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

发布时间:2012-02-21 19:31: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课教材从五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志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和促成国共合作。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探索,以及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今天的繁荣与稳定、民主与独立是经过几代人不懈的艰难探索、浴血奋斗得来的,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本课内容以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为线索,与内容相关的不同时期的图片、史料、文字资源十分丰富,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并将本课内容投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大背景中,增加学生对孙中山革命生涯的了解,为学生正确认识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革命的局限性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照片两部分组成,介绍孙中山──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文字部分重点指出,建国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南侧都要竖起孙中山的巨幅画像,旨在说明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引文,观看照片。向学生提问,问题一:引文中提到的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巨人是谁?问题二:其中孙中山对20世纪的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过哪些贡献?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教材叙述了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之前的生活、求学和从政经历。重点强调了他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

这一目谈到孙中山从政救国的原因时,应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作为核心和重点,早年接受的西方式教育以及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使他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但此时的孙中山还不是一个革命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上书李鸿章是他以改良主义的美好愿望向腐败的清政府投去的最后一次热情尝试。然而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认清了清政府无可救药的腐败反动本质,毅然下定决心,拿起武器,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上书受挫是他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的一个契机,从他一生的革命活动看,是他思想上第一次重大转变。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回顾所学过的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史实,为人物的出场活动预先构置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可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问题二:美国历史学家史扶邻曾说过:“作为一个接受了几乎全部西方教育的人和一个现代医学潜在的先行者,孙中山所具备的条件使他将更多地求助于支持清王朝的改良主义者,而不是更多地求助于三合会。”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孙中山对职业选择认识的有关内容,展开讨论,引入现实,启发学生思考:职业选择与服务祖国、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关系。

第二目“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教材以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为线索,叙述了从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发展过程。从事革命斗争,迫切需要有力的组织和明确的政治主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斗争纲领。这是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纲领,是孙中山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初步萌芽。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这一时期国内出现多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深深地感到革命力量有迫切联合的必要。1905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即后来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内容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孙中山在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演变,政治纲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孙中山的革命认识与实践活动,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中孙中山19058月在日本东京时对留学生发表演讲的内容,围绕问题,结合史实,展开讨论。

第三目“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材围绕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展开叙述,交代了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工作,以及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改革和进步法令,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同盟会成立以后,首要的任务是统一认识,肃清改良派的影响。经过三年的激烈论战,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言论,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取得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为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与此同时,孙中山连续组织和领导了九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激发了群众斗志,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的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所结出的果实。孙中山作为公认的革命领袖,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2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最直接的结果是通过暴力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一条新的宽阔道路。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内容时,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有关介绍,与教材内容互相印证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过程和孙中山的思想与革命实践活动。同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展开探究。

第四目“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教材以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作为重点展开叙述,并在叙述中阐述捍卫共和斗争屡屡失败的原因。

辞去大总统后,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段历史事实。1913年,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实。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走日本。袁世凯复辟失败,孙中山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1917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斗争。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使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底,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亦告失败。虽然他坚持斗争,但孱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重点放在: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这些努力和活动均告失败的原因。在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坚定的民主共和的捍卫者,其“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理想和斗争方式在当时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历史期待着翻开新的一页。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思之窗”,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本目的理解。

第五目“促成国共合作”

教材以孙中山促成国共合作为重点,着重叙述了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并对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伟大的历史功绩作出高度评价。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国共合作与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上。

护法运动的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在此情况下,他渴望着开拓新的斗争道路和采取新的方法,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给予孙中山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帮助。孙中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民主革命同自己倡导的国民革命,二者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1924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合作,使他的革命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同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为了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离粤北上。19253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和共产党人首次进行的国共合作,不仅实现了北伐的大业,还为此后的中国革命树立了两党并肩战斗的楷模。1937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之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再次携手,从而实现了抗日救国大业。今天,在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振兴发达的事业中,首次国共合作的经验与教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思想是伟大的,他为实现首次国共合作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后来者应加以继承和发扬。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关于弃医从政图谋救国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孙中山弃医从政的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可采用谈话法,例如:课文中“五年后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毕业”,说明他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可他最终选择了从政的道路,这是不是很可惜?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为什么?关于上书清政府,可设计讨论与思考:假如上书成功是否还会有以后的辛亥革命?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究,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目。教师首先指出“团体”与“政党”的区别。教材引用了两段材料和一幅照片,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问:怎样认识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怎样的新阶段?以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分析的能力。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一目。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回答:(1)归纳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所做的两方面的准备;(2)写出辛亥革命中的大事年表。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的话“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7页),参考“历史纵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提问:毛泽东所说的革命性、民主性在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缺点有哪些?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成果的认识。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一目。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列举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探究:为什么孙中山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使学生认识,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方案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走向绝境。通过回答“学思之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曾努力改造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进一步认识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教师可联系现实,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使经济出现腾飞。因此,孙中山的无奈,正是由于没有解决政治经济体制问题,经济思想也就无法实现,促使他再次走上探索革命的道路。

促成国共合作一目,通过回答“学思之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伟大转变,感受孙中山一生最可宝贵的品质就是从不停止对真理的探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材料:毛泽东的话“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好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7页)。

通过展示图片,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材料的深层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案例四 讲促成国共合作时,向学生展示一组材料。

 孙中山的遗嘱。

通过几份遗嘱的展示,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一生最可贵的对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产生敬佩之情,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答

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解题关键: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关系。

思路引领: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关系。

答案提示: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1.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了哪些贡献?

解题关键:孙中山为推翻君主专制和巩固民主共和所从事的斗争。

 思路引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答案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

2.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解题关键:孙中山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

思路引领: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略)

2.阅读与思考:

在以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之大患各是什么?将材料(2)与材料(1)对比,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进步?

解题关键: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现实认识的逐步深入。

思路引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加深。

答案提示:材料(1)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军阀混战,材料(2)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

其进步:由最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中国民族音乐 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乐器类别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1e546d7e21af45b307a85a.html

《读书笔记(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