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15 22:4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一消费金融行业概述

1定义

2行业发展背景/驱动力

1)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人群有限,信贷人口渗透率不足

2)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

3)科技的发展带来风控手段的革新

4)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业务模式的创新

3行业发展阶段与规模

4产业形态

1)客群形态

2)资产分类

3)作业流程与合作模式

4)成本收入杠杆

5行业监管政策与影响

1)监管政策

2)影响

二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1参与主体划分

2各参与主体业务与盈利模式

3各参与主体优劣势分析

三消费金融成功案例剖析

1爱财集团-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打造陪伴式场景金融生态圈

1)发展进程

2)业务布局

3)案例启示

2京东数科-以电商生态为基石的消费金融进阶之路

1)发展进程

2)业务布局

3)京东转向背后原因分析

四行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强监管持续进行,业务创新难度大

2行业共债风险加大,客户质量下降

3可渗透客群空间有限,行业增速减缓

4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风控道阻且长

5成本不断走高,盈利空间变窄

五行业发展趋势

1消费金融市场仍是蓝海,风控与场景是核心

2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

3小额货币化,大额场景化

4行业集中度提高,寡占型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5优化客户体验,提升用户品牌忠诚度

正文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根据业务类型可分为消费贷与现金贷,包含传统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消费金融两种形态。

2015年,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27.6%,而同期美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为82%,相较于美国,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明显不足,究其原因,除了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量入为出,储蓄为主”的社会消费观念,更主要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与业务开展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监管中,导致其业务模式固化定价单一,风险容忍度低,准入门槛高,在授信人群与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灵活性,导致其业务覆盖人群有限,用户无法下沉,信贷渗透率不足。

2)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场景的丰富化与消费途径的便捷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加之电子支付便捷化弱化了人们的货币观念,超前消费,及时享乐主义盛行,在收入水平受限的情况下,分期消费与先支取后偿还的方式备受青睐。

3)科技的发展带来风控手段的革新

I用户行为的线上化与数据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日常生活、社交、支付、投资等活动均能通过手机解决,而由此产生的位置、社交、支付、浏览、通讯等数据的可实时记录、更新、存储性为线上自动风控模式的搭建与运行提供了支撑。

II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多渠道数据获取、结构化画像与自动化决策

在多渠道获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运维平台与全方位检测系统进行数据的筛选与流转,机器学习算法与统计分析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定价、实时检查与分析用户为,解决了过去人工与实地风控模式中的重成本、低效率的弊端,实现了线上高效运营效果,也为短期内的快速复制与规模化成为了可能。

4)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业务模式的创新

从09年消费金融试点政策开始,到15年逐步放开地域与参与主体的限制,各商业银行,运营商,互联网行业巨头,P2P以及科技公司相继入场,利用自身的优势瞄准细分市场进行市场抢占,针对学生群体、优质群体、次优客群,线上&线下,有场景&无场景的产品线延伸与业务模式创新。

3行业发展阶段与规模

消费金融的发展到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

启动期: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政策出台,首次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并设立成立条件,2010年北银,中银,锦程,捷信获牌成立,2013年银监会扩大试点城市,行业开始逐步启动。

增长期:继2014年《消费金融管理办法》放开地域限制,将消费金融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后,15年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放开参与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期间获得金融牌照的消金公司多达16家,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发力,2014年2月京东消费金融推出业内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同年7月,天猫推出天猫分期,12月,支付宝信用消费产品-花呗上线,2015年初,京东提出场景化消费金融,将消费金融服务覆盖到教育、旅游、装修、租房等领域,15年4月支付宝推出消费信贷产品-借呗上线,百度推出百度有钱,大量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产品涌现,各个机构在消金这块蓝海市场争相发力。

整顿期:消金市场的蓬勃发展无疑给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步伐,但野蛮生长的环境下市场主体鱼目混珠,隐患丛生,从2017年11起,国家相继出台各项限制性政策,对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资质,产品,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风控催收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监管,清理非法平台,规范行业环境。

4产业形态

1)客群形态

另外,根据近期清华大学发布的一个报告可以总结出消费金融客群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年龄:18-39岁的群体使用消费信贷的占比超过66%;

收入:主要集中在月收入5K以下的群体,其中,月收入在3-5K的群体占比70%,其次是5K-10K群体,而3K以下低收入群体和10K以上的个人消费金融行为相对来说较少,更多的集中在副业周转或生意经营方面的资金需求;

学历:从学历角度来看,专科生占比57.5%,本科生占比24.5%;

职业:职业和收入较稳定的企业员工、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是消费信贷的客户主体,占比84%。

而从机构方来看:

I收入在10K以上的个人和30K以上的企业,综合资质佳议价能力强,可选择多,对价格敏感且资金需求数目较大,由于银行、消金公司、头部互联网巨头能提供较低费率与数目较大的资金,从而在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成为此类客群的优先选择;

II3-10K的客群占比70%,是消费的主力,也是信贷客群的主导力量,“小额复借”是此类客户的基本特征,在“小额分散”的风控原则下此类客户的偿还能力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从而成为众多机构的争抢对象。

III3K以下的客群中,其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欠缺,风险较大,对于尚有一份正当工作的人群,P2P与现金贷公司通过高费率定价方式,覆盖高风险,而其中的“三无”人士或黑户等,只能通过私贷、地下钱庄等方式进行借贷。

2)资产分类

I线上有场景的资产:风险低,客群基数大,复借次数高,是当前最好的资产,但线上业务互联网与电商巨头可通过支付闭环,设置竞争壁垒,从而防止竞争对手进入。

II线下有场景的资产:因监管政策的大额受托支付与消费金融必须回归到消费场景的要求,以及场景风险可控的特征,从而成为消费金融蓝海市场中的香饽饽。在各大场景中,食品烟酒、交通和通信、衣着等均为小额高频场景,支付属性强于分期属性,这部分场景只能通过先支付,后账单分期来做,而这部分市场被信用卡与带有免息期的支付(支付宝&花呗、苏宁支付&任性付等)占据。在此情况下,大额低频场景中的耐用品消费(汽车、3C类)与服务型消费(教育、旅游、租房)成为争抢的对象,资金实力雄厚的可通过自建场景或者有场景的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强强联合”互利互惠,场景方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精准获客的渠道,金融机构通过分期付费刺激客户的消费需求,但在既往合作中,消费金融机构将C端作为风控的核心,而忽略B端机构的不可控性与复杂性,从而出现多起机构跑路或服务不满意(如长租公寓暴雷事件),客户利益严重受损拒绝还款,消费金融机构在此情况下承担贷款逾期和声誉受损的双重风险。

III无场景资产:线上机构通过线上流量或线下代理机构合作进行业务拓展,线下机构通过线下门店铺设扩张业务,这两种业务模式在前期的人口红利与市场空白期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监管的推进,伴随着业务缩减的同时,资金成本、获客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上升,线下面临着轻资产运营的难题,线上则面临着获客瓶颈与风控的问题。

3)作业流程与合作模式

4)成本收入杠杆

在消费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与收入总的来说可归结如下:

固定成本:系统与模型开发在早期需投入较大的成本,但随着业务的扩展,具备规模效应;

变动成本:一方面,在流量成本与客户重叠度日益攀升的情况下,需要提升流量的使用效率与寻求新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通过寻找优质资产与提升风控能力,降低风控成本与坏账成本;

收入:一方面,在等量客户情况下,通过精准获客与提升展业客群质量,提升通过率;另一方面,系统历史非高风险性被拒客户的再次使用与推动白名单客户的复借,可达到流量的二次使用于盈利。

2)影响

I费率限制:体内息费必须严格控制在IRR36%以内,体外收费不得挂钩单笔贷款;

II资质限制:从事放贷业务必须持牌合规经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资金通道”服务,必须介入风控与资金用途管控;

III业务限制:限制校园贷、现金贷、首付贷与投资性行为贷款,不得暴力催收;

IV融资限制:限制ABS出表,降杠杆,禁止非金融机构融资行为,规范合格投资者,打破刚性兑付。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信用卡的预借现金与账单分期满足持卡人日常消费需求,以及大额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与抵押贷款)两大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消费贷款/消费分期、便捷支付、个人现金贷三种业务方式。

互联网与电商巨头主要通过与旗下消费场景的对接形成消费、支付、物流、金融服务的闭环,以其主营业务为基石开拓消费金融业务,为平台用户提供现金贷、购物分期&账单分期服务盈利。

P2P与其他常见业务为现金贷、线上&线下消费分期、信用卡代偿等。

按照背景实力、资金稳定性与成本优势、风控能力、获客能力、定价灵活性五项指标进行优劣势对比,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商业银行系

S:强大的背景实力;凭借存款业务可获得稳定且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W:流程复杂繁冗,效率低;监管严,风险容忍度低,导致用户无法下沉

持牌消金系

S:依靠股东或者集团背景可低成本获取批量客户;风控技术与线上运营能力较强,效率高

W:相较银行,资金成本与稳定性次之;监管严格,业务拓展受限

互联网与电商巨头系

S:通过其庞大的用户与消费场景可实现“0成本”精准获客;基于用户过往长期海量的行为数据及技术优势,风控能力较强;从客户渗透方面来看,具有支付通道连接交易的优势,既能刺激费需求扩展场景,又能在良好的用户体验基础上实现双向盈利。

W:相较银行与消金,缺乏持续性低成本资金来源;且“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缺乏合作共享机制

P2P与其他

S:风险容忍度高;定价灵活;客户覆盖面广

W:背景与技术实力相对薄弱;资金成本较高且缺乏稳定性;因长尾客群居多,坏账率较高

爱财集团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以场景为切入点,为年轻人提供陪伴式消费金融服务,构建了“金融生态+金融科技+大资管”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形成完善的产业闭环。

1)发展进程

2)业务布局

3)案例启示

I以大学生人群为切入点,进行源头掌控

爱财集团以大学生为切入点,不仅积累了海量大学生的消费金融数据,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中大学生征信空白的问题,而且在大学阶段意识尚处于空白阶段植入品牌,用户忠诚度高,在大学生毕业阶段通过毕业金与毕业后的场景铺设实现用户留存。

II立足场景,提供丰富、多元的“陪伴式”金融服务

爱财集团通过用户全方位生活场景服务覆盖进行获客,并根据用户成长切入不同行业,丰富产品体系。随着品牌对用户生活的逐步深化,用户忠诚度提高,留存率及复购率明显提升,一客多用,大大降低了平台的获客与风控成本。

III通过布局渠道、金融、投资、资管四大模块,打造完善的金融生态体系

爱财集团通过布局渠道、金融、投资、资管四大模块,构建了完善的金融服务生态圈,而生态圈的打造不仅为集团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与议价能力,也为集团连接了千万优质客户,依托海量用户,与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一方面为合作企业提供导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生活场景的全面覆盖,不仅刺激了更多需求,也加强了自身品牌建设。

IV科技赋能,共建金融风控生态联盟

爱财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借力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形成了以大数据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形成了“只能安全官”“只能信审员”“只能风控官”“智能投资顾问”“智能销售”“智能运营”“智能客服”等核心业务应用能力,并通过与多家数据机构合作,提高数据覆盖广度和校验维度,共建金融风控生态联盟。

2京东数科-以电商生态为基石的消费金融进阶之路

电商巨头作为消费金融的主力军,其业务布局与发展方向备受瞩目,京东金融(现更名为京东数科)作为该领域的先锋,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战略步伐具有范例意义,在此案例中,将浅析其发展进程与业务布局。

1)发展进程

2)业务布局

京东金融集团,2013年10月独立运营,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已建立起十一大业务板块——企业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众筹众创、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事业、城市计算。除了服务金融机构,京东金融也在储备服务非金融企业和城市的技术能力。

在数据获取能力方面,京东金融背靠京东集团超过2.4亿的活跃用户,拥有几十万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数据,以及交易数据;同时,通过投资和合作的形式,丰富数据资源。

在数据技术能力方面,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学习、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图谱网络、区块链等技术应用。

在数据模型产品能力方面,开发出风险量化模型、营销模型以及用户洞察模型等,京东金融集团通过领先的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起风控体系、支付体系、投研体系、投顾体系以及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等一整套金融底层基础设施。

IToC的个人消费金融布局

2014年2月,京东金融推出首款消费金融产品-白条,2015年,白条全面打通线上消费场景用于京东商城的赊购服务,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后拓展业务边界,覆盖校园、旅游、房产、教育、购车、医美等线下消费场景,除去“白条”的信用支付产品,京东还为用户量身定制了现金贷产品-“金条”。

此外,京东采用平台化打法,服务于C端用户的同时架起金融开放平台,针对没有被平台“金条”覆盖的用户,京东推出贷款超市“借钱”,联合各银行、消金公司、小贷等持牌机构,来提供现金贷服务,区别于普通的贷款超市,京东在流量输出方式上全程API对接合作机构,要求合作机构使用“京东支付”完成资金放款、还款,做到信息流与资金流闭环,同时,在推送数据时,通过“小白”信用分进行风控输出,为其他机构赋能。

IIToB的企业消费金融布局

IV产业拓界

京东以数据科技为引擎,从2017年开始,启动农牧、城市操作系统,线下广告智能化等非金融领域业务,一方面,不断夯实数据基础,提升科技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加强对各行业与行业人群的了解与行业间的交互。

V大数据与风控技术输出

京东在过去多年的电商平台运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用户基础信息、购买行为与偏好、资金流、物流等多维数据信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量化运营模型(火药体系)、风险控制模型(司南体系)、数据洞察模型(活字体系)以及数据征信模型(造纸体系),形成整套贷前授信、贷中监控与贷后回收的高效、智能风控流程,其风控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3)京东转向背后原因分析

I监管压力:随着互联网金融体量扩大,可预见的监管压力会越来越大,京东数科在金融牌照上并不占优,不能继续金融一条路走到黑。

II资源有限:若继续做自有金融业务,从用户端看,京东整体流量相比阿里和腾讯等最头部公司并不占优,深度绑定京东电商生态,客户资源有限;从资产端看,自有金融业务的规模最终取决于资本金规模,而扩大资本金,就意味着要不断融资、出让股份,受制于人。

III竞争压力:成立于2013年的京东数科实际上只抓到了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尾巴,在第三方支付市场被支付宝、词汇网支付两分天下,且新支付技术未成熟时,硬刚正面战场,永远只是追随者。

IV市场趋势:从政府政策,到BAT与一众公司的转型,可以发现在历经2018年的洗牌后,新的角逐点演变为:科技、产业和toB三大要素,其中科技是新一轮增长引擎,产业是新的市场空间,toB是商业模式,京东利用其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与toB的商业经验两大核心能力跻身数字经济领域,从toC做自有金融业务的“科技金融”公司变成一个toB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能力、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业务模式从B2C到B2B与B2B2C,以数据科技为引擎,不断拓界。

一方面,监管政策划定“两线三区”,规定超出36%费率无效,定价的限定影响了消费金融机构对长尾用户的覆盖,业务下沉空间小,创新难度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消费金融政策对设立主体资格方面的规定严格,导致银行成为满足设立条件的少有主体。截止到2017年5月,目前全国有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非银行系持牌机构只有4家(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华融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有20家,占比为83.33%,所以银行系仍是消费金融机构主力军。但是设立主体有限化,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缺乏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

由于行业缺乏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合理的共享机制,导致机构在用户准入与风险定价过程中因信息存在滞后性与片面性,导致“多头借贷”现象严重,一方面,致使客户陷入不断地“借新还旧”,最终无力偿还而逾期跑路,另一方面,机构因客户的失信坏账飙升,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下采用暴力催收的手段,影响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安定。

消费金融业务在过去两年因人口红利的推动获得爆发式增长,但线上活跃用户量的有限性致使行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易触及天花板,另一方面,在有限的用户量情况下,贷款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客户的使用频次有限(客户有需要才贷款),且由于竞争者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对平台的忠诚度低,平台与行业业务增速放缓。

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并非像欧美国家建立在人们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线上流量入口与消费场景的强烈刺激下呈现井喷式爆发,而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将面临整体经济下行,债务泡沫破裂的社会风险,加之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对小额失信惩戒力度不够,个人违约成本低,消费金融在接下来的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加快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库,推进多维数据(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五险一金数据、个人人事档案数据、个人消费数据、个人金融数据等)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人群广泛、信息多元的征信数据库。这将有利于助推消费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完善、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人物画像的采集、风险识别的强化、风险管理的提升等;同时也有利于消费者信息的安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24家开业消金机构中19家实现盈利,净利润达60亿,18年下半年共10家持牌机构增资额共计超过88亿,此外,金美消金与中信消金获批入场,消费金融与传统金融错位互补,且随着居民收入与消费欲望的增长,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消费金融身兼消费+金融的双重属性(消费的落脚点是场景,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在扩张的浪潮中,结合场景获客,提升风控能力、降低坏账是其存续与发展的核心点。

线下渠道根植场景,具有实地信息的优势,但运营成本高,线上渠道具有自动化,低成本,响应快的优势,但缺乏对线下客户资源与场景的渗透易触及业务量发展的瓶颈(在线活跃用户有限),线上线下获得渠道分层多维渗透,线上运营,二者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额”的重心是“快”,方便贷款客户的资金流转,因此线上化、货币化是运营方向,“大额场景化”多出现在抵押、企业经营周转、家装、教育等,线下获客与监控便于企业把控风险。

消费金融具有明显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监管政策下对持牌合规经营要求的推进使得许多未取得牌照和相关经营资质的机构被迫转向,从2C纷纷转向2B的科技型公司,为有资质的平台提供获客、风控数据/技术、贷后维护等节点或全流程服务,银行、信托与互联网巨头在经历2018的洗牌后对旗下消费金融平台进行增资与技术支持,行业巨头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下,将进一步扩大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差距,形成寡占型市场格局。

在过去的2018年里,各方都深切感受到了过去的流量红利期已过,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深挖用户”和“服务实体”的阶段。一方面,通过机构合作或自主开发,丰富产品体系与拓展新场景,满足多层次客户多阶段个性化贷款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平台运营效率与自动决策能力,在线高效精准做出贷款需求匹配与定价决策,优化用户体验。对于用户经营方面,一方面通过增值服务提高用户活跃度、满意度与品牌忠诚度,减少客户流失,另一方面,通过白名单费率优惠与流程简化,促进优质老客户的复借行为,降低风控与边际获客成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2e9351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3c.html

《消费金融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