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发布时间:2019-08-15 13:25: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第一辑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米的一百种形态

明朝后日即应无

你所怀念的小农时代

轻熟女对石榴汁的情意

茶包的仪式感

当竹升面遇上云吞

配菜们的喜剧命运

黄酒的士大夫气质

第二辑 慢熬风花,细炖雪月

令人啧啧称奇的无缝接驳

从喧哗回归平静的年夜饭

没营养和不高兴

第三辑 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

饭桌上的不美不食

第四辑 为了美食走江湖

苏打里的欢腾气泡

撩开布帘的深夜食堂

无印的小菜小饭

午夜的那碗潮州砂锅粥

后记 这份幸运的冒险

有关《雅舍谈吃》梁实秋

  梁先生是大家子弟,光看书中描述自己家的门,就有一番大户人家的威风。门口设木牌,进门迎面有金砖摆拼的“戬榖”字样。既是大户人家,饮食料理算是精巧细致,也就是现在俗话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梁先生却也关注平民小吃,如豆汁,窝窝头,面条等,只要条件许可,他都去尝尝,去寻找寻常食物的美味,算是别致的美食趣向;各种寻求美味的过程中,梁先生还往往记录了各种幽默诙谐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算是独特的文学趣味。

《汤包》一文中写道: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理。”

《芙蓉鸡片》一文中写道:我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曰:”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卤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有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疾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面又转回来的。”

初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时,我尚还年幼,只记住了他笔下那些名字能连成菜谱的美食。那时常对先生笔豆汁儿笔下铁锅蛋等美食垂涎三尺,甚至恨不得立刻回到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大嚼一通。

后来对先生有了些微的了解,方才隐隐察觉到那平淡的笔触下隐藏的忧思和牵挂。

先生记下这些文字时,已离开北平故里数十载有余。客居台湾,一道窄窄的海峡如无法逾越的银河般,横在他和故土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像是酒般在他心里愈发浓烈。先生想念北平,想念酸酸的豆汁儿,想念填肥的烤鸭,想念沁凉的酸梅汤,想念酸甜的糖葫芦,想念母亲亲手做的核桃酪……而如今远在天涯,只能记下回忆中故乡的滋味,以解思乡痴情.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豆汁儿》中的话: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

除了北京人,再没人会喜爱豆汁儿那种酸馊古怪的口味,因此在台湾自然没有它的踪迹,在北平时就着辣酱菜喝豆汁儿的往事在无法重温。终有一日先生在台湾尝到豆汁儿,却与记忆里的味道大相径庭。《豆汁儿》末尾一句作解嘲之语的“可见在什么地方”,颇有些怅然苦涩之味。

豆汁儿,承载着他对故乡的怀念。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实秋也经历了不少悲欢离合。他的文字好似宽阔平缓的大江,人生经历所带来的辛酸与悲愁,不会在他宽博的心胸里掀起波澜。他压抑着心头的痛苦和愁怀,将着复杂的感情融入笔尖流淌的文字里,藏在他平淡之语的背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只有细细品咂才能略微参透。

据说梁老坚持记日记,所以数十载之后,他能清晰的写下当年与友人聚餐的诸多细节。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铁锅蛋》一文,先生将席间一位友人嘱咐伙计买干奶酪的情景写的尤为详尽。梁老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直到写下最后一个字才猛然惊醒。昔日的在北平畅一同饮大嚼友人在哪里?驾鹤西去者,有之;杳无音讯者,有之;天各一方者,亦有之。诙谐平缓的文字,读起来却有种说不出的忧愁。

我也终于了然,先生谈的不是吃食,而是内心的牵挂。对故乡的牵挂,对友人的牵挂,对一段岁月的牵挂。

张小娴在她的散文里提到,多年前和蔡澜一起吃饭,一个晚上跑了八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坐下,菜上来了,只要说一声“不好吃”,蔡澜就立刻说:“不大好吃就不吃,我们到别处去,倪匡说的,在我们这个年纪,吃一顿就少一顿。”

  

  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果然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一餐都不要辜负。但年轻的时候,即使懂得这个道理,也没有相当的财力,一个晚上舍得结八次帐换来一次舌头的满意。即使有这个财力,味蕾也没有相当的功力,像《射雕英雄传》里的俏黄蓉,一尝就晓得饭庄里的江瑶柱已经过了保质期。即使有了相当的财力和相当的功力,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年轻的时候,恋爱大过天,跑得最勤的是和女朋友约会,嘴巴只顾得上说甜言蜜语,讲电话讲到忘记吃饭。

  

  年轻最大的资本,是有好胃口。梁实秋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真是骇人的大快朵颐。但当他老了的时候,却患上了糖尿病,忌口吃甜,连别人送来的荔枝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塞一颗到嘴里,还惹得妻颜大怒一尝风波。先不说老时心肝脾胃肾诸多的饮食忌讳,眼睛一老,就看不了食物诱人的色,鼻子一老,就闻不到食物动人的香,舌头一老,连食物的软嫩香滑酥脆辣麻也尝不全了,光想想也觉得可怕,还谈什么节食减肥,从此以后立志顿顿认真餐餐周全,读书只肯读食谱,最崇拜的人统统换成美食家。

  

  趁着志气犹存,前段时间一口气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唐鲁孙的《中国吃》两本书。

  

  唐鲁孙的“吃”,是有出身的。唐鲁孙是正经的八旗子弟,世泽名门,家族食饮熏陶出来的食客大拿。唐鲁孙说,他家以蛋炒饭和青椒炒牛肉丝来试家厨,合格录用,各有所司。小至家常打卤面,也不能丝毫马虎,要卤不澥汤才行,吃面的时候必须面一挑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所以唐鲁孙写美食,也有世家风范,写老北京的旧时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兼谈市井风俗和逸闻掌故,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学世家子弟,根基深厚,路数正宗,又在江湖上闯荡数年,走南闯北,博闻广见,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名家。称唐鲁孙是美食家,是一点也不错的。

  

  与唐鲁孙相比,梁实秋还够不上“美食家”的地位,他也爱吃,也会吃,但他的吃,更多是一种文人对生活的感情和体悟。翻翻目录就可以看出,他写的更家常多见,写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炸丸子、咖喱鸡,也写茄子、豆腐、腊肉、栗子、八宝饭,连麦当劳也可以写一写,目录本身就像一份内容丰富的家常菜单,读着非常可亲。对唐鲁孙是高山仰止,对梁实秋则可以席地而谈了。

  

  梁实秋写食物,感情上十分坦率,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名气再大也枉然,不想吃的就连碰也不碰。比如说狗肉,梁老就坦言从来没吃过,也从来不想吃,因为想起狗改不掉的那种恶习就觉得恶心,人称狗肉为香肉,也不知香从何来。北京很出名的“茯苓饼”, 梁老也说“不过是飞薄的两片米粉糊洪成的饼,夹以黑糊糊的一些碎糖渣而已”,茯苓饼我是吃过的,当时也觉得十分上当,还以为是不够正宗的缘故,看来实际就是如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传说中的“大八件”“小八件”,名气也很大,但梁老直言不敢苟同,这一段写得挺有意思:“自来红自来白乃是中秋上供的月饼,陷子里面有些冰糖,硬邦邦的,大概只宜于给兔儿爷吃。寥花甜死人!绿豆饼噎死人!大八件小八件如果装在盒子里,那盒子也吓人,活像一口小棺材,而木板尚未刨光。若是打个蒲包,就好看得多。”

  

  对不喜欢的食物喜笑怒骂,对喜欢的食物,描述起来却非常欢喜动情,比如写致美斋的煎混沌,“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喜欢自己亲自动手下厨,却未必每次都做得到好处。梁老说“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蹋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

  

  这样的老爷子真是可爱,嘴馋爱吃,也会闯祸,也会有偏见,也会爱抱怨,有时深情怀念,有时感慨万千。读他的《雅舍谈吃》,常有想下厨一试身手的冲动,觉得做菜也不会是太难的事情。而读《中国吃》,更多是沉浸在对美食的意淫之中,除非有多啦A梦的时光机,否则总是会伤感地想起《半生缘》里曼桢的那句话——“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那个老北京,前尘往事,如梦如烟,是再也回不去了。

的确,梁实秋先生的品味不似唐鲁孙那样的大家气派,酱菜、汤包、烧饼、油条,连麦当劳都能写上一写,但《雅舍谈吃》处处却显现着文人食客的渊博与风雅。一味平凡吃食可以纵横南北、通贯古今,柴米油盐中亦现大典故,让人回味。梁先生的“小资”情调,不是当下蛋炒饭里加一点朗姆酒就意乱情迷的假小资,也不是开着宝马车去品尝加了鱼子酱的鱼翅猴脑般得奢侈富贵。他的小资是老派的,甚至还有一点保守、俭省,但最是真材实料,看似朴素,实则韵味隽永。只是纵有世间再多中国之美味,却再无梁先生的思乡之文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dd3766c5da50e2534d7f06.html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