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之官服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古代服装之官服
古代有品级的男子在公务场合所需要穿戴的衣服冠饰,凡是涉及到皇帝以及需要使用冕服的场合,则可以参见前面的冕服一节。西汉初期并没有实行车骑衣服的规定,官员与民衣服无异。后来虽然有了对于带冠和服用颜色的相应禁令,但是并没有严格的体系,大抵是以四时节气而为服色之别。东汉明帝时,才开始制冕旒衣裳,形成了一套官服的系统。总的来说是以袍为朝服,即深衣制。根据四时节气使用不同的颜色,而在入朝时则均着皂衣。根据身份官阶的不同,又有所细化:如持斧捕盗贼的直使服绣衣;虎贲中郎将则着后垂交输,狭若燕尾的纱榖虎文单衣,虎文裤;伍伯服缇衣,纁衣赤帻;三老五更服都纻大袍,单衣皂缘领袖等。
南朝时期的冠服,天子为通天冠,黑介帻,绛纱袍;而官员则衣皂缘中衣,肩上有紫荷,象征贮藏文书奏章之囊,为衣袋之始。北周武帝开始则在袍下加横襕,以模仿下裳。官阶和身份的不同,主要是通过所带冠的不同体现的。武冠为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所带,插貂尾;鹖冠为武骑、武贲等武官所带,形制如弁;执法官戴獬豸冠;公卿在行卿射礼时代委貌冠;而行人使者多着高山冠等。除此以外,官服上还加有绶、佩,根据佩玉和绶带颜色的不同区别身份等级。朝会之时,官员们还需要随身携带笏板和白笔,以便记奏和书写文书。
唐代的冠服体系较为完备,可以分为天子的官服和群臣官服两个方面。天子冠服中的衣服,即冕服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则详细谈一下冠。天子的冠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服用规定:通天冠,即黑介帻承冠,一般用于重大的场合,与束带、佩绶和冕服同用;武弁,用于讲武、出征、狩猎、大射以及赏祖、罚社时;鹿皮制作的弁服,则在朔日受朝时服用;其余还有拜陵时服黑介帻,乘马时带平巾帻,视朝及宴见宾客时带白纱帽等,规定繁杂。群臣的冠服则分为朝服、公服和常服。朝服配有冠、帻、缨、簪导、革带、假带、剑、印绶等,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白裙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履。是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的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在冠和印绶的形制用色方面有所不同。公服,又名省服。有冠、帻、簪导、革带、假带等,绛纱单衣,白裙襦,方心,白袜,乌皮履。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谒见东宫的服饰。与朝服相比没有蔽膝、剑和绶。常服,古称宴服。天子用黄袍及衫,群臣亦用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用紫色,带饰用玉;五品以上用朱色,带饰用金;六品以上用黄丝布;六品七品用绿,带饰
1

用银;九品用青,饰以鍮石;庶人则用铜铁带。后来虽然时有更改,但是大抵是以紫、绯、绿、青四色来定官品的高低。
永徽二年,为防止诏命时的伪诈,则又设立了赐鱼袋合符的制度。鱼袋中装有鱼符,进出时合符检验。衣紫衣者鱼袋饰金,五品以上衣绯衣者饰银,此即唐代的章服制度。而在群臣所带的冠中,也是根据身份的不同带不同的冠,大抵与前代相同。武官以及鼓吹按工为武弁;三老五更带进贤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带法冠;武官和卫官公事时带平巾帻;主掌饮食和低级的官员则佩戴平巾绿帻。
宋代的冠服除去帝王和太子服用的通天冠、远游冠服以外,群臣的官服可以分为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也叫具服,用于朝会。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方心圆领。里面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罗大带,并用革带系以绯色罗蔽膝,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白袜黑皮履。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比如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和印绶。着朝服时一般配有进贤冠、貂婵冠和獬豸冠,并手执笏板。公服,又名从省服,曲领大袖,下裾有横栏,腰闲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靴或者是革履。沿袭唐代根据服色区分官职大小的制度,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其中紫色和绯色的都配有鱼带,不再使用鱼形合符,而是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时服,是宋代依照前代制度,按季节颁赐各官服饰,所赐的衣服包括袍、袄、衫、抱肚、裤等。大多是以各式鸟兽纹样的锦纹衣料做成,在颜色和纹样方面都有严格的品级规定。
明太祖下诏,衣冠悉如唐代的形制。皇帝的冠服分为冕服、皮弁服、通天冠服、常服和燕弁服等,与前代大致相同。文武官的服饰则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和常服。祭服为青罗衣、白纱中单,黑色衣缘。赤罗裳皂缘,蔽膝,方心曲领,冠带和佩绶。朝服为衣裳制,用中单、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根据品级的不同,佩戴不同的冠,革带上的装饰物也有所规定,依玉、金、银依次递减。公服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为绯色,五品至七品为青色,八九品为绿色。根据花纹和花径大小区别品级。常服,为常朝视事所用。穿团领衫束带,带乌纱帽,用补子上的不同图案区别品级。清代的冠服上也有补子,即是效仿明代而来。补子文武官不同,文官依照品级分别以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等禽类递降,而武官则以狮子、虎豹、熊、犀牛等猛兽递降。公侯、驸马则用麒麟。
2

乌纱帽为着常服时使用,以网巾束发后带帽,帽子前低后高,两边各插一翅,通体皆圆,以黑纱为表,漆藤丝或麻为里。儒生、生员和监生一般戴儒巾,椽吏、令史、书吏则戴四平方巾。明代时内臣的服饰与群臣有所不同,不能戴朝冠、幞头,不能着祭服和公服。他们穿用的冠服通常有:贴里、顺折、大折、曳撒和直身。在里面还会衬穿道袍和袄、短褂等。贴里为近侍穿着,红色,缀本等补子,其它人则穿青色。顺折形似贴里,下截类似马齿而逐次排列,形制类似女裙。大折下截前后做3638折不等,上截缀有补子。曳撒,长袖,两旁有摆,前襟下有马牙褶,亦有青红两色,红色的缀有补子。不光内臣服之,外廷士大夫也常在交际宴会时穿着。直身在外面两旁有襬,缀补子,也有开襬,加衬衣而束本等带的。
清代的冠服分为冠饰、服饰和其它配件三个部分。
冠饰包括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雨冠等。冬天戴的为暖帽,夏天戴的为凉帽。根据身份品级的不同,会递减帽顶的层数和所饰东珠的级别。所饰东珠种类包括红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金、银等。朝冠、吉服冠略有不同。服饰除了皇帝所用的衮服,龙袍之外,群臣一般着的包括朝服、蟒袍和补服,近臣和侍卫则多着端罩。朝服为上衣下裳制,也分为冬、夏两种。在颜色、花纹和质地上有着严格的品级规定。自皇帝以下,一般不得用十二章。皇子可以用金黄色,亲王、郡王用蓝色和石青,此下的官员都用石青色或者蓝色。蟒袍,是袍上绣有蟒纹的袍,自皇帝以下至九品和未入流者都有。不过服色和蟒的多少有所区别。如贝勒以下,民公以上经过赏赐可以穿着五爪蟒缎,武二品和文三品以上为四爪九蟒,四品以下为八蟒,七品以下为五蟒,均为四爪。
清代的补服比袍略短,但是长于褂,袖端平,对襟,又称为补褂。是清代最常用的官服。衣上有两块绣有文禽和猛兽的纹饰,以区别文武官和品级。承明制而来,所用纹饰大体与明代类似。端罩则是职位较高的皇帝的近臣和侍卫穿着,形制与补服类似,饰有皮毛,但是露在外表,与一般的皮裘有所不同。同样以服色和所用皮毛来区别等级。清代冠服的其它配件包括花翎、马蹄袖和朝珠等。花翎是冠上向后下垂拖着的一根孔雀尾的翎羽,插在类似于香烟咀的玉质或者珐琅质的翎管上。翎羽尾段有像眼睛的灿烂鲜明的圈,称为眼。有单眼、双眼和三眼的区别,没有眼的叫蓝翎。以三眼花翎最为珍贵,依次以等级递降。一般是有爵位,有军功或者高等级的官员、京城内外的武官才可得到,有时也可以由皇帝赏赐得到。
3

马蹄袖是在礼服的袖端做成马蹄形,男子和八旗的妇女都有。有时会在常服的袖口用纽扣将马蹄袖口上,权且充当礼服,用后则解下仍为常服。朝珠,由一百零八颗圆珠组成,挂在颈项之间而垂于胸前。后面有后引垂于背后,前面则还附有三串小珠。男的左面两串,右面一串;女的左面一串,右面两串。五品以下官员除非临时兼充他官,否则不能携带,而内廷行走人员则不论品级,一律佩带。朝珠以珠子的质料和串珠的细线颜色来区分品级。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894923b4daa58da0114ab3.html

《中国古代服装之官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