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4-06-10 22:14: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①金张,指金日 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 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跨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这两首诗写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构思巧妙新颖。前四句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用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气相。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燎倒新停浊洒杯

[] ①回:曲折,迂回。②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1、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赏析及答案]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人代表作之一,有人称之为“古今七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身艰难追求面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一首悲歌,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悲壮的感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影视抒怀。语言精炼,对仗自然,言简意丰,凝重深沉。

1、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酬李穆见寄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 ①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有诗才,曾在从桐江到新安的途中寄给刘长卿一首诗。原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人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缓行自迟。”当时刘长卿在新安郡。

1、诗的前两句写“孤舟”“天涯”“万转”“云山”,描写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及答案]

刘长卿(?~ 786),字文房,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地道道的大历诗人。因家境贫寒,但应举十年不第。752年才中进士。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两遭贬谪。一生大部分时光在逆境中度过。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于冷落寂寞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本诗起句“孤舟”透露出凄楚的意味,“至天涯”指李穆远行的艰辛。站在爱婿的角度来写他远行对前途的期盼。“路更赊”写出女婿到来的喜对前途的猜测破灰的心理。本诗的后两句主要从诗人的角度来表达对爱婿到来的喜悦与盼客归来的急切心情:打开门,洒扫庭除。末句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流露出好客之情。“贫”字既表露出诗人贫居无人登门的寂寞,又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真挚感情。末句以景作结,格外含蓄蕴藉。

1、本诗前两名用“孤舟”“天涯”“万转”“云山”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楚、悲凉、艰难、迷茫的景象。通过此表现了作者对女婿李穆新安之行的担忧和关心。

2、刘诗后两句用“柴门”“远客”“青苔”“黄叶”“满”表现自家的贫寒与孤零,表达对无人登门的寂寞之感和对客人将至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题为《早梅》,诗中的“早”字是如何体现的?

2、试分析本诗的感情基调?

[赏析及答案]

齐己(863~ 937?)僧人。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湖南)人。出家后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有《白莲集》。

这是一首咏梅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寄托自己的心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以对比手法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而梅花“孤根暖独”,照应诗题“早梅”。第二联用字来淡却耐咀嚼。“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显出此梅与众不同。第三联对仗工整,“递”字说梅香随风四溢,“窥”字写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惊奇之神态。以上三联,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此时作者不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充满自信:明年他会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本诗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蓄十分丰富。

1、本诗题为“早梅”,诗中句句扣“早”字。如首联“孤根暖独”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窥亦是“早”,因为花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突出了“早”字。

2、诗人刻画了早梅形象寄托了自己立志。如果说劲联带有不为的所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话,那么尾联却是满怀希望:诗人不甘于“寂寞开无主”的境遇,明年要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 ①鼙:军队用的小鼓。

1、试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其中的“候”字有的版本上写作“听”。试结合本诗的意境,比较分析这两个字的优劣。

[赏析及答案]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中有收,但均未署作者姓名。它通过驻守边塞的将士闻军情而待命出征的情景,表现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不凡气慨。 全诗的构思的布局不落俗套,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没有展示旌旗逶迤,军容整肃的壮观景象,没有勾画金鼓震天、血刃相接的厮杀场面,也没有作过多地渲染、创造那种肃杀严酷的气氛。诗人只是选取了一个星夜闻警、待令出征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诗中虽然在上下二联之间有局部的相对的缓与急、静与动的对照,就整体而言,所创造有又是一种“大动”与“大静”的境界。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氛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之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1、描绘边塞落日和夜晚的独特景象,对下面的军情紧急、壮士待命出征的紧张气氛起到烘托作用。

2、“听”不如“候”。如果战鼓已响,战士们还在“听”,便不免显得军心涣散、士气不高;“候”字则定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让人想像到一旦战鼓擂响,“壮士”便立即跃马出征、上阵迎敌的情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3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肯月夜色,短松冈

[] ①短松冈,指坟地。

1、这首诗题目是“记梦”,作者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茫茫”该怎样理解?

3、尾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是从亡妻的角度着笔的,体会这样表现的好处,并加以阐述。

[赏析及答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诗、词、文等均有不凡的成绩。他的这首《江城子》写地他的原配爱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是著名的悼亡之作。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抒发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同时,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下片先写夜色牵着诗人的心灵疾驰,在恍惚之中又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然后又从梦乡回到了现实中,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有力。这首词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了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1、作者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这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2、十年之中,死者对生者来说当然是“茫茫”难寻;而在作者的想像里,生者对另一个世界的死者来说也是“茫茫”不可知的。“两茫茫”写出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和失去爱妻的痛苦。

3、作者写亡妻年年为思念自己而“肠断”,实际上是写自己为思念亡妻而年年“肠断”。这种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手法,比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显得委婉含蓄,也更为深切感人。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具体说说一、二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三、四句上怎样表达作者爱供给惜花之情的?

[赏析及答案]

这首七绝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写的。当时,苏轼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遭贬独处的作者视为知己,并如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这是其中一首。前两句正面描写兼顾侧面渲染,营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写出了海棠花光艳幽香的特点,后两句以花喻人,进一步写出了作者爱花惜花的感情。全诗空蒙迷幻而又略显幽寂,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此诗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把海棠写得形神兼备。前两句写海棠的色香,是实写;后两句暗用典故,把海棠喻为一位身着红妆的睡美人,想象新鲜奇妙,笔墨轻淡空灵,这是虚写。

1、一、二句,创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意境:月光朦胧,一株海棠光洁的叶面和花瓣映射着普照大地的月光;微风一吹,花枝摇动,光波闪烁,花香四溢,更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

2、三、四句作者赋花以人的性情,比拟奇特,联想奇妙,想像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夜深睡去,所以点燃高烛照耀海棠。诗情如痴如醉,爱花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不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①行路:指春天的踪迹。

1、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取“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赏析及答案]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北宋洪州(今江西修水)人,为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的词,历来评价不一,而这首《清平乐》却历来受到好评,好就好在写得曲折新颖,风格清奇,语言轻巧,词味隽永。词人因春消逝而感寂寞,于是希望有人告诉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春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全词善用拟人手法,把春天写得情态可见,踪影可寻;笔意曲折,富有变化,一波三折,皆牵人情丝,使人油然而生对春天的爱怜。

1、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宛啭而鸣,增添了春天的色彩;问取黄鹂,黄鹂因风而飞,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2、该词曲笔渲染,一波三折;无人告之: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处以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着,这是一折;无人告之,也不可唤回,只好问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可解,令人怅惘,这是三折。一首小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惟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佛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百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 ①佛金微,指弹瑶琴。

1、开篇运用桃花源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试结合上阕内容进行分析。

2、本词中“红露”“朱唇丹脸”都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赏析及答案]

黄诗注重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词作讲究雅俗并存,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作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与晁补之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这首词作于诗人被贬官之时。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不愿媚世求荣、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词作起句便借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我俗穿花寻路”一句阐发自己寻求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愿望。“唯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一句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出自己对纷乱人世的厌倦而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情。“灵芝”“朱唇”也是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末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的孤独。

1、桃花源是陶渊明文中的理想境界,桃花源中的生活是陶氏对心中社会的向往,但现实社会中难以寻到。开篇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志趣。

2、“红露”“朱唇丹脸”都是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及尘世生活的不满。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螟,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及答案]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国子主簿等职。其词多写闺情、旅思。词风典丽精工,形象丰富,格律严谨。本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读来颇有一股清峭之气。词以暗移的时间为线索,贯穿着孤旅感情的波澜,看似平淡无奇,而真情荡漾。上片写出日间情景,于明处写景、暗处抒情;下片写夜间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的环境,情景交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思念亲朋,一声长鸣传来,回望苍穹,不见雁影,留下的是更沉重的寂寞。下片“人去”写旅伴们聚散无常,愈衬出离人之苦,又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清醒之人难熬漫漫长夜,此情此景何以堪。

1.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

2.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分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

2、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赏析及答案]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曾任中书舍人,以忤秦桧罢职。其诗学黄庭坚,属江西派。《采桑子》是一首写别情的词,,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南北东西到处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妻子不能像月亮一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全词以“江月楼”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月楼”“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人赞词,下片则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是以“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在同一首作品中以一个喻体写出两种角度,而又表达同一种感情,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手法。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贴切入理,能够产生非同寻常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1、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地方,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是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2、这首词以一物设两喻,新颖别致;语言平白如话,浅近明快;用重复的词语反复咏唱,有民歌风味。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3题。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这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2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内涵?

3、“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赏析及答案]

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词风婉约,偶有豪放之致,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浅近。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已年逾五旬。那时半壁河山已沦于金国统治者之手。诗人丈夫也早已染急病考故去。上片侧重写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起句描写暮春时节的凄清景色。第二句是懒散的心情。第三句是诗人对时事的总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整个身世之感:国破家亡之恨,夫死痛,转徙流离之悲,无依无靠之苦等等。第四句是词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外在表现。下片转写心理活动。第五句写游春之情,是情之转折,第六句“也拟”,表明只是一时打算。结果呢?最后三句把“闻说”,“也拟”全否定了,复归于愁苦。结尾两句,出笔婉转,比喻新颖,把抽象愁情物质化了,而且也把它形象化了成为千古名句。

1、“风住尘香”一句的意思:昨天夜里刮了一夜大风,花全部被吹落了。早晨风停了,路上的尘土因花瓣飘荡也带上了香味。这里暗含着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伤感,从“日晚倦梳头”看,应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之所以“倦梳头”,,一是花落春去的伤感,二是下句的“物是人非”。

2、“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愁的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庭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都有家不能归。从家愁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零丁,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3、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般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辩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 明正德间宦官当权,作恶多端,作者“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1、这首戎曲讽刺了宦官的哪些恶行?

2 分析概括这首散曲主要的艺术特色。

[赏析及答案]

王磬,明代诗人、画家,精通间律,以创作散曲著称。他的这篇作品以幽默的语言,借喇叭为题,对作威作福的宦官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宦官依仗权贵,欺诈百姓,他们的行为给百姓带来了极度的不幸和痛苦。作品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善于抓住极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语言上,采用口语化的方式,通俗易懂,浅近直白的话语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1、宦官们到处耀武扬威,作威作福。他们欺压军民,搜刮百姓,许多人家因而倾家荡产。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无尽的灾难。

2、这首散曲以咏喇叭为名对宦官给予辛辣的讽刺,表面上写的喇叭,实际了句句写的都是宦官,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和讽刺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f35d01f01dc281e53af07e.html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