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发布时间:171491156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印发王安石的“制俗以俭”的短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



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研习课文
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对照注释细读课文12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词句。 3.研读课文12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 (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①“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③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楚”“说明白” ④“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讨论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讨论后学生回答
明确: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这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提问: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点拨: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五、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244244b307e87101f69602.html

《游褒禅山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