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好友分组、权限现象初探

发布时间:2023-08-27 21:47: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微信朋友圈好友分组、权限现象初探
作者:胡贵芝
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6
新兴传媒·信息传播·媒体应用(四篇)主持人:王子傲
(今传媒杂志社特约记者)
主持人语:以共享·智能·移动为主题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2017626日在北京举行,报告概括了2016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分别为:互联网广泛而深刻地造福国家与人民、我国正向网络强国大步迈进、不断加快互联网治理步伐、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塑造微传播新生态、网红经济与共享经济推动新媒体产业发展、网络舆情倒逼互联网企业肩负平台责任。从这六大态势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媒体已经迈入了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运用迅速普及,媒体融合逐步升级,共享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给国家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体产业的革新进步。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数字新媒体技术,其飞速发展以及在传媒领域的迅速渗透,促使新的传播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正不断涌现出来,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媒体,改变了传媒的秩序,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格局,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毋庸置疑,在新媒体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依附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平台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微博、微信、电子支付、短视频等新的传播交际平台也扮演者愈加重要的角色。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探讨新媒介的应用现状、发挥媒体作用、规避媒体风险,是新媒体发展的重点。本期新媒体研究所选文章,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在分析电子商务支付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从内容和运营策略两个方面探讨传统纸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及成功之道;进而对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经营策略。
要: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社交媒介;场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15-02
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打破用户交流的空间局限。截止201612月,微信日均活跃用户突破7.68亿。随着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美国学者皮斯科尔斯基在著作《互联网+社交新思维》认为,社交的成败取决于交流成本的高低,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方式结合,谈到呈现交流成本:指在单向交流的情况下,一方给另一方传递个人信息,以此彼此受益,社交得以进行[1]。反之,信息的传递潜在坏处大于益处,则导致社交失败。
微信朋友圈作为个人生活的缩影,扫微信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无关紧要的人加入这个私人的虚拟社区,正消解着朋友圈本身的意义。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只能创造出一种交流场景,用户热衷利用朋友圈分组功能构建多种社交场景,降低社交成本。一、社会地点的弱化
移动社交平台的出现给予了受众在虚拟空间构建自身场域的权力,且成本低、效果好。发布的朋友圈信息一定程度上映射着个人形象,用户在不同的场景借助微信分组功能扮演不同角色。
1.社会场景与行为的割裂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拟剧论,每一个特定的场景有着具体的细则,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2],社会角色的行为有选择性的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同场景下迎刃有余的交替展现前区”“后区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无法长期保持前区的完美形象,人们处心积虑建构的场景将遭受挑战。微信绕过了地点隔离,使行为与场景分割,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形象,向不同阶层的人呈现出后区行为。
现实生活中,由于地点的隔离,人们可以选择角色来契合身处的场景。微信,使交流与分享跨越了地点隔离带来的羁绊,身处不同社会化阶段的人都部分被动的融入虚拟社区之中,被迫接受与自身阶层不符的信息,更易衍生交流成本,为了避免交流成本的产生,人们会限制分享信息的类型与数量,朋友圈分组功能刚好满足用户诉求。2.用户与物理地点的分离
媒介的更新迭代,信息流的变化造成了增强个人信息地位与他们受限的身体之间的不平衡和紧张感[2]。朋友圈中呈现出一种晒幸福秀恩爱,晒风景、晒美食、晒孩炫富虚假繁荣的景象,使用户达到了了身未动,心已远的状态,眼前的世界仿佛触手可及,实则不可及,单纯的信息接触而无法身临其境,会带给用户新形式的孤独,由此衍生交流成本。3.群体融合衍生交流成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读写能力是区隔用户的重要手段,繁杂的信息输入与接受程序自动过滤了一部分群体,明确的划分出不同圈层。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介使用方式的简化,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圈层界限逐渐模糊。群体身份,是由群体成员信息共享而对外部群体保密的经历所支持[2-3]。现实交往中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信息系统,移动社交平台打破了群体交流的天然屏障,使不同的信息系统融合造成群体身份的同化。看似信息系统的整合,观念共享,阶层界限的模糊是用户所向往的信息共享的美好大同世界,实则信息系统整合越多,信息获取越丰富,原来处境孤立,地位低下、受限性强的阶层在则越激进,对权利与平等待遇的要求则越大[2]。信息系统的融合不仅会衍生社交成本,造成社交失败,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分裂。
二、朋友圈的表意形式
手机屏幕既是用户交流的对象,也是信息呈现的媒介。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纯文字信息,表情,图片,小视频等类型。不同的表达形式犹如过滤器对现实生活中信息的挑选有所侧重。用户信息系统的前台,后区揭示程度不同,建构的虚拟社交场景也千差万别。1.文字信息
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符号,其优势在于能准确的传递讯息内容。用户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需耗费一定时间,给予理性因素滋长的空间,个人冲动情绪被隐藏在编辑信息的过程之中且掩盖了部分非语言信息。例如肢体动作、表情等。文字信息显得相对客观严肃,易受到用户的掌握与控制。文字之外的情感信息或多或少的被削减,从而造成后台信息被掩藏,前台信息的凸显。
2.表情符号
在虚拟社交平台使用表情符号、图片弥补纯文字信息带来的语境缺失,增加了视觉感染力及趣味性。在相同的时空中,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信息量远远多于文本文字[4],对后台的揭示程度越大。
用户对表情包的解读超越了设计者意义的初衷,对表意符号进行了再创造。艺术传播符号在设计和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一串意义隐匿其后,受传者会选择其中一些而忽略另一些,这就是浮动的意义,传播符号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2]。为了使浮动的意义变得更确定,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与个体心理形成的客观印记来联结,从而具体确定能指所指,虽然浮动的意义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想象与表达空间,但由于个体经验的差异,不同年龄层、不同阶级对于表情符号存在着落差,易产生误会,带来社交成本。3.小视频、图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媒介越是不花费大力气简单捕捉到的场景中发生的事情,讯息则更能反应真实情况[5]小视频与图片在表达上有文字与表情符号所不具备的功能。表情与肢体运动不能呈现出信息内容与观点。但其作为表象符号,能提供具体表情器官的信息,通过表情信息解读用户的情绪与场景的关系,私下交往信息得以暴露,塑造出鲜活的情境。发布在朋友圈的小视频与图片,虽然经过用户甄别与后期处理得以发布,由于表情信息、场景信息的重新编码相对于文字符号更复杂,所以能真实的再现场景。不同的用户解读信息的角度不同,激发了不同层次的感知。小视频、图片的形成,将用户融入个人经验和感觉的网络中。后区暴露程度较大,用户易产生亲近或梳理的情感。
4.文字+表情+图片、小视频
具象性符号自然、直接且模糊,文字、表情符号的参与让图片信息的指向性更强。文字传播的前区偏向的后移与图片、小视频凸显的后区偏向前倾将形成中区。现实生活中的权威身份被淡化,信息内容的严肃感降低,用户的参与程度增强。表情、图片、视频符号囊括的信息内容可掩饰程度低,可解读性高,是对本体情感的观照,个人情感不自觉的展现。的呈现弥合受传关系中强者与弱者话语权地位。
文字符号、表情符号、图片、小视频符号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信息意义的呈现。文字的加入增强图片与小视频的指向性,凸显表情符号的象征性。对于视觉符号的理解诉诸于文化与生活经验,但由于现实生活的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理解各有千秋,文字符号消除了视觉符号的模糊性,引导用户回归正确的意义。
用户经常采取朋友圈分组,受众权限设置等手段来隔离观众,重新布置已融合了的场景,这一形式体现了媒介的人性化发展。这种机械的隔离方式试图建立起在现实社交场景的秩序,帮助用户定义场景,找到与场景对应的社交行为。但这种隔离方式并不完善仍存在着隐患。三、分割场景的机械化
机械简单的分割方式与人性多变且复杂的社交心绪本身是一对不可归避的矛盾。用户在设置分组与好友权限上单纯的按照阶层、所处圈子与阶段来划分微信好友,忽视了个体本质的差异、多元个性并存和人的社会发展的变化。1.信息私密性隐患
微信朋友圈虽然用好友分组、权限隔离了场景,但由于物理地点的弱化,朋友之间身体的缺席,无法进行当下情感、眼神的交流。相互之间无法形成交流默契,无法达成用户信息是否可以传递的契约。用户信息很可能通过亲密的朋友在其他圈子顷刻扩散。朋友圈的私密信息将受到威胁,处心积虑搭建的信息场景将遭到解构。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生物,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的情感连接微妙且脆弱。朋友圈的标识却是一层不变的机械存在,无法随着用户心智的变化而重新划分群,这种人性化体验并不彻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信息的泛滥
在社交平台,用户有了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方式来塑造自身形象。在朋友圈之中分享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会使用户付出较高的社交代价,那么朋友圈链接的转发分享为用户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用户动动指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传达自我形象。链接的所指是内容的表面呈现,能指则是转发链接的人所属的阶层。比如,高校教师分享自身专业领域、教育行业的信息,家庭主妇则侧重生活常识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微信朋友圈囊括了不同圈层的人,链接分享也呈现出鱼龙混杂、同质化的现象。各种养生、教育、医疗、美妆等为主题的信息充斥着朋友圈,真假难辨。在信息的甄选上却无法根据用户的心志推送,只能机械的遵循设定的权限推送,造成空间资源与时间的浪费。四、结
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在互联网时代已消解的现实生活交往语境再次重建。通过对物质地点的弱化,圈层的具体划分,为用户搭建起了全新的虚拟社交场景。人们从最初,沉溺于被粉饰的幸福中,逐渐变得谨言慎行。微信朋友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用户对前区形象构建的需要,削减了社交代价。但其机械属性无法诠释朋友二字中蕴藏的复杂且深厚的情感,造成大量用户出走朋友圈。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场景的构建将更具体更人性化,用户在现实社会的行为与情感必将受到新的影响。参考文献:
[1](美)米科拉伊··皮斯科尔斯基.宋瑞琴,张温卓玛译《互联网+社交新思维》[M].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黄永红,申民,周苹.跨文化符号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4]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殷俊,冯夏楠.论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隐私管理[J].新闻界,201523.[责任编辑:思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568579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a.html

《微信朋友圈好友分组、权限现象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