体会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能说出“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鲁迅

  1.出示鲁迅照片,导入: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子呈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鲁迅)

  2.学生快速阅读篇章页上的鲁迅资料,圈出关键信息:

  ◇原名,主要作品,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过渡: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来走近这位伟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节选自《呐喊》中的《故乡》。(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词语。

  2.初读反馈

  (1)结合图片理解:“祭祀”“供品”“祭器”等词。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3.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2)交流反馈。

  (三)初识闰土

  1.自学第2至5自然段,填写人物信息卡。

  2.小组交流:看信息卡,介绍闰土。

  3.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聚焦外貌描写,点拨:“作者描写闰土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五官?”

  5.交流后小结:作者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就让一个来自绍兴农村的健康可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四)记忆中的闰土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圈出句子中描写的景物。

  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

  学生读词语想象画面,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是一片怎样的天地?(宁静辽阔)

  引导学生加上写颜色的词,把这些景物连起来说一说,感受色彩美。

  (2)引读:在这样宁静的夏夜里,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学生读描写闰土的句子,抓住动词,指导学生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矫健,与前面的“静”形成对比。)

  (3)小结:好一个( )的闰土。

  (4)借助插图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为后面的场景描写练习作好铺垫。

  (五)拓展练笔

  1.一边指板书,一边引导:第一自然段的场景描写让一个矫健、富有生气的少年闰土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出示课后练习题“小练笔”)

  2.看照片同桌互相练说。

  3.学生写照片画面。

  4.交流评改:着重点评环境和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巩固

  1.听写课后词语

  2.抽取学生作业,师生合作批改

  3.学生自评,订正

  (二)概括“新鲜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气勃勃、朴实羞涩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学生默读第6-18自然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      ) (       ) (      )

  3.交流反馈,相机板书。(如: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三)再识闰土

  1.学生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新鲜事”练习朗读。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1)“雪地捕鸟”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学生口头完成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③出示动词,引导学生练说雪地捕鸟的过程。

  扫、支、撒、缚、拉、罩

  (2)“月夜刺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会成为“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③小结:夏日的夜晚,在广阔的沙地里,手拿胡叉,与伶俐的猹斗智斗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新鲜奇特的事。难怪多年后“我”回忆起闰土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3)“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①引导学生思考 :相比其他两件事,这两件事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②追问:能不能直接把这两件事去掉不写?(去掉不能体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3.概括闰土形象

  (1)过渡:闰土给鲁迅讲了这么多的新鲜事,这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男孩身上的什么深深地吸引了鲁迅?

  (2)引导学生小结:他真是一个( )的少年。(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3)引读:难怪“我”从心底里发出感叹——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4)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阿”包含了“我”怎样复杂的情感?(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只能困在院子里的不满……)

  (四)质疑交流,读懂“我”的内心世界

  1.过渡: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当时的“我”呢?

  2.出示课后题句子,说说体会

  3.讨论后小结:文中多次出现“不知道”,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并”“素”等词语在句子中起到强调的作用。

  (五)感受分别

  1. 过渡:闰土就要回家去了,“我”依依不舍——(指名读第19自然段)

  2.提问:“我”和闰土分别时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友谊的?(哭)同样是哭,有什么不同吗?可不可以换过来?

  比较“大哭”和“躲到厨房哭”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人在聊天玩耍中没有隔阂,但两人的身份是不同的。

  3.指板书,小结: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情。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勇敢机敏、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六)拓展阅读

  这样一个富有生气的男孩长大以后会是怎样的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

  六、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0b55f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fc.html

《《少年闰土》原文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