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创作

发布时间:2020-06-14 14:45: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引 言

如果把“朦胧诗”看成是80年代前期的一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或一次现代主义诗歌美学观念的浪潮,那这个浪潮在其内容和艺术特征上又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整个文坛的“伤痕”、“反思”主题相关,与当下的政治气候、社会形势密切相联;从美学特征上看,它总体上近似于“前期象征主义”,即注重意象、暗示、直觉,色调阴郁,具有强烈的主体内心色彩。它们的代表是北岛、舒婷、顾城等人。

第二个阶段则越出了80年代初期的当下社会主题。从1982年以后,与北岛等人同时出现的江河和后来居上的杨炼就把朦胧诗的主题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历史空间与文化思考,领先一步开始了诗歌的“文化寻根”阶段。杨炼和江河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写出了大量结构宏伟、思想深湛的《荒原》(艾略特)式的组诗作品,将新时期的诗歌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美学特征上看,作为“朦胧诗”后期代表的杨炼、江河的作品,更倾向于“后期象征主义”,注重知性、哲学的内涵,更加丰厚成熟。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岛、舒婷以及顾城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代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它们与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率先向旧的诗歌审美观念挑战的诗歌潮流几乎是同义语。从风格来看,北岛和舒婷两人分别代表了朦胧诗严峻的和抒情的、坚硬的和柔婉的、批判的和理想的、反叛的和亲近传统的、挑战的和和谐的、崇高的和优美的、现代的和浪漫的一面。自然,这样说也是相对的。

北岛的诗

一、 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1969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建筑工人,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出国,现留居欧洲。

二、北岛的诗作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在混乱的、迷惘的年代里,可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岛》是诗人的一帧自画像:“你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你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

——这是禁地

这是自由的结局

沙地上插着一支羽毛的笔

带着微温的气息

“啊,棕桐/是你的沉默/举起叛逆者的剑”。假如说这是默然的独白,那么《回答》等诗则是宣言,它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判断和自我的选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类富有思想含量的诗句曾广为流传;“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样的诗句也曾成为一种新的理性与价值观念的代表和象征。这样的作品还有《陌生的海滩》、《恶梦》等。

第二,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对自我理想人格的悲壮颂歌。《宣告》是英雄主义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与悲剧挺身承担的勇气:“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阴挡自由的风/从星星般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与之相似的还有《雨夜》一诗中的著名诗句:“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既有正义的力量,又有人格的光辉。这类作品还有《结局或开始》、《走向冬天》等。

第三,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悲观主义的态度和深邃的痛感,表现了一个诗人应有的良知、勇气、胆识和魄力,如《古寺》、《一切》等。当然,这类作品也不免流露出一丝绝望,如“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命运……”一类诗句。但这比简单的乐观主义要有意义得多。除此之外,北岛还写有不少与时代氛围完全相抵的爱情诗,表现了坚定的人本主义价值信念。如《无题》、《爱情故事》、《黄昏·丁家滩》等。

三、 北岛诗歌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北岛的诗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黑色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所以读来充满了质感和力度,当然,思想又借助那些阴冷的形象而产生感染与震动作用;

二是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多运用隐喻、暗示、象征,以及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语言的冷色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置与知性内涵的强化等,如《古寺》、《慧星》、《岛》诸诗;

三是对具体事件和背景的有意抽取,使形象、事件陌生化、抽象化,并因而富有歧义和弹性的深度,如《雨夜》、《迷途》、《黄昏·丁家滩》、《你说》诸篇都具有了“多解”性质,它们既可以有除了爱情之外的多种理解,同时又可将每个读者的人生经验代入其中,因之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四是一套完全不同于“文革”诗歌和十七年诗歌的特定意义与风格的意象符号的创造,对整个新时期诗歌的语言革新有着不可抹杀的启示与开拓意义。在北岛的诗中,黄昏、海岸、海浪、沙滩、帆、船、夜、乌鸦、凶手……一类词语构成了一套“北岛式”的冷色调的象征语符系统,并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境。与此同时,北岛还十分注重鲜活的意象创造。如“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乌龟在泥土中复活/驮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坎”《古寺》);“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地掠夺”(《结局或开始》);“夜,迎风而立/为浩劫/为潜伏的凶手/铺下柔软的地毯”(《岛》)等。北岛还构筑了一系列巧妙的意象构词,如“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晾在沙滩上的阳光”、“乌鸦,这夜的碎片”、“绿色的淫荡”、“贫困的烟头”等等,这些都无不为后继者提供鲜活的艺术启示,为新时期诗歌的变革前进起着艺术的导引作用。

四、名篇赏折:《回答》、《宣告》。

舒婷的诗

一、作者简介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生于福建漳州,后一直生活于厦门。1969年下乡至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当过泥水工、挡车工、焊锡工。1980年始从事专业创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多种,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多次出访国外,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诗人。

1985年后,舒婷一度中止了诗歌创作,写了大量的散文。她的散文以幽默机智见长,或是自我调侃或是在戏谑中表现亲情友情。进入90年代,舒婷与海外诗坛保持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接受着诗歌创作的最新信息。

如果说北岛是表达了悲观主义的绝望,舒婷则更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特点。她的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充满对价值寻找的渴望。同时,他的诗不像北岛那样以思想为主,而是以情感表达为主,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在新时期,她应是一个最典范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

二、舒婷诗作的内容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苦难中理想的追寻。

在风暴与沉落中,没有丧失对信念与价值的坚守。从未对历史正义性和自我价值表示怀疑,闪烁着传统的社会理想精神。在这方面,她的名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谓是代表,这篇作品将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忧伤中的希望和沉重中的信念,充满献身的理想精神。“我是你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格调是乐观的。此外,像《珠贝——大海的眼泪》、《这也是一切》等作品也都表达了类似的情绪,即对自我价值的确信和歌颂,对理想、理性、未来的再确认。

二是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对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船》是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一只与海岸线咫尺相望的小船竟无法属于自由的大海,留下永久的叹息。诗人疑问:“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流水线》一诗曾受到过指责,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的一种现代思考,表达了在沉重的秩序中人性失落的担忧,“唯独不能感受到我自己的存在”。一些写爱情的作品主要传达了自由与独立的意识,在《神女峰》一诗中,诗人面对超越时空距离的妇女命运化身,以自己的心灵复活了千百年来那痛苦美丽的梦,激荡起对人的独立价值被漠视的尖锐不满,发出了充满悲剧性的对人性复苏的深情呼喊:“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它的“宣言”是高亢和悲壮的,情感与观念表达也淋漓尽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现代爱情诗(参阅王庆生新P381!);《雨夜》等也是这类作品。另一首《致橡树》虽属名篇,但却稍带概念之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参阅王庆生新P379)。

三是对人道主义、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着意表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信任、关心、尊重、支持、爱护的渴望,将人性美理想化和诗化,并以此来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这些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风暴过去之后》。《一代人的呼声》和许多赠答诗都属于这类作品。

她最早发表于《诗刊》1979年4月号的《致橡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注目与认同,不仅仅在于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更为重要的是借此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舒婷《人啊,理解我吧》,《诗刊》1980年10月号。)。

在张扬自我意识的同时,舒婷诗歌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她早期诗中的抒情形象明显地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沉迷与苏醒、痛苦与欢欣、浪漫而感伤、勇敢而坚定,凝结为“自我”的情感冲突与对立:“从岩至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支持沉重的时刻”;“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但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又使得诗人把个人的悲喜追求与对现实的感知结合起来,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寻求和确定自我的位置和价值。在其后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其抒情形象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深思的我”和“沸腾的我”,是一个超越了诗人“自我”的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三、舒婷的诗作,有两个明显的艺术特征:

舒婷的诗或是以其优美的意境、精美的语言和柔婉典雅的风格为读者喜爱;或是以强烈的情感、崭新的思考和悲剧般的壮美,使人感动警醒。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她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两个基本的特征,贯穿着她的全部诗歌创作,这就是:

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首先,舒婷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和温柔,表现出女性心理的曲折和复杂,其中既充满了迷惘,又充满了坚韧;即充满了忧伤,又充满了欢乐;既欲打开倾诉的闸门,又常常犹豫不决。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从“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到“理想使痛苦光辉”,舒婷诗歌再现了整整一代人复杂的心理情绪流程。这在《四月的黄昏》、《路遇》、《雨别》、《无题》等诗中犹为突出。如《四月的黄昏》描写的内心情绪就极为细腻真切:

四月的黄昏里

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若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

其次,从一个特定角度看,舒婷的诗明显地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时代向现代主义时代的过渡。一方面,她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其情感典雅,追求崇高和优美的品格;同时她又是一个用现代主义,尤其是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诗人,用感觉、意象、暗示来说话,较少直率的表露。这具体表现在:

一是其感觉主义色彩,许多作品对事件和情景不作具体直观的叙述,而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如《往事二三》:“一只打翻的酒盅/石路在月光下浮动/……按树林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墙》:“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二是通过感觉的转化、结构的多变和跳跃,产生扑朔迷离的色彩和意义的扩张与辐射。如《路遇》:“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三个跳跃很大的段落,分别暗示了三个情绪与感觉阶段。

三是同北岛一样,舒婷也创造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变革,只不过在这些象征意象的特点上更具有温和和优美的色调,而不像北岛那样灰冷。她的“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等,展示了朦胧诗语言形象丰富、优美、抒情与蕴藉的一面。

舒婷独特的观照方式赋予她诗歌单纯外观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她非常善于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经常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一些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如《四月的黄昏》:“也许有一个约会/压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啊,流啊,默默地”,意绪惆怅而热切,迷朦而神往。在《往事二三》、《思念》等诗中,舒婷还运用意象叠加时空切割构筑总体象征,借以表现多义和不确定的复杂的主观直觉体验。

四、代表诗作赏折:

《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eadac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8.html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创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