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

发布时间:2014-03-08 08:36: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科夫

人物介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读hē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马克·吐温齐名为四大短篇小说巨匠。

《胖子和瘦子》

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整个俄国社会现实,到处存在着那种世俗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胖子和瘦子》对当时社会“小人物”的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作了无情的嘲笑和讽刺。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契诃夫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特点:取材简洁,朴素自然,构思巧妙,文词简洁,幽默讽刺的表现手法和戏剧化的结构场面,使小说具有浓郁深厚的感人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胖子和瘦子》,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两副画面:

一副画面是,瘦子带着他的瘦妻子和眯着一只眼睛的儿子,在火车站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胖子。热情拥抱,彼此亲吻。瘦子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家庭、个人现在的情况。整个画面中气氛亲切、热烈而又和谐,基调明朗、清丽而迷人。

另一副画面是,胖子说自己已经做到三等文官,并且有了两个勋章。这使刚当了科长不久的瘦子大吃一惊,十分地尴尬,十分地惭愧之后,又十分地佩服,十分地奉承,以至弄得胖子直恶心,几次提出抗议又不能够 ,只好扭头伸手告别,在瘦子一家毕恭毕敬的目送下离去。整个画面的气氛是紧张的,拘泥的和冷索的,让人感到阴晦、浑浊而气闷。

小说通过成功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主要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当时俄国乃至世界短篇小说的一种全新境界: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朴素自然,展示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容。结尾常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结构精巧,文词简练。没有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冗长的环境描写,不作啰嗦对话,而是通过人物言行和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新颖活泼、文短气长、意蕴深刻的幽默与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戏剧化的结构场面把“小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卑躬屈尊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充满了无穷的感染力。他的短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统一:简洁、朴素、深刻、动人,具有强烈而深沉的艺术魅力。

《胖子和瘦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 取材简洁,朴素自然

《胖子和瘦子》只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两个少年时代的朋友在火车站不期而遇,几十年不见,二人亲切地相互拥抱,亲吻,感到意外的高兴。瘦子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现在和家人的情况,显得神采奕奕。后来当他知道胖子已是三等文官后,“脸色煞白”、“呆若木鸡”、“眼睛里冒出火”、“身子蜷缩佝偻起来”,非常紧张而又强装笑脸称胖子为“大人”、“您老”。这使胖子皱起眉头,干预他不要这样,但瘦子更加对胖子毕恭毕敬,摆出一副舒心甜蜜和低三下四的酸相,胖子感到恶心,伸手向瘦子告别。从这个简短的生活片段,一件简单的小事中,我们可以透视深层的社会内容,作品在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同时,无情地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没有人物背景描写,没有环境气氛的染,没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和复杂的心理分析。而是让事件本身来说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二、 构思巧妙,文词简练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艺术精湛,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社会内容。

《胖子和瘦子》篇幅短小,情节结构简单:①胖子和瘦子在火车站不期而遇,激动得互相拥抱亲吻;②瘦子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儿子)和事业(做到八等文官,当了个科长);③瘦子知道胖子已是三等文官后,神色紧张,继而装出笑脸对胖子推媚折腰,丑态百出,胖子觉得非常恶心,只好伸手和瘦子一家告别。小说就这样速写而成,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没有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这种简练,不仅出于短篇小说写作技巧上的考虑,更是艺术上对读者的尊重,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从自己的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在这篇小说中,就主要写了胖子和瘦子在火车站相遇后的对话,谈论家庭事业和生活状况,通过描写瘦子的言谈举止,神态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这个简单平常的故事背后,可以透视到深远的社会内容。

契诃夫更是一个语言大家,他追求质朴自然简练的语言风格,反对浮夸华丽的修饰语和陈词滥调。在《胖子和瘦子》中,作者没有多余的描写两个人的外貌,而是用“一个胖子,一个瘦子”,简洁概括出两个人和整体特征。接着写道:“胖子刚在火车站里吃完饭,嘴唇油光光的,仿佛熟透的樱桃,他嘴里冒出列斯酒和橙子的气味”。这说明胖子生活条件优裕,精神饱满,而作者是这样写瘦子及家人的:“瘦子刚下车,那些手提箱、包裹和纸板盒压得他背也弯了。他冒出西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一个下巴长长的瘦女人探头探脑地张望着,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个儿的中学生,眯缝着一只眼,那是他的儿子”。这里从“压得背也弯了”说明瘦子生活的艰辛奔波劳累。在描写他妻子时,用“下巴长长”、“探头探脑”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乡村妇女,很少出门,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由此可见,契诃夫语言的简练准确,着墨不多,却把人物特征活脱地勾勒出来

契诃夫还善于从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瘦子知道胖子已是三等文官时,瘦子一下子紧张而又尴尬。“瘦子突然脸色煞白,呆住了,但是他的面孔很快向四面八方扭动,最大限度地扭出一副笑容来;他的脸和眼睛似乎冒出了火星。他本人把身子蜷缩了起来,佝偻了起来,收缩变细了……他的手提箱、包裹和纸盒也蜷缩了、变皱了……他妻子的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伊尔挺直了身子扣上了学生装的全部扣子。”

这段话把人物的动态描写得生动传神,“小人物”奴性心理和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脸色煞白,呆住了”表现出见到高官时的紧张恐的心理,“扭出笑容来” 、“脸和眼睛似乎冒出火星”说明他紧张尴尬而又卑躬屈尊的奴相。他佝偻的身子,妻子和儿子的动作神态,进一步揭示出普遍存在的小人物的奴性心理。

三、 幽默讽刺的表现手法

幽默讽刺是契诃夫突出的艺术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幽默与悲伤,笑与泪都是很自然而又诗意地融合在一起。《胖子和瘦子》一文中,两个老朋友一见面,热情拥抱亲吻了三次,激动得满眼泪水,瘦子称胖子为“亲爱的”、“老朋友”,瘦子洋洋自得地介绍自己的家庭个人的情况,这是多么难得的一次重逢,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喜事,本该尽情地聚一聚,但当瘦子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并且有两个勋章时,这使刚当了科长的瘦子大吃一惊,紧张害怕很快又强装出笑颜来,十分尴尬地说:“大人…心里真高兴!朋友,可以说,从小就是了,可是一下子当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嘻。”这样的话使胖子感到厌烦,告诉他:“不要用这种腔调说话,我和你是儿时的伙伴——来那套官场客套干什么”。但瘦子却变得更加紧张,阿谀奉承,媚折腰的嘴脸显露无遗。

“那怎么成呢……瞧您说的……”瘦子嘻嘻笑了起来,身子蜷缩得更厉害了。“大人宽厚的恩惠……就如使人重生的甘露哇……”。

瘦子的这些变化使胖子感到他们很陌生,对瘦子充满恶心,只好扭头伸手告别,在瘦子一家毕恭毕敬的目送下离去。这样的变化,整个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拘泥和含蓄,让人感到阴霾、浑浊而气闷。前后变化对比,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但又发人深思。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感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面前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因等级地位的前面一下子拉得那么大,从刚见面时的热情拥抱的情景和最后伸手尴尬告别的场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瘦子这样一个可笑而可悲的人物形象在契诃夫的笔下变得那么鲜活。作者就是用这种文短气长的幽默笔法,刻画出“瘦子”这一典型形象,给人们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未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酣畅淋漓,入木三分地对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小人物”的丑恶灵魂和奴性心理作了无情的嘲笑和讽刺。无疑,瘦子是作品着意刻画要鞭挞的人物,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持什么态度,而是把这个人物放在画面的突出位置,借助前后的对比,漫画夸张和互衬的手法去描写,去刻画,从而起来作者不言本意,而读者自明的客观道理。

四、 戏剧化的结构场面。

在《胖子和瘦子》里,戏剧化的结构场面尤为突出。首先,契诃夫把瘦子前后的言语活动,给予对比式描写,使小说充满了戏剧化的结构场面。

瘦子见到胖子,惊奇地直叫胖子“老朋友”,“米莎”,“我小时候的朋友!”“亲爱的”,和胖子亲吻时,用噙满泪水的眼睛彼此凝视着。并且反复地讲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那语言兴致勃勃,根本显不出半点生分气。但听到胖子已做到三等文官时,话语陡然少了,也不像先前那样流畅,语气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老朋友”变成了“大人”,“小时候的朋友”变成了“您老”,并且说话时身子蜷缩,佝偻,“儿子”变成了“犬子”,“内人”变成了“贱内”,在和胖子告别时,伸出三个指头握握手,全身低下鞠躬等等,人物言行前后天差地别,本身就有滑稽效果,再经过作者这一对比描写,喜剧效果就更加强烈了。

其次,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来写人物的外貌神态,突出表现了人物的那种尊崇、献媚的奴才相。

次,作者用次要人物来陪衬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形象内涵更加丰富。

这些戏剧化的场面描写,可以清楚看到,阿谀奉承的奴性心理不仅表现在瘦子身上,也表现在他家人身上,妻子、儿子的奴气正好映衬了瘦子的奴性使瘦子这一小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使作品更加充满浓郁深厚的感人魅力。

《小职员之死》

创作背景

契诃夫小说《小职员之死》写于1883年,小说情节简练,只写了小职员打喷嚏之后引起的精神苦恼,最后在忧郁和恐惧中死去。作者短短几笔便对这个被黑暗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表达了深厚的同情,同时也激起人们对等级深严的俄国社会的憎恨。 
  契诃夫的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小职员之死》塑造了胆小怕事,生活没有安全感的小人物形象和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软弱的保守分子形象,揭露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

赏析

在作品中,他将小职员内心的软弱诠释得淋漓尽致,小人物的思想是透过他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共同展现的。作品极其注意对主人公的行为细节的描写,从动作来反映小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注重心情变化的描写,有些关键的词语透露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渲染环境变化也与主人公的心境相一致。“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在这个故事没有发生之前一切都是美好的,感到无比幸福,而故事发生后,“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本来很好的心情被这件事情破坏了。“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故事结束后,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心情可言,很自然地,暗示着小职员之死。

这个小说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小资产者对于上流社会的懦弱,体现了自己强加自己的心理压力。正视这种压力导致了主人公最终的死亡。这个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用很短的篇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思想批判性,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苦恼》

创作背景

《苦恼》写于1886,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代。由于七十年代兴起的民粹派采取暗杀手段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却未能推翻专制制度,亚历山大三即位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绝望情绪。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庸俗习气。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贫苦不堪。契诃夫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群众思想的麻木,以深广的忧愤投入创作。他除了用讽刺的批判的笔触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的作品外,还写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诉造成小人物不幸命运的社会黑暗。

赏析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就会呜呜地哭起来。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

在艺术上,这篇小说有三个特点值得品味:一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在作品中,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烦和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形成强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马的凄苦相对双,形成相互间的一种比衬,更显示出人马相同的悲苦命运。最后姚纳与马相依为命,更加比照出姚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具有强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二是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精当简练,毫无见长罗嗦之感。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三个青年的对显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结、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愁苦的心情。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三是富有深刻内涵的细节描写。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曾就契诃夫小说赞叹道:简直无法理解,从一篇如此简单、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贫乏的小说中,怎么弄到最后竟会浮现这样不可抗拒的深刻庞大的具有人类意义的思想……我深受震惊,无限神往……您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力士。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见大,平淡中见深刻的出色的细节描写。《苦恼》中没有巨大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它的整个故事都建立在马车夫想找人倾诉儿子死了这一细节描写上。但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怜的心愿却折射出整个社会遭遇和悲剧命运。小说结尾姚纳对马倾诉衷肠的细节描写,更是强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题,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惊和长久的回味。此外,以二十个戈比坐一趟车既写出了三个青年的耍懒,又刻画出姚纳为苦恼压倒而无心讲价钱;关于娘儿们的评价,写出了姚纳轻视妇女的传统思想弱点,以及当时小人物虽孤苦无援,但地位还在妇女之上的社会现实;这些都是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细节刻画。 

总结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中的一位,契诃夫一生共写了700余部短篇小说,广泛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富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其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因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作为与莫泊桑、欧·亨利、马克·吐温齐名的四大短篇小说巨匠的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作品充满着浓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用自己深刻的文风赢得了声誉。毫不逊色于俄国那些蜚声全球的小说家前辈们。契诃夫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扎根于俄国文学的土壤, 他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那里借鉴朴素,从果戈理那里学习讽刺,从屠格涅夫那里体会抒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个人的独创,也正是他的创新也使得他开启了俄国短篇小说的另一境界:即意蕴深刻的幽默与讽刺,简洁质朴的描写与叙事,戏剧化的结构与场面。

契诃夫短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他作品中细腻而善意的幽默以及毫不留情的讽刺,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而在否定性喜剧中,讽刺更是重要的审美范畴。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凭借自己高超的审美感知和检索能力,从寻常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捕捉到喜剧的审美因素并用漫画或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娴熟地加以讽刺,从而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在小说中,别里科夫的某些方面被放大并集中描写了,如别里科夫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 穿暖和的棉大衣等等,他异于常人的衣着打扮,精神上数不清的禁忌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虚弱本质。“夸张的生命是真实”,由于这一系列描绘是建筑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符合我们的逻辑,而且“夸而有节,饰而诬”,因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别里科夫作为实质上的谬误,越以正确的面目出现,其内容的谬误也愈加明显。而反差强烈的对比更是作为契诃夫进行讽刺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中,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 但是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他荒谬绝伦的思想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在小说中也构成了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而骑自行车,原本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里却变成了极为反常的事, 他一本正经地指责“ 如果教师骑自行车, 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 用脑袋走路了”。这样,作者通过针对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的“并写两面,使之相形”的手法,将别里科夫刻画得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其腐朽病态的灵魂和悲哀。此外,不露痕迹的反语和丰富的潜台词更是极其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他躺在棺材里, 他的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他“仿佛在暗自庆幸他终于放在一个套子里, 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似的。是啊, 他实现了他的理想” 。而在《变色龙》中, 警官奥楚蔑洛夫转瞬之间五易其脸, 显然有夸张的成分, 但以此揭露出的媚上欺下、无耻善变的心态与性格, 却是生活中常见的。这样建立在刻画滑稽怪诞的人物之上的讽刺, 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叙述稀奇古怪的故事的同时,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生活和精神的本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讽刺风格。

海明威曾经把文学作品比作在大海里矗立不摧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却隐藏在海里”。这就是典型的“冰山风格”——简洁、含蓄、朴素的创作风格。而这也是对契诃夫短篇小说特色的一个最好概况。契诃夫的大多短篇小说都是速写式的,只写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一件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小事,但是作品挖掘生活的厚度和典型的概括却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强调作品要写的简练,他认为“简洁是才力的姊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情节、语言都十分简洁。他极力避免在作品中引入大量的人物,所以有的作品甚至只有一个人物,如《万卡》;而在篇幅较长的作品中,他就设置人物形象群。在这样的形象群中突出一两个中心人物,这样不仅笔墨简练,而且能把读者一下子引入到中心内容中。契诃夫也注重情节的简洁。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只有主要情节,而与主题思想无关的情节一概省略,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我写惯例只有开头和结尾的短篇小说。”契诃夫更是一个语言大家,他追求质朴自然简洁的语言风格,反对浮夸华丽的语言和陈词滥调。所以在创作中,他往往尽可能地压缩没一句话,删掉不必要的修饰语,并选择最准确传神的字句表达思想、表现主题,从而达带给读者一种简单自然、生动鲜明、节奏明快的阅读感受。如《哀伤》就是一篇写得简短而又扣人心弦的小说,作品写的是一个贫穷的镟匠赶车送并重的老婆去医院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作者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及细腻的细节描写,回顾了过去四十年生活。这样的艺术笔法,揭示了一对贫穷夫妻苦难的一生,写出来一个真实的令人心颤的悲剧。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一切都很明白,所有的词汇都很简单,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而契诃夫简练的创作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质朴也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他的小说没有惊险的事件,很少急剧的转变和紧张的场面,甚至没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和复杂的心理分析。契诃夫的质朴,在于他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发掘人生的悲剧,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沉痛。如《苦恼》中,老马夫姚纳唯一的儿子死了,他想把自己满腹悲痛向人倾诉,但无奈无人理睬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向自己唯一的“伴儿”——老马倾诉自己的悲苦,看似姚纳的痛苦减轻了,但作品中透露的悲剧性却更浓重了。所以,无论是对人、物的描述还是故事的叙事中,朴实、简洁、真实一直萦绕着作品。这也形成了契诃夫独特的艺术风格。

凡为艺术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而越是短小的作品,结构的重要性也愈发明显。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他作品中戏剧化的结构与场面。契诃夫早期的很多小说常常用“一场小戏”作为副题, 便是暗示作品蕴含着戏剧性的结构。而在《变色龙》这篇小说中, 作者把一只狗咬伤了一个工人这样简单的故事, 巧妙地演化为一个又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场面。而且围绕“狗是将军家的”和“狗不是将军家的”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话题, 把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认狗”和社会上的权势观念联系起来。“认狗”的过程前后变了五次, 奥楚蔑洛夫的势利眼嘴脸也戏剧性地变了五次。俗话说:“打狗看主面”。狗的主人是谁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焦点, 也成为奥楚蔑洛夫之流执法的依据和准绳。虽然小说中完全没有交代人物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所受教育等等,而是透过几次戏剧性的场面,我们的想象力就已经被充分激活,而作品中人物的脾性、德性、行为动机等都大大充实了。《胖子和瘦子》描写两个少年时代的朋友偶然在火车站相遇, 几十年不见, 二人亲切地互相拥抱, 感到意外地高兴。可是当瘦子了解到胖子已是三品文官, 而自己还是八品文官时,“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 好像现出皱纹来了”。接着, 瘦子立即改变了称呼, 称胖子为“大人”、“您老”, 显露出一副阿谀谄媚的奴才相。这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 生动地刻划出俄国官场的等级森严以及小人物习惯性的低三下四。在戏剧性的背后, 饱含着多少人生的百味!

综上所述,契诃夫作为俄国十九世纪末重要的小说家,运用意蕴深刻的幽默与讽刺、简洁质朴的描写与叙事、戏剧化的结构与场面为自己树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9d6998ce2f0066f53322da.html

《契科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