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散文之特色

发布时间:2019-04-06 15:1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汪曾祺散文之特色

作者:林柳苗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2

        一、题材之平淡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取材于平常生活、平凡人物、平常事物,给人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二、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语言朴质,自然,平白为话,不加雕饰,不刻意堆砌词藻。

        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既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他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这段话恢谐戏谑,令人捧腹大笑。大家不妨想想,在那大跃进,大困难;大饥饿的年月,有这样的差事何乐而不为。

        汪曾祺散文语言极具幽默感,他的幽默是一种不张杨的幽默。甚至,他的幽默,还颇有些浪漫。他的幽默有一种轻松趣味,让人有一种轻松心情,同时,这幽默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点的讽刺的味儿。

        此外,他的散文还不时还运用了方言、俚话,洋溢着浓郁的乡土色彩。《安乐居》中,他恰到好处运用了上海方言,如操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对吴地的读者来说很有动人情趣。

        汪曾祺语言极其朴实,是平民化的语言,他的文章流畅、易懂,这都源于语言。

        三、以散文的形式,展现江南的风俗

        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端午的鸭蛋》。端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尽同,但大同小异。汪文这样写道:家乡的端午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丝缠成小粽子”“贴五毒”“贴符。这就能避邪。喝雄黄酒用酒和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字。”“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就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港灌的不是硝药。点着不响,只是冒出一陈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防五毒。这段话写得很童真,很风俗,也带有一定的科学性,过去科学不是很发达,雄黄的确可以驱蛇鼠之类。至于粽子,在作者家乡,可能有两种意义:其一避邪,因为系粽子的丝线是红红绿绿的,这个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其二是纪念屈原吧,这种习俗中华民族都很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b8ab4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4.html

《论汪曾祺散文之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