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发布时间:2020-08-25 11:48: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篇一】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玉平

  【篇二】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叫游学(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马可波罗周游中国,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中外学者访问交流,其实质就是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都是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的好方法。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吗?《岳阳楼记》也好,《醉翁亭记》也好,无非都是游山玩水的结果。今天,我们没有机会“游山玩水”,更无从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们可以体验古人怎么游出境界,玩出水平。请打开课文《游褒禅山记》。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课文

  第一遍齐读,读准字音。读完后,纠正认读错误,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读音。

  第二遍齐读,读出韵味。读完后,指出断句的不足(解决节奏问题)、语气的不足(解决文言文虚词在文章韵味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读法上的不同)

  第三遍默读,理解文意。

  1、下发点读用《游褒禅山记》。在读准字音、揣摩韵味的基础上,尝试用点读法脱离书本初步翻译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互相探讨,尝试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3、打开课文,对照注释,再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4、课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难点,归类后上交老师。

  第二课时

  1、抽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抽读

  (2)抽字词句掌握情况

  2、共同探讨尚存的疑难问题。

  讲清文意推断方法或理解过程

  3、归纳重要虚词、实词、文言句式

  (1)重要虚词归纳

  其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址 以故其( 那 )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那)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其(代石碑)文漫灭,独其(代碑文)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它,代华山洞)下平旷

  问其(它的)深,则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助词,无义)进愈难,而其(助词,无义)见愈奇

  然视其(它的)左右 盖其(它,代洞)又深,则其(代游客)至又加少矣

  既其(助词,无义)出,则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他们,代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表反诘语气)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它的)传而莫能名者

  多媒体出示“其”的相关知识

  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在)其址 于(对)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至于(表处所,可以不译)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于(对)人为可讥 余于(对)仆碑

  以

  以(因为,介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因为,连词)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 )上五六里 以(因为,连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近,则游者众;险以(同上)远,则至者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表承接关系)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用来,表凭借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表凭借,用来)至焉 余于仆碑,又以(因,由,介词)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古今同义)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

  而(表承接或并列)卒葬之 而(因而)记游者甚众

  其进愈难,而(然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因而)欲出者

  来而(表承接)记之者已少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表并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无不在也

  而(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而(却)无物以相(xiàng)之

  尽吾志也而(却)不能至者

  (2)重要实词

  做研讨与练习二

  (3)多媒体归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重要句式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讨

  1、一般游记怎么写?本文怎么写?

  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主要有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和移步换景等写法。

  本文以什么为主?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有记叙吗?有。

  哪些是记叙?

  第一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第二段全是记游,先略述前洞、后洞概况,突出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好游者不能穷”。然后详写游后洞经历。

  第一段为什么要写考证山名由来?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第四段)议论埋下伏笔。

  第二段游览后洞,写了哪些美景?没写什么美景。

  重点写什么?

  半途听了倦怠者的话怕火把烧尽,退出洞来,后悔万分。

  为什么这样写?引出下文(第三段)议论。

  2、在第三段中作者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主要围绕哪三个字展开?

  志、力、物

  讨论结合课文,三者之间,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为什么?

  “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尽吾志”的理解。

  首先要有自己的志向。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有志者不能至”。

  作者认为人应该立下什么志向?要看到险远之处的奇景异观——远大的志向。

  为什么“志”的前面用“吾”来修饰?

  强调志向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只有有自己的志向,才能不人云亦云,“随以怠”,才能愈深愈进。

  你觉得“凤姐”“芙蓉姐”“小月月”“我爸是李刚”等有作者认为的“志”吗?“旭日阳刚”组合呢?

  其次要尽自己的志向。

  “尽”是什么概念?竭尽,毫无保留。

  尽志其实就是尽什么?

  尽力,尽物。竭尽全力,竭尽一切有利条件。

  竭尽全力意味着什么?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手,学会用脚弹钢琴;不能动,学会用脑来思考;父亲瘫痪,母亲跑路,天真少儿苦撑家的幸福;

  “听不见全世界的声音,就让全世界听见你的声音;看不到世界,就让世界看到你”

  你有相助的“物”吗?

  每个人都有。“物”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陪伴一生的母爱、友情、鼓励、期盼、爱心……其他精神力量。竭尽一切有利条件,意味着让母爱点燃前行的动力,让期盼成为奋起抗争的勇气,把激励看做冲锋陷阵的号角,把爱心当做决战沙场的擂鼓……

  3、齐读三、四段,再次感悟“志”“力”“物”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4、尝试背诵

  5、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基训

  附课文点读练习

  褒禅山亦谓( )之( )华(huā)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 )其( )址( ),而( )卒( )葬之( );以( )故其( )后名( )之( )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 )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 ),以( )其( )乃( )华(huā)山之( )阳( )名( )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其( )文( )漫灭( ),独其( )为文( )犹( )可( )识( )曰“花山”。今言( )“华(huā)”如“华(huá)实”之( )“华(huá)”者,盖( )音谬( )也。

  其( )下平旷,有泉侧( )出,而( )记( )游( )者( )甚( )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 )甚( )寒,问其( )深,则( )其( )好( )游者( )不能穷( )也,谓之( )后洞。余与( )四人拥( )火以( )入,入之( )愈深,其( )进愈( )难,而( )其( )见愈( )奇。有怠而( )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 )尽( )。”遂与( )之俱( )出。盖(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 )视( )其( )左右( ),来而( )记之( )者已少。盖其( )又深,则其( )至( )又加( )少矣。方( )是( )时,余之( )力尚( )足( )以( )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 )出,则( )或( )咎( )其( )欲出者,而( )余( )亦悔其( )随之( ),而( )不得( )极( )夫( )游之( )乐也。

  于是( )余有叹( )焉( )古人之( )观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 )其( )求思之( )深而( )无不在也。夫( )夷( )以( )近,则( )游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 ),常在于( )险远( ),而( )人之( )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 )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 )无物以( )相(xiàng)( )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 )人为( )可( )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 )能讥之乎( )?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 )悲( )夫( )古书之( )不存,后世之( )谬( )其( )传而( )莫能名( )者(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 )不深思而( )慎取之( )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安王某记。

  郑小明

  【篇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3)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3)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三、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①诵读感悟内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赏析行文特色

  四、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五、作业

  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2、课后习题2、3、4。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篇四】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2020醉翁亭记好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

  2、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2、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 弈(yì) 翳(yì) 颓然(tuí)

  3、再读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4、三读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朗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语段,给全班示范朗读。

  学生点评朗读,教师指导示范。

  全班齐读。

  五、词汇积累。

  教师出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词汇,要求学生掌握。

  找出自于本文的四个成语,说出它们的意思。

  峰回路转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

  彼。

  找出文中词尾带“然”的形容词,解释在本文中的含义,并罗列现代汉语中带有词尾“然”的形容词若干。

  学生交流明确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掌握译文。

  第二课时

  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 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

  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篇五】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

  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

  2、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

  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2、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 弈(yì) 翳(yì) 颓然(tuí)

  3、再读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

  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4、三读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朗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语段,给全班示范朗读。

  学生点评朗读,教师指导示范。

  全班齐读。

  五、词汇积累。

  教师出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词汇,要求学生掌握。

  找出自于本文的四个成语,说出它们的意思。

  峰回路转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

  彼。

  找出文中词尾带“然”的形容词,解释在本文中的含义,并罗列现代汉语中带有词尾“然”的形容词若干。

  学生交流明确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六、作业布置。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熟读课文;

  掌握译文。

  第二课时

  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 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

  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

  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

  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七.作业

  【篇六】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教案

  醉 翁 亭 记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欧阳修的有关情况

  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旷达情怀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字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

  2、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四、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将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制成PowerPoint)

  学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三、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探究过程

  1、 解决生字词,注音。完成预习题二

  2、解题。

  3、范读课文、注意句读;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5、师生共同分析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三)小结

  本段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亭人、亭名的由来;(写景记叙)

  “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由大到小、由远而进,让读者的视线随之转移,最后落在“醉翁亭”上。

  作者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穿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教学回顾

  【篇七】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灵璧中学 张夫梅

  教学目标

  一、 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作者的情怀美。

  二、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模拟旅游活动,感受旅游的乐趣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教学重点

  一、体会文章美在何处

  二、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一、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

  字、词

  解释划线的字、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 ○

  ②. 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 …为乐)

  ③.云归而岩穴暝 。 (昏暗)

  ④.名之者谁?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⑤.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陈列,摆放)

  ⑥.饮少辄醉。 (就)

  ⑦.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间啊。)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

  (译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有自己的乐趣。

  3、迁移练习

  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 意在干涉别国○

  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

  不可。(水落石出)

  二、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醉翁亭记》,领略它独特的绮丽

  风光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班级内交流。

  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作者的情怀美。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激发想象力,模拟旅游活动,感受旅游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配乐朗读,欣赏美文

  男女生Pk配乐朗读,其余同学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画面,或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文章的美。(多媒体展示琅玡山美景图片)

  (朗读结束后 ,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

  五、赏景入境,探究文章的美以及文章的主题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那么究竟它有哪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预测答案)

  美在语言。

  1.语言凝练、含蓄。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

  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美在文章的结构。

  美在作者的情怀。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

  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乐的几种情景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1、探究作者的情怀美

  试用一个字概括课文表达的情感,因何而乐?

  乐山水之乐(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宴酣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乐人之乐。总之,是与民同乐。

  2、探究太守之醉

  “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本文的醉翁之意到底在何处?

  不只是指喝醉,也是指太守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可以说,这就是欧阳修的高洁志趣。

  3、探究文章主题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以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六、欣赏碑文。(多媒体展示碑文)

  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人惟恐失之,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总之,《醉翁亭记》这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所以醉翁亭也因《醉翁亭记》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所以有“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七、思考,延伸美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同1、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2、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3、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异 1、结构。

  2、语言表述。

  3、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境界之高。可谓是“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横批境界高”

  八、模拟旅游活动,感受旅游的乐趣

  醉翁亭是我们安徽的一处名胜古迹,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更加有了名气。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醉翁亭,发展安徽的旅游业,请你模拟旅游活动,写一段导游词。

  九、布置作业

  要求动情、动容 ,以醉翁的身份去感 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见下页)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欧阳修

   优美的意境

  美 ?出色的语言

  ?

   精巧的结构 ? 作者的情怀

  ? 山水之乐 ?

  乐 游人之乐 与民同乐 太守之乐

  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56d125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c.html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