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样年华》评析

发布时间:2013-04-08 14:21: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影《花样年华》评析

【内容摘要】电影《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婚外恋故事,但从思想和艺术效果上看,影片给人的震撼与启示不是外在的,画面的,而是文化的,审美的,直凿人心里的。《花样年华》的思想性就在于它对在婚外恋背景下的男女欲挣脱传统道德枷锁的探讨,而艺术特色上影片则采用唯美的摄影风格、残缺的画面构图以及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音乐,加之旗袍的变化,含蓄的表达了东方男女主人公之间难以言说的感情纠葛。

【关键词】 婚外恋 传统道德 摄影风格 音乐 旗袍

《花样年华》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指导,香港著名演员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一部影片,荣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特别技术奖等奖项。影片以一个遭丈夫背叛的女人和一个遭妻子背叛的男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到相离的故事。影片以一种诗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消逝岁月里的记忆。

一、《花样年华》的思想内涵

(一)对婚外恋的探讨

婚外恋是现代社会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关于婚外恋的影片数不胜数。但大部分的影片只是围绕婚外恋本身试图揪出谁对谁错。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却没有把镜头对准周慕云和苏丽珍与各自配偶的感情冲突,而把镜头伸向两位看似是“婚外恋”受害者的男女主人公。导演试图在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身上,找到叙事的视角。正是因为周苏二人相同的境遇让彼此慢慢靠近,不知不觉地他们也陷入了他们当初所深恶痛绝的婚外恋泥沼中。尽管苏丽珍曾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但他们还是陷入这种困境。周苏二人唯一与他们各自配偶不同的或许就是他们没有冲出道德的枷锁,最后选择离去,各自回到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中。周苏二人的这段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自己配偶背叛的怨恨,也使他们对这种感情多了一份理解。影片试图告诉观众: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就可能开出爱情之花,或许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就像周苏两人的爱情,尽管最终他们选择把感情埋葬在心底,但那仍是一份往昔珍贵的回忆。

(二)道德的残忍与光辉

从导演对周苏两人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即可看出周苏两人都是身处中国传统道德环境下的男女。尤其对苏丽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她华丽的旗袍透出她的端庄,古典之美。尽管一个人去打面仍穿的很漂亮,甚至当苏发现自己丈夫背叛她仍然以一副端庄、贤淑、冷静的形象关心周太太,这些外在表现以及她的行为都表明苏丽珍是一位端庄,自尊,受过很好教育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而周慕云也是这样一个传统男性。在道德的枷锁下,他们把各自的感情永远隐藏在黑暗的角落,例如昏暗的巷口,昏黄色的房间,这些都暗示着他们注定分别的结局。周与苏一直徘徊在感情的漩涡中,却没有汇聚在一起。他们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出惊人的谨慎和自控,而这与他们的性格、思想、接受的传统思想和教育是分不开的。苏丽珍嫁给她丈夫时,是以一种“好妻子”的形象生存着,而当她遭遇丈夫背叛时,她是失望、孤独、伤心但外表上又坚强的。而与周慕云的这段感情,苏丽珍又是矛盾的,一方面是生理与心理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又是道德的自尊与残酷。而在这两者之间,苏丽珍选择了后者,她用这种方式捍卫了她的自尊与道德形象。她独自回到冷清、寂寞的家,掀起窗帘。而周慕云也把自己的这份感情永远的埋藏在柬埔寨吴哥窟的一个小洞里。正像影片最后所说“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的一切,如果他能打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向早已消逝的岁月。”而这块“积着灰尘的玻璃”就是道德的枷锁。王家卫不仅以诉诸东方式的静观,把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与心理活动刻画地入木三分,充分显示了中国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光辉,但也揭示了这种道德禁锢的残酷。

二、《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一)唯美的摄影风格和残缺的画面构图

华美的摄影风格是王家卫影片的一贯做派。而在《花样年华》这部影片中导演把古典唯美的影片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王家卫选择暗光和冷色调作人物背景铺垫,这一点很符合中国古典主义的风格。而在场景的选择上,昏黄的灯光下阴影的小巷,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和着灵动的音乐,淅沥的雨声,给人的感觉很唯美。而当周慕云站在旅馆前深思的面孔,衬在红色的窗帘下,又有了西方油画的沉重。女主人公不断变换的旗袍,频繁的慢镜头,以及大量的逆光拍摄,时空频繁地切换,以及艰涩而隐晦的细节场景,这些都含蓄而哀婉地表达了周苏两人复杂的感情。在《花样年华》中经常出现一片片毫无整体感,残缺的画面,传达出主人公的无处可逃的孤寂。例如:人物常常被物体(桌子、门等)挤到一角,这种构图给人的感觉没有安全感,也显示了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下的孤独和无奈。而且,导演善于通过镜子和锁孔里取景,镜子里反射出空荡的卧室,锁孔里窥见人的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反映了主人公的孤独,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二)音乐的塑造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气氛的渲染、情节的推动、情感的抒发、节奏的把握以及激发想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左右。在《花样年华》中,音乐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渲染着画面的气氛,抒发着主人公的情感也激发着观众的想象。《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可谓是东西方音乐的结合,这一点很符合6070年代香港文化的时代背景。其中有日本电影《梦二》中的电影音乐《梦二的主旋律》,以及爵士风格的拉丁情歌Quizas Quizas Quizas Aquellos ojos Verdes、上世纪周璇唱的“花样年华”,还有粤剧、京剧唱段,可谓是中西合璧。

影片主题曲《梦二的主题曲》在影片中出现七次,缓慢的节奏、大提琴的低沉的音色,透露出一种忧郁,忧伤的风格,时刻衬托出影片中拥挤,阴冷,狭窄的场景,给人的一种揪心,忧愁的感受。例如在苏丽珍买面的场景中,苏丽珍独自走上狭长的楼梯,与周慕云的眼神交汇,简单地寒暄,主题曲在这时想起,一方面凸显着苏丽珍当时的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带着一种异性间试探的含义。而在搓麻将这一场戏中,苏丽珍和周慕云的太太都穿着妩媚的旗袍,窈窕的身姿,两人在房间里缓缓地走来走去,伴着缓缓的音乐,巧妙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抒发了苏丽珍在丈夫背叛时心中的忧伤和孤独。而周与苏擦肩而过,音乐又暗示着一段爱情的到来。主题曲同样奠定了整部影片的缓慢的基调。在这部影片中还有着餐馆和旅馆的爵士背景音乐,一方面与餐馆的气氛相迎合,音乐中带着一种暧昧的,给影片营造了一种浪漫、感性、欲望和无奈的气氛。而另一首音乐“Quizas Quizas Quizas,意为“也许 也许 也许”像是导演在提一个问题“他们会在一起吗?”,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在影片最后这个音乐多次响起,当周慕云回到香港时,但是那段年华已经逝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的结束曲,当周慕云跑到柬埔寨的吴哥窟,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秘密。这时的音乐将近有三分钟,伴随着画面的诉说缓缓地进行着,带着忧伤和失落,预示着周苏这段感情的结束。而王家卫选择周旋演唱的《花样年华》,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如歌中所唱的“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 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表达了分离两地的痛苦、愁苦的心情与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情绪非常吻合。另一方面在歌名也与该影片所契合。

(三)旗袍的变换与隐喻

在影片中女主人公身上有27件旗袍,这些色彩缤纷的旗袍折射出很多隐喻。虽然说影片的故事是发生在6070年代的香港,但影片中时刻让人感觉像是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上海话和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海派文化,形成了这种旧上海的氛围。而女主人公的那些具有东方情调的旗袍更暗示了这一点。一方面这些万紫千红、美轮美奂的旗袍也暗示着主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花样的年华却没人欣赏,只能消磨在日复一日的等待和忧伤中。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苏丽珍是一位追求美、爱情和自尊的女性。她注重自己的衣着和容貌,甚至去街头买面都要穿得如此漂亮,显而易见这表明苏丽珍内心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尽管遭丈夫背叛,她也没有蓬头垢面,也意味着她内心的自尊,苏希望用这些旗袍掩盖其内心的悲伤和寂寞,维护着她的自尊和形象。苏丽珍把这些复杂的情感隐藏在变换的旗袍,旗袍的每一种花色和款式都暗示着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尊的保护。

除此之外,旗袍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情节的发展。例如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餐馆的戏中,苏丽珍就更换了两套旗袍,第一次穿的是白色的旗袍,第二次就换成黑色上带有竖条纹的旗袍了,告诉观众两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一起吃饭了。在这里旗袍的更换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总之,《花样年华》这部影片用一个看似俗套的婚外恋故事,却给人带来文化上,思想上、艺术上的震撼。导演用诗一样的语言含蓄地讲述了一段逝去的回忆,表现了处于婚外恋泥沼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苦恼、悲伤和纠结的复杂情感,显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残酷和光辉。导演通过对苏丽珍这一人物的塑造把中国东方女性的古典美,以及对爱情含蓄的表达方式刻画地淋漓尽致。整部电影如同一首诗让观众回忆无穷。

【参考文献】

1.肖霞 ,繁复的隐喻——论《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2.王大卫,道德与情感——品味电影《花样年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7b957a7fd5360cba1adbe0.html

《电影《花样年华》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