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中美韩日四国眼中的三八线

发布时间:2018-11-11 10:15: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寒冷的冬天:中美韩日四国眼中的三八线

中国人笔下的朝鲜战争1. 《朝鲜战争》【作者简介】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内容简介】本书属于纪实文学,作者通过文学的手法将朝鲜战争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追述了六十多年前朝鲜半岛的战争风云。作者曾言:“《朝鲜战争》好像写战争,实际还是写人。我有个历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我大量的笔触是写最普通的人。《解放战争》中写了大量士兵,每一个都必须有出处。我写了很多农民跟着解放军作战,他们是哪个村的必须是真实的。这些普通的人,我无论如何查不到人名,但他们给了我精神上的滋养。我用文学的笔调,把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和民族大命运联系在一起时,书就生动起来了。”2. 《抗美援朝战争史》【作者简介】军事科学院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军事学术研究机关,科学研究机构, 军事科学院军史部为其下设机构。【内容简介】军事科学院军史部1982年开始集中部分研究人员着手编写抗美援朝战史,到1990年已几度修订出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但以往各版《战史》,与国外军方战史的写法近似,基本上以志愿军五大战役和停战谈判期间历次战役战斗的作战经过为主,而辅之以简单背景和经验总结作为全书开篇和结语。《战争史》一反过去的写法,全书150多万字,只有不足50万字讲述具体作战经过。也就是说,虽然书名较过去几乎只有一字之改,即从“战史”变为“战争史”,其编写内容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战争史》增写的比较引人注目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过程;二、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的各种因应与准备;三、中国出兵决策过程;四、美国战争政策的调整;五、外交斗争;六、停战谈判经过;七、中国反细菌战与反登陆作战的情况;八、中国国内状况及其对前线的支持;九、落实停战协定;十、中国撤军问题。3.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作者简介】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内容简介】本书依据确凿的史料,严肃地探讨了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之间的广泛联系。作者是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人们关注的学者之一。他以中俄两国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朝鲜战争起源及中国参战问题作了缜密的思考和探讨,不仅颠覆了曾为人们所熟知的种种叙述与结论,也在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4. 《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作者简介】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内容简介】《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国内期刊中发表过的对朝鲜战争研究的多篇论文。作者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爆发、中国被迫出兵朝鲜、朝鲜停战谈判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5. 《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作者简介】洪学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红军游击队,曾任分队长。同年5月,参加商(城)南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参加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1950年7月,洪学智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世界的东方爆发了一场震惊全人类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为捍卫人类和平事业而进行的正义战争中,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将军经历了从跨过鸭绿江到板门店谈判的全过程。作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传奇经历,用朴实自然的文字记录下来,写成了这部史诗性、真实性、权威性相结合的作品。既是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珍贵文献,又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纪实读物。6. 《杜平回忆录》【作者简介】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治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党委副书记、书记。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程,参与领导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及防御作战初期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和直接参加了停战谈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内容简介】《杜平回忆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全书书写了杜平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各个时期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出生入死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场景,同时以入情入理的笔调描绘了他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大度风范、道德情操等诸多情结。在朝鲜这块英雄的国土上,度过了艰苦、自豪与胜利的三年又六个月。目睹了美国侵略军战场上的凶残,领教了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狡诈;亲历了中朝两国军队团结战斗的无数次英雄壮举,感受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衷感激朝鲜人民、劳动党、政府和朝鲜人民伟大领袖金日成元帅对志愿军的爱护和支持。7. 《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作者简介】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徐焰将军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十余年来共个人撰写的专著共计400余万字,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史录》《金门之战》《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较量》 等。【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作者查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指挥和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同志,并以新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书中的史料比较翔实、全面。此书不仅记述和研究了这一战争中我军的战史,还从当时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等多方面做了综合分析。在研究战史时,作者在战略、战役、战术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见解。8. 《从鸭绿江到三八线》【作者简介】丁伟,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军事学博士,大校。曾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改革发展3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年大事记》《新中国军事变革史》等著作的编写。个人专著有《血火三千里――朝鲜战争》《惊雷狂飙――百年中国军事大事》等。成果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内容简介】在结构上,本书总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从战争爆发之前一直写到战争结束,脉络清晰;在内容上,既突出了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主要战役,又生动再现了一些具体的战斗场景及英雄事迹。既是一部严谨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作,又是一部教育性、可读性很好的通俗读物,可以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本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占有大量的资料,部分资料是最新公开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拥有大量抗美援朝战争的档案资料,并且收集了许多美国和苏联的档案资料。特别是作者还认真分析和研究了由军事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该书稿披露了大批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内幕。二是对一些重大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出兵决策问题、战略战术问题、停战谈判的时机问题以及这场战争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等。三是穿插了很多笔触细腻、情节生动、事迹感人的细节描写。9. 《历史的回音:一八〇师实战录》【作者简介】《历史的回音》编审委员会是由从一八○师的老同志组成,由一八○师原政委王观潮担任主任委员。王观潮,山西闻喜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纵队营教导员、团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旅政委,一八○师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眉山地委书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局长、中共兰州市委第一书记、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吉林省副省长。【内容简介】唯有鲜血与生命不容蔑视。一八○师老兵们拿起笔来,真实地记录下自己部队的成长与战斗的经历以及在朝鲜战场的真相,遂有这本《历史的回音:一八○师实战录》。本书曾以内部资料的形式于1995年出版,由二十四旅(一八〇师前身)、一八○师首任政委王观潮同志担任该书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耿飚同志为本书亲笔题写书名,薄一波同志亲笔作序。这部由老兵亲自撰写的战记,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以不同的角度与丰富的细节,真实地回顾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朝鲜战争,客观评价了一八○师在发展中的胜利与曲折,并且记载了朝鲜战场被俘官兵在美军集中营里的境遇与抗争,有很宝贵的史料价值。10. 《四十军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纪实》【作者简介】作者李英,本书作者和编者作为四十军中的一员,对此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竭尽全力,如实真切地反映四十军这种传统的品格特征,让它闪烁光芒,昭示后人,彪炳史册,永葆青春。【内容简介】 40军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先期入朝作战的4个兄弟军中,是唯一没有经过和平整训,直接从国内战争转入朝鲜战争的先锋部队。出国最早,首当其冲。于1950年10月25日早晨在云山和两水洞与敌人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接着,会战温井,回师楚山,基本上全歼了南朝鲜第6师和第8师的两个营。受到志愿军首长通电表扬。而后,为配合兄弟部队围歼云山和西线之敌,直插宁边。南进途中又重创南8师和美24师,把敌军驱赶到清川江以南。外国人笔下的朝鲜战争1.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作者简介】贝文·亚历山大(Bevin Alexander),朝鲜战争期间为美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后长期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政府撰写专题报告,同时兼任某些大报的自由撰稿人。曾长期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专门从事各类战争史料研究,出版战争作品《美国国内战争》《怎样赢得战争》等近十部作品,为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的书籍。本书的原版出版于1987年,作者以朝鲜战争亲历者的身份,用一个军事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时隔多年后冷静地审视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本书试图说明,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进行侵略而被挫败;红色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获得胜利。北朝鲜的进攻,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美军的战略布局,美军参战前后的战略战术,朝鲜战争的各个战役……其中穿插勾连中美、中苏、美苏等国际关系,将朝鲜战争放在大的国际背景环境进行详细解读,再现六十年前朝鲜战争的真实面目,以及战后东北亚的冷战布局。朝鲜战争,其实是现代化美军第一次战败的战争,美国人不但没有实现朝鲜的统一,而且因误读新中国保护家园免遭侵犯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了军事、政治上的重大损失。2.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简介】约翰·托兰(John Toland),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1912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主要作品有《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传》《丑闻:珍珠港事件及其后果》《占领日本》《日本帝国的衰亡》《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内容简介】作者以“世界公民”的角度,通过自己和美国士兵的眼睛观察,从朝鲜战争揭幕战——三八线冲突写起,以准确、生动而幽默的笔调,对美军增援朝鲜、汉城失守、大田兵败、釜山外围战、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坠入毛泽东的陷阱、长津湖溃败、血腥大撤退以及中国人的第三次战役、三八线附近的防守与进攻等战争具体过程进行了刻画和描述。同时,对围绕着战争而展开的和平谈判、战俘营里的战斗、麦克阿瑟被革职、李奇微的对策及李承晚造反等内幕活动也作了大量披露与分析。作者力图从“世界公民”的角度,透过美国普通士兵的眼睛观察、反映朝鲜战争并得出自己的结论。3.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作者简介】马修·邦克·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美国陆军上将。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朝鲜战争爆发后,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阵亡,李奇微于1950年12月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5月晋上将。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内容简介】本书是李奇微参与朝鲜战争的回忆录,节选自《李奇微回忆录》关于朝鲜战争的一段。作者在书中竭力为美国侵朝战争辩护,对美军多是溢美之词,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美军的作战情况和他本人的分析评论。这对于研究美军侵朝的作战行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须指出,本书是站在美国军队的角度出发成书,书中有不少对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攻击污蔑和片面之词,望读者阅读时注意鉴别。4. 《麦克阿瑟回忆录》【作者简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美国著名军事将领,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军衔高至五星上将,获得美国荣誉勋章。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由李奇微接任。【内容简介】麦克阿瑟的个人回忆录,在后半部分对于朝鲜战争有着很大篇幅的记叙。5.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作者简介】约瑟夫·古尔登,美国知名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后投身新闻业,任《费城问讯报》华盛顿分社主管。古尔登《朝鲜战争》的前一部著作《黄金时代:1945-1950》涵盖了从美国对日战争胜利到朝鲜战争的历史,是美国最有权威的文化机构每月一书俱乐部力荐读物。其另一著作《超级律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24周之久。【内容简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论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书中更有很多美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6. 《最寒冷的冬天Ⅰ: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简介】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知名传播学者以及历史学家,美国战地新闻记者,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1960年入《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投入广泛的美国民权运动报道中,1962年成为该报驻越南西贡特派记者,1964年获普利策奖。曾创作了《陷入困境》《罗伯特·肯尼迪未完成的远征》《胡志明——北越的领袖》《出类拔萃之辈》等二十多本畅销书。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付梓之际,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采访的途中,哈伯斯塔姆不幸因车祸罹难。【内容简介】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 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军的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按兵不动背后的战略意图,让毛泽东面临是否派兵入朝的艰难抉择。7. 《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作者简介】白善烨,韩国军人、外交官、企业家。韩国第一位陆军上将,朝鲜战争的活化石。他全程参与了朝鲜战争及韩国的战后重建,并在朝鲜战争时期担任韩国国军师长、军长等要职,战功显赫。同时,通过战场上的领军作战及与各国高层领导人深入接触,他对朝鲜战争的历程了若指掌。作为韩国军队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2009年6月,他被国会授封为韩国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名誉元帅。【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亲历朝鲜战争的韩国军人回忆录。本文从韩国军人的视角描写朝鲜战争,其他著作往往从美国或者中国角度来叙述和评析朝鲜战争,却往往忽略了韩国方面。当然,这与当时韩国依附于美国的客观现实,以及各国轻视抗美援朝中韩国作用的主观原因有关。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在韩军方面的内容上完善了对朝鲜战争视角的全面性把握。本文叙述了朝鲜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面回忆,虽然难以完全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却基本保持了客观叙事的精神,对于自身的失败也直面不讳,对于全面了解朝鲜战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8.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作者简介】何楚舞,蒙古族,军旅作家,朝鲜战争史研究者,著有长篇小说《热血1950》《黄金弹壳》《岁月无声》等。凤鸣,生于北京,资深媒体人,凤凰大视野编导。陆宏宇,男,安徽人,原在西藏阿里部队服役,现为职业作家。为了写作本书,作者历时两年,走访居住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老兵们分别来自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9兵团第20、26、27军,既有战斗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参谋以及军情、后勤人员。他们是仅存的历史见证者。【内容简介】《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主要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乃至整个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长津湖之战。在这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接近零下40度的恶劣天气下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锐的陆军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0天的战斗。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因为极度严寒,作战已经成为了中美两军官兵意志力的殊死较量。这场战役,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长津湖战役迫使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军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而中国志愿军也用热血和生命扞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至今,它还是美国军事院校不断学习和演练的战例范本。本书全面、真实地再现了长津湖之战的壮烈场面,从战争发动前美苏中各国战略考量、大国之间的博弈写起,然后分别从中美双方的战争准备、策略、实力对比等各方面因素着手叙述,再到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等一个个分战场激烈的战斗场面,使人仿佛重新回到那白雪皑皑、硝烟密布的战场上,看着这场旷古的决战,令人心中无比震撼。9.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简介】儿岛襄(1927-200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战史界权威。曾出版图书《太平洋战争》《日俄战争》《史说山下奉文》《突击的将军》《指挥官》《日本占领》《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等三十余部。其立场中立、描写生动、文风严谨。1966年凭《太平洋战争》获得过每日新闻社主办的第二十界每日出版文化奖,1990年因常年在战史方面的成就获日本文学振兴会颁发的菊池宽奖,并于1993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綬褒章。【内容简介】本书从日本视角对朝鲜战争进行了全景报道和客观纪录。日本殿堂级大师儿岛襄教授在书中倾其多年的研究,高屋建瓴总结了朝鲜战争对日本产生的极其深远的影响,解答了困惑世界读者很久的疑问——不是参战国的日本如何坐收战争红利?日本对朝鲜战争的关注缘何不亚于太平洋战争?在战争上,许多日本学者将朝鲜战争定义为太平洋战争的延续与终结;在政治上,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对日政策转向,由压制转为扶持;经济上,日本作为美军的最大供应基地,获得了超过36亿美元的战争特需,为朝鲜战场提供的军备物资就超过1亿美元。美国将原定于战争赔偿的850座工厂正式交还日本,其中飞机制造厂314座,军火工厂131座,武器研究所25个,原本千疮百孔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促使日本在战后废墟中迅速崛起。阅读本书,可以从一个更立体的角度去审视朝鲜战争,从更高层面认识朝鲜战争对东亚、甚至全世界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和演变。10. 《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作者简介】这部《朝鲜战争》系由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的战史教官们执笔编写,陆战史研究普及会审议、编辑出版。【内容简介】《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用讲战斗故事的形式把朝鲜战争的实战情况娓娓道来,它介绍了当时战场双方的作战思想、战术运用、作战保障的优长、各自的缺陷等等,既是一本有趣的战地报道读物,也是一本专门的战术性军事读物。此书承袭了日本史学研究的一贯风格,所选取的资料较为翔实,使用的资料主要是美国和韩国公开出版的史料,也使用了朝鲜出版的部分历史史料。本书从军事战争史的角度来写朝鲜战争,对战场的介绍及评述也比较客观,既介绍了双方作战思想、战术运用及作战保障的优长,也指出了各自的缺陷。如美军依赖火力,强调进攻,怜惜怕夜战,步兵对飞机支援的依赖性较大;机械化部队受地形、道路制约,坦克仅起到自行火炮的作用;中国和北朝鲜军队作战英勇,注重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善于穿插、迂回、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19516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2.html

《最寒冷的冬天:中美韩日四国眼中的三八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