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2-02-22 21:25: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一、 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

二、 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 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

水诗分量最重。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

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 有关中唐诗的论述: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

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

许总《唐诗体派论》;

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

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

2、 专论中唐贬谪文学: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

作为中心》;

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 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

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

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

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

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

1、 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

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

自身的独特气象。这主要体现在中唐山水诗清冷疏淡的意境以及愤激哀怨的情感倾向

1)清冷疏淡、寂寞萧索的意境。相异于盛唐山水诗的清幽泓澄清远高妙的特征,中唐诗在继承盛唐山水诗代表王维、孟浩然的基础上,又大多在清远当中显露出因积极用世又受惨重打击而来清冷疏淡,寂寞萧索的情致。如钱起《忆山中寄旧友》、韦应物《游溪》、戴叔伦《精舍对雨》、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司空曙《送下雪》等。

2愤激哀怨的情感倾向。沉郁之调贯穿唐诗,尤以盛唐杜甫为宗。中唐诗人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现实情怀,但是中唐诗人更多的是愤激哀怨之调,在山水诗中时有政治腐败以及自身无辜获罪的愤怨情绪。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正由于中唐山水诗承于盛唐又异于盛唐的特征,所以研究中唐山水诗背后的时代文化精神显得更加有必要。

2、 中唐贬谪文化及其对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1) 贬谪文化形成的原因

贬谪文化的形成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

外部即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在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政治以及君权的集

中,导致民主艰难地发展,即使得到短暂发展,比如元和中兴,那也只不过是统治者一时兴之所致,而真正主宰这些士人命运的是君主的利益,甚至乎君主的心情也能翻手为天,覆手为地。

“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有姓名可考并有贬地记载的贬官共2828人次。从其分布时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而列前九位者依次为宪宗、文宗、玄宗、宣宗、懿宗、德宗、武后、代宗、高宗诸朝。从其分布地域看,南方是唐王朝流贬官员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西、东道和山南东道因荒远偏僻,更成了处置贬官的首选之地,就中岭南道、江南西道所辖39州共有贬官721人次,占唐五代贬官总数的25.5%,故最值得重视。”“中唐自仙踪至敬宗二十余年是贬官高峰期。中唐虽时间不长,但贬官总数与年均人次都居首位”。(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这样的数据,可谓是道尽了中唐山水诗中诗人激愤悲伤心态的客观原因。

而内部因素则为士人们自身的心理性格,尤其是对于政治的热衷和浓厚的儒家士大夫精神。这种积极用世的心态,往往导致他们对于现实和政治怀有极高的理想和执着。然而他们“执着地坚持真理,追求理想,首先便已单方面地蕴积了与时代文化紧相关联的悲剧性因素”。

中唐许多著名诗人,如元和五大诗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本身都是极具政治才能,有着崇高治世理想,并且也曾一再位于高位。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当时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提出许多创见,并在政治现实中付诸实践。而韩愈也是努力反佛反老,维护儒家积极用世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人物。(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

(2) 遭遇贬谪对于诗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正是这样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心理,导致他们在遭受贬谪打击时有着更加深

刻的忧郁苦闷,激愤悲伤。

如刘长卿两遭贬谪,心里充斥着凄清悲凉、惆怅衰飒的情怀。

如柳宗元面对压迫而坚持抗争,但是又无法排遣内心深重的痛苦和悲伤情感,反而导致其身体每况愈下,到元和十四年就死于贬所。

如刘禹锡即使深受贬谪折磨而悲愤激越,但是又能保持豁达豪迈之气,面对黑暗现实,坚持自我。即使在被贬二十三年以后重回京师,也依然是那个敢说敢言的刘禹锡。

如元稹,其意气风发遭到打击后,生命意识一度到达谷底,后来便选择变节,尽管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但是至少在表面上已经趋向统治者和当权者的喜好,因而其贬谪经历是最短的。

如白居易面对着沉重频繁的贬谪打击后,顿生超越精神,由最初的充满讽喻精神的斗士转而成为追求闲适自由的半隐士

3 中唐山水诗中贬谪情绪的深刻体现

1)从诗人的创作动机来看,中唐山水诗的创作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诗人对于被贬现实的不满,对于国家以及个人前途的深层忧患。为了摆脱内心的忧患,他们希望从山水中获得慰藉。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

如柳宗元的悲剧游记(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诗文,正是由于内心的痛苦而导致其走向对山水自然的歌咏,试图借此来排遣悲忧苦闷。如《构法华寺西亭》、《江雪》、《界围岩水帘》等诗篇。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也为了排遣忧愁慰藉心理,获得精神的当下安顿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而选择寄迹山水,如《宿简寂观》、《提浔阳楼》等。

(3) 从诗中所营造之意境来看,中唐山水诗之所以没有盛唐诗那样的清远

泓澄的境界,反而“收敛“不少,显得疏淡悲凉的原因正是在于诗人们内心对于贬谪带来的痛苦经历、对于难展抱负的悲惨现状难于忘怀。在加之上逐臣在贬所的生存状态极之恶劣,使贬谪诗人内心更加愁苦抑郁,所以即使寄情山水也还是难以排遣其“被弃被囚”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的生命荒废感。这在创作方法上表现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写方法,以及意境之营造方法上。如钱起《忆山中寄旧友》、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而且在清远意境中的疏淡、凄冷气息随着中唐时代的推进,政治的萎靡,贬谪氛围的愈加深厚,诗人内心世界承受的痛苦愈加深刻,这种诗境也发生了渐变渐深的变化。“从韦应物到柳宗元,诗境发生了由清到冷,由高至寒、由旷到荒的转变”,这固然与诗人个性特征有关,但是也与贬谪文化的渗透程度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柳宗元《江雪》。

正如陆时雍《诗镜总论》对中唐诗歌的评论:“中唐诗近收敛,境敛而实,语敛而精。势大将收,物华反素。对中唐诗之境界的概说,此处最妙。境界上从苍茫阔大转向纤细狭小,描写上从古朴自然转向新巧精致;诗境上从浑然明朗转向狭小累蹙。(雷莎《论钱起的山水诗》)

(4) 从诗歌的情志来看,中唐山水诗的创作内涵是及其矛盾复杂的。中唐

贬谪诗人其前期生活大多是出于政治高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他们受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实用的政治思想,而且他们本身也是才高八斗,具备经世才能的。但是一旦经受残酷的贬谪,他们从高处堕落,由此生命沉沦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

其情志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强烈的个体忧患意识使他们心生愤激又悲伤哀痛。如韦应物《温泉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唐山水诗中蕴含的愤激情绪饱含贬谪文化的内涵,可从中唐诗人同情屈原的遭遇,赞颂屈原精神,并自觉学习屈原的文学创作中看出。如韩愈、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柳宗元等都明确在诗作中称颂屈原,继承骚怨精神,其中尤以柳宗元为代表。如其《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

第二,经历过重大苦难后转而向往自由、追求平淡的境界。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中唐诗人中有普遍反映,而尤以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身处逆境之中,表现出忧喜心忘便是禅的超然情调,借此超然情调,他又优游于山水之间,达到恬淡放旷的自足境界。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江楼夕望招客》,恬淡闲适,体现出诗人寄情山水并悠然自得的情怀。韦应物的山水诗也充满了看破世情的意味,如《滁州西涧》。(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

4、总结

尽管对于中唐山水诗的内涵特征的认识并未能有完全超越的认识,但是笔者以为通过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文化内涵来了解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是最能够到达诗意中心的方法。

贬谪文化作为中唐一个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中唐诗人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而中唐诗人承受自这种文化精神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和情感变化都直接体现在他们诗歌创作当中。另外由于中唐诗人的山水诗极多是创作在被贬途中或在贬所生活期间,所以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更加深厚了。

(由于以上内容只是对思路的阐释,所以很多内容并未详细展开论述,论述过程也非常简单,有的观点只举了诗例而没有结合观点进行分析。)

五、 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

1.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此文主要为论述中唐贬谪文化大背景的事实论据,据尚永亮教授考证,在中唐时期,尤其是贞元至元和年间,遭贬谪的士人总数和次数均在唐代排于首位。这个事实论据非常有利于说明中唐贬谪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和广泛影响。

2.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8.

此著作为本文中心论点之依据。尚永亮教授从全方位论述中唐时期贬谪文化的形成及其对元和五大诗人生活和创作起着的重大影响。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中唐士人在贬谪文化笼罩下的心理特征和生命意识特征,详尽地分析了贬谪文化和贬谪文学的内核,有利于本文通过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之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的影响来说明中唐山水诗之特征的论述思路。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此著作全面论述了唐代文学精神,尤以山水诗为重点,观察唐人的文学精神之流变。其中对中唐文学精神的揭露有助于论述本文中山水诗之特征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及情感倾向。尤其对于中唐诗歌中独特的忧患意识和世俗气息,都能够说明山水诗歌的创作于其时贬谪文化的深刻关系。

4.吴正岚.论屈原与柳宗元的精神契合[J].云梦学刊,1995.04.

5.陶涛.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此两篇论文主要作为论述中唐山水诗中贬谪情绪的表现中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激愤哀怨的情感倾向的观点辅佐。通过对屈原这位贬谪文学始者的精神和创作特征的分析,结合到对中唐文学的贬谪文学的分析,更能够体现贬谪文化的历史内涵。尤其《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一文,以“逐臣文学”(亦即指贬谪文学)自屈原起的发展过程,来表现“逐臣文学”的内涵,对于论述柳宗元山水诗的贬谪情绪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6.许总.论贞元士风与诗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此文结合中唐贞元年间的士人风尚以说明中唐诗风之特征,这一视角说明著者看到了中唐贞元年间诗人多士人并且是高级士人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是贬谪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唐山水诗内涵的重要因素之一。

7.雷莎.论钱起的山水诗[J].社会科学论坛,2010.4.

此文以小见大,从大历诗人钱起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而发论至中唐山水诗之特点,尤其对中唐山水诗之诗境有着清晰揭示。对于论述中唐山水诗的贬谪情绪表现,有部分参考意义。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此著作对大历时期文学和中唐时期文学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如对大历诗歌的凄清疏淡的诗境,对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等主要诗歌创作都有清晰的论断。

9.[]陆时雍.诗镜总论.明诗话全编(第十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此为对中唐诗歌尤其是山水诗总体特征的最佳论述,说明中唐山水诗之于初盛唐山水诗之特征——“收敛”、“狭蹙”,是重要的援引。

另有其他参考文献则不作详细说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7169ddce2f0066f533227d.html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