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8977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不可轻率处理“海因茨两难故事”
教师不可轻率处理“海因茨两难故事”
引子: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00 美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
论题: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 正文:
这是一节初二政治课,也是上周我们听的一堂课,开头老师在多媒体上出示的故事,围绕着“行为与后果”这个主题设计的,也是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示例,可能是上研究课的原因,老师很快的提出了问题,孩子们短暂的讨论后,老师就迅速归结答案,当然是海因茨不对,他可以向社会求助,不应该到药店去偷。实际上,孩子们知道,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如果社会是充满着温情,药剂师会狮子大开口吗?正因为社会充满着铜臭味,海因茨的悲剧才可能发生。如果海因茨不如此干,他的妻子只能眼巴巴地等待死亡,这是更加糟糕的结局。从这一点上分析,海因茨还是有良知的,在人性善良的砝码上至少能够加几分。我们也知道,从法律层面上看,海因茨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但正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备,社会制度的不健全,至少在面对老百姓大病问题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导致海因茨痛苦,到底是海因茨错了,还是社会存在问题,这一点,我觉得老师有必要与孩子进行认真地探讨和交流,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给个答案,说一句不痛不痒的向社会求助,这么简单。
这个示例的处理我觉得老师过于简单,并不是学生没话说,而是有太多的话要说了,不知为什么,为啥不可以搞一个辩论赛,完全不要过分在意一堂课的完整性,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对于初二的政治老师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教学进度,不可能天马行空,如果这位老师平日里不钻研教材,那就更加不敢越雷池一步了。为啥呢,初中阶段,学习政治、历史,常常到了初三才考试,初一初二常常是打酱油的,这就导致这样的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如此,只能搞得生不生熟不熟的,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只能让孩子带着一个个疑惑走进社会,那是非常糟糕的事儿。
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难题,常常会大惑不解,怎么会如此呢,说到底,在学校里,我们有许多生活中的道理没有辨别清楚。就像海因茨的两难境界一样,一方面是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是严肃的法律。
我也教过初二的政治和历史,尤其是政治,我觉得编教材的人真的是良苦用心,可以说每个章节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处理得当,对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有益的。
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的政治常常脱离生活实际,导致纯粹在理论上进行分析,结果记住的到现在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唯有到了高二,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知道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等到工作后,有了一点年头,我才找到了许多的哲学书,看到各家的思想,陡然明白曾几何时,自己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
人总归应该有信仰,如果在形成世界观之时,我们的老师没有认真对待,可能自己的世界观,信仰也存在问题,自然不会让孩子明了了。俗话说,己所勿欲勿施于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人的人首先应该能够教育好自己,如果自己的认识都是那么的肤浅不值得推敲,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又会如何呢?
抱着教参不妨,一味地讲究进度,忽略了一堂课到底什么是重点,那么这样的课,我看就算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对提高孩子的认识又有什么作用呢?
海因茨的悲剧,作为老师不要仅仅着眼于行为与后果,要好好地分析事情的缘由,让孩子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同时,要想让海因茨的悲剧不再发生,我觉得老师除了要让孩子们分析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还要构建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在医疗改革,社会福利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让孩子学会担当,明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样的立足点才有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24252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2.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