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8-09-25 00:45: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总星系

2.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 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 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2. 天体的判断方法

判断宇宙中的物质是否属于天体,可以遵循“三看法”

看位置:它是否位于地球及其他天体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后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极光

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迹上独自运行。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3. 在分析某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看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是否适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行星有适宜的温度

(2)看行星的体积、质量是否适当。这能保证该行星周围有大气层

(3)看行星的自转。公转周期是否适中。这能保证行星表面有适宜的温度

(4)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综上所述,某行星只要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这三个基本条件,该行星上就可能有生命物质存在。

4. 从外部条件和自身原因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练习: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

A.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小 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D.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炎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4.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系木星冥王星 B.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5.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陨星 ②恒星 ③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 ④蟹状星云

⑤哈雷慧星 ⑥狮子座流星雨 ⑦总星系

A、①④⑥⑦ B、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6.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右图含义的是

A.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

B.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

C.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

D.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

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据此回答12题。

7.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8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月球引力太小

必修一 教案(2)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概况

1.太阳辐射概述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2)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2)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3)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同季节表现出的结果并不相同。如下图所示(注:图中的横剖面表示的是某一时间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情况,纵剖面表示的是某一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1)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二.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提示 (1)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

(2)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3)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类型

活动特征

活动层次

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在极地地区形成绚丽多彩的极光

黑子

温度比周围而显现暗黑斑点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周期约为11

光球

耀斑

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释放巨大能量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周期约为11

色球

太阳风

温度极高

带电粒子高速运动

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的带电粒子流

日冕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2015·山东文综)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34题。

3.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4.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6.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2017·大连期中)下图中图1我国某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图,图2表示该省某地理要素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7.图2中的等值线最可能表示(  )

A.年降水量等值线 B.年日照时数等值线 C10°C积温等值线 D.等高线8.两图中的等值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  )

A.年降水量越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 B.年日照时数越长,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C.积温越高,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D.海拔越高,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

9.导致图中甲、乙两地等值线数值差异明显的共同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拔 C.年降水量 D.年蒸发量

必修一(教案三)地球的结构

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地表振动

共性

横波(S)

较慢

固体

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P)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引起地面上下颠簸震动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3)岩石圈与软流层: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的内部圈层从上向下分别为:地壳、地幔(上地幔和下地慢)、地核(外核和内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千米

2900千米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原因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

硅镁层和硅铝层: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上层的硅铝层是不连续圈层,硅铝层厚薄不均,在山区和高原要厚些,在海洋部分往往缺失(如在太平洋中部)。下层的硅镁层厚薄不均,且连续分布的。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位于软流层以上)两部分

2.地球外部圈层:地壳表层以外的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高度分布

特点

备注

大气圈

对流层

1718 km(低纬)

1012 km(中纬)

89 km(高纬)

对流显著

热量大部分来自地面

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5055 km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臭氧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2 0003 000 km

存在电离层

直接受太阳活动影响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

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注:1.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厚的圈层是大气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最活跃的圈层;

2.岩石圈/地壳(内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练习:(2017·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地球的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右图是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下列对岩石圈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地壳 B.软流层属于岩石圈

C.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D.整个岩石圈都是生物的生存空间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5.读下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62010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必修一教案(四)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1

1.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

3)自转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太阳日为:以太阳为参照物,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叫一个太阳日。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续两次看到北极附近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

地球自转的角度

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360°59

240

日常所用,是昼夜更替的周期,也是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

恒星日

360°

23564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注意: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自转的角度多59′,时间多354秒。

(4)自转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1、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相等,均为15°/h

2、线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赤道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除赤道外其他纬线 计算公式为赤道线速度(1 670 km)×cosΦ(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因此线速度极点为0,赤道最大,由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小。赤道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30°纬线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1447KM/h60°纬线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837KM/h.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和60°纬线的线速度的2倍。

3、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纬度相同,海拔相同的两点,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地球的同步卫星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同步卫星自转线速度比地球大。

4、影响线速度的因素:纬度:同一纬度,线速度相同,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小

海拔: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拓展延伸1.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时间

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航天器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4)地质条件好。

(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总之: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海南文昌是我国继西昌、酒泉、太原之后建设的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海南文昌相对于其他三个航天发射中心地理纬度低,可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地图册176页)

课堂练习

201211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  )

北京时间20126161837分,载有我国3名宇航员(1名女宇航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N99°E)升空。61814时许,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成功。据此回答34题。

3.发射地点选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原因是 (  )

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大吨位飞行器的运输 地处低纬地区,可提高飞行器的发射质量 多晴朗的天气,透明度较高 原有基础条件好,发射成功率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011101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里斯向人们揭秘: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可以跟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拟的新发现。结合下图,回答4题。

4甲行星的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为 (  )

A.恒星日>太阳日 B.恒星日<太阳日

C.恒星日=太阳日 D.无法判断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5--7 .

5.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6.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7.关于图中abcd四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判定,正确的是 (  )

Aa>b>c>d Baabcd  Da>cd>b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回答第8题。

8.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

9、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 B24小时零4C24小时56 D24小时

教后反思

必修一教案(五)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地方时的差异

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形状

二.昼夜交替

1.地球产生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

4.昼夜的分界线为晨昏线。以晨昏线为界,靠近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为夜半球。

三.晨昏线的判断

晨线昏线的判断:

①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昼的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四.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于太阳光线垂直

4.晨线附近为日出时刻,昏线附近为日落时刻

5.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长夜长均为12小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6.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

7.晨昏线在二分日(春分与秋分)时与经线重合,晨昏线在二至日(夏至与冬至)时,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为23.5°.

8.晨昏线的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极昼极夜最大范围的纬度(晨昏线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互余

9.晨昏线的应用:晨昏线以15°/h 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五.应用: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确定地方时 确定日期和节气 ④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⑤确定昼夜长短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2)确定地方时

(3)确定日期和节气: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21923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

极昼极夜分布情况

日期

节气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622前后

夏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1222前后

冬至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度: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例一:读不同类型光照图,回忆下列问题。

(1)写出图1、图2中的晨昏线(用字母描述)

晨线:图1 ,图2 ;昏线:图2

(2)写出下列地点的地方时。图1O地方时是 时,由此推断图中甲点地方时为 时,C点地方时为 时。

2B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点,地方时为 时。由此推断图中D点地方时为 时。

(3)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是始终

(4)写出下列地点此时太阳高度值。

¢Ù太阳高度等于的点,图1中有 ;图2中有

¢Ú太阳高度小于的点,图1中有 点。

¢Û太阳高度大于的点,图1中有 点及乙点;图2中有

¢Ü由此可知,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 ,昼半球各点太阳高度均大于 ,夜半球均小于

(5)写出若图一A 点的经度是120°E,图一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图二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图二时日期为

例二: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图中若弧AB为昏线,则地球呈 自转;若弧BC为昏线,则地球呈 自转。

(2)确定地方时

若上图中弧AB为晨线,AO的地方时为 ;若弧AB为昏线,AO的地方时为 。完整晨线中点地方时为 ,完整昏线中点地方时为

(3)确定昼夜长短如图中A的昼长为 小时,B的夜长为 小时。

(4)确定日出和日落时间 O为北极点,¡Ïα¡Ïβ45°,那么E的地方时为 ,为 时分,F的地方时为 ,为 时分。

必修一教案(六)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规律及应用

(1)受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转,如下图所示:

(2)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4)大小:与纬度有关,赤道为零,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3)应用: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

例题:1.一条河流沿北纬35度自西向东流,河中有一沙坝(图2),下列叙述及关联正确的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B、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2.在160°E31°N的地方沿经线向赤道上发射炮弹,炮弹射程150km,炮弹落在:

A.东半球、中纬度 B.东半球、低纬度

C.西半球、中纬度 D.西半球、低纬度

3.南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河流两岸侵蚀较大的是:(

A.都在北岸B.都在南岸C.靠近低纬的河岸 D.靠近高纬的河岸

必修一教案(七)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

一.地方时

1.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①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②东早西晚(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偏东的地方总是比偏西的地方先看到太阳,所以时间总是东早西晚,东边地方时的值越大)

3.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用24小时,共转分成360°,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二.地方时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1500F点地方时为:24002100

3.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东加西减)(余数1乘以4分钟)

加减号的确定,“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同减异加”

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15的倍数)

1.时区划分: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

2.中时区以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3.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4.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向东跨1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每向西跨1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2区时的计算

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ã(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Á1小时

¢Ù¡°+、-¡±号的选取仍为“东加西减”¢Ú时区差为“同减异加”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差为大值减小值,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时区差为两者时区数相加。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3.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起飞时A地时间降落时A地时间

¡ý±时差     ¡ý±时差

起飞时B地时间降落时B地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注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易混辨析 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120°E)的区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当地时间是指当地的区时而不是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比北京的地方时早16分钟。

(三)日界线: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分界线,一条是自然界线,即0(24)所在的经线;一条是人为界线,即180°经线

(1)人为界线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自然界线的位置随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移动,但地方时恒为0时或24时。

(2)过自然界线,向东日期1天,向西日期1天;过人为界线,向东日期1天,向西日期1天。

(3)由图可知,今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24)的经线向_180°经线;昨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24)的经线向西180°经线。

因地球自转,一般情况下,地球上有两个日期,我们在进行时间的换算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的变更,因此我们应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日界线的类型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80°经线

日期分割

特点

0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变

(2)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如下图所示:

①经线展开图示

¢Ú极地投影图示

(3)确定日期范围及比值(如下图)

¢Ù新的一天的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即从45°E向东到180°

¢Ú旧的一天的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即从45°E向西到180°

¢Û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即135°/360°3/8

¢Ü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即225°/360°5/8

¢Ý新、旧日期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即135°/225°3/5

总结:一.判断两条日界线的方法:沿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向东加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24时),向东减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经度为180°)

2.判断新的一天占全球的百分比,只需要算出180°的时间,用该时间除以24小时,就得出新的一天所占的百分比。(如已知北京时间为8时,计算出180°为12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二分之一)

1(2016·浙江高考)5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ãW)时,北京时间是(  )

A24252 B24208

C23308 D22252

2(2017·昆明二模)某船于201541316(当地时间)到达里约热内卢(22¡ã54¡äS,43¡ã11¡äW),此时深圳的时间为(  )

A123 B1211 C135 D143

3(2017·合肥模拟)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

A320 B1520 C2 D14

右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读图,完成(1)(2)题。

4.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

A90¡ãE,600 B90¡ãW,600C90¡ãE,1800D90¡ãW,1800

5.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22点 Bm16C(m1)14D(m1)8

6.(2014·天津高考·节选)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2212时从北(116¡ãE,40¡ãN)起飞,7小时后途经a(165¡ãW67¡ã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ãW42¡ãN)。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

7.北京时间20168161930分,里约夏季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双打半决赛开始进行。比赛开始时,地球上15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8 B47/48 C0 D1/2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9.此时北京时间为 (  )

A612 B712C624D512

右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AS虚线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读图回答1213题。

10.此时F地地方时为 (  )

A721 B69

C621 D79

1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S线为晨线

BBC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C.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

D.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Ã13

必修一教案(八)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和黄赤交角

1.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无论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自西向东。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球的地轴上端指向北;反之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2)周期(一恒星年)3656910

(3)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

近日点

1月初

较快

B

远日点

7月初

较慢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一回归年,即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为一回归年。时间为36554846秒。对比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24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产生的原因:①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不变。

3.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最北端到北回归线(23.5°N,最南端到南回归线(23.5°S

 

提示地球公转特征示意图和黄赤交角示意图判读中的“两区别”和“四一致”

两区别:

(1)时间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区别:近日点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四一致:

(1)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2)地轴指向一致。

(3)近、远日点与直射半球一致(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

(4)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对应要一致。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夏至日靠近远日点。

1.对黄赤交角内涵的深度挖掘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

黄赤交角等于0°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直射赤道

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

扩大(缩小)

无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无五带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不变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

始终昼夜平分

季节的变化

变化明显(不明显)

无季节变化

课堂练习:

(2017·宜昌期中考试)下面左图、右图为由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运行到左图中的远日点附近时,其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当地球位于右图中的哪个位置时,北京的昼长时间长于广州(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读图,完成34题。

3.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4.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34°S)夏季昼变长

(2014·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56题。

5.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必修一教案(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状况及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读下图,回忆下列问题。

(1)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2)2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全球昼夜平分

(3)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4)1—2—3,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由最变为最,黑夜逐渐变,由最变为最;南半球相反。

提示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太阳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4)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两个日期相同(除南、北回归线),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1.昼夜长短状况:

①分类:昼夜长短状况可分为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和昼夜等长以及极昼极夜四中情况。

②判断:昼夜长短状况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处的半球位置决定的。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分为昼渐长,夜渐短,或昼渐短夜渐长两种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一定方向决定。太阳直射点向那一半球移动,那一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变化幅度:①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②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值越小

③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2)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

2.昼夜长短变化的判断要“五看”“五定”

(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下图)

(2)看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下图)

(3)看直射点移动,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

(4)看直射点位置,定极昼极夜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太阳直射赤道,无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南半球,正好相反。

(5)看直射点位置,定日出日落方位

①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②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③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但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所用的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或都是伦敦时间)

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

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3)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

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

4.规律推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如右图。

(3)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计算:

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时间的夜长。如下图:

a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5.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①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根据昼夜长度差,判断纬度高低,昼夜长度差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度差等于0

(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

日落时间=12昼长

[典例]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1)(2)题。

时间

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00

2300

858

2302

719

1841

720

1840

540

1848

539

1849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3(2016·广州适应性测试)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时的地球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2)写出节气名称:①________;④________

(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4)当地球运行到⑤位置时,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5)当地球位于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代码)段。

(6)a段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为________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图)A位置北极上空俯视放大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22日,指出乙图中表示晨线和昏线线段的字母,并补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该日,M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Q地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时。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画出P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空间变化规律

(1)文字描述: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图形描述

(3)特别说明

①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②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季节变化规律

(1)文字描述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622日前后达最大值,1222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1222日前后达最大值,622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22日前后)

赤道地区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至)

(2)图形描述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温馨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几点特殊规律

(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其中纬度差为太阳直射点与观测点之间相差的纬度数。若两点在同一半球,该纬度差即为两纬度数之差;若不在同一半球,则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2.图示法

如图所示,太阳直射10°NA(42°N)B(23°26N)C(23°26S)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减三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abc)

A地正午太阳高度=90°-a90°-(42°-10°)58°

B地正午太阳高度=90°-b90°-(23°26′-10°)76°34

C地正午太阳高度=90°-c90°-(23°26′+10°)56°3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分析

1.计算地方时

一天中太阳高度达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春、秋分时,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任何一天赤道上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地方时为6时或18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线,确定房屋的朝向时应考虑正午太阳所在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多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多朝北。

3.推断正午日影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地理纬度。此外纬度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

5.推算楼间距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为了获得充足的日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以我国为例,如下图所示,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

(1)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等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纬度差,如右图中α=纬度差。

例如,北纬40°在夏至日时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应该调整为40°-23°26′,在冬至日时倾角应该调整为40°+23°26′。

(2)一年内调整的幅度: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②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③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课堂练习

1(2017·郑州调研)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某公司推出一种“智能化”太阳能集热板,该集热板能够自动转动而朝向太阳,并能自动调整与地面的夹角,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杭州某处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在某月内水平转动的幅度先变大后变小,则该月正午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2(2017·驻马店期中)读下图,图中的MPMQ为部分晨昏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此时的日期接近二分二至的________,而此时的北京时间是________,图中Q点地方时为________

(2)此时上海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全球此时极昼的分布范围是________

(3)图中M点为晨线与昏线的交点,此后至春分阶段,该交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

(4)此时,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所示半球为东半球AB为地轴CD

赤道箭头指示太阳直射点位置α为12°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正值一年中的________月或________月,北京时间为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极夜现象出现的纬度范围。

(3)若此后一段时间α逐渐减小,简述北京和悉尼日出时间的变化状况。

(4)若此后一段时间α逐渐增大,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南非地中海气候区进入旱季 B.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C.南极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D.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必修一教案(十)太阳周日视运动及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读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地位于(南、北)半球。

(2)该地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该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3)该地春秋分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该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4)该地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该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1.日出日落方向的判读

在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线上(即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相交),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日期

日出方向

日落方向

春分日(321日前后)至秋分日(923日前后)

东北

西北

春分日(321日前后)或秋分日(923日前后)

正东

正西

秋分日(923日前后)至次年春分日(321日前后)

东南

西南

2.影子变化的判读

(1)影长变化

根据太阳高度的大小判断影长,例如,日出时影长最长,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达最长;直射点上无影子。

(2)影子方向的变化

根据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相反,判断影子方向的变化。

方法技巧 太阳视运动的判读技巧

太阳视运动的考查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主要涉及“三点”的位置规律及相应时间的推算。具体规律归纳如下:

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1)非极昼极夜区。日出日落方位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关,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2)极昼区。北半球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正午太阳方位规律:①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南方天空;②南回归线以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北方天空;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有时在天顶、有时在南方天空、有时在北方天空。

光照图中基础图的判读与变式图突破

()两类基础图

1.地球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位置居中,地轴或竖直或倾斜;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除二分日以外的时间,晨昏线与极地的某两纬线圈(纬度度数相同)相切。

以上四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2.极地俯视图: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光照图中侧视图和俯视图是判读其他各类光照图的基础图示,熟练基础图的判读方法是判读其他变式图的前提。下面以极地俯视图为例说明光照图的综合判读内容:

()变式图

光照图的变式图类型多样,如斜侧()视图、矩形图和局部图等。

1.斜侧()视图: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视图。

2.矩形投影图: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日落(18)时间等。

3.局部图

任何变式图,都可以根据其特征转化为基本图示。例如下面展示的局部图向矩形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转化。

()光照图判读中的“五个关键”

1.光照图判读中的点

(1)太阳直射点

①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②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纬度互余。

③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3)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

所在纬线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圈中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另一条是0时或24时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

(4)极点

无东西方向,只有南北方向;无地方时,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致每年321日前后至923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

2.光照图判读中的线

(1)晨昏线

①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昏线则相反。

②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③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落时刻。

④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2)日期分界线

界线: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为今天,向西至180°为昨天。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3.光照图判读中的面——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越向北,昼越长,则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的时间为622日前后;出现极夜的时间为1222日前后。只在每年321日前后或923日前后,南、北极点周围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相反的。

4.光照图判读中的角——晨昏圈和地轴夹角

晨昏圈和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变化范围为0°~23°26′。

5.光照图判读中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反之,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度,经度数变小为西经度。

教后反思:

课堂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某时刻的等日照时间图”,OAOB为日期界线,P点纬度为70°。

昼长/h

(1)此时,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

(2)在下图中画出此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

昼长/h

条件:A点全年昼夜平分,B点为中心,C12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要求:画出太阳光线、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极昼范围、极夜范围、0时所在经线、晨昏线。

材料二 下图表示广州和海口市楼房某日正午时刻影子(阴影部分)分布状况。此后的几天中,海口市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

(3) 此后的三个月中,广州市楼房的影子会出现什么变化?

(4) 此后的三个月中,海口市的昼夜状况会出现什么变化?

必修一教案(1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矿物

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确认的天然矿物超过3000种,矿产约150种。

2.矿物的形态: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常见的气态矿物:天然气 常见的液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通常我们把矿物分成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两大类。金属矿物可进一步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为常见的造岩矿物),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慧石等。在非金属矿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4.用示意图表示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和地壳的关系

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地壳

有用的矿物↓富集

矿产

2.岩石

(一)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或多种矿物组成。

(二)分类: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三)岩浆岩

1.概念: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

2.分类: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3.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花岗岩硬度大。多用于建筑材料。侵入岩的的特点: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坚固。

4.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常见的喷出岩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

喷出岩的特征:①矿物结晶颗粒较小 ②表面有气孔或流纹(如玄武岩和流纹岩;)

(4)沉积岩

1.概念:由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成为沉积岩。

2.突出特征:①具有层次,称为层理结构 ②常含有化石(化石的作用: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举例: 含有珊瑚化石的地层说明曾经处在温暖的浅海环境

含有煤的地层说明曾经的地理环境为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3.沉积岩种类:最典型的沉积岩是石灰岩(常在湿热气候下,经化学的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常见于我们西南地区)根据沉积岩的组成物质可分为:砾岩(以砾石为主)、砂岩(以砂粒为主)和页岩(由细小的粘土颗粒组成,有清晰叶片状层理)。

4.沉积岩地形新老关系的判断:往往下层的岩石先沉积,上层的后沉积,因此老在下,新在上。

(5)变质岩

1.概念: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原先岩石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

2.类型: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注箭头后的为变质岩)

3.特征:①有片理结构 ②重结晶作用明显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和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2.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二)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转化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三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中三类岩石和岩浆的判断方法

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地质作用的判断方法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各个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指向岩浆岩的箭头表示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如右图所示:

4、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如上图,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为①?????

判断原则:①沉积岩,老在下,新在上

②侵入岩比所侵入的沉积岩新(即沉积岩先形成,侵入岩后形成

③变质岩晚于侵入岩(变质岩往往紧挨着侵入岩)

总结:①先形成沉积岩(沉积岩下层的最老依次往上变新)②然后形成岩浆岩③接着形成变质岩④如果最岩浆没有侵入到最上面的岩层,说明最后形成最上层的岩层(最新)覆盖整个岩层。

注:煤、石油天然气多分布在沉积岩中有色金属(金铜)多分布在岩浆岩中③玉石多分布在变质岩中

课堂练习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下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Ù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Ú B¢Û C¢Ü D¢Ý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如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017·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图回答45题。

4.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Ù岩浆冷却较快 ¢Ú岩浆冷却较慢 ¢Û在地表形成 ¢Ü在地下形成

A¢Ù¢Û B¢Ù¢Ü C¢Ú¢Û D¢Ú¢Ü

5.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Ù B¢Ú C¢Û D¢Ü

(2016·珠海十校下学期初考)¡°某岛屿上东西方向延伸的地质、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题。

6.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必修一 (教案12 地球表面形态

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分类及表现形式 风化

地壳运动 侵蚀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外力作用 搬运

火山地震 堆积(沉积)

变质作用 固结成岩

(2)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不同地区内外力的主要作用不同

山区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平原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

总体看,地球表面以内力作用为主导,以水平运动为主。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1.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②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③板块相撞或板块张裂形成不同的地形。

由图一可知:①全球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②印度洋板块属于陆地板块,内部有三块陆地分别是: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③六大板块中唯一的海洋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几乎全部为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分布范围①太平洋沿岸②地中海(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向东到喜马拉雅一线 ,东南亚西侧至日本群岛 新西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强调澳大利亚东侧不位于板块的交界处,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而往东的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消亡边界处

生长边界分布范围①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即大西洋中脊/海岭)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印度洋中脊)③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生长边界)、冰岛(t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如图二所示,分析海沟和海岭的特征

海沟特征①是海洋中最低的地方 ②位于板块的分界处,是消亡边界③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是岩石年龄最老处

海岭(又称大洋中脊)特征①是海洋中地势最高的地方②位于板块的分界处,是生长边界

③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是岩石年龄最新处

4.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成因 非洲板块内部岩层断裂陷落而成)

红海(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大西洋(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撞)

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落基山为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撞)

边界类型

图示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 斜

向 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 斜

向 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强调: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成山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为内力作用形成的 在地貌的发育早期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地形倒置)为外力作形成,在地貌发育的晚期 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脆弱,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槽部(底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常堆积成山地)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背斜打隧道的原因:①背斜具有天然的拱形构造,结构稳定②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流,不易积水,可保持隧道干燥。

背斜处找石油和天然气原因: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岩层比较封闭,油气不易逃逸。汽、油、水根据密度的不同,气在上,油在中间,水在最下。

向斜处找水的原因:向斜岩层两侧高,中间低,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底部)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找矿的原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煤铁多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向斜岩层中的矿石不易被侵蚀,所以在向斜处找矿

断层处找水原因:在断层线处,岩层脆弱有裂隙,地下水往往在此出露.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作用结果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流水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如南方的丹霞地貌(红色砂岩受流水的物理侵蚀)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流水

侵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流水的溶蚀(化学侵蚀)

流水溶蚀地貌 石笋 石柱 钟乳石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海蚀地貌,

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冰川

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沙滩、潟湖

(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Ú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Û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Ü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Ù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Û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课堂练习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 B2C3 D4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D.安第斯山脉

4.读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历史变迁图,回答下题。

图示期间,杭州湾南北两岸地貌的变迁及原因是(  )

A.南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

B.北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

C.南岸形成河流堆积地貌,以流水堆积为主

D.北岸形成河流堆积地貌,以流水堆积为主

必修一 (教案13)内外力作用补充知识点

补充知识点一 河流侵蚀和沉积岸的判断

1.怎样理解河岸形态对流水作用的影响

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2.怎样理解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补充知识点二 外力地貌的形成与描述

侵蚀地貌成因分析

流水侵蚀

¢Ù流动中对河谷、沟谷或峡谷的冲刷;

¢Ú在二氧化碳作用下溶解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风力侵蚀

通过其所携带的沙石对其周围岩石形成破坏,

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堆积地貌成因分析

流水沉积

¢Ù指出位置(出山口、凸岸、入海口)¢Ú指出沉积地貌的物质来源;表明速度减慢的原因(速度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

风力沉积

¢Ù携带大量沙石;¢Ú受地形阻挡(风速降低)

¢Û堆积成沙丘等地貌

冰川堆积

¢Ù携带大量碎屑物质;¢Ú受温度升高影响,

冰川融化;¢Û原地堆积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补充知识点三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分析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Ù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Ú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Ù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Ú降低技术难度;

¢Û工程施工要安全;

¢Ü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Ù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Ú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Û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Ü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路走向

¢Ù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Ú线路一般呈¡°¡±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Û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Ü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Ý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Þ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补充知识点四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

 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补充知识点五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类型: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ú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ú水流速度放慢¡ú搬运能力降低¡ú洪积扇或冲积扇¡ú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ú水下堆积体¡ú河漫滩¡ú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ú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ú泥沙堆积¡ú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以示意图来理解各河段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补充知识点 六 河流流向的判断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补充知识七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较小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课堂练习(2016·珠海十校下学期初考)¡°某岛屿上东西方向延伸的地质、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题。

1.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2017·福建厦门质检)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23题。

2.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3.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等高线分布。读图完成(1)(2)题。

4.甲地的地质构造及地形是(  )

A.向斜 山岭 B.背斜 山岭 C.向斜 谷地 D.背斜 谷地

5.乙区域河流形成的原因是(  )

A.向斜凹陷 积水成河 B.背斜侵蚀 积水成河

C.断裂下陷 积水成河D.地壳下沉 积水成河

地点

数据

500/300

300/50

500/300

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 m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据此回答67题。

6.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7.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乙地

D.在甲、丙两地钻井会发现同一煤层

必修一讲学稿(14)大气环境(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成分组成: 干洁空气(氧 21 、氮78 、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各层的高度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1)对流层 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 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千米。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这一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增温。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天然屏障;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而是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到20003000千米高空,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接近,这个高度可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天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在该层大气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高层大气气温自下而上气温先降后升,主要是高空有氧原子吸收太阳辐射。

(三)逆温

1)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Ù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逆温的类型: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三种、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层大气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冬半年昼短夜长,逆温层厚,且持续时间长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大气层上而成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受地形的影响,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上升

盆地和谷地(如洛杉矶三面环山,一年有二百多天的逆温天气)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总之: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大气受热过程

(一)基本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上界到达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如上图a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升温,升温的同时又向外释放热量,即为地面辐射。(如上图b

③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如图c)和部分太阳辐射后升温,大气升温后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一部分指向高空,大部分直射地面,指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的逆辐射(如图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近地面温度。

太阳辐射按波长可分为:紫外光(波长小于0.4um)占太阳辐射总量的7%;可见光(0.4-0.76um 占太阳辐射的50%) 红外光 (波长大于0.76um 占太阳辐射总量的4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大部分可见光能直接到达地面。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与云层的厚度有关,云层尘埃越厚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③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红绿光不容易被散射。波长由长到短排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云量的多少,空气的洁净度、干燥度有关。夜晚天气晴朗无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多云(阴雨天气),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3)主要知识点强调:

1.气温越高,波长越短,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波长排序(由短到长)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也就是说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大气升温靠的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升温的根本原因。

3.大气的保温效应:①近地面大气,吸收并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阻碍地面辐射的散失)

②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昼夜温差变化较小,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其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四)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因: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玻璃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过玻璃散失热量,与大气的保温作用类似)

温室景观图

大气保温作用与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区别: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

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增强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大气逆辐射)浇水防霜冻(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浇水可以增大土壤热容量)

c.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地膜的作用:1.增加土壤温度,主要是减少地温散失2.保护土壤湿度,主要是减少水分蒸发3.减少杂草孳生,主要是减弱了杂草对空气的需要,增加了杂草局部空间的温度4.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覆盖地膜后,白天由于地膜的透光率很高,太阳辐射的光能透过薄膜而直接透射到膜下的地面上,把光能转化为热能后,由于地膜上凝结露珠可以阻隔长波通过,因而地面升温。同时,由于多贮存的因乱流或平流送给贴地气层的一部分热,以及因水份蒸发而带走的一部分潜能被保存下来,并向下层土壤输送,所以,地膜下面各土层的温度都高于露地。到了夜间,将这些多贮存起来的热量,不断地输送给膜内的地面,因而减缓了覆膜地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同时由于夜间低温,会使土壤中的水气沿着膜面大量凝结,又放散出一部分凝结热,夜间膜内地面温度和各层土壤温度也均高于露地。

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e室内制冷空调多布置在高处,而暖气则安装在低处的原因

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运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促使室内热空气相对向上升浮,空气的自然循环使室内温度均衡。

f巴山多夜雨的原因:¡°巴山夜雨¡±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名。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容易升温,加之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形成夜雨。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多云、阴雨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强→昼夜温差小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云层具有反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课堂练习

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CO2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3.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有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

(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6.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必修一教案(15)大气环境 (二)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见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一个过程:

(2)“一个关键”(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

①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

②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

(3)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Ù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气温高气流受热上升,气温低气流冷却下沉

¢Ú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4)三个关系:

¢Ù温压关系:热低压(即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冷高压(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Ú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Û等压面的凹凸关系:由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所以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

a.气压高,等压线向高空(低值)凸,即凸低为高

b.气压低,等压线向近地面(高值)凸,即凸高为低。

④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4.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1)判读气压高低

¢Ù垂直方向上,气压的比较:由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近地面气压比高空气压高。即PA PB>PC PD

¢Ú根据等压线的凸出方向判断同一水平面两地气压值的高低。如图比较AB两处的气压,A处等压线向近地面凸,气压低,B处等压线向高空凸,气压高,因此PB>PA。再比较CD两处气压,C处等压线向高空凸,气压高,B处等压线向近地面凸,气压低,即PC>PD

¢Û综上,四点的气压比较:PB>PA>PC>PD

(2)判读气温高低

¢Ù垂直方向上,气温的比较: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气温。WAWB>WCWD

¢Ú同一水平面气温值的比较:近地面:根据气压值的高低来判断温度的高低(热低压,冷高压),A处气压低,气温高,B处气压高,气温低。所以WA>WB再判断高空气温值的高低,由于C 点对应的近地面A点的气温高,D点对应的近地面B点的气温低,根据上升相同海拔高度,气温下降值相同,C点气温高于D点。WC>WD

¢Û综上,四点的气温比较:WA>WB>WC>WD

(3)判读气流流向

¢Ù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空气流向A处。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相反。

¢Ú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Û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Ù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气压低)者为陆地、上凸者(气压低)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气压低)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气压低)为陆地。

¢Ú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Û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气温高,气压低)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气温低,气压高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气温高,气流上升)地区,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3常见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和水面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夜晚,谷底暖湿气流上升遇冷,常形成夜雨。如拉萨河谷,巴山夜雨。

(3)城市风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②由于城市气温高,具有“热岛效应”同时城市上空气流上升,降水多,具有“雨岛效应”。

(4)沙漠和林地之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在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高空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光滑的下垫面,摩擦力小(如水面),粗糙的下垫面摩擦力大(如植被覆盖的森林)

对风力风向的影响

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影响方向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既减小风速

(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大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4.高空风向的形成过程图:

在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二力平衡时,风向稳定,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5.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其他因素

(1)狭管效应原理: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如右图河西走廊及伊犁河谷)

(2)风向和风力随海拔的变化原理: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故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图),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

6.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方法

(1)一般等压线图上的风向判定:

用手掌示意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伸出手掌,掌心朝上,五指自然伸展,四指并拢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拇指与四指斜交代表近地面风向。适用于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如图(单位:hPa)

(2)等压线图上任意一点风向的判定: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ã45¡ã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风向即风吹来的方向,与箭头的指向方向相反)。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方法技巧 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读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ú风力大。

(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等压线图的判读

图型概述 等压线是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等压线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考查要点,主要依据等压线的数值特征、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考查某一区域天气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高考试题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解答等压线类试题,应在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和设问的基础上,结合图例找出所考查气压系统所在的半球和性质类型。

结合图文信息,根据所在半球及其与等压线相对关系判断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分析风力大小;根据气压场性质类型判断天气特征等。

结合分析过程,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课堂练习

(2017·南宁调研)下图为¡°北半球某地1月某日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2题。

1¢Ù¢Û两处气压差值最大可能为(  )

A36 B38 C39 D40

2.有关该日¢Ù¢Ü处天气状况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Ù处气温最高 B¢Ú处风力最小

C¢Û处盛行偏北风 D¢Ü处湿度最小

¡°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温:甲>>>

B.海拔:丙>>>

C.密度:乙>>>

D.气压:甲>>>

4.此时,图中M地吹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21514时和6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514时至68时, (  )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D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6514时至6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A B C 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汇报》201286日消息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

(2)¡°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右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必修一教案(1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三层次”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及判读

(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判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2.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特征

第一步,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温度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第三步,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

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0--30°之间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30°--60°之间为中纬度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60°--90°为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2)辨别——看相间特点:

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第四步,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冬至到春分再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北半球冬半年(夏至到秋分再到冬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应用:非洲热带草原动物的迁徙,向北向南的迁徙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的移动方向(或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一致。

(三)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气压带上气流的上升与下沉对降水的影响:上升气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多;下沉气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降水少

2.风带的风向与降水的影响: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多;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随纬度降低气温升高),降水少

3.具体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5)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

成 因

特 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冬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

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冬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雨季(夏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4.季风环流的判读

(1)通过30¡ãN60¡ã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

例如:30¡ã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90¡ã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例如,60¡ã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70¡ã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3)反之,根据季节可判读30¡ãN60¡ã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风向。

课堂练习

1(2015·重庆文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8日左右。¡°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2(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相间的地形。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017·北京朝阳区期中)下图为¡°某月沿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上述¡°某月¡±(  )

A1 B4 C7 D10

4.该月份(  )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2016·江西4月教学质检)受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等因素影响,赤道南北两侧可能出现不同风向的盛行风。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全年高温,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洋流

6.甲、乙两地降水差异表现为(  )

¢Ù1月份甲地降水多于乙地 ¢Ú7月份甲地降水多于乙地 

¢Û1月份甲地降水少于乙地 ¢Ü7月份甲地降水少于乙地

A¢Ù¢Û B¢Ù¢Ü C¢Ú¢Û D¢Ú¢Ü

(2017·北京东城区期中)读图,回答79题。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图中所示气压带与风带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8.当图a中气压带、风带发生时(  )

A.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 B.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C.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D.尼罗河正值枯水期

9.受图d中风带影响的气候可能有(  )

A.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2016·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四校联考)地球上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下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  )

A.风速纬度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B.风速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C.最大风速冬夏变率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D.纬度范围北半球比南半球广

11.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

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

C.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D.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

必修一教案(17 气候()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及等温线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æ,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æ或者大于0.6¡æ,如下面右图表现的曲线变陡或变缓。在¢Ù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Ú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三)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流经处气温低,暖流流经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æ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指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2)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  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3.气温年较差: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2)海陆: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此外,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五)等温线:即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之为等温线。等温线图是描述某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地图,因气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密切相关性,成为高考综合考查中的重要图类之一,判读的重点是等温线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等温线图是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具有等值线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基本类型

(1)判断等温线的数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①数值大小一般与纬度位置、地势高低、寒暖流等因素有关。

②根据数值大小求气温差。

③根据气温数值变化判断气温空间分布规律。

(2)判断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判断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闭合区域一般反映的是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其判读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地形是造成等温线闭合的主要因素,另外人类活动也会使等温线闭合(如城市热岛效应)

(4)判断等温线的走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判断等温线的疏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2.具体判断: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如图1a地等温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气温值高于13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及两条等温线中有闭合的区域,如果最外圈等温线数值为大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气温“大于大值”;如果最外圈等温线数值为小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气温“小于小值”;

3)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1 某城市气温时空分布图 2 某地区年均温分布图

3 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图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如图322 ¡æ23 ¡æ24 ¡æ等温线)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如图2¢Û地附近等温线走向)

等温线闭合

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

4)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海陆与

季节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弯曲),七()()(弯曲)

地形

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洋流

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如:等温线图上海陆与季节的判断

5)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季节

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温度带

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海陆

位置

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地形

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如图2中台湾东部为台湾山脉,等温线密集,而其西部为平原地形,等温线稀疏)

二.降水的形成及等温线的判读

(一)降水形成的条件1、基本条件:

1)物质条件:充足的 水汽供应,足够的凝结核(杂质尘埃等)。

2)动力条件: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气温下降),使水汽遇冷凝结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 海陆位置: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2.大气

1)风向:海风(湿地)降水多,陆风降水少

2)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

3)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相反

4)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

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

3.地形

1)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4.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

5.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6.人类活动:凝结核(城市雨岛) 全球变暖全球性③植被破坏、修建水库影响局部地区

(三)降水的类型

1.降水的类型:按照促使暖湿空气上升运动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对流雨 (2) 地形雨 (3) 锋面雨 (4)气旋雨(台风雨)

台风雨 锋面雨 地形雨 对流雨

降水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受地形阻挡抬升

降水强度较大,历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

赤道附近地区,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

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被抬升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

低纬度大陆东部

2.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

1)赤道多雨带(南北纬 10 度之间)。

2)温带多雨带(南北纬40-60度之间)。

3)极地少雨带。

4)副热带少雨带(以回归线为中心的南北纬20-30度间)。

降水分布

原因分析

赤道附近

常年多雨

赤道低压带控制

南北回归

线附近

大陆东岸

夏季多雨

夏季风影响

大陆西岸

常年少雨

副高或信风控制

中纬地区

大陆东岸

夏季多雨

夏季风影响

大陆内部

降水少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大陆西岸

冬季多雨\

常年湿润

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高控制;

常年受西风影响,

两极附近

降水少(白色沙漠)

极地高压,下沉气流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两极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

3.世界降水的时间分布根据降雨量季节变化程度可分为(1)年雨型(2)少雨型(3)夏雨型 4)冬雨型

主要分布

全年多雨区

赤道附近

赤道低气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少雨区

内陆、两极

内陆、极地高压

温带大陆气候

夏季多雨区

南北纬10°-60°大陆东岸

夏季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多雨区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冬季受西风控制

地中海气候

常年湿润区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控制

温带海洋气候

4.等降水量线及其判读

1)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量线。

2)等降水量线主要用来表示降水的多少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因此对其的判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疏密B、数值的大小及递变C、走向(延伸)D、弯曲及闭合

?看等降水量线的疏密:说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反之则小)

?看等降水量线数值大小和递变:判断降水量的多少及空间分布的总趋势,进而判断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导因素。

?看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判断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导因素。(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降水受海陆位置影响;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表明降水受地形影响)

④看等降水线闭合:判断地形。(等降水量线闭合,数值减小,多为内陆盆地; 数值增加,多为山地。)

1、看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等降水量线

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课堂练习

(2013·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017·青岛二模)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

A8月 22时  B8月 13

C1月 22 D1月 13

4.影响图中39¡ã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洋流 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 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2017·郑州联考)读下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推断当地主要地形特征是(  )

A.地势起伏较小,平原为主

B.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

C.周边山脉围绕,应为盆地

D.地势起伏大,可能为高原

6.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说明(  )

A.区域内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走向

B.区域内越往东海洋性越弱

C.西侧受暖流影响,东侧受寒流影响

D.西部光照强,东部光照弱

读澳大利亚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和某地降水量统计图,回答下题。

7.此时,图中Q地干燥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B.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

C.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D.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影响,降水不多

8.某地降水量统计图最可能反映的是图中的(  )AQ BR CS DT

必修一讲学稿(18 气候(二)气候类型及判读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洋流等。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 ℃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下

2.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具体见本章第二讲)

4.地形地势

(1)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影响因素

1.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首先是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 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2)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的影响。

(3)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3 气候分布模式图

3.世界部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征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该种气候具有终年气温和降水特点相对单一、季节变化小的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如英国)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7001 000 mm)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25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2 000 mm以上)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0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7501 000 mm)

(3)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10°N25°N之间的大陆东岸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终年高温,分旱(10月~次年5)(69)两季(1 5002 0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8001 5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北纬35°~50°之间的亚欧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0 ℃以下),夏季高温多雨(400800 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季严寒,夏季高温,常年干旱少雨

4.气候类型的判读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以形定位

气温变化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15 ℃之间

亚热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 ℃~0 ℃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平均气温<15

寒带气候

以水定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3)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

如:图示景观应是热带草原气候。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五、规范答题系列: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

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般从气温、降水、光照三个方面来分析。在高考中常以“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的设问形式来呈现

[思维流程]角度一 气候特征的描述,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气候特征的比较,其思维流程为: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温特征

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月出现在×月

气温高低

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全年温和,冬季寒冷

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降水特征

降水总量

降水量多()

季节分配

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大()

光照特征

日照时数长();日照强();光照充足(不足)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

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

注:高温月均温>20 ℃;温和月均温0 ℃~20 ℃之间;

寒冷月均温<0 ℃;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 mm

少雨月降水量1050 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 mm

丰富月降水量>100 mm

课堂练习

(2017·定州模拟)下图为不同大陆上纬度相近的三个气象站测得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读图完成13题。

1¢Ù地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主要受制于(   )

A.信风 B.西风C.台风 D.季风

2¢Ú地最可能位于(   )

A.亚洲东部 B.北美西部C.非洲南部 D.澳大利亚

3¢Û地日照时数明显高于¢Ù¢Ú两地,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 B.雨天少C.气温高 D.海拔高

(2017·洛阳模拟)读我国三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45题。

4.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季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

A.西风带北移的影响

B.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D.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

5.海螺沟夏季气温比上海和武汉低很多,影响海螺沟夏季气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势高低

(2017·哈尔滨三中模拟)读索契、长春位置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完成67题。

6.对两地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地理位置相同 B.两地白昼时间相近

C.两地水热条件相似 D.两地自然带相同

7.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 D.洋流

必修一教案(19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判断

冷锋

锋面系统 暖锋

准静止锋

常见的天气气旋 低压系统(气旋)

气压系统 高压系统(反气旋)

锋面气旋

考点一 锋面系统

.锋与天气

冷锋 暖锋

1)冷暖气团交汇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2)根据冷暖气团的势力对比可将锋分为三种类型:

¢Ù冷锋:冷气团势力大于(大于、小于)暖气团势力,锋面移动方向与气团运动方向一致。

¢Ú暖锋:冷气团势力小于(大于、小于)暖气团势力,锋面移动方向与气团运动方向大致一致。

¢Û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主要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

1. 图解锋面与天气

1.(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

2.图辨锋面类型

(1)看符号

(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即主动前进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决定的:以锋线为界,在锋面移动方向上,锋线前方为锋前,锋线后方为锋后。

三.锋面过境时的对天气的影响及天气描述

1冷、暖锋过境时的天气描述

冷锋

暖锋

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

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原来冷气团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力相当

移动方向

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

与暖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

来回摆动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很小

降水区的位置

(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立体模拟图(准静止锋)

初夏,冷暖气团在江淮一带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导致该地区出现长达一个月的连绵阴雨(梅雨)天气。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云贵高原一带,主要由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其东西两侧天气明显不同,西侧的昆明以晴朗温暖天气为主,东侧的贵阳以阴雨冷湿天气为主。

四.锋面类型和性质的判读

(1)成因法:冷气团主动移动而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动而形成的锋面为暖锋。题目信息中提供的主导风向,如果是从高纬吹向低纬,形成的多是冷锋;如果主导风向是从低纬吹向高纬,则形成的是暖锋。

(2)图像法:根据不同图像信息来分析锋面特征,统计图多提供天气变化资料,注意数值变化;示意图显示锋面结构和天气状况,注意冷暖气团的相对运动状况及图例信息;符号不同,类型不同,三角表示冷锋,半圆表示暖锋等。

(3)特征法: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一般受冷锋控制。出现持续性降水,多为暖锋或准静止锋影响。

(4)活动规律法: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比如,冬春季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

课堂练习:下图为赣南山地某测风塔所在风场50 m高度逐月风速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决定赣南山区89月风速特点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该区域各季节风速均较大,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季,有强对流天气 B.夏季,常受台风影响

C.秋季,树叶凋零,阻力小 D.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多

(2017·洛阳模拟)河南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面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该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上图,学生绘制了四幅安徽省天气要素变化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   )

4.该气象兴趣小组预报了安徽省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其预报结果最可能出现的是(   )

A.皖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较高

B.皖南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增加

C.皖北地区雨过天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考点二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一.气旋、反气旋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四周

气压中心,四周

水平气流

与风向

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低压气流都从四周流向中心,高压气流都从中心流向四周;无论低压还是高压,南、北半球气流的运动方向都相反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天气

状况

云雨天气

晴朗、干燥天气

过境前

后气压

变化曲

线

我国天

气典型

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二.锋面气旋与天气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

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

(2)锋面移动

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三.气压分布形势的描述方法

1.(1)气压中心的位置和性质:在××位置,有高(或低)压中心。

(2)气压的高低变化(数值的递变):从××向××方向气压升高(或降低)

(3)等压线疏密和气压梯度大小:××部位等压线稠密(或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大(或小)

2.天气资料图

(1)气温、气压曲线图

冷锋过境前由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多维坐标统计图

该图以四维坐标图方式表示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气温、气压、阴晴等天气特征变化明显。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四.补充知识点: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课堂练习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题。

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20121月份开始,日本暴雪、中国持续低温等极端天气连续出现。结合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34题。

3.导致日本出现暴雪、中国出现持续低温等极端天气的天气系统是上图中的(  )

Aa BB Cc Dabc

4.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并可能出现降水 

②乙地风力大于丙地 ③丙地此时吹西南风 

④丁地气温日较差比丙地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表为¡°株洲市20121128日、1130日和122日天气信息表¡±据此完成56题。

最高气温/¡æ

最低气温/¡æ

风力

天气状况

1128

22

11

微风

秋高气爽

1130

7

2

北风3

小到中雨

122

9

2

微风

51128日、1130日、122日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上图)中的序号是 (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⑥⑤④ D③②①

6122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 (  )

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

B.中午,迷雾层层,仍未散尽

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

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昨日有所升高

¡°某地天气系统图¡±完成78题。

7.该天气系统是 (  )

A.南半球气旋 B.北半球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处为暖锋 BM处雨后气温上升

CN处为冷锋 DN处出现连续性降水

读“亚洲东部某时刻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911题。

9.若图中P气压中心的势力逐渐减弱,则此时可能是 (  )

A.春末 B.盛夏 C.初秋 D.严冬

10Q处气压值可能是 (  )

A1 007 B1 008 C1 009 D1 010

11P天气系统的名称及受其影响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

A.高压脊 沙尘暴 B.冷锋 干旱

C.反气旋 伏旱 D.气旋 台风

20118月全国极端最高气温(?)分布图,回答下题。

12.导致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出现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13图中新疆局部地区气温超过40?,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  )

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B.沙漠地表,增温较快

C.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D.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

¡°某地天气系统图¡±完成1415题。

14.该天气系统是(  )

A.南半球气旋 B.北半球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处为暖锋BM处雨后气温上升

CN处为冷锋DN处出现连续性降水

16¡°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____,其风向为____________

(2)图中¢Ú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称为____________;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称为____________

(3)天气系统¢Ù过境时,常出现________天气。

(4)图中AC两处相比,______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必修一教案(20)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影响

图一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图

(1)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

A海洋水B.陆地水C.大气水。

(2)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 水循环示意图

(1)在图中线段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主要环节:¢Ù¢à蒸发,¢Ú¢Ü降水¢Û水汽输送¢Ý地表径流¢Þ地下径流¢ß下渗,¢á蒸腾

(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Ù¢Û¢Ü¢Ý¢Þ¢ß,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Ù¢Ú,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Ü¢à¢á(填序号)

(4)人类活动对¢Ý(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布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图三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相互补给关系图

(1)由图a可知,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

(2)b中左图表示丰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b中右图表示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4)各水位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2.水循环的类型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及意义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作用

典例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输送。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方式是地表径流

改变地

表径流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

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

地区大气

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

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

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4.微导图法分析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很多与水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思考,把水循环各环节细化成不同的“小箭头”,按其逻辑关系顺序依次摆放,形成相关的微导图,从而解释某地理事象的前因后果。制作微导图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①水循环的各环节要细化、保证不漏项,用的时候才不会丢掉要点。尤其需要关注“下渗”“地下径流”“蒸腾”等不属于“正式名称”的小环节。

②水的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损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也就是“收支平衡”,一个地区的储水量=收入-支出。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

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

根据以上方法,可制作以下微导图,分别解释相关问题: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沼泽的形成

(5)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6)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5.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Ù降水量的多少;¢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Û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Ù气温高低;¢Ú积雪多少;¢Û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Ù太阳辐射;¢Ú气温变化;¢Û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Ù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Ú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Ù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Ú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6.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类型

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过程判断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下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为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3)陆地水体之间的转换

¢Ù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Ú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Û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方法技巧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补充知识点一根据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河流补给类型

1.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3)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是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还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根据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河流补给类型

(1)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的河流,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刚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有冰川融水补给。

(3)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夏汛)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汛)

(4)内流河在冬季断流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

(5)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和缓的河流,可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也可能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补充知识点二等潜水位线图中的河流特征

等潜水位线图即潜水的等值线图,要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搞清楚潜水的几个基本要素。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海拔称为潜水位。等潜水位线图的判读方法如下:

(1)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

(2)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

(3)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

(4)潜水与地表水(如河水)的补给关系:若等潜水位线图上的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水水位低于潜水水位,潜水补给河水;相反,河水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河水补给潜水。我们也可以通过确定地表水附近潜水的流向来确定彼此的补给关系,方法是在图中按潜水位数值从大到小方向作潜水等水位线的垂线,若垂线指向河流,说明潜水补给河水;若作出的垂线偏离河流,则说明河水补给潜水。如下图所示,河流处A点潜水位低于BC两点,故潜水流向河流,是潜水补给河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概况

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现

大洲

图中的A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E南美洲,而F大洋洲最少

国家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前6位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1)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时空分布不均

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的关系

①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①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主要利用河湖水

②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

5.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

②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①开源措施

②节流措施

提示 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分析方法

(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2)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数。

(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6.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资源型缺水

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水质型缺水

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型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7.从“开源”与“节流”两个角度分析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节流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灌溉效率

8.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1)看降水、蒸发的对比及流域面积的大小状况,分析水资源的丰歉:

结论: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2)看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区域气候的降水、气温变化特点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规范答题系列()河流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

题型概述 河流特征类题目常以区域河流分布图或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等为背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思维流程]角度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思维流程为:

2.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注意对照流域地形图进行分析;阐述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方面入手。

①长度:可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比例尺等判定。

②流向: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因而可通过分析地势来判定河流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河流干流与海岸线的交点多为河口,河口所在的方向也是河流的流向。

③水系形状:河流干支流分布形状有树枝状、格子状、平行状、辐合状、放射状、网状等,前四种水系形状的河流,因为各支流能很快将水汇集到干流,所以易引起洪水泛滥,是重点治理的对象。

④河网密度:与气候、地形有关。一般地说,地势平坦、降水丰富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

(2)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要与流域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结合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

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补给水源(降水、冰雪融水)多的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大、支流多的河流流量大;外流河一般越往下游流量越大,内流河则相反;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补给形式的变化

汛期

夏汛(或其他季节)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雨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春季

含沙量

含沙量大()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

()、长()

最冷月均温

凌汛

()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发生在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水能

()

河流水量大小;河流落差大小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水位

水位高()水位季节变化大()

汛期

汛期长(),早();汛期出现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

结冰期

()结冰期,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水系特征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

支流

支流多()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课堂练习

(2016·天津八校联考)¡°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

A.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 B.潮汐C.地热能 D.生物能

2.下列能实现图中¢Ù的功能的是(  )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3.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柴达木盆地的湖泊 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D.太平洋上未登陆的台风

(2016·长春质检)下图为¡°我国新疆某河流连续两日的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大气降水 B.冰川积雪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5.关于该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明显冬汛 B.流量大

C.无明显汛期 D.有断流现象

(2017·鄱阳调研)读下图,回答67题。

6.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5 B6 C10 D12

7.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

A.黄河流域 B.塔里木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8.阅读材料和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 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 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

6)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

必修一讲学稿(2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基础巩固

读世界洋流模式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回忆下列知识。

(1)洋流的性质

¢Ù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流,是从水温的海区流向水温的海区。

¢Ú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流,是从水温的海区流向水温的海区。

(2)影响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状况的影响。

(3)读图完成下表。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Ù夏季:呈时针方向流动。

¢Ú冬季:呈时针方向流动。

提示 (1)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

(2)南半球无中高纬度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离岸风盛行的海区多为上升补偿流,为寒流,往往形成渔场。

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40°60°的海域

流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自西向东

南半球

逆时针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

寒流

寒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

暖流

(2)北印度洋洋流的季节变化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甲图)。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西南风)的影响,深层冷海水上泛,在上升流的影响下,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乙图)

三.洋流的判读技巧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①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②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

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1中的洋流MN)

(3)判定洋流性质

①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1中的洋流N)

②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③通过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4)判定洋流名称

①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②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③利用经纬线地图,直接锁定洋流的位置,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读图模板:找:图示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大洋环流流向等。析: 洋流名称、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结合分析及选择项做出判断,或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写出规范答案。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基础落实 读下图,回忆下列知识。

(1)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Þ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得该地更加温和湿润。

¢ß处受加那利寒流影响,使得当地气候更加干燥少雨。

(2)寒暖流交汇处会形成大的渔场,如图中¢Ú¢Ü¢Þ;上升补偿流处也会形成大渔场,如图中¢Ý(填序号)

(3)¢Û¢à两处海域风浪较大的是¢à,原因是处于盛行西风带内,西风漂流强大,且受陆地阻挡,风浪大。

(4)最容易受冰山影响的是¢Ü,原因是拉布拉多寒流可能把北冰洋的冰山带到此处。

2表层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1)影响因素

在海洋中,把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相等的点连成线,即为海水等温线。如下图所示:

由图1、图2可归纳出海水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Ù海水等温线较陆地平直——海洋性质均一。

¢Ú海水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

¢Û海水等温线偏离纬线弯曲——洋流。

依据海水等温线分布规律,可判读海水等温线示意图。

(2)判读方法¢Ù根据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Ú根据海水等温线凸向判断洋流流向。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即¡°凸向即流向¡±

¢Û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一般来说,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右图: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类型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ú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ú沿岸荒漠的形成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ú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

补充知识点一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补充知识点二根据洋流的分布特点判断其他地理事象的分布

(1)依据中低纬海区洋流的环流方向确定南北半球。

(2)依据西风漂流的性质确定南北半球: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3)根据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确定季节:洋流流向为顺时针时为北半球夏季,逆时针时为北半球冬季。

(4)依据洋流分布特点确定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及沿岸寒流(上升流)流经处多形成渔场。

五.洋流相关示意图

1.1 全球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2.纬度和环流复合图

(1)根据纬度(30°、60°)确定海区(属于副热带海区还是副极地海区)

(2)根据环流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判定洋流具体名称或可能名称。

3.以海岸线轮廓或岛屿为背景的洋流图

首先根据海岸线轮廓或岛屿,判断出所示海域,然后根据洋流流向,确定具体洋流名称。根据岛屿形状可判断图甲所示为日本北海道东部海区,洋流a为日本暖流。根据海岸线轮廓可知图乙所示为北美洲拉布拉多半岛东部海区,洋流b为墨西哥湾暖流。

4.立体洋流图

在低纬信风带大陆西岸,常由离岸风吹送而形成垂直补偿流。上升流海域是海洋生产力极高的区域,秘鲁渔场由此形成。

课堂练习

1.(2016·天津八校联考)¡°部分大洋环流示意图¡±,判断下面选项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

B¢Ù处为寒流,¢Ú处为暖流

C¢Û处洋流的形成与东北信风有关

D.此图为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

下图示意某季节某大洋局部洋流。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3 B10 C6 D12

3.图中¢Ù处东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

B.刚果河带来较多的营养物质

C.离岸风和上升流影响显著

D.地处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水温适宜

(2016·鄂豫晋陕冀上学期月考)下图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据此完成45题。

4.下面四幅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上图中L处的洋流与下图中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5.下列对L洋流沿岸地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沿岸以沙漠为主,植被稀少 B.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C.秘鲁首都是闻名的¡°无雨城¡± D.空气干燥,雨雾很少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原理及规律,是学好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为¡°某循环运动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题。

6.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表示我国夏季风的是(  )

A.环节¢Ù B.环节¢Ú C.环节¢Û D.环节¢Ü

7.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则(  )

A¢Ù为暖流 B¢Ú沿岸可能降温减湿

C¢Û为寒流 D¢Ü沿岸可能增温增湿

1、图2两图分别为¡°太平洋不同海域沿岸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9.关于图示洋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洋流增温增湿 B.乙洋流是暖流

C.丙洋流增温增湿 D.丁洋流是暖流

10.关于¢Ù¢Ú两处附近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Ù处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Ú处沿岸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Ù处的渔场是北海道渔场

D¢Ú处的渔场是北海渔场

¡°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完成1112题。

11M区可能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

A.雾 B.云层 C.降水 D.渔场

12.若图中的风力增强可能给该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增加沿岸大气湿度 B.增加沿岸大气温度

C.海域渔业资源更丰富 D¡°厄尔尼诺¡±影响加剧

必修一教案(2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举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1.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Ù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Ú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Û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Ü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Ý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实例和意义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3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沿海←内陆←沿海

思维建模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基础落实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1)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减少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坡为阳坡,坡为迎风坡。

2.深化整合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方法技巧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图型概述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以该类图示为背景,主要用于考查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山地坡向、山地雪线高度分析及山地名称的判断等内容,也可以用于考查与自然带有关的人类活动等。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偶有综合题。

图例、自然带基带类型、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坡向自然带差异等。

山地地理位置、同一坡向自然带分布特点及成因、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不同地理位置的山地自然带差异表现及原因等。

比较选择项得出最佳选项,或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写出规范答案。

(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1.基础落实: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所在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

2.深化整合

1)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①“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③“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④“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课堂练习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Ù¢Ú¢Û¢Ü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Ù指化学沉积作用B¢Ú指搬运作用C¢Û指成岩作用D¢Ü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2016·全国文综甲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6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6.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区域性 D.综合性

(2016·北京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Û¢Ü¢Ù¢Ú B¢Ù¢Ú¢Û¢Ü C¢Ú¢Ü¢Ù¢Û D¢Û¢Ù¢Ü¢Ú

8.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9.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Ù¢Ú¢Û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Ü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Ý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Þ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9.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Ý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读图,完成该题。

10.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增强 B.径流量增大C.冰雪融水增D.降水量增加

11.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温度上升 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C.降水强度增大 D.地表径流量增大

12.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冻土融水 D.地下水

¡°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5题。

13.与¢Ù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 D.寒流

14¢Ü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5.自然带¢Ù¡ú¢Ú¡ú¢Û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划分示意图¡±,回答1618题。

16.该区域位于(  )

A.印度南部B.非洲南部C.南美洲南部 D.澳大利亚南部

17.属于温带荒漠带的自然带是(  )

Aa Bb Cc Dd

18.为c地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教后反思

必修一教案(2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

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房屋建筑、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集合体

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城市

乡村

差别

景观差别

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设施齐全

景观单一,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

人口差别

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大,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复杂

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口稀疏,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

功能差别

功能多样,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中心

功能单一,以农业为主,是城市的腹地

联系

产品联系

乡村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一些工业原料,城市为乡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工业用品

服务联系

城市第三产业发达,可为农村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成因联系

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聚落的形状及分布

北方地区:平原地区河流较少,聚落多沿交通线附近分布,呈棋盘式的格局

南方地区:河网密布,平原面积相对较小,聚落沿河流分布,呈带状

山区

聚落特点:①聚落规模小,人口少 ②数目少且分布分散

聚落的分布及形状:分布在山谷或河谷地带,多呈带状或点状

原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②地势相对较低,热量充足如青藏高原居民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云贵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坝子)

热带地区由于平原湿热,所以聚落多分布在气候凉爽的高原上如巴西高原,墨西哥高原

三.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平原地区:①布局原则:a交通量最大(连接的居民点最多)b.占用耕地最少c.线路最短d.工程量最小

特点:交通线密集,呈网状分布

2. 山区:布局原则:a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原因:降低坡度,减小工程量)b.建路多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河谷地带。C.尽量避开陡坡、断层以及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带

②交通线稀疏,多呈“之”字形分布

考点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球正处在温暖时期,温度呈上升趋势

②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等异常导致世界气温上升

人为原因:①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②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

危害: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的国家和地区

②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多发

③使山地的雪线上升,淡水资源减少。

④使全球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解决措施:

①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②植树造林,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

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气候变化

④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⑤提高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考点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①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 多用性 )属性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节约、综合利用、充分挖掘资源的生产潜力,扩大资源利用率和利用范围是考虑自然资源的( 有限性 属性

我们在开发资源的时候要按其规律,在不同地区开发不同的资源是依据资源的( 地域性

④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中,人们必须考虑到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依据资源的( 整体性

3. 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 ? 非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土地资源

按自然属性 水资源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中

期以前

18世纪中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

代以来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20世纪初)

石油时代

形成原因

生产力落后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

内燃机的使用

根本原因:各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的地区,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成为古文明发源地的原因: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古文明发源地的原因: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2.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考点四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表层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灾害是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综合表现,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群发性多因性潜在性复杂性

2.全球自然灾害的分布一、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二、20-50°N环球自然灾害带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3.防灾减灾措施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

系统。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

技术手段。如: RSGIS等。3.建立健全各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4.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类型多样 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 分布范围广 地域差异大

()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发生频率高

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

中国位于亚欧、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3)造成的损失严重

(4)分布地域广

4. 我国的灾害带及分布

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东部灾害带

洪涝、旱灾、病虫害,东北霜冻,华北地震

海洋灾害带

台风、风暴潮、赤潮

东南沿海灾害带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

西北灾害带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

中部灾害带

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内蒙古雪灾,黄土高原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

5.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异及原因

地域分异

时间分布

原因

防御措施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西南地区四季皆旱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节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非工程措施加强预报,加强监测建设防护林体系保护植被,禁止滥砍滥伐加强防洪管理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加固加高大堤加强湖泊的治理,退耕还湖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滑坡、

泥石流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预警③建沿海防护林

寒潮

低温冻害

主要影响西北地区和东北

主要分布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风雪、冻害等现象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做好防寒准备

6.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原因有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夏威夷高压势力大小及位置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地壳运动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地貌类型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地理位置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7.我国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主要是降雨洪涝灾害,由流域内降水集中持续造成,如大暴雨、 特大暴雨等。

受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除沙漠、极端干旱区、高寒山区等地区外,约2/3的国土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它是我国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广的一种。

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90%②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流域地貌特征(支流数量多,流域面积大)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植被破坏,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河床升高)人类活动(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大)

洪涝灾害的治理:(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淮河的治理:上游修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水,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如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黄河的治理:①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②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③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长江的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加强预报,加强监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保护植被,禁止滥砍滥伐加强防洪管理

工程措施⑤干流修建三峡⑥支流修建水库⑦加固加高荆江大堤强洞庭湖、鄱阳湖治理,退耕还湖

方法总结: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①来水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②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③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

(3)可从拦洪、蓄洪、行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中国东部雨带推移

45月:东南沿海登陆北上

6月:江淮地区停留-梅雨

78月:北上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副热带高压影响)

9月:冬季风增强,雨带迅速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夏季风的进退与我国降水地区分布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容易酿成洪涝灾害。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晚,雨季短,降水少;

2.异常年份: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北旱南涝

课堂练习

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5 000多万人受灾。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 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回答14题。

1.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正常的干季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2.此次干旱受灾面积最大、受灾程度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A.棉花、甜菜 B.春小麦、花生

C.水稻、油菜 D.玉米、大豆

3.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4.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洪”主要是指洪水泛滥 B.“涝”主要是指积水内涝

C.洪和涝往往同时出现 D.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某年夏季等温线和盛行风向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暴雨洪水严重地区)。该图完成58题。

5.图中最低温的成因主要是 ( )

A.该处为封闭的盆地地形 B.地势高

C.夏季风不能影响 D.太阳辐射少

6.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海岸线一致,说明( )

A.受纬度位置影响明显 B.不受地形地势影响

C.受海洋影响明显 D.夏季我国南北温差较大

7.同时受暴雨、洪涝、风沙、春旱影响的地区是 (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华北平原地区 D.四川盆地地区

8.华北平原暴雨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

A.降水多 B.降水集中、洼地积水

C.人口稠密 D.经济发达

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下图表示东亚地区近百年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曲线。回答下列各题。

91893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干旱 B.黄河流域洪涝严重

C.江南梅雨期很短 D.珠江流域干旱

10.进入2015年冬,华北地区经历了多次雾霾的红色预警,今冬的情况与下列哪年最相似

A1923 B1900 C1968 D1991

5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季节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折线表示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脊)所在的位置,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

回答1112题。

11.当华北地区是春旱时,雨带常位于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 D.华南地区

12.当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时,,副高脊位于

A15°N20°N附近 B20°N25°N附近

C25°N30°N附近 D35°N40°N 附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50b71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8.html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