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2020-07-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褫。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剐称。截():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 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 生病 D.王数封我矣 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把失败归结为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 1A

2C 3A
4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解析】【分析】(1A“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BCD理解正确。故选A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连词,表转折,但是;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转折;D连词,因而/所以 。故选C
3A理解不正确。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一个知:同智,智慧。第二个知,懂得,知道。以:把。为:看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故答案为:A C A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
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阅读批注
(示例)景公身为一国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乙)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1)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数之公前(数:数目,数量;几,几个;计算;天命,命运;道术,方法)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则臣服之(服:衣服,服装穿(衣服)从事,做服从敬佩,信服)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______ 弦章:________
【答案】 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解析】【分析】(1)语句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计算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穿(衣服)。据此可选择作答。
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
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 ”景公说:!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折枝:使树枝弯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C.尊君在不/不谋而合 D.入门不顾/顾影自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请用三条“/”给短文《王戎识李》划线的句子断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都形象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情景,从文中可以看出,谢太傅更喜欢第二个。
B.《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少年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让我们对古人产生亲近之感。
C.别的小孩争先恐后地去摘道旁的李子,唯有王戎一动不动。因为王戎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不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

D.《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该篇记载了各种语言环境中,不同人物善于言谈应对的故事。 【答案】 1C
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D
【解析】【分析】(1A.急,紧。B.约定。C.通,助词,表疑问语气/没有。D.回头看。故选C
2)句意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关键词:过中:过了正午。去,古今异义,离开。舍:舍弃,抛弃。乃,才。 3)句意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故断句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选项D表述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C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D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
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 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 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约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丢下。:离开。:才。日中:正午。:面对,对着。
3A“从正面强调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应该是从反面强调。 故答案为: 约定;舍弃,丢下 牵,拉
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诫子书________ 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险躁则不能冶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明志的前提。 B.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D.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答案】 1)告诫、劝勉;懈怠;轻薄
2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告诫 、劝勉;,懈怠。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明确;,达到;,消失。

3D项错误。应改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故答案为:告诫、劝勉 懈怠 轻薄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6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 顾野有麦场________ 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目似瞑,意暇甚。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犬/坐于/ B.后狼止而/前狼又/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
3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4D
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积薪/后。
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答案为: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大腿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像狗一样 打洞
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D
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8文言文阅读。
乳母诗序(节选) (清)郑燮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释】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鱼飧:有鱼的饭食。 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育于费氏________ 间有鱼飧瓜果________ 其夫谋去 ________ 竟亦不能食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4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抚育;偶尔;离开;吃
3)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4)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译为: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等。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偶尔。: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现代汉语中也有抚育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用。:买。:放。:处理。 4)可分析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等句,即可归纳出费氏对我倍加爱护,而我也视费氏为母,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至极。

故答案为: 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抚育;偶尔;离开;吃
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抒情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我的乳母费氏,是我的祖母蔡太孺人的侍女。我四岁时母亲去世,由费氏抚育。那时恰逢荒年,费氏自己在外面吃饭,但仍来我郑家干活。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偶尔有了鱼和瓜果之类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喂给我吃,然后费氏夫妇及儿子和母亲才可以吃。
几年之间,费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丈夫打算离开这个地方,费氏不敢说什么,但脸上常常挂着泪痕。她每天取来我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打水装满缸和瓮;又买来好几十捆柴火,堆放在灶边,没过几天,竟然走了。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看她家的灶还是热的,有一碗饭、一盘菜,藏在锅内,正是经常喂给我吃的饭。我痛哭,以致于吃不下饭。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昆仑之丘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洲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 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节选自《山海经大荒西经》)
【注释】有:词缀,无实际意义。胜: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流沙之滨 ________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________ 投物辄然 ________ 此山万物尽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3)《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被认为是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源头,但与后世文章中的形象截然不同。请据选文概括其形象。
【答案】 1)水边;围绕,环绕;同,燃烧;都,全部
2)有一个神住在那里,长着人的面孔和老虎的身体,尾巴上有花纹,花纹都是白色的,住在那里。
3)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同,燃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水边环绕的意思。而为副词之意。作答时,一定要先确定句意。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人面:长着人的面孔。虎身:长着老虎的身体。,花纹。:住。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可分析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一句,译为:有个神人头戴玉制首饰,嘴里长满老虎牙齿,拖着一条豹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字叫做西王母。即可归纳出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故答案为: 水边;围绕,环绕;同,燃烧;都,全部
有一个神住在那里,长着人的面孔和老虎的身体,尾巴上有花纹,花纹都是白色的,住在那里。
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本】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吃立着一座大山,它叫作昆仑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身上有花纹,有尾巴,上面有许多白色斑点,住在昆仑山上。昆仑山的周围,被弱水汇聚的深渊环绕着。深渊的外边有座山叫炎火山,一投进东西就会燃烧。有个神人头戴玉制首饰,嘴里长满老虎牙齿,拖着一条豹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字叫作西王母。这座山中世间万物应有尽有。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使:命令,派。市:买。肆:店铺。直:同,价值。踵:到, 走到。缪:同,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适:恰逢 B.他日,友人来过 过:拜访 C.逾年而事暴 暴:暴露 D.而悔谢曰 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案】 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
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D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画线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博学而笃志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吾日三省吾身曾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5)一天晚上,小明因和同学玩耍而没有完成作业,遭到妈妈的严厉批评。小明不服气而与妈妈辩驳。请你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劝说小明。(50字左右) 【答案】 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4)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
5)孔子教导我们要学而时习之,你没有按时做作业,怎么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呢?何况第二天老师要检查作用。妈妈也是为你好,赶快向妈妈认错,并完成功课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不要读成mǎng不要读成tái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义即为生气、发怒,一词多义,忠实、坚守。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学过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之,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乐,以……为乐。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可知从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5)本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中的劝说他人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分析情景,明确题意。本题根据题意,可知是劝说小明因和同学玩耍而没有完成作业,第二步要正确、得体地表达。首先要礼貌地称呼对方;然后结合题意,说明不完成作业的危害,要求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找到对应的句子即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讲明复习的重要性;还要注意应向妈妈道歉的情节。注意语气要委婉。 故答案为: wǎng dài 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为人谋;与朋友交 ;传不习
孔子教导我们要学而时习之,你没有按时做作业,怎么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呢?何况第二天老师要检查作用。妈妈也是为你好,赶快向妈妈认错,并完成功课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
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题干要求进行作答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注意说话的语气要委婉,注意观点的明确,知识的运用。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
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
(注释)杨文广:北宋名将。悒悒: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若屈伸呼吸________ 舍然大喜________ 兴叹不已________ 归忧益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广 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解除,缓解;宽裕;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 1)你;同,解除、消除;停止;更加 2)至 广 / / / 3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4)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句意为:那个杞国人解除忧虑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解除、消除。句意为:站在一旁唏嘘不已。已:停止。
意为:回到家后,他更加忧郁了。益:更加。
2)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划分出词语的意义单位,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也可先进行语句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和文章大意来划分。本句翻译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根据题干要求限断三,可划分为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字词:积:集聚;亡:同;因:于是。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对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乙文内容可知,沈屯子有两个担忧,一是担忧被围困在城中的杨广;二是担忧竹未尖锐刺到行人。甲文中担忧天会塌下来的那位杞人是没有必要的担心,那沈屯子第一个对过往历史和虚妄未来的担忧同样是没有必要的,只有第二个对竹末尖锐怕不小心刺到行人的担忧还有些居安思危的意识,因此不是杞人忧天。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你2、同,解除、消除3、停止4、更加 广 / / /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间的停顿要注意: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 广 / / /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在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
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
沈屯子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像这样的吧。

13课内阅读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本文选自________,六年级第二学期所学的古文________也出自这本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韬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列子》;《两小儿辩日》 2)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3C
【解析】【分析】(1)《杞人忧天》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出自《列子·天瑞》。《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等均出自《列子》。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只使:即使;中伤:伤害。
3C. 有误。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是不切实际的,但并没有忧虑之意。故选C 故答案为: 《列子》;《两小儿辩日》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见文学常识的识记,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判断。 【附参考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就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只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大地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消除了疑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
了心,很高兴。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 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诸儿复送至郭外,"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仅传》)
(注释)郭伋()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讫:结束,完成。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与友期行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 及事讫________ 遂止于野亭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4)甲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记叙。
【答案】 1)约定;舍弃;等,等到;于是,就
2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

3C
4)他懂得的重要性,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用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
自己的尊严。
5)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注意相委而去意思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及事讫意思是等到事情完毕后,及:等到。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舍,放弃。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遂:于是,就。期:约定的日期。
3C. 有误。《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守信用的意思。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陈元方:他懂得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他懂得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及表达方式的理解。《陈太丘与友期行》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郭伋守信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可以这样概括:启示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做人要言行一致。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对话描写,乙文侧重记叙。 故答案为: 约定;舍弃 ;等,等到 ;于是,就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城里 C
他懂得的重要性,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用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筛选出相应的语句进行理解,注意对语句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及表达方式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中心
语句进行理解。 【参考译文】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在路旁迎着郭伋拜见他。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大老远来(见我回答: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出迎。郭伋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完毕后,各位孩子再次(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请部下官吏计算,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出巡已经回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15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泊无________非宁以致________非学广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诫,又作,劝解、劝勉之意。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信。
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 【答案】 1)明确、坚定;达到;增长
2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解析】【分析】(1 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意思是
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意思是达到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是介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意思是养身心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句中淫慢意思是放纵懈怠励精意思振奋精神险躁意思是轻薄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D项中诸葛亮不是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而是蜀国。故选D
故答案为:明确、坚定 达到 增长
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积累文学常识,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d8e5e873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a.html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