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灵魂观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0-12-03 09:46: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种灵魂观的比较

摘要: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代,灵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地使用了,在古希腊人那里,灵魂一词有终极运动者的含义。所谓终极运动者,也就是使事物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最为根本性的力量,因此,灵魂一词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本质、实体、理念、形式等等。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灵魂的具体规定并不是一致的,但使用灵魂一词时,都是指一种终极性的生成原因。这一时期,有关灵魂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同一时期的对立统一,和历史上的继承发展。本文以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做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一、毕达戈拉斯派的灵魂观

毕达戈拉斯提出了具有宗教和哲学双重意义的灵魂观。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灵魂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灵魂轮回的思想。由于其论述经常是以表象化的方式来完成的,缺少一种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其观点通常是含糊不清的。他猜测到了宇宙中有某种灵魂性的存在,灵魂本身在做自我运动,而当灵魂在做自我运动时,它也就带动了其他事物的生成。在具体的方面,他认为灵魂是太阳中微尘的推动者。毕达戈拉斯认为,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1]在某种意义上说,毕达戈拉斯是运用灵魂原则的第一位哲学家。但是把灵魂看做是思维的规定,并尝试用这样一种规定去解释自然和精神事件,毕达戈拉斯可以说是第一人。灵魂概念到这里,算是建立起来了。

二、柏拉图的灵魂观

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因此,“自我运动即是灵魂”。[1]2810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与肉体作为两个领域可见的人体形态和不可见的内在的人(柏拉图:《菲德罗篇》,279c,这蕴含着后来的身心二元论思想。而他也并未否认灵魂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不可见的理念统摄可见的有形物体的远着,即灵魂统摄身体。他更看到身体对灵魂的反作用,这种作用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灵魂。《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斐德罗篇》里的比喻,灵魂好像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驭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莱替的马。[2]216(柏拉图:《菲德罗篇》,246a-b柏拉图明确指出:“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身体。身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身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这也就是柏拉图将灵魂与德性的对应关系当作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柏拉图认为在灵魂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中,理性部分是最重要的,正是这一部分具有神性,其它部分是可以分离的,并且与肉体密切相关,也会随之消灭。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在《蒂迈欧篇》中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并把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理性对应于智慧,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灵魂不仅有构成部分,还有不同的等级之分。

柏拉图在灵魂回忆说中,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而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魂是永恒不朽的,是永生的。柏拉图又从灵魂“自身运动”来证明和阐述灵魂的不朽。自身运动的事物是其他一切被推动事物运动的源泉和第一原理,它既不可能被产生也不可能被毁灭。柏拉图以神话方式描述了灵魂在整个宇宙中的运行。因此,所谓灵魂不朽,实际上是理性不朽;灵魂的非理性东西是可朽的。作为认识功能的灵魂,主要也是理智的作用,灵魂的回忆是理智的运作,是再现理智先天得到的知识。柏拉图的灵魂不灭和回忆说显得很荒谬,具有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不应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宗教上的灵魂说和轮回说。柏拉图的学说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的:在生灭变化之中必定有不生不灭的实体,灵魂和理念就是这样的实体。灵魂的不朽和精神的常存与理念的永恒是同等的。正因为有这类东西的存在,人一到这世上他的生命就被灵魂所左右,他的精神之中潜在有关于理念的知识,只要运用理性就可将其变为现实的知识。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包括: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灵魂的感觉活动、灵魂的理性认识。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原则,即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属于自然哲学的研究范畴,属于实体学说,包含着认识论。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都熔铸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所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最低的等级是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其作用主要是摄取食物和生殖。植物仅有营养能力,所以是最低的灵魂形式,这是生命活动最普遍的特征。比植物灵魂高一层次的是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除营养能力外,任何动物至少拥有一种感觉,即触觉。感觉灵魂有三方面的功能,即感觉、欲望和位置移动的功能。最高形式是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因为这种灵魂除包括营养灵魂和感觉灵魂的所有能力之外,还有推理和思维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作理性灵魂。这种能力是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

四、三种灵魂学说的比较分析

(一)三种灵魂学说有着不同的历史来源,和理论来源,这对三种灵魂学说的内容构成了内在的、客观的区别。

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来源于奥尔斯教派的灵魂转世说,把哲学的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活动。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儿这些和谐都是一种数的规定性

柏拉图灵魂学说的提出有着多方面的来源。比如对于灵魂与肉体的区分,主要受巴门尼德和苏哥拉低的影响,把它作为两个世界区分的延伸。而灵魂三重区分,则可追溯到荷马史诗,灵魂回忆说更具有宗教神话色彩,对于灵魂即理念为什么会与身体结合在一起,柏拉图用了一个神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里集中阐述了灵魂思想。他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批判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的柏拉图的观点;另一种是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实体的二元论观点。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之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并强调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二)灵魂学说的提出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其哲学思想体系内,与其他学说想联系,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完善其思想体系而为之。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灵魂观中灵魂学说占有重要地位。灵魂意识奠定了他们哲学的二元论倾向或色彩,无论他们怎样看待“灵魂”,都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由于时代局限,自然科学发展缓慢,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只是开始意识到物质和精神的区别。为了强调物质的不灭及其永恒的运动,运用与肉体分开的灵魂这一范畴,把一切都看作具有灵魂;为了强调精神的能动作用及其相对独立性,也运用灵魂范畴,把一切都说成是理性思维决定的,把精神也说成是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最后都同样得出了灵魂不死的结论。这也就奠定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二元论倾向,同时,给后来的哲学家们留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处理“身”和“心”的关系问题;这种“身”和“心”关系问题后来也一直没得到研究,“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进而解释了古老的灵魂轮回说,这同样符合灵魂不朽古代希腊人的共同信念,他们认为,灵魂不仅不朽,而且可以在多个躯体之间进行转生,这种理论后来也成为了希腊人灵魂观的一个基本信念。重视灵魂的净化,试图从灵魂转世的轮回中逃离出来,实现像神一样的不朽。

(三)三种灵魂观学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灵魂观的内容也更加完善、丰富;所能解释的问题也更广泛

柏拉图的灵魂观,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它论证了灵魂不朽。柏拉图对灵魂的理解较毕达哥拉斯派更深一步,他同样把灵魂看作人性的最高贵部分。它让人成为人,它的和谐给人带来幸福。灵魂的独特功能是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遵循着某些限制和界限,灵魂功能的发挥可以造成灵魂自身的和谐以及生活的幸福。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精神和欲望。要用理性控制精神和欲望,而不是被后者所干扰,导致混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美好德性。德性是人的功能的合适的发挥,这种功能首要的是灵魂各部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实现就会带来德性。德性主要来自于知识,灵魂的三个部分的功能如果和谐地统一起来,就能够达到对知识的把握。这也就意味着善和幸福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调和了前人关于灵魂的思想,“得益于他们好的意见,避免他们的错误” 。他对灵魂的理解也同样遵从柏拉图的区分。不过他认为存在着多种灵魂,如植物灵魂,欲求灵魂和理性灵魂。这构成了人的全部本性。他倾向于认为人的功能就是灵魂的活动,这种活动遵循着理性的原则,“人类之善就是和德性一致的灵魂活动”。灵魂有两个部分:非理性和理性。非理性部分包括营养部分和欲望部分。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倾向。他也把幸福看作与灵魂有关,说幸福或善“就是灵魂按照美德或者德性活动。”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让灵魂中的理性部分控制非理性部分。德性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就是具有经验的人进行的深思熟虑的善的选择。但是,这里的前提是选择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虚假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 张志伟 西方哲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月;

[1] 张祥龙 西方哲学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月;

[1] 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 陈也奔

[1] 求真向善:人的存在状态对柏拉图灵魂观的解读王彩云

[1] 柏拉图的灵魂观李彦,北京大学人文学院

[1]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的灵魂观唐代虎韩山范学政法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d3e6f8aef8941ea76e05d3.html

《三种灵魂观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