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知识梳理

发布时间:2019-06-26 22:40: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原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注释】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添头:指买东西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作家、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选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作者是伊索传说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经后人汇集,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统归在伊索名下。

【主要内容】

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主题思想】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我认为这话只是虚晃一枪,而我们的教参也说这寓言针对的是爱慕虚荣的人,这离伊索本人的本意太远,并非这则寓言的真正寓意,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探究一下。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天神和人类的主宰,他有众多妻妾情妇,给他生下了许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些成为天界里的神,有的成为人间里的英雄。他的家族是一个力量强大、权势显赫的统治集团。宙斯家族高高在上,忙于寻欢作乐,工于争权夺利,他们对地上的人类并不怎么关心,严惩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案,即为明证。对这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家子,人们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感,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揶揄嘲讽。伊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赫尔墨斯在他的寓言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大部分是作为被讽刺和嘲弄的对象来出现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只是其中之一。

赫耳墨斯是宙斯的儿子,主管商业和旅行他这次微服私访,目的是想搞一次民意调查,看看自己在凡人的心目中到底印象如何:“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雕像店是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如果某个神灵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们帮助很大,那么,人们必然会爱戴他,依赖他,那么,他的雕像就会供不应求,价格就会越抬越高;相反,如果一个神仙懒惰失职,对人们的疾苦视而不见,对所有的祈祷置若罔闻,人们在危难之际总是得不到他的帮助,那么,人们就会淡忘他,鄙弃他,他的雕像百无一用,那就会无人问津了,老板不得不将这类神仙的雕像价钱压得很低,唯恐卖不出手。在雕像店里,顺民意者得高价,失民心者得低价。所以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做民意调查。

赫耳墨斯走进雕像者的店里,首先问问他父亲宙斯的雕像价钱。老板回答说:“一个银元。”便宜得很,这是赫耳墨斯意料之中的事。他父亲行为荒唐,贪财好色,自私自利,在民间不可能得到高分。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笑”字里面,大有文章。

赫耳墨斯的父亲高高在上,在人间他的雕像却只卖到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幸灾乐祸,认为这是活该,所以他笑了。但在另一方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宙斯口碑不好,累及店主人的雕像卖不到好价钱,生意惨淡,雕像者一家的生活必定十分艰难。赫尔墨斯身为“商人的庇护神”,看见自己的子民在做亏本买卖,如果他很有责任心的话,应该表示关切、同情才是。而他感到心花怒放,很开心,“笑”了起来。从这一“笑”之间,我们可以断言,虽然他出身高贵,身居高位,但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尸位素餐者。

店老板回答道:赫拉的像“还要贵一点”。这话表明,在世人的眼中,赫拉只比他的丈夫略强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老板的回答如同一瓢冰水泼在赫耳墨斯的头上,让他狼狈不堪,大失所望。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赫耳墨斯平时玩世不恭,不安心本职工作,故他的神像只能当作添头搭配给顾客,落得个近乎“白送”的身价。老板的回答不仅对赫耳墨斯的虚荣心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在借此表现出普通民众对玩忽职守者的鄙弃和憎恶。

从“一个银元”,到“贵一点”,再到“添头白送”,我们看到了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意图:对整个统治集团——宙斯家族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

因此,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并非是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而是意在对当权者进行当头棒喝,指出:如果你不为民着想,不为群众服务,不管你的出身多么高贵,权势多么显赫,你在人民心中都会一文不值。所以,这个故事不“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而是“适用于警告那些爱慕虚名而不为人民做事的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

【思维导图】

蚊子和狮子

【原文】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作家、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对于他死亡一种说法是他的寓言讽刺了神,得罪了德斐尔祭司,当他来到德斐尔圣地时,祭司诬告他盗窃圣物,被判推下山崖而死。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创作背景】

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主要内容】

故事分两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这层开头直接引述“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狮子说了一大段话,接着写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生动地描绘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最后终于战胜了狮子。第二层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丧生于蜘蛛网。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第二段用一句话指出:“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应该从蚊子的下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毫不牵强,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本文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 结尾说:“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这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转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化呢?

就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作者将蚊子、狮子按照它们各自的特征加以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蚊子战胜狮子,作详写,蚊子败于蜘蛛,作略写,以前者反衬后者,耐人寻味。

这一则寓言,既用语言描写,又用动作描写。

蚊子总是叫个不停,多用语言描写就很恰当。先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初听起来,蚊子“狂妄”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了,实际上,蚊子所以敢于同兽中之王狮子较量,是因为蚊子明白它有它的优势,狮子有狮子的劣势,狮子遇上蚊子,用爪抓,不行,用牙齿咬,也不行,它的优势都发挥不了,尽管强大,却变得没有什么力量。

相对地说,蚊子比狮子强得多,所以蚊子不怕狮子,敢于奚落它。蚊子貌似口出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

开头用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后来用肯定句,“我比你强得多”,把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描写蚊子向狮子的进攻,写它“吹着喇叭冲过去”,很有声势,勇敢无畏。把蚊子进攻狮子的方式放在最后写,原来它“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它自有它的一套战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完全抑制了狮子的优势,这样前面的语言描写也就更耐人寻味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它完全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丧失了警惕。一个“却”字,笔锋一转,急转直下,大起大落,跌宕有致,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了。本来是常见的情形,但是有了上文的反衬,倒觉得出人意料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用它的语言描写来说明寓意,“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一句里,“最强大”与“小小”相反,“较量过”与“消灭了”相反,对比鲜明,发人深省,蚊子意料不到自己的结局,它不明白“骄兵必败”这个道理。

《蚊子和狮子》由四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小小的蚊子,为什么敢于向兽中之王挑战呢?从蚊子“宣战的檄文”可以看出,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看到了狮子表现力量的主要方式“用爪抓,用牙咬”,也看到了狮子之所短,并准备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正因为这样,蚊子信心百倍地要同狮子“比一比”。至于狮子之短、蚊子之长是什么,没有明说。这样的伏笔,即使文字精练、耐人寻味,又能引起读者的悬念。

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几十个字,把战斗过程写得有声有色,照应了上面的伏笔,又揭示了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这段精练的描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蚊子之所以战胜狮子,一方面是能发挥己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使狮子之长无法发挥用爪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子反而抓破了自己的脸。这里写的虽是狮蚊之斗,但却深刻地概括了弱者如何战胜强者的一些方法。

第三层,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蚊子,却成了小小蜘蛛的俘虏,原因何在呢?让我们看看作品的具体描写吧!“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里,“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只几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胜利后的蚊子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它告诉人们,蚊子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并不在蜘蛛的强大,而在于因胜利而变得骄傲的蚊子,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以致自投罗网。相反,如果胜利后的蚊子,能正确认清自己之所短,小心谨慎,即使无法战胜蜘蛛,也能避免它“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

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悲痛。蚊子悲痛什么?它痛心“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看来,蚊子至死尚未认清造成悲剧的原因,实在令人可叹!然而,读者通过寓言的情节却清晰地看到: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正是蚊子遭受灾难的原因。 这个故事,前后四个层次,实际上是两部分内容。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两相对比,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思想】

这一则故事是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这一则寓言用来讽刺骄傲自大的人,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做事要不骄不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成功只是暂时的,不能得意忘形。

【思维导图】

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字音】

溉汲(gài jí)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 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作家、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主要内容】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主题思想】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避免道听途说。

【思维导图】

丁氏无井——一人专管打水

打井——“穿井得一人”被谣传

宋君听说传闻,令人问丁氏——谣言解开

【词类活用】

闻:使知道——使动

【特殊句式】

判断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字音】

亡(wú)

日月星宿(xiù)

中(zhòng)伤

躇(chú)步跐(cǐ)蹈

舍(shì)然

【注释】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无处无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汝: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果:果然,果真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中伤:伤害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舍(shì)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何:怎么样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

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

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

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

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

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作家、作品简介】

战国时代 列御寇《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遗成《列子》一书,余者皆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老婆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创作背景】

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翻译: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故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主要内容】

寓意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道理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对了。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是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主题思想】

【启示】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思维导图】

杞人忧天——忧他之忧者前往开导:天是气体

杞人担心日月星辰掉下来——劝导者:日月星辰是发光的气体,不会伤人

杞人担心地塌——劝导者:地是填充四方的土块,不会塌

杞人释然开心——劝导者也释然开心

【一词多义】

若:(1)你 (2)如果

【通假字】

亡:同“无”,没有。

舍:同“释”,解除、消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63c50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4.html

《22《寓言四则》知识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