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7 16:57: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D

2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的能力。诗歌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鉴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要遵循手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诗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诗歌颔联用了虚实结合、用典、对仗、寓情于景等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C

2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⑴D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一般有: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4.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4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郑准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岭上云

白居易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   

A. 《云》郑准                   B. 《云》来鹄                   C. 《岭上云》白居易                   D. 《云》郭震

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答案】 1A

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解析】【分析】(1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 让人过目不忘忘;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

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 诗中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故答案为:⑴A

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感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的形象,进而由去联想,去思索。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

道院竹繁教略洗 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节下书。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 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王贞白(公元875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箱筠义同。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交戛:交错缠结。王徽之(公元38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洗”“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粉节霜筠漫岁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竹》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做,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高雅的情操。这首诗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罗隐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相同点: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注释】驽骀:指劣马。

1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2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的手法。赋,就是铺陈其事。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英雄没落  明主要赏识英才

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释】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1    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2)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便能与上联中吊旅情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何必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本题中,前两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写诗人羁旅在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情怀。

故答案为: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分析】(1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D项。

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黄花秋容晚节。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 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 “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D. 诗歌描摹的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 1B

2以景结情: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首尾照应: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虚实结合: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解析】【分析】(1B项,来表现湘灵的哀怨错误。冯夷空自舞,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一个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故选B

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虚实结合,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以景结情: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首尾照应: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虚实结合: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3201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 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故选B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侧重于把握诗歌的重要诗句,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D

2)示例: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 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故选D

2)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故答案为:⑴D

示例: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 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逐一比对选项与诗句,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出现的表现手法,考生要认真分析诗文中有没有运用该手法表情达意;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尾联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将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1A

2秋景凄清;亲友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 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秋景凄清;亲友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若:如何。

1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的具体内容。

【答案】 1虚实不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但是不仅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虚实不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①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  “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 1B

2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但白发归乡,且故园不知是否在战火中被残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已经年迈的感慨,以及归乡希望最终落空的悲苦之情。

【解析】【分析】(1B项,都营造了磅礴之感错误。东流之外西日微,意思是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营造了一种凄婉压抑之感,而不是磅礴之感。故选B

2)分析诗句,不知明月为谁好,明月朗照,本来美好,象征着团圆;但不知为谁好,表明明月不属于自己,借明月来抒情,表明诗人思归而不得。早晚孤帆他夜归早晚,终有一天,不是现在;孤帆,孤独之意;他夜归,不是今夜归。运用虚写,表达归乡的希望之情。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运用虚写,满头白发,依靠在庭树旁,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的不一样了。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但白发归乡,且故园不知是否在战火中被残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已经年迈的感慨,以及归乡希望最终落空的悲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82af54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6.html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