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审美赏析

发布时间:2019-02-22 16:24: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边城(节选)》审美赏析

万磊蕾

谈到沈从文的《边城》,首先我们想到的一个就是“美”,小说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故事发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主要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俩之间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中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节选了其中的第三至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而;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则是回到现在,补叙上一个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边城》的“美”是全方位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最大的特点都是“美”。因而教师在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赏析,根据节选部分的特点,内容上主要抓住小说的环境美、人性美,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形式上主要抓住小说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

一、环境美—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

提到《边城》的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那自然、原始、清

新的环境,就仿佛一幅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让人久久流连于此。一般而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俗。本文就试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边城(节选)》的环境美。

(一)风景美

边城是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小说中开篇即这样写道“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一数。”清澈的小溪、美丽的白塔、崎岖的

山路……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柔美而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与率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教版中节选的四个章节对自然风景并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偶尔出现了“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是那么明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而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这样的句子,但是这种静谧出尘的美却仿佛已经渗透进里行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神经。教师上这篇课文时,重点要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自然风景的核心体征一一“豆绿色”,因为这不单纯是河中水的色彩,更是纯洁、原始和无污染的象征。认识到这一点,对把握环境描写和分析人物形象有极大帮助,是对全文进行审美赏析的键。

(二)风俗美

在文章节选的部分中,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边城的风俗描写上面。风俗方而主要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新年,重点则是端午节的描写,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可谓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而。文中这样写道“大约到了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官前看热闹。”而新年的茶峒也是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这些无不说明在茶峒,人们是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美于如何赛龙舟、如何捉鸭子,作者更是不惜笔墨,细致刻画,如“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脖颈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草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迎炮仗烟火。”……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画面,如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散发出古朴自然的气息,显示了湘西地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为《边城》的“美”增色不少。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描写湘西风俗的文,通过激情的朗读,学生不难读出蕴藏在这些风俗画而里的原始力量与活力,也不难读出边城世界中呼唤自由的声音,更不难读出作者寄寓在里行间的对于雄强生命的赞美与张扬。学生通过“读”,一定能体会到风俗自身所彰显的审美意蕴与价值。

二、人性美—神庙供奉的无尘之心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沈从文曾说“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变现人性成了他的创作核心。因而在《边城》中,他摒弃了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污染”,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一)人情美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边城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景美,和自由原始的社会风俗美,才孕育出这群闪耀着人胜光辉的百姓。在小说电“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在文中节选的部分中,出现了具有各式人等—老船夫、顺顺、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屠户、商客、船工、妓女—即使一笔带过的人物也表示了一种“社会因子的存在”,构成了一个近似完整的理想社会。这里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这里没有阶级的存在,人人平等,互相美爱。如船总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又不能自己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这样体现人性美好的事例在文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美注细节,认识到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二)人物美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这个丧失了父母的孤女,在祖父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地生长着。沈从文在小说中这样写道“她为人天真,活泼,到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羊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他的笔下,翠翠爱遐想,爱听故事,爱蓝天白云,爱人类自然,仿佛从来没有受过外界的污染,是那么的纯真、美丽、自然,是他心口中“爱”与“美”的化身。

课文第四章中,沈从文这样写道“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而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孔”、“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而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看到这个景致,忽然想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如爷爷死了?”,这两段心理描写表明了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而另外一段文中“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河里鲤鱼吃去了。”,这里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又让人忍俊不禁,其中“大鱼咬你”透露出翠翠对二老的一种温柔的回忆,为小说中二人后来的相爱埋下了伏笔。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抓住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丰富的心理描写,这些无不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

三、语言美—古朴隽永的无韵之诗

汪曾棋曾这样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小说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沈从文主要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笔调和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一)散文化的叙事笔调

苏雪林曾在《沈从文论》中认定其小说语言是散文诗化魄《边城》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品,它的叙述与描写语言均具有明显的散文诗化感觉,句子时而文白夹杂,时而明白如话,时而长短并用,时而语词并出。《边城》的语言使人读来有一种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仿佛在听一段天籁之音;又有一种清新自然的味道,仿佛在看一幅水墨画。

小说节选的部分中有这样的句)一“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口溪而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一种什么东西,轻轻的续了一口气”、“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想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类似于这种散文诗化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多处,仿佛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淡笔留白的中国水墨画。教师这里应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其中优美的句子,在诵读中感悟这种语言的美和语言所描绘出来的这种画而感。

(二)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与叙述与描写语言相比,人物的对话语言就不再那般散文化了,而是具有典型的生活化特征,如此使得人物更加的鲜活,人物形象也因语言的传神与风趣而变得更加丰满。

如进城前一天,翠翠爷孙两人的对话“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若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简单的一问一答间,翠翠的娇美之态、可爱之状便跃然纸上,给我们一个非常丰满的人物感受,这是人物语言“生活化”的作用。

又如节选的第四章中翠翠与傩送初次见而时的对话:“是谁?”/“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咀撑渡船的孙女。”/“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这其实就是很朴实的生活化语言,但却在无意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韵律与节奏,读来诗趣盎然,翠翠与傩送的性格特征也略见一斑。

总之,这篇课文的语言美是与《边城》这部小说一脉相承的,冲淡而不失典雅,疏野而更显清奇;洗练而不失自然,飘逸而更显旷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大自然的语言、古典文学的语言俯拾即是,沈从文取来“著手成春”,化作《边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包含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边城(节选)》作为一篇具有明显美学特征的课文,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范本。教师应该借此教育学生如何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e85f5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3.html

《《边城(节选)》审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