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发布时间:2014-05-11 21:43: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让学生体会这几首诗中体现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哀江头》

一、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参见《月夜》写作背景简介)

二、结构分析

按现实——回忆——现实,将诗歌分为三部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语句。试概括每部分的大衣。

1、行曲江所见景象

2、忆往昔繁华盛况

3、发物是人非感慨

三、鉴赏和探究

诗中哪些词句表现?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四、艺术手法分析

1<<哀江头 >>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今昔对照

2、反衬手法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 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意思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五、主旨分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蜀相》

一、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讨论赏析

本诗开头写诸葛祠,而且紧接一联又写祠景,却题为《蜀相》,为什么?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颔联”“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二字,景语含情。表现了对祠庙荒凉、世人逐渐冷落前贤之慨叹。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

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千古名句。

三、主旨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第二课时

《又呈吴郎》

一、背景简介

见课文注释(P14)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主旨)

2、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3、哪一联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尾联.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刻时代根源。

四、             要点总结

         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诗人由一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横流。同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尚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意境赏析

1)首联:
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己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此时已值衰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2)颔联:

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

此句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

3)颈联

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4)尾联

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三、比较赏析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答案: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四、主旨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a1023231b765ce050814fe.html

《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