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发布时间:2012-03-07 20:2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 城市发展 历史特征

1、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2、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资源是一种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财富。毫无疑问,北京旧城是宝贵的资源,绝不是包袱,这一点必将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而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将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历史、各种文化遗存和不同同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可以预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北京旧城的资源价值将不断提升。既然是资源,就可以加以利用,就可以创造价值,就可以进行经营。应当从经营的角度,对旧城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新认识。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水平经营城市”,城市经营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新思想,又是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调控城发展与发展条件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城市经营要求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殴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以经营的谋略推销城市。北京古城有多种多样可供经营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地城市建设普遍趋同的形势下,北京的古城特色更显示出极高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关键是要以经营的观念去整合这些资源,使旧城资源经过绎营带来经济效益。应当埘北京旧城从经营的角度进行整体策划,在不破坏旧城的前提下,使旧城更具观赏性和体验性;使旧城在被保护的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所有城市的发展除了有共性以外,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城市性质、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特征、城市结构和建设条件,使得各个城市

的发展各具其特殊性。

1、北京的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特色

北京的城市性质——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现代国际城市,对北京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全国政治中心”起着主宰的作用。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对于城市功能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必然首先要着眼于全国的需要和中央的要求,一些特别重大的城市问题都必须请示中央决策,与中央有关部门保持协调一致。“现代国际城市”反映了北京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和扩大、亟待加强城市国际功能的需要。“全国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则决定了北京的最大优势是文化。对内,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具有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文化设施、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对外,北京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文明宝库,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文

化影响包括语言、文字、书法、绘画、诗歌、音乐、中医和儒家思想等,并且其影响遍及东北亚和东南亚,因而可称是世界东方文明之都,堪与西方文化中心城

市巴黎相媲美。这也是北京作为第一流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最大特点。以上这些,决定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

2、“首都”与“古都”的重叠,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又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首都”与“古都”在空间上的重叠,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不具备其他选择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但是这个决定,使得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并存,造成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持续地异常尖锐,并且一直延续了50多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涉及范围之广,争议程度之激烈、时间延续之长,国内国际影响之大,即使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这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别于其他名城保护的一个特点。对

此,必须高度重视,用极其慎重的态度和发扬学术民主的方式来妥善处理。任何简单的、单纯行政命令的方法,尤其是混淆学术与政治问题界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3、自然资源短缺,决定了北京必然要成为节约型城市

北京是个水资源、能源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用水、用能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短缺与首都城市发展越来越大的需求之间,形成渐趋尖锐的长期矛盾。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工业发展的选择上,要注意发展耗水少、耗能少和用地少的工业,而且在农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要从长远考虑,大力节水、节能,节约土地。亦即从工业的工艺和设备、农业种植计划和灌溉方式、城市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用热设备和建筑耗能、汽车用油等方面,以及在资源供应计划、收费制度、法制管理和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都要全面贯彻节约的要求,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4.北京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畸形发展,是北京城市规模长期难以控制的根本原

因之一

就北京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而言,北京是个超级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人口700多万,而周围都是中小城镇,大的十几万人,小的四五万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都很低。从整个体系的规模结构来看,少人口为20—40万人的中型城市和大城市,这使得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在城镇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上相差过于悬殊,大大强化了中心城市的巨大“磁力”作用,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1950年代后期起,北京就想控制市区城市人口,尤其是1980年代初以后,一直企图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尤其是迁入人口,但收效不大。人口不断膨胀的结果,使得交通拥堵、供水不足、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的治理效果不明显。

4、北京城市空间特征的发展观

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空间特征分析,可以看到,作为国都的北京,其空间区位与其他都城相比,既不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也不是位置适中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的供给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北京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方位的衔接性而成为首都的首选区位。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对北京空间格局的认识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北京与中原文化间的关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边缘和门户的含义及其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北京的边缘与门户作用,在当代北京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依然重要。中国东部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处于世界核心区的边缘,同时又处于中国的核心区,而北京作为首都,依据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区位优势,仍将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

5、全球化时代的北京城市发展对策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定位思考和发展规划是一次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大解放,是从地区性的开放意识走向全球化的思维模式的大跨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人口将向大城市集中。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过程有着显著的区别,二者相加使城市人口呈现出加速的聚集效应,这是由知识经济与知识人口的特点所决定的,将给城市的土地、交通和生态承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这是必然趋势,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面对的现实。

1、必须转变观念,要有整体解决方案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念是整体解决方案的理论基础

   如果将城市-乡村-区域视为一个整合的系统,那么城市圈将不仅包含城市,也包含乡村。农业是广义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人口稠密的区域甚至是重要的部分。

(2)要构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2、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创新,制定对策

(1)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

(2)改革土地所有权与户籍制度

(3)引进高端产业与国际人才

(4)完善区域规划与空间布局

(5)建设高容纳的中心城市

小结:对城市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领导者与未来的经济模式。统计数据显示,知识经济时代,城市总劳动力中各种劳动力百分数在变化:农业人员急剧下降、工人阶级逐渐下降、核心超级创意人员逐渐上升、创意产业逐渐上升、服务业快速上升后有所缓和。相对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地域面积等传统的世界级大城市的要素,高端的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及其所具有的创新与创造力则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与竞争的活力源泉。北京未来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着重引进高端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生态农业人才;要强调现代农业对服务业的支持作用;要疏解制造业,大大减少工业企业在城区及近郊区域的存在;要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服务业的比重,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服务水平,为国际总部及国际活动提供世界级的服务,增加对国际事务服务、参与、决策的分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f26103eff9aef8941e06cf.html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