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10:39: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家风的散文

关于家风的散文
家风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家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承;家风是“人心齐,泰山移”的兄弟姐妹之情;家风是“一家有事,四邻不安”的和睦邻里关系。
爱国是一种家风。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尊老爱幼是一种家风。香九龄,能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十分的孝顺。怎样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那时候又没空调,所以,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就自我先睡下,用自我的体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安寝。所以,这个故事又叫“黄香扇枕”,也就是黄香这个孩子把枕头给扇凉快了。另外也叫“黄香温席”,黄香把席子给弄暖和了。这个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记载的,黄香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
兄弟姐妹团结友爱是一种家风。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邻里和睦是一种家风。据说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建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寓意很深,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让我非常感动,都带给我新的启示。谦让和宽容是作人的准则,无论是身居显赫之位,还是卑微如同草介,都应该如此。“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得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这件事,说大不大,但弘扬着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家风是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团结友爱,邻里和睦的传承,始终秉持这一观念,代代相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科学发展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崛起而奉献出一点微薄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ffd37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db.html

《关于家风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