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的善与美

发布时间:2012-01-18 13:47: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沈从文《边城》的牧歌属性及善与美

陈强

重庆秀山溶溪中学 409912

摘要: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老船夫、翠翠等人物形象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可以说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湘西人性美的颂歌,是一首作家写给故乡的赞美诗。沈从文饱含热情地写出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祖孙之间的亲情。他把善与美全部融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风土人情之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边城》处处洋溢着牧歌气息。沈从文构筑的乐园——茶峒处处充满善与美。善是一种传统的心理结构、民族性格,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善的化身。《边城》中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还充满着诗意美、人性美。沈从文的《边城》对善与美作了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 《边城》 牧歌属性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用牧歌式的素材谱写了这一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交响乐,永远以它那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善的渴求。《边城》同时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描绘的一幅幅清新、明快、宁静、淳朴、优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民族风情画,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颂了一曲人性的赞歌《边城》仿佛一座桃花源:景秀,人善,情淳,此处是至美的人间。

《边城》的牧歌属性

牧歌(pastoral)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牧歌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涵义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学者已不再只限于从文学类型、品种的层面上理解它,燕卜逊在他的著名的《牧歌的若干形式》一书中认为,“牧歌并非由传统特征和惯例构成,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形式的限制,并得以存在下去。” “如今,牧歌仍然具有体裁名称的功能,它同时获得一种引申意义,这种意义与批评家探寻文学的神话和原型的努力直接有关。” [2]

牧歌的实质,是在与复杂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尽管许多牧歌的描述与城市和乡村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但这种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单纯质朴生活的永恒愿望。

《边城》是体现牧歌这一抒情特质的典范之作。刘西渭的《<边城><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3]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4]夏志清赞赏《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5]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6]

《边城》处处洋溢着牧歌气息。作者通过老船夫与翠翠的亲情,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一切无不充溢着牧歌气息。

牧歌将乡土生活理想化, 构筑乐园的冲动在小说中也十分强烈。因此,构筑乐园图式也就成为其基本要求。沈从文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情形正如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7] 例如:渡船老人,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无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皆忠实于自己的义务职责。因为食公家粮禄,过渡人出于感谢送给他的钱物,他一概极力退还;不得已得来的好处,总想法超量报答。翠翠人小责任少,但乖巧心善勤快,是爷爷的好帮手。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8]顺顺是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人物,他的美德自然比渡船老人来得大气、豪迈。他“大小四只船,一个妻子,两个儿子”,算不上豪门大户,但仗义疏财,扶弱济困,正直公平,亦使他深受当地人尊敬。他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不畏缩。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个人修养的结果,而是本地风尚习俗的使然。

牧歌并不限于表现乡土喜乐,它本身也含有悲剧成分。边城中的忧伤和凄婉无处不在,《边城》中表现为碾坊所代表的金钱交换关系对纯洁爱情的破坏.翠与二老相识两年后,碾坊介入了他们的关系,给二人本来纯洁的爱情抹上一层阴影。小说第十节,老人去看龙舟,却被一个熟人拉去欣赏新碾坊,其实熟人的目的是替大老的亲事探老人口风。探口风为什么要选择在碾坊?这其中的蹊跷细读后便能见出分晓。熟人知道这碾坊的分量,渡船老人当然也知道。熟人很机巧地让碾坊在老人心头加上这分量,然后故作含混地提到这碾坊是团总女儿的陪嫁,接着话题转向翠翠,试探老人的意思。熟人把握着谈话的过程。合乎逻辑的联想是,此人知晓了翠翠与二老之间的关系,它想借碾坊暗示二老已经另有所属,以打消翠翠与二老相爱的念头。老人的心机没有媒人那么缜密,但他含糊的答话不是媒人所要听的;老人说的是实话,媒人却以为是托词。他功利的心机,把现实关系还原为商品交换关系,难以想象长辈会决定不了孩子的婚姻大事。这边媒人拿碾坊施压,那一边在吊脚楼上,顺顺以家长的权威,在两个候选儿媳之间排出座次:团总女儿“占了一个最好的位置”,而翠翠只能靠后边。顺顺更喜欢二老,出于这点“私心”,他希望将碾坊所代表的财富带给儿子,在他看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爱。

二、《边城》中的善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早在战国时代的孟子就建立了人“性本善”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天然地存在“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9]具体来说,人性包括仁义礼智“四端”(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1]人性之善乃是天性,所以人就不妨循性而行,这样,他的行为无论如何也是善的。孟子认为这种善性,是人所生而具有的《边城》中的湘西人民,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并汲取了它的精华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传统心理结构,民族性格,一种人性化的精神。

首先,老船夫、翠翠都是勤劳、善良的劳动者。作者曾说:“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12]”《边城》中的人物,无不具备这种助人脱困的良善品格。作品中的老船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如:文中写道:“有人心里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在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手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老船夫的这种性格,逼真地写出了山里人的淳朴。即使别人要给,他也会想方法设法回报:“便将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旱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间,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他是一位慈祥、仁爱、善良,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

翠翠是在爷爷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的,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她是一个勤劳、心地善良、正直而无私又懂得关心他人的女孩。她虽然人小,但乖巧心善勤快,同时也是爷爷的好帮手

其次,船总顺顺和他两个儿子也是善良、正直、朴素、令人敬佩的。《边城》里的船总顺顺慷慨好义,豪爽正直,济人以急。作者曾这样形容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行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在老船夫死后,顺顺立刻赶往支持翠翠:“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他那种一口承担、义无反顾的态度,近于古代豪侠仗义之风。面对着这个在风雨中丧亲,变得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边城人的善良。这里人们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两兄弟都是不骄惰、不浮华、不依势凌人的乡下小伙,他们皆勇敢、豪爽、勤劳、善良。哥哥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有乃父之风;弟弟傩送,同哥哥一样有勇有义,又因眉眼秀拔,而得岳云的美誉。从老船夫的口中可以得知,原来傩送从急浪中援救过三个人,即使是面对危急生死之际也无所畏惧。兄弟俩都显示了高尚美好的情怀。

小说的其他人物如(过渡客人、商人,水手、妓女、王团总等)也都那样浑厚、质朴、正直、善良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他们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13]茶峒社会也正是具有这些美好人性的人们,才显得处处都融洽和谐、欢乐秀美。

三、《边城》中的美。

()、风景美。

《边城》的写景十分精彩,如同目睹,正如作者所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14]确实,沈从文先生在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新、明丽的边城风景。且看: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作者以经济而自然的笔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如同一首田园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可名状的自然美。让水的色泽浸润到文字中去,将故事置于一种翠色的基色下,具有清新、柔和的格调。

接着,看《边城》对城里地势的描述:“茶峒地方凭山一水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沿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这段话俨然一幅厚重的山水画,只寥寥几笔,却留下了无限的空灵之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品味。

沈从文先生用他那魔术棒似的笔给我们读者勾勒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把读者带到武陵桃源般的仙境,令人心旷神怡。《边城》中所表现的景象是美的,并融丰富的社会风情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画于一炉,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里只是掬取其中的一两朵浪花,已经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了。

()、风俗美

沈从文先生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新、美丽的边城风景,而且他把湘西的青山秀水、风土人情也出神入化地勾勒了出来,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让人们领略到湘西的风俗美。

沈从文善于描绘风土人情,是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沅江山光水色迷人,农家劳作,市场交易,甚至水淹边城打捞救人,都被涂抹得淡雅清丽,别具风味。热闹的端午节,具有浓郁的湘西风味,“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着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除此之外,还有划龙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每只船可坐十二到十八个浆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赛龙船,可谓浓墨重彩。赛船过后,城里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还添加了戏水捉鸭的竞赛,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此外,出嫁的唢呐和老船夫出葬举行绕棺仪式、唱夜歌的场面巫师唱迎神歌男青年在对面山崖上与意中人对歌定情,以及走车路走马路的求爱方式……无所不有,无所不奇。这些古朴的风俗,也以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让人们去回味、咀嚼,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中去领会湘西古朴纯真的风俗美。

()、诗意美。

《边城》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更像一首精美的诗篇,一串串生活的歌谣。作者是用一种近于诗体和散文体的语言来表达《边城》中的故事情节,而这种语言凝练、清寂、简约又是近乎天然,具有一种空灵清新的风格。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西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皆习习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也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筐中,有黄鸟和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这段语言几近白描,并没有用过多的修饰语,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沈从文先生在创作中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边城》在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如: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这种虚字极少而富有变化的短句,句调错落有致,既有一种音乐节奏感一般的美妙,又有抒情散文般的韵律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青山绿水滋养着翠翠,自然与翠翠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相互映照,光彩照人,一个白璧无瑕的自然的女儿跃然纸上,不染纤尘。就像波斯诗人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在玫瑰的灵魂里写出不朽的诗篇一样,作家把青山绿水般的明净纯粹遣上笔端,小说勃发出生命律动的浓郁诗情。

作者在写自然环境的时候,没有忘记诗意,三言两语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如:“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若溯流而上,则三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中……”。

这段描写,可以称为天机超逸,不事绳墨,所作山水,点滴烟云,不失真趣,运用诗的笔墨,给人一种很强的空间感受,显得更加空阔,更加深远。特别是那句“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一种心旷神怡的滋味,也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

纵观《边城》,作者用清新、明快、质朴自然而又含蓄蕴藉的诗一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充满诗意的边城小镇。汪曾祺认为“《边城》的每一句语言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正因为这样,可以说全篇二十一节,都是一首首圆满的散文诗,[15]并以其缠绵委婉的曲调轻轻叩击读者的心扉;又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情境,产生滋润心田的诗的意境、诗的情绪、诗的韵律。

(四)、人性美

《边城》是表现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阐释。作者在小说中为我们展示的是纯净的人生,是带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湘西人民原始、纯洁、明净如碧水,无情欲放纵、无病态人生。略观《边城》,无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船总顺顺、天保、杨马兵及其余茶峒之人(如水手、妓女、王团总等),无一不充满了人性的真、善、美。作者笔下的美是那样的宁静和沁人心脾。书中的人物没有现代社会世俗的喧嚣,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自私、懦弱、虚伪;没有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而是有着原始的纯真的感情。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热情诚实,均有君子遗风,在他们的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边城》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翠翠对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当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作者正是通过她对爷爷的爱和她与二老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这种处处洋溢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 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可以说是一曲优美动听的湘西人民人性美的颂歌。作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的亲爱、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把爱和美全部融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之中, 使作品散发出人性美的熠熠光彩。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而围绕着翌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呈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美。

《边城》让我看到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16]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题记》,花城出版社,1984

[2]转引自罗吉福勒主编,袁德威译,《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刘西渭,《〈边城><八骏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35年。

[4]汪伟, 《北平晨报·学园》,1934年。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杨义主编,《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7]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84

[8]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

[9]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徐洪兴,《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1]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2]沈从文,《边城》,(收于《沈从文自传》),联合文学出版社公司2000

[13]刘洪涛主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

[14]云告,《从老子到王国维》,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15]汪曾祺,《独坐小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其余引文均出自《边城》,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致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9c371bc5da50e2524d7fca.html

《论沈从文《边城》的善与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