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热点时评:科技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0-01-27 12:1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热点时评:科技文化教育

一、把家风建设融入传统节日

202001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人最看重团圆。每年春节,家就成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方向,人们从天南地北赶回家中,团团圆圆过个年。春节团聚已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蕴含着无限亲情。利用春节相聚时刻,培育优良家风,也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承。

  春节习俗,既有行礼如仪之义,也有修身养性之用。“尽人伦曰忠曰孝,守家业以俭以勤”“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在春联中常能感受到劝人向善、勤俭持家的力量;在一家人围炉夜话、一起守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团圆和秩序的价值,更能由此对传统、对时间多一份敬畏之心。一些地方还形成了过年期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讲老故事、老规矩以及各类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习俗,被称为“讲古”。民间也素有“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的说法。

  春节团聚,一家人坐在一起讲讲老故事,是一种文化传统,更在不知不觉中把家风建设融入到节日之中。一家人沉浸在节日气氛和浓浓亲情之中,对是非对错、善恶好坏更容易产生共鸣,更能够接受崇德向善、勤俭持家、廉洁自律等正向价值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在这个过程中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一个党员干部的律己修身,如果受到好的家风家教的熏陶,就更能怀有敬畏之心,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相反,如果不注重家风建设,就可能扣不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对违纪违法省部级干部党纪政务处分决定中,可以看出其中很多都有“本人及其亲属收受巨额钱物”“家风不正”“家风败坏”等问题。一个腐败官员的落马,往往会牵扯出家风问题,更说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已经成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向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农历新年将近,这是一个回归家庭、阖家团圆的时刻,也是一个感受家风家教的契机,广大党员干部更应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更要借助春节之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和家人团聚时,把讲古、话廉、修身、齐家作为一道精神“大菜”,与家人共品共鉴,互相提醒,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之中,让家的味道更浓、更足、更有感染力,让优良家风扎根更深、影响更久、传播更远。

二、多方合力打击“傍名校”行为

2020-01-09 来源: 经济日报

  据报道,北京某教育公司因在其公司简介中利用某知名高校虚假宣传,近日被北京海淀法院判决停止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赔偿该高校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41万余元。

  一些名校声名在外,时常被一些教育机构强行“傍名”“蹭流量”。一时间,以名校冠名的机构“满天飞”……校名的全称和简称被企业和商家非法侵权,会给学校自身的品牌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害及潜在风险,同时还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今,一些机构“傍名校”,不仅冒用校名,还假冒名义办学、办班,号称拥有名校师资,在校区租场地混淆视听等,相当具有迷惑性。因此,保护校名的全称、简称等重要无形资产,维护相关知识产权,成为许多学校乃至全社会面临的紧迫课题。

  为保护知识产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多年前就成立了标识管理办公室,但此类山寨事件依然不绝于耳。“傍名校”行为之所以难禁、难查,原因在于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利欲熏心,企图通过“傍名校”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回报,一些人的“名校情结”更加剧了机构的逐利心理。同时,一些学校的维权意识较弱且校方没有执法权,维权效果有限。

  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傍名校”行为应受到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罚款以至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被冒名的学校可依侵权责任法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所受损失。因而,对于学校而言,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发布公告、举报取缔、司法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权,让侵权方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同时,应切实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及时将各项标识申请注册为商标,积极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及监测预警,才能在侵权事件面前游刃有余地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助于彰显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当然,打击“傍名校”行为不能仅靠学校自身,还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对培训市场“傍名校”行为“零容忍”,在审批环节加强审查、及时阻止,对于已发生的相关行为查清真相、严肃查处,对于非法冠有名校头衔的教育培训机构实行行业禁入,与学校、学生在打击“傍名校”行为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对家长和学生而言,也要消除“名校情结”,客观理性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

  同时,创业者、企业家们也应认识到,合法合理的商标布局是品牌安身立命之本,实行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及预警维权等,是品牌及企业实现良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文/ )

三、以公共利益为底色,人脸识别技术请慢些走

20200109 来源:工人日报吴迪

  最大程度降低公众为新技术的漏洞埋单、付出不必要代价的可能性,比研发推广新技术本身,更具有挑战性和考验力。

  据近日央视报道,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漏洞牟利的灰色产业。一套人脸和身份证照片打包价2.5元,还有人在线传授照片刷脸技巧,经过操作,可以骗过部分手机App的活体认证环节,相关人脸认证涉及58同城、陌陌、世纪佳缘等多个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比如身份验证、扫脸支付等。此外,在失踪搜救、安保、侦破、反恐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张学友的演唱会成了逃犯的梦魇、北大弑母案嫌犯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以及最新的劳荣枝案等,这其中都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功劳。

  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人脸识别目前在世界范围处于推广、普及阶段,是全球性的技术发展趋势。未来,应用场景会更广泛、层次更加深入,将深刻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有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151.7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530亿元,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与此同时,公众对人脸识别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甚至威胁资金安全等表示担忧。一项研究发现,超七成民众对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能力存有疑问,担心人脸信息遭泄露。

  会不会有公司收集的人脸识别数据库存在信息泄露?会不会危及用户财产安全?个人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是公众最担心的两个问题。其原因,一是相关立法、规范性政策等明显滞后于技术发展,没有缰绳自然勒不住狂奔的野马。二是收集和使用人脸信息的必要性、边界等问题尚无“标准答案”。比如,当人们在用一款软件玩换脸游戏时,其实暴露出去的人物画像已经变得更加丰满——人脸识别能与多方信息关联,计算得出更多深层信息,如身份证号码、购物习惯、金融贷款、家庭住址、甚至性取向……

  显然,人脸识别是一把双刃剑。充分利用好这一技术,创造出更多积极效应,是人们所期望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其不闯祸、不添乱,也非常值得关注。就此而言,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明确企业的从业资质与行为规范;制定更加完善的准入机制,最大程度地防范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核心一点,要平衡好创新与风险、技术进步与个人权益保护的关系。

  从共享经济井喷时代的单车押金难退,到二维码面世初期的资金被盗,再到如今的人脸识别喜忧参半,很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出我们的意料,而其中尤其让人担心的是,普通百姓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之付出一定代价。

  发展新技术不能因噎废食,但必须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某种程度上讲,最大程度降低公众为新技术的漏洞埋单、付出不必要代价的可能性,比研发推广新技术本身,更具有挑战性和考验力。

  发展新技术,当以公共利益为底色。人脸识别技术,请慢些走。

四、“全脑教育”噱头大于实际

20200109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脑科学是最具挑战性的前沿学科,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宣布成立,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该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视脑科学研究,有利于释清社会对相关概念的误解。当前市面上以脑科学为名的培训可能噱头大于实际,而所谓“全脑教育”很多时候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毫无疑问,打着“脑科学与教育”培训的旗号,在家长、学生中大肆传播的“神经神话”,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一家号称能“蒙眼辨色”“七天成诗人”的教育机构,16天就收费6.8万元;来自宇宙神秘力量的“量子波动速读”,让你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1-5分钟看完10万字的书;有机构利用“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形”理论,刻意强迫学生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拿笔,谓之“左利右脑”……围绕“全脑教育”的各种教育理念,已经被证明是伪科学,是不折不扣的骗局。但由于利用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类似骗局依然绵绵不绝,家长师生深受其害。

  为什么说“全脑教育”是个噱头?这是对脑科学理解过于简易所致。比如,有一个广为传播的误解,就是普通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少部分天才开发到了五成,其他部分是闲置的。但实际上,脑科学工作者早就知道,人脑没有“浪费”。在进行复杂认知任务的时候,大脑的大多数区域都能够被有效调用。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左脑对数字文字的识别、认知、记忆要好一些,而右脑在图像图形处理上占优。但其实这种二分法过于简单了,学界公认左右脑在底层处理方式上或有分工,但在许多稍微复杂一些的处理行为上,必须左右脑协同分工才能进行。

  脑是一切认识过程的神经基础。目前,我们虽然不清楚脑是如何直接发挥作用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必然的规律。比如在特定年龄阶段,孩子的大脑可能只能完成特定的认知任务。在这样的阶段就开始强调“全脑教育”,或许会起到揠苗助长的效果。家长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固然可以借助一些脑科学知识,进行个体化、系统化训练。但学习这码事,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再有天赋不努力也会“伤仲永”,笨鸟只要努力也能飞得足够高,那些不想用功却想着速成的人,最终很有可能一事无成。

  一些伪科学屡屡被辟谣却依然卷土重来,固然跟许多家长的焦虑心理有关,但也表明许多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亟待提升。此前,暗物质、石墨烯、引力波、纳米材料等高科技概念都曾被用来营销,要应对这种乱象,就应该提高科普力度,让人们及时准确地汲取有效信息。具体在脑科学方面,开设本科专业是个不错的办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专业有400多个,却没有一个是神经科学的专业,这不仅造成了本科生学习和研究生科研的脱轨,客观上也造成了科学知识的匮乏。开展相关专业,也能为科普事业提供学术支持。

看似科学的“全脑教育”,其实并不科学。希望家长们都能擦亮眼睛,认清这类培训机构的实质,老老实实回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正道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493e37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6.html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热点时评:科技文化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