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0-03-25 21:01: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用一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强调了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8d94dd5022aaea998f0f3a.html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