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六篇

发布时间:2020-05-31 23:25: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六篇

英语课堂上的“不速之客”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中学郑美芬

思考的问题

1.怎样将课堂突发事件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

2.怎样运用突发事件适时巧妙地抓住语言情景进行交际?

3.如何适当地利用当前社会呈现的热点现象或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教育

引言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和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以意外造意外,运用适当的手段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其次,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并且主动地思考、大胆地实践,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既要教给与培养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又要善于挖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教材,并发掘其潜在的情感因素,自然而然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背景

初三升学复习在有序地进行着。这是本学期一节普通但又不寻常的初三英语复习课。那天天下着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只是我们按照教学进度,对宾语从句进行复习;说它不寻常是因为这节课给学生和我都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与回味。按照平时的句型复习课,我先让学生复习回忆宾语从句的结构特征,然后进行句型操练,课堂气氛很沉闷。然而,一位学生的年老的姥姥的出现,改变了我整节课的气氛和教学效果。下半堂课,我简直是如鱼得水,在一边利用突发事件中的这个活教材让学生在应用中复习好了宾语从句的同时,一边又把本月的节日“妇女节”及本月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题“懂得感动,学会感恩”引到课堂当中来,在复习语法句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事件经过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宾语从句这种句型的结构特征,然后准备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我让每个学生说出一个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学生们一个个冥思苦想。在几个学生说出了几个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后,其他学生似乎一下子想不出什么可以说的句子了,一个个眼睛看着教室里的天花板作苦思状。突然,一位老太太出现在教室的门口。她叫了我一声老师并朝我笑了一下,然后就径直走到她的外孙女Lulu的身边(或许她早已看到了坐在第一桌的外孙女),并对她的外孙女说:“这个包里有一件新的毛衣,另外这咳嗽药每顿饭后都要吃,学习要努力,听老师的话,菜要吃得好一点,晚上早点睡,社会成绩有没有提高,体育锻炼进展得如何了……”。然后,她又转身对我说:“老师,孩子麻烦你了。谢谢你了……”。姥姥的说话声使得学生无法集中思想想出刚才正在思考的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有的学生在抿着嘴笑,有的在窃窃私语,课堂顿时一片哄乱。我想马上给学生一顿批评,要求他们集中思想。可转念一想,这样势必会使原本就枯燥的复习课气氛更加紧张,学生就更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了,这样会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另外,我考虑到老太太从乡下来一趟也不容易,Lulu的父母又都在上海打工,就让她把要说的话都彻彻底底地跟外孙女都吩咐完吧。于是,我笑着对学生说:“请大家认真听这位姥姥说的话,待会我们来一个Memory Challenge。”学生们都静了下来,好奇地望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老太太交待完要与自己的外孙女说的话后,终于十分放心地走出了教室。接下来,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老太太刚才都说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看哪一位同学记得最多最牢?学生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回答,为自己赢得分数。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都运用了“She said that…”,“She asked if/whether…”和“She asked what/ why/how…”这几个句型。既然学生都能说出并运用宾语从句了,那么本节复习课的语言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接着,我又问学生,“Why was she here? She wanted to give Lulu the new coat. She wanted to give Lulu the medicine for cough. ”“She wanted to tell Lulu to work hard.”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学生们非常高兴,课堂气氛似乎也活跃起来了。我又让学生们思考Lulu的姥姥的行为和话语表明了什么。我让学生们用“I think…”这一句型回答,目的是让学生们再一次运用宾语从句。学生们异常积极,踊跃发言。“I think that its very kind of her to send the sweater to her granddaughter by herself in such bad weather.”“I think she loves her granddaughter very much. ”“I think she takes good care of her granddaughter.”……然后我问学生们“What about your grandmother? What do you think of her?”学生们各抒己见。于是我就顺水推舟,I think your grandmothers are all very kind. They love you so deeply. Do you love them? ”“Yes.”“Shall we do anything for them? You know, Womens Day is coming. What can we do for your grandmother and your mother ?请大家在小组内谈论你们的计划打算,并选出一个代表作出汇报。”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大家都表达了自己准备如何向自己的姥姥、奶奶及妈妈表示对她们的敬意和爱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不时地听到了学生运用 I think that I will…” 、“My grandmother says she likes…”、“I think she will like it…”、“I dont know what I should buy.”等等这些句型表达自己的见解,我知道学生们已经能十分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宾语从句了。接下来,我把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事件简单地用英语向学生作了介绍,教育学生不仅仅要爱自己的姥姥、奶奶和妈妈,也要努力去爱你身边的每个人,要爱集体,更要爱自己的国家。

教学反思

说实话,这堂课既让我兴奋,又促使我去反思。坦白地说,由于这是一堂语法复习课,上课前我没有很好地去备课。学生姥姥的出现,反而成就了我较好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把一节乏味的语法复习课变成了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实践课。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他们十分快乐主动地复习了知识,接受了信息,加工了信息,交流了信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极至的发挥。本节课让我深思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我们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并驾驭它,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我当时批评了学生,未必就能收到好的结果。或许会使原本就沉闷的语法复习课更加没有气氛,学生更不愿开口说英语了。那么,这节复习课的效果也就微乎其微了。

第二,英语教学要坚持教学的实践性原则,一定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的讲解和传授倾向;在进行语法的教学与复习时,一定要努力组织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实践运用中达到语句表达自然流畅,正确规范。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真实情景下学生的语言活动。以上案例表明,如果这节课我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呆板的句型的操练,学生肯定会越来越没兴趣,越没兴趣也就越不想思考,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封死。如此看来,老师要擅于捕捉发生在身边的活教材,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情景。只有在活跃且真实的情景中,学生们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第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从教材及每节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最近的社会现象及社会热点问题,或则是结合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内容,也可以是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寓德育思想于知识的讲授或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作到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活动中以及在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因此教师要在精心地组织好教学活动,从而在语境中、活动练习中和交际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这样,既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并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风貌。

“意外”的收获

—一次英语课堂意外事件处理

衢州衢江区云溪初中郑利霞

〖事件描述〗

前不久的一节初三英语复习课,教学内容是英语时态复习。当课堂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报告:“老师,XXX在画画!”话音一落,便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我一看画画的同学,原来是一位已经被列为“瘸子”的学生。“瘸子”是对五门学科中有一两门学科特别差的学生的简称。这位同学其他学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很差,我早就已经把他列为“英语学习困难户”,多次找他谈心,也对他进行过多次的课余辅导,但他的英语成绩不见明显的进步。当时我一看是他,心里就特别的生气。

而这时他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还在继续画画。我知道当时如果一把拿过他的画纸撕了,或是大声责骂他几句,或是轻声讽刺他几句,都能让自己很解气。但转念一想,我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走到他身边,语气平和的问:“What are you doing now ?(你在做什么呢?)他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或许是他没能听懂我的问话,还是不知道怎样回答“画画”,他没有回答。我转向其他同学问到:“Who can help him ?(谁能帮助他回答?)马上有学生举手说:“He is drawing .(他在画画。)我请他跟我说:“I`m drawing .(我在画画。)他轻声地跟我说了一遍,我对他点点头。

然后我又拿起他的画,看看还真画得不错,于是我将他的画给大家展示了一下。正在他和大家一样不知我要做什么而迷惑时,我说:“He draws very well , Great ! How beautiful the picture is !(他画得很好,真棒!这幅画多漂亮啊!)这位同学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表扬他的画,只见他的脸红了起来,并不安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问他:“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他回答道:“I want to be a 画家 .(我想当画家)“画家”这个词用英语他说不出来,我在黑板上写了“painter(画家)并教他读。我说:“Oh, XXX is going to be a painter , I think he will be a good painter in the future .(哦,XXX打算当一名画家,我想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好画家的。)

接着我又问了几位同学:“Who draws better , XX or you ?(你和XX,谁画得好一些?)几位同学都谦虚的回答:“He draws better than I . He draws the best in our class .(他画得比我好,他是我们班里画的最好的。)我带头为XX同学鼓掌,并说:“He draws very hard . I`m sure his dream will come true . We must learn from him .(他画画很努力,我相信他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我无意中发觉,刚才我和学生的对话中,正在运用着各种不同的时态,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本节课的“英语时态”复习。接下来,我要求全班同学两人一组,以XXX的画编一段对话进行表演比赛,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时态。我看到这位同学此时也加入了对话表演比赛,大家的兴致都很高,热情高涨,并且创造性的运用了各种时态进行对话,真是大大出乎我的课前预想,我都一一的进行了表扬。一节原本枯燥的语法复习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也都掌握了复习的内容,并且有了成功的情绪体验。

当天下课以后,我没有去找这位同学谈话。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我一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有一张卡片。上面写道:“敬爱的郑老师:我很抱歉,我知道自己在英语课上画画是不对的……可是您却没有生气,反而在课堂上一次一次地表扬我,我实在不好意思。我以后一定好好学英语。”从那次开始,他在我的英语课上再也没有画过画,而且真正认真努力地开始学习英语,一有疑问就来向我请教,他的英语成绩也开始有所进步。

今天想起这件事时,我很庆幸当时自己的冷静,如果按开始的想法处理,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事件反思〗

其实,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干别的事情,不守课堂纪律等。尽管我们都知道,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面对学生的违纪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提醒纠正,但我们确实可以不用讽刺、挖苦、嘲笑甚至体罚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知识和情感,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处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而要想在这个空间里灵活驰骋、自由扬鞭,则需要授课者具有机敏的头脑和应变的技巧。教学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以正确的运用。”

而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艺术,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只是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这些高妙的充满机智的教学大多是在风趣的氛围中实现的。教师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一些素质和条件。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一是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话如金,以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有余。“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并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要针对眼前的窟境,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等……而眼前的现状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另一种事物上,要根据二者建立联系,巧妙地把话题转移。要求教师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敏捷。三是语言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而鞭辟入里。幽默雅致而不失高贵矜持的风度。否则,教师疲惫学生无趣。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师的语言要有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教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感情丰富集于一身。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后盾。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懂得,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每个教师平时都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外,要有应变机智做保障,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有意栽花巧预设,无心插柳妙生成

岱山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何群艳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

雨过留下潮湿的印记,雁过留下轻盈的身影,爱过留下汹涌的激情。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一堂课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是印象,还是体验?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感,还是……也许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也使我比较留意与在乎自己上的每一节课。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相融共济?精彩的预设使课堂更有生命活力,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但始终没有找到好答案!

但今天上了以“Colours”为题的一节课后,我的心被触动了……

[案例]

有意栽花巧预设,喜从“师”来

美丽的大自然五彩缤纷,四季的更替风光无限。春季的绿意悠然,夏季的绚丽多彩,秋季的金色年华,冬季的粉雕玉琢,无不令人心醉神迷。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颜色艳丽的事物,为了让学生快速用英语说出各种颜色,在教案的预设中,我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学生共同参与,尽力使课堂也成为多彩多姿的学习园地。

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的确定为:让学生能够描述颜色,知道颜色如何进行转变,并用英语说出事物的颜色以及联系生活。在课前,我预设了一份教案,把颜色转变的知识作为一个载体,通过游戏、歌曲、绘画、韵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一、预习探究

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记录表,让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颜色和知道的色彩,并要求他们在上课时带上美术学具盒。

记录表1 A Survey

动植物的名称 Colour

记录表2

Colour Searching

我找到的颜色:

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表格,而且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能带着问题来听课。

二、情境创设

随着一曲欢快的英语歌曲, 开始了本课的教学。CAI课件展示,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各种颜色,有的拍手,有的摇晃着脑袋,还有的站起来指着各种颜色。他们的动作可爱极了!

歌曲结束后,我问同学们:“Do you like the colours?”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Yes”。当学生回答是否会用英语表达颜色时,他们摇起了脑袋。我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变色龙找妈妈”的故事来学习颜色。

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养一只身体能变化各种颜色的动物?”同学们脸上现出惊讶的表情,有的干脆摇着脑袋说没有这种动物。于是,CAI出现森林的画面,学生在复习动物的基础上,看到了“变色龙”这种动物,学生学习“Its red”。同学们两人一组,学生A指着变色龙问“What colour?”学生B说出颜色。凡是大声发表自己爱好的孩子,我一边奖励他们,一边用婉转或间接的方式纠正其语言中的错误。

但它为什么哭呢?原来它找不到妈妈了。同学们主动要求帮助变色龙,看到他们互助精神,我也很感动,随同学们一起出发寻找。

随着一声虎啸,老虎出现了,大家都为变色龙捏着一把汗,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躲进了草丛。学生用中文解释“变色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因为他害怕老虎吃掉他,他看到树是绿的,草是绿的,于是他变成绿色躲过老虎。学生学习“Its green”。

狮子又出现了,变色龙在逃跳中撞到了香蕉树,香蕉落下来砸在了它的身上,他又变成了黄色,“Its yellow”。

历经磨难,变色龙终于找到了正在河边的妈妈,因妈妈是蓝色的,小变色龙也变成蓝色的。学生学习“Its blue”。

隔着河如何相聚呢?彩虹来搭桥,大家都知道,彩虹由赤、橙、绿、青、蓝、紫组成。这是一个扩展的环节。让学生学习更多颜色的表达。学生看到变色龙找到了妈妈,都非常高兴,不由自主唱起了《彩虹歌》。

接下去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快速记忆颜色的游戏,巩固新学的全部颜色。

三、合作学习

预设的教案就这样环环相扣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个体性和合作性又该如何相融共济?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资源,应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在学生初识了颜色后和预习作业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镜头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习的记录表,六人一组用英语讨论各种动植物的颜色,并把讨论的结果用色笔画在图表上。

生生:开始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

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同学大声说:“Its yellow”,有的则说:“Its brown”,“Its gold”,组长则综合大家的意见,把颜色调好,认真地完成画。

镜头二:

师:我在每一小组中穿梭,倾听他们的合作交流,也许偶尔会有可能捕捉“亮点”……

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在二个不起眼的“学困生”上,我看到了他们正在用不同颜色相互调和,原来他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但脸上有浅浅的令人不能发觉的微笑,此时他们俨然是一个“小小实验家”,所做的正是我教案中预设的下一步,我该责骂还是表扬……

无心插柳妙生成,喜从“生”来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后,预设的教案可以退让。

四、高潮索引

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让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每一组都很棒。他们知道了自然界某些动植物的基本颜色,虽说不十分准确,但每一个结论都是他们利用探究得来的,透着他们的智慧。然而刚刚那一幕还在我脑海印着,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动态生成,我该如何应付?突然我灵动一闪,还是顺景缘情吧。

师:我拿起这个学困生的“涂鸭作品”说,他真Cool!把老师下一步要给你们做的“小小实验家”他居然提前一步了,让我们也跟他一起来动手实验得知识吧。拿出画笔,用各种颜色相互调一调,看一看有什么收获?

生生:(此时的学生并没有嘲笑他们,脸上有着更多的是喜悦、尝试、迫不及待。那学困生脸上有的是惊喜、感动、洋洋得意。)

OK!学生都开始了有序的“调色游戏。”

师:调色不许说中文。(课堂上充满了学生大声用英语说种种颜色的声音)

1:老师,red + yellow = orange

2:我发现 yellow + blue = green

3:我也知道 pink + blue = Purple

4:我的新颜色是 white + red = Pink

……

师:同学们真能干,都成了小小发现家了!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6:我发现了 red + yellow +blue = grey

7:我也发现了……

师:太棒了。你们用双手创造了新颜色,还用眼睛发现了美,祝贺你们。

接下来,我为学生总结了一下有关色彩调配的基本原理。提议学生课后自己还能调配出什么颜色。

五、意外惊喜

因为前一环节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有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而且只是对新授的巩固,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有“生命活力”,我更应该组织好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展开以讨论、体验和分享为具体形式的学习对话。彼此 师生之间是心与心的敞开与接纳,体悟在这儿共享,思想在这儿碰撞,生命的勃勃生机在这儿展现。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所以我接下去让我的学生进行建立一个“颜色大本营”——意思是让学生合作讨论及搜集与颜色相关的知识,重在拓展,延伸高潮,升华课的深度,让学生上完课后还有意犹未尽的回味……

(学生又开始讨论合作开了……)

原以为Colours这一题材很熟悉,但学生毕竟知识面有限,动态生成还难把握,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惊喜出现,也无乎是一节普遍的新授课。但是今天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谈出了很多令我意外惊喜的佳作,真是无心插柳妙生成。

惊喜一:

My favourite colour

1My favourite colour is red。因为它代表热烈,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英夹中)

2My favourite colour is green. Because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football is played on绿茵场。

3Blue is my favourite colour. Because I like sea. My dream is to be a sailor and travel around the colourful world. ……

惊喜二:

诗词中的颜色

1________云千载空悠悠(White)。

2:春风又________江南岸(green)。

3:万___________又是春(purple/red)。

4:野径云俱_______黑(black)。……

惊喜三:

颜色与心情

1:老师,我知道一个感觉不适,可以说,He looks green

2:形容一个人很冷可以说,He is blue with cold

3:不,He is blue,说一个人心情很忧郁。

4Blue and black说一个人遍体鳞伤。

惊喜四:

颜色词借用

1:可以用He is red in the face描述一个人的窘迫不安。

2a company in the red表示一个亏损的企业。

3:人们常常把不如意的一天叫a black day

4Spring is green 春意盎然。

Winter is white. 白雪皑皑。

……

师:天哪!真不知我可爱的学生们哪儿来这么多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也学到了不少,有些是我始料未及的,原来关于Colours的课还可以这样上。

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暂停了,精心预设的教案搁浅了,动态生成在不经意中“柳成荫”了,谁能否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谁能怀疑这堂课上学生的收获?如果我始终抱着“教案剧”的思想,能见到这样一份精彩吗?

短暂的一堂课结束了,但留下的思考是绵长的。从学生依依不舍的眼神和心满意足的神情中,我豁然开朗,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预约不曾预约的精彩,动态生成,因预设而更精彩!

[反思]

教师预设中的有意栽花与学生动态生成中的无心插柳

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师常用的导课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还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

所以我在教案预设中进行有意栽花,栽花一——引用“变色龙找妈妈”这一故事;栽花二——颜色相互调和再现另一颜色的实验探究。目的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而学生就是我们教学资源中一座开发不尽的宝藏库。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因此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有了学生的无心。插柳一——两位学困生的合作实验;插柳二——颜色大本营中学生创造的一个个惊喜。预设,课程实施的起点;动态生成,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生成”是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感悟]

预习后的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反刍”中尽情演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性学习。课堂体验需要真实的教学情境。体验以主体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童庆炳《现代心理学》)。离开了真实的情境和主体的经验联系便不再有真实的体验。实践表明,预习也应成为真实的情境和主体经验。

预习——学生有“心动感觉”吗?

预习,学生能做、会做吗?学生不是“木偶”,做什么就只做什么,缺乏主动性;学生也不是“容器”,装什么时候就只装什么,缺乏思辨性。他们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去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他们同样有权利、有义务去自学属于他们的知识。尽管这一过程或许是“囫囵吞枣”的不细致,或许是“蜻蜓点水”般的不深入,但他们毕竟有所知、有所获,更需要在课堂中及时“反刍”(特别是预习时“吃不了兜着走”的知识),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细嚼”,琢磨和消化其精华。

预习 ——学生会“爱你永久”吗?

预习,学生想做、爱做吗?实验证明:预习如同“弹簧”,前阶段对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压力较大,但只要教师扶一扶、引一引,他们就会在“弹高”中逐渐品尝到事半功倍的快乐;预习如同“探宝”,后阶段对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上学生)潜力开发,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知识“宝藏”,他们就会在“钻深”中逐渐体验到探索创造的喜悦。当学生亲身体会到,预习可以让他们从容又能顺利进行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增加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些“创造发明”又能博得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他们就会主动去预习,以便下节课能做得更好。至此,预习就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转而成为学生的“致富”门路和“追求”对象。

预习——课堂还“涛声依旧”吗?

预习,学生课上做什么?预习后的英语教学,“教材”变成“学材”,成为学生演习的“图纸”,“课堂”变成“学堂”,成为学生演习的“阵地”,“学习”变成“学问”,成为学生演习的“武器”。教师仅需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唱起来吧,跳起来吧,伙伴们”,真情演绎完一节英语课。

[启示]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四要素”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意。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随机生成的内容,挖掘其深层意蕴,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必将提高课堂教学品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课堂动态生成需要预设、对话、等待和宽容。

预设——课堂生成的“奠基石”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话——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在对话中,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等待——课堂生成的“酝酿坛”

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

宽容——课堂生成的“定心丸”

宽容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宽容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增添学生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服下宽容这颗“定心丸”,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

[探讨]

激活滋生课堂生成的“营养源”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1、和谐文化,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鼓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2、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传统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由“主导”变成“主宰”课堂,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更无从奢望课堂的生成,这是一种“刚性设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

3、深层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润滑剂”。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而然的智慧的“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

4、智慧捕捉,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灵感稍纵即失,火花瞬间即灭,都是能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火花”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5、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并非结束语]

我们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圈画了个大路子,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教学生成。希冀学生的课堂教学顿悟和灵感能创造无穷的“精彩”。但在更多时候,教师的幻想会像肥皂泡一样破裂,他们所期待的“语境场”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过。

其实,课堂的精彩是可以预约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的整体而深入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详尽了解。课堂教学只有具备了这些“创生”的前提,才会“共生”出教师、学生、教材融会贯通的“语境场”。

课程专家吴永军教授说:“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预设‘,而一味地追求生成,这就偏离了生成性本质,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当一切考虑周详、了然于胸了,课堂的从容之态就会油然而生,课堂的精彩之约就会如期而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促 学」

——课堂合作教学有效形式的记录

杭州建兰中学 林灵

一、教学设计和点评

1、案例背景: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赋予全体同学充分的参与机会和权利,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和分享。因此,老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引导和评价加强;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增多(是传统外语课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学习效率有望提高。鉴于此,本课“How much are the pants?”选择了课堂合作教学的形式。

2、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是在Go for it!教材基础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汤姆森集团合作改编而成的。Unit 7是以十分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Shopping”为话题。授课对象是七年级上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数字和颜色等基本单词,掌握了基本的日常对话用语,并且有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及表演能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迈入陌生的初中校园,对同伴的依赖性特别强,做什么都喜欢“团队行动”,因此选用“合作式”情景英语教学法。

4、教学设计:

1)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得建立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科学分组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组力量的均衡以及学生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个异质小组。

2)本课教学,设计了魔术,手操,记忆大比拼,为老师选衣服等几个“任务型”活动,来为学生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情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活动,激励学生创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展现学习成果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3)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英文歌曲热身,

拉近师生关系,

营造合作氛围。

利用课堂资源,

师生共学生词。

手操游戏学句型,

动静结合促参与。

分组竞赛积累词汇,组内采访操练句型。

句型摸板为载体,

模拟购物设情景,

同桌创建新对话。

任务驱动:

为老师选配衣服。

作业设置: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

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

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知识输出。

5、设计点评: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语言习得的主要方式,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贯穿于任务型教学中,并以此为支点,把课堂舞台交给学生;本课多个教学任务的设计和选择,贴近校园和现代社会生活,使语言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原则;通过选用学生喜欢的明星及动画人物创设一个“真实”的语境,用游戏的形式增添任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设置信息沟,促使学生在交流时更关注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提高他们用语言做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强化了评价者和合作者的功能,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片段和欣赏:

㈠充分挖掘、使用课内随手可得的合作资源,提高合作教学的效率。

镜头之一:大家一起来学生词! long & short

T: Look! its short or long? (教师拿出一支教鞭笔) Ss: Its short.

T: “Really? But I can make it long.”

(老师似真似假的提问既充分调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巧妙地完成导入。)

T: “Now watch me carefully.”

Long ~~~~ (老师边念边拉长了教鞭,看似对它念了魔咒,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

T: Can you? Who can? (一个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S1: ”Long~~ Long~~ Long~~ ”

(小男生看样学样,冲着教鞭连喊三声,一次比一次响,‘魔笔’也一次次地长长了)

T: “Thank you. But it’s too long to write. How to make it short? ”

Ss: (面露难色,一时不知所措) (出乎意外的反映,教师只得随机应变)

T: Can you say short? (教师举着长长的教鞭笔,问一个同学)

S1:Yes. Short! (教师手中的笔顿时短了一节)

Ss: (露出释疑的神情,“我会了,我明白了”)

T: “How to make it short?” Ss: “Short! Short! Short!”

(效果比预料得还好,long & short 两个生词在同学们脑海中留下了鲜活难忘的印记。)

点评:

1.教师在课堂内就地取材,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词汇教学。例如:用小魔术导入词汇,迅速激活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营造合作氛围。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知识,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后面学生的表演才能顺畅精彩。

2.七年级学生还保留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力持续短,表演欲强,但自控力差,凭兴趣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任务的设计能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保持积极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事实证明: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令学生和老师都眼前一亮,深深为之着迷吸引,随着教师一个个“包袱”丢过来,课堂气氛相当生动活泼。

动静结合地操练新知识,提高合作参与性。

镜头之二:我们喜欢“做手操”!

屏幕上显示基本句型,也就是手操游戏的操练对象:How much is it? Its dear/cheap.

T: Boys and girls. Show me your fingers.’’ (老师示范了一遍手操)

Ss: 全被吸引过来了,瞪着好奇的眼睛,全神贯注地观看。(哈哈!真有趣。大家都手痒痒的,忍不住跟着老师一起做。)

T: Can you? Lets do it together. Ready? Go!”(带领同学们操练)

Ss:(原来看看容易,做做难。为什么我的手指不听指挥呢?)

(咦?同桌好象已经会了。Can you help me? How to do it?);

T: 游戏不但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互相学习的欲望。

T: Now use your hand. (两遍后教师提高了难度,示意大家换成手掌进行操练)

T: Now, your arms. (再次提高难度,示意大家换成手臂操练)

Ss:(呵呵!真绝!还可以这样做的啊。)

点评:

1. 为避免基本句型操练的单调低效,教师设计了一个手操游戏来辅助。形式新颖效果非常好,台上台下,不分上课的听课的,全体师生都不自觉地积极参与进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好动,有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伸伸手,跺跺脚,这和他们想象中严肃死板的课堂太不一样了,教师很开心地留意到孩子们在做手操游戏时眼睛里的闪闪发光。

2. 手操操练的设计从易到难,要求步步提高,动作也是越做越大,从手指到手掌,再从手掌到整个手臂。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进取心,合作欲望产生了,生生合作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㈢、学习任务迎合学生心理需求,促进有效合作。

镜头之三:生生合作 Welcome to Lindas shop!

T: “Look! Who is she? Does she like skirts? “

Ss: No! (当然不,我们可是最忠实的‘玉米’。)

T: ‘’She likes pants and T-shirts.

And where is her T-shirt from? Do you know? (教师又卖起了关子)

Ss: No. (难道老师知道?老师也是‘玉米’么?)

T: Its from my shop. I have another one here. (拍拍自己的包,故作骄傲地说)

Ss:不会吧?是不是我听错了?大家脸上写满了疑惑。

T: Look, are they the same? (慢慢拿出衣服,并站在屏幕边让同学作个比较)

Ss: My god! (真的是李宇春的T恤,一模一样!老师怎么会有的?我也好想有一件,哪里买的?)顿时教室就像炸了锅,学生均露出难以置信又异常兴奋的神情。老师还会拿出什么惊人的东西?

T: ‘’What else? Look!”

(播放课件,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明星名人,动画人物甚至航天英雄和他们的衣物。

衣物和价格标牌依次出现,但停留几秒后就逐渐消失了)

Ss:(哇!都是我最喜欢的名人,多酷的球鞋啊,还有棒球帽!)

T: “Now work in group of four. Write down all the clothes you remember and their prices.”

(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记忆大比拼,组织小组竞赛)

T: The more the better. You can get 100 yuan for each correct answer.

So try to make more money for your group, clear?(教师挥挥了手上的仿真百元大钞。)

Ss: (哇塞!真得有钱拿也!我们组一定要加油!)

小组成员迫不及待地开始共同商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组自发选出一位同学担任记录员的工作,课堂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讨论结束,各组上交讨论成果,老师根据正确答案个数给每组发了金额不等的“奖金”。学生初次体会到合作的喜悦和成就感。

T: ‘’Look, Now you can use the money to buy these things.”(再次用PPT展示名人衣物)

T: “Talk in groups. Later tell me what you are going to buy and why. ”

指令一下,四人小组开始热烈讨论,课内的合作学习再次形起了一个小高潮。

点评:

1.合作任务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了学生的共鸣,有效合作在愉悦的状态下自然形成。使用组间游戏竞赛和组内讨论汇报的合作学习形式,给学生创造了将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真实情景中加以运用的机会,合作过程秩序分明,井井有条,使每位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2.小组合作形式有助于减少竞争带来的焦虑感,而焦虑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性,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合作小组能充分满足每个学习者归属感的需要;而且合作性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小组基础之上的,每个学生受关注和受评议的范围扩散,因而其被评议的焦虑感相对地降低了。

镜头之四:师生合作,大家来帮老师选衣服!

T: ’’I’m going to a party tomorrow. Please help me buy some new clothes.

Look!(见下图) What clothes will you choose for me? .

First Ss list the clothes they chose on the paper by themselves.

(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Now share your opinions with your friends. Tell them your reasons and fill in this form together. Second please stick those clothes on the paper,”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带着交流的渴望进入小组,进行分享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的个人活动得以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下面是学生课堂表演的真实稿件以及他们合作成果展示。

T: ”Great! It’ s time for reporting”

Ss: (各小组争先恐后地上台汇报, 黑板上贴满各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各有千秋。)

T: “Wow! Thank you very much! These clothes are all beautiful, and you also give very good reasons. All your groups did very good jobs.”

(教师对每个组的汇报和合作成果进行了口头点评。在场听课教师惊艳的表情和不由自主的赞叹使学生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喜悦和成就感。)

T: “Now It’s my turn to show my job”

Ss: (什么?老师也参加了!会不会和我们组选的衣服一样呢?好期待哦!).

T: “I choose these clothes and I have 4 reasons.

Do you want to know?”

(教师把自己课前选好的一套衣服也贴到了黑板上)

Ss: Yes, please.(学生真实感情的流露,说明教师作为一名合作伙伴,非常受欢迎。)

点评:

1. 就这样教师悄然无声地介入了,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就这样分享着,交流着观点,不知不觉中对科学购物的认识渐趋全面,同时对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可以想象老师角色的转变对学生的内心冲击有多大!心目中向来只管布置任务的老师怎么也会像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任务?老师和谁合作的呢?他们奇怪,但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习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帮助他们多角度的看问题,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和毅力.这样的师生互动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合作关系。

2.合作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合作活动素材选用了同学们非常熟悉并且十分精美的QQ秀服装。全部彩打出来,每个小组一套,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粘贴,完成后上台展示,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如果这个任务设置时,自由度再大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会发挥的更好。

三、教学反思和启示:

通过对实例操作的反思,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在保证有效合作,促进课堂教学方面非常重要:

1、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在合作教学中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挑选适当难度的合作任务,采用多种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合作形式,使在合作小组内部,学生乐于合作,而且人人有能力参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各学习小组之间建立起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把小组之间的竞争建立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例如给小组的合作成果打分就是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像本课镜头三中:依据各小组正确答案的个数给予数额不同的“奖金”。再例如分别给组内各成员打分,各成员分数之和就是合作小组最后得分,也可以避免小组成员“不作为”的现象。

2、教师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因为合作学习开展的成功与否同老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是观察者,引导者。例如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再例如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对进行顺利的小姐提出表扬,而对偏离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

在小组汇报时,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适时地介入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技能与方法。例如当第七小组汇报时,老师就对他们当时合作时的分工, 以及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进行了简单的提问。当第12小组只有一位同学上来汇报时, 老师就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向学生渗透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其体会到英语学习不是孤军奋战可以成功的。

3.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促进有效合作,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富有创造性。例如:使用仿真百元大钞颁奖,与本单元购物主题紧紧相扣。除了增加真实感,为语言操练创建逼真的生活舞台;也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再例如:小组积分奖励,课前发给每大组排头同学一块白板和一盒彩色磁石,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大组,每当该组有人回答对了问题,或表演精彩时,排头可从盒中取一块磁石贴在白板上。一节课下来白板上磁石最多的大组获胜。这种评价方式既节约了老师作评价打分的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最有趣的是,由于白板上没画格子,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彩色磁石贴出了各种不同的美丽图案。当下课前四大组高举白板,向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展示成果时,只见白板上美丽的图案充满童趣:有松树,小船,太阳,鱼等。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的活动。生搬硬套,“作”而不“合”,这样都无法保证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课型和学习内容来判断;在使用时,教师也可以将合作学习与其他形式的活动相结合。例如:本课开始部分的生词,句型教学,属于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后为老师挑选服装就比较复杂了,属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综上所述,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要与班级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组合,取长补短,才能确保课内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教学个案分析

——浅议如何扩展单元话题

杭州建兰中学

一、背景

1、上课时间:200512

2、上课班级:初一(4)班

3、开课范围:杭、甬、衢地区教学交流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Go For It”是一套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灵活,极具人文性的教材。这套教材无论从单元标题设置到课文内容选材都紧扣生活,以某一话题为主线,从生活的各个层面来丰富话题,在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存储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知识目标,同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习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这一单元以电影为主要话题,围绕各种各样的电影展开新的以电影为中心的话题,比如评说电影的描述词,电影明星及电影名等等。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他们自身的优势,对新片好片热片都没有陌生感。但也存在着时间上的劣势,相对学业比较紧张,没有很多的时间欣赏很多电影,他们对电影的了解很多来自于娱乐资讯以及电影海报。

三、设计重点

针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相对熟悉的信息基础上,选用常见的海报以及深受学生喜欢的影片及影视明星,围绕电影这个主话题,在交流和合作学习中探究新的话题,延伸学生学习的范围,从而贯彻新目标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时,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让学生在相对宽泛的情境中自己探究发现跟主题有关的新的话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扩大多媒体本身的利用价值。

案例分析:

下面本人就本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如何扩展单元话题,使设置的话题在交流中生活化,具体化,同时更被学生接受。

(一)说得兴趣十足

教学片段1

首先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些美丽的posters,一幅幅的海报把学生带入电影的世界,使学生尽快走进课堂,融入课堂的主题。 然后把镜头对准其中的某几幅海报:

Listen and guess what kind of movies they are.

T: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movies they are from the music?

Ss: Is it a comedy? (学生半信半疑地猜到,在老师给出答案之前显得有点不是很确定)

T: Yeah, you got the right answer. Do you like comedies? (老师在给与肯定的同时,可以把话题扩展,从独立的图片到具体的学生)

Ss: Yes, I do. Its funny. (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也变得更加大胆,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后又补上自己喜欢的原因)

T: But does he (a very funny cartoon person) like comedies? (在学生自身的基础上又回到课件本身,通过有趣的卡通形象,把学生讨论电影的兴趣加浓。)

Ss: Yeah! (学生们都笑了,潜意识里可能会想到电影也会给其他人包括动物带来很多不同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Ss:当一幅幅的海报呈现过去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开始多起来了。学生们也被逗乐了,都在想着下一个海报,下一个卡通形象。

点评:

² 本节对电影这个话题进行了层层拓展:简单的电影类型判断——讨论学生对各类型电影的喜好——(通过卡通人物表情)加强学生的兴致——导出喜好的理由。话题自然过渡,又在难度上有一个明显的梯度,水到渠成地引导着学生的思路。

² 教学过程中既有设定好的情境,为师生、生生提供一个对话交流的模式,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该模式也具备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交流空间,电影原声的聆听让学生有很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看电影人物卡通表情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² 在此环节中,通过提供惟妙惟肖的电影图片欣赏,引起学生共鸣,新句型在学生的踊跃发言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巩固。多图展示使课堂一直处于较好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²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学生在游戏之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信息交流,有效地避免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

(二)猜得津津有味

教学片段2

T: Just now you tell me what kind of movies you like. And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movies I like?

Ss: 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热情中,所以对我喜欢的电影也挺有兴趣猜一猜。

T: You are right. How about my grandfather? He is very old. ( 从我喜欢的电影又谈到我的外公,突出年龄和性格会决定一个人对某种电影的热爱。话题进一步扩展)

Ss: Beijing Opera (齐声回答,同学们的答案竟如此一样)

T: Do you like Beijing Opera?

Ss: No, I dont. I think its boring. (欣喜的是学生能够用表述词了,不过京剧的文化价值好像被学生忽视了)

T: Oh. You know why my grandfather likes it? (换一种问法,让学生至少意识到其代表的意义)

Ss: He can learn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好棒的回答)

T: And I know many foreigners also like it and come to China to learn it. (见好就收, 同时抒发一下中国人的骄傲,让学生感受到那种骄傲的情趣)

T: Guess your partners favorite movie. (在具体的情境中集中操练所学句型,到达知识点的巩固加强)

(学生自己先填好纸片,再覆盖纸片让同桌猜)其中一个小组的对话:

S1: Do you want to see an action movie?

S2: No. I don’t like it.

S1: Do you want to see a documentary?

S2: Yeah. I like documentaries.

点评:

² 本环节是续前一节词汇练习的基础上,更重视语言的操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句型,从而使语言更加有色彩。

² 同时把写的基本技能在英语课堂中得到的体现。

² 教师还应该具有正确引导的职责。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突破点,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力求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从内心接受的情感教育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听得有滋有味

教学片段3

听的环节是“输入”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在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捕捉有效信息,同时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需要注意的表达方式,为后续的语言实践积累实用句型。通过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发现新句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抽象的语法说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平台。

Ss: (学生很乐意用笑脸和哭脸来表达“Yes and No”,听得很仔细,生怕自己把脸给画错了)

T: Why doesnt Sally like thrillers? (利用声音资源,看看谁听得很仔细,同时引入描述词的运用)

S: Because it is scary. (挺不容易的,真的很不错)

T: 对更多的图片做出点评:Is it ?

Ss: 学生们显得很兴奋,不知不觉中把描述词都激发出来了,为后续对电影的描述打下铺垫。(下面的图片像现在这样大小可以了。)

点评:

² 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比教师讲解的规律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使书本知识转换为学生思考的线索,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² 由教师穿线,实现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实现整体的合作学习。

(四)做得惟妙惟肖

教学片段4

T: Can you make a poster for any movie on the screen ,lets see which group makes it the most attractive and beautiful

Ss: (同学们开始热烈的讨论该如何设计海报了,拿出工具开始干开了。 有的甚至都用了红笔油,take it as blood and make the poster scary.

One great poster:

This is a great comedy directed by Feng Xiao’gang.

Anybody, from very young children to very old men, will love it.

Many famous actors like Ge You are in it.

If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If you love to see a comedy,

You can’t miss the movie: Mobile Phone.

(该学生在很好地结合书本知识的同时,把语言更加的生活化,根据海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阐述,会引起海报观赏者的极大兴趣)

T: Just now you made some beautiful and special posters for the given movies. And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Thank you! And now 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movie to us.

HomeworkMake a poster for your favorite movie. (让学生在课后评论自己的电影的同时,为自己喜欢的电影做一张海报,把自己对电影的评价用英语文字通过海报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华。)

点评:

² 为你喜爱的电影做一张海报,向你的小组描述这部电影。我在课后发给学生一张白纸,要求他们在课外把海报设计好,从课内的给定信息作海报的被动到设计自己最喜欢电影的海报的主动,提高学生参与动手的积极性。

² 其实任务型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终让学生自己融合自己课堂所学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

教师点评:

² 课程运行很流畅,环环相扣,过渡非常自然。前后相互呼应,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习得过程。

² 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² 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语言习得,适时适当的点评也给学生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² 希望能对后面的海报进行点评,对学生成果有具体的评价。

教学反思:

² 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的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也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² 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每一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²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利用学科自身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² 如何让话题丰富化,同时又不偏离主话题的轨道,是值得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丰富、充实和探索的。

优化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听力能力发展

——《英语(新目标)》7A Unit9 Section B案例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  陆燕峰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的“听”,对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失去“听”,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就缺失了双向交流的可能,语言交际会因此失去意义。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听、说、读、写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各占的时间比例一般是:45%,说30%,读16%,写19%,由此可见听的能力在语言交往中的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加拿大学者范德格里夫特(L.Vandergrify, 1999)认为,成功的策略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者听力理解的效率。如何才能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有效策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呢?本文尝试通过对《英语(新目标)》7A Unit9 Section B第一课时的案例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案例背景

《英语(新目标)》,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需要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套英语系列教材。纵观这套教材不难发现,《英语(新目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材都安排有三个听力训练环节。

七年级上册 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Section B第一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Section A基础上,继续围绕电影这一话题,听JuneEdward的对话,完成听填任务;并仿照听力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目标语为: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I (dont) like because 这一课时旨在以听力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拓展有关电影的话题,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1. 注重仿读,弱化语音障碍。

教学过程实录一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T: Look! Whats the name of the movie? (展示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海报)

Ss: Finding Nemo! (有学生开始兴奋。)

T: Do you like i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watch?

Ss: Yeah!  (学生应答十分热烈。)

T: Teresa and Kitty, could you please dub it for us?

Teresa: Please, wait…wait! Where are you going?…

Kitty: Im sorry. (两位学生开始为动画片片断配音。结束后,全班同学热烈鼓掌,部分学生的眼中闪出羡慕的光芒。)

调查显示,语音障碍是阻碍学生听力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从七年级上册预备单元起,我就要求学生对听力内容进行仿读与背诵,并特别强调学生对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语音的弱化和同化、连读以及不完全爆破等发音技巧的了解与模仿。TeresaKitty两位学生曾在英语模仿朗读比赛中获奖。我特地邀请她们做配音表演,意在让她们为其他同学树立一个仿读的典范,激发全体学生的竞争心,促使其认真自觉地进行仿读训练。

2. 创设轻松氛围,扫除情绪障碍。

教学过程实录二

T: Excellent! Teresa and Kitty have done a good job! Boys and girls,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播放动画片《冰河世纪》的片断,为学生提供配音资料。这个片断画面轻松、诙谐,对白简单易懂。)

Ss: Where is the baby?  (学生在看过一遍片断之后开始尝试为片中的老虎配音。学生由最初的对不上口形到完全地融入情境之中,前后共重复了五遍。最后有许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去模仿老虎的语调与婴儿的哭声,甚至开始手舞足蹈地模仿老虎的动作。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

学生集体配音的电影片断仅包括两句简单的台词,十分简单。让学生配音,不仅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舒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不很自信,每逢听力活动都易产生焦虑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所以在这节课的导入阶段,我特地选取了一个轻松、易懂的电影片断让学生模仿,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套心理按摩操。学生心中潜存的焦虑感,在一次次地大声模仿中被宣泄与释放了。

3. 强调预测,养成良好听力策略。

教学过程实录三

T: Look at this picture. Are they watching a movie, too?   (展示听力对话中人物JuneEdward的照片。)

Ss: No, they’re talking.

T: Yes. But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我故意停顿两三秒,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Lets listen. (播放听力对话的前三句。)

T: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Ss: They’re talking about movies.

T: What kind of movies do they like? Can you guess?

Ann: They like action movies. (Ann一向是一个内向的女孩。这次她居然抢在前面举手发言,我感到很欣慰。导入时的心理按摩操真得很有效果。)

Harley: He likes cartoons.

Linda: I think June likes Beijing Opera.

T: Really? (Linda碰巧猜对了答案。但我对此不做肯定的评价,让预测活动继续进行。这样做,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保证其后听力活动的有效性。)

Emily: They like documentaries.

Teresa: I think they dont like documentaries because theyre boring. 

T: Now 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o gets the right answers. Please draw smiley or angry faces in the chart while listening.

在听力活动的第一个步骤中,我只安排学生听对话的前三句,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对话主题。这对预测对话内容有着重要的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言交际中,“听”,不是被动的感知,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而是一个主动的解码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构建。在它诸多微技能中,预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信息的获得并不仅仅通过简单的输入词句结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利用现有知识,结合讲话的具体环境和讲话者之间的关系等隐含线索对即将输入的新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来实现。因此,听前预测是学生听力能力训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果学生在听前没有任何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线索,预测会变成漫无目的地瞎猜,只能形同虚设。所以我向学生提供了对话者的形象与声音信息。在此情境之下,学生做出的猜测才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才有可能在听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切实的帮助。

4. 利用合作学习创设积极的重复听的机会,提高信息锁定能力。

教学过程实录四

T: Why do they like or not like these kinds of movies?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with the words given.   (在听填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脸色凝重,眉头紧锁。仅有各别学生是成竹在胸的样子。显然这个听力任务有一定难度。)

T: Please share your information with your partners. (学生们的脸色开始阴转多云,紧张的心情有所放松,并马上进入两人合作的校对活动。)

T: Now, lets listen again and find out who gets more right answers, you or your partner.  (学生再次开始听填、校对。这时的课堂显得特别安静,我能体会到全体学生都在异常专注地听。在听力内容快结束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或会心或得意的微笑。)

T: Now, who can give me the answers? (此言一出,马上有学生举手响应。)

此处听力活动要求较高。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在录音材料结束后马上进行答案的校对,而是让学生相互合作,分享答案。并再次播放录音,给学生重复听的机会,最后再进行答案校对。

在第一次的听填过程中,学生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在产生了焦虑感与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泛滥开来,会挫伤学生听力训练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这时及时地提供重复听的机会可降低听力难度。但如果不注重调整学生心态,只机械地重复播放听力材料,就会失去重复听的意义,甚至会强学生的挫败感。这一件得不偿失的事。因此,在重复听时创设积极有效的听的心理环境,十分必要。在听第二遍之前,我安排了两人小组活动。学生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互教互学,彼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同伴的肯定与帮助,从而重新树立了听的信心。并且,当学生带着分享后的新信息重新去听语篇时,会因为急于知晓真正的答案而注意力更加集中,能更主动积极地锁定信息目标。学生捕捉语篇信息的能力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5. 依靠口头训练,检验与促进语言的吸收与听力能力。

教学过程实录五

T: How many students like Beijing Opera? Hands up!

(根据学生回答,将全班分成两组,准备列举理由。)

T: You have three minutes to list the reasons why you like or dislike Beijing Opera. The more, the better.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T: Now you have three minutes to show your reasons. It’s a free talk. Ready, go!

Jack: I don’t like Beijing Opera because it’s boring.

Coco: I like Beijing Opera because it has beautiful clothes.

Mike: I don’t like Beijing Opera because it’s difficult to learn.

Peter: I don’t like Beijing Opera because I like pop songs.

Emily: I like Beijing Opera because I want to learn it.

(在整个列举理由的活动环节中,学生们争先恐后,情绪高涨。听力材料中的语汇与句式被高频率地使用。当我宣布结束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在讨论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所填表格对听力内容进行复述,进一步熟悉听力语篇中的句式与语汇。然后再利用June喜欢京剧这一信息提出话题,自然地转入有关京剧的讨论。讨论之前,我让学生观赏一些精美的京剧剧照、片断,聆听经典曲目,让学生走近京剧,感受京剧的美,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活动中可以有效而真实地运用听力材料中所学的语汇与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例举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让一种七嘴八舌畅所欲言的气氛感染每一位学生,激发其表达的欲望。学生在陈述过程中,相互学习着,彼此刺激着灵感的产生。学生的语言组织力、创造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这看似是一个口语活动,与听力无关,其实不然。它是听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认识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认为: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感知过程(perceptual processing)、解析过程(parsing)和应用过程(utilization)。这三个过程相互交迭、循环往复、不断修正。在应用过程中,输入到听者大脑中的话语意义和听者的现有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于是听者就对整个口头语篇产生丰富的先前知识,并能把先前的知识更好地组织起来,加以更策略地运用。应用过程既是对听力理解力的检测,又是对听力理解力的促进,为听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必须要有口头训练来检验与促进语言的吸收与思维能力(即听力能力)的发展。唯有听的语言输入活动之后,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出活动,听力教学活动才算完整、有效。

三、结语

每一次的课堂听力活动都是一次很好的听力能力与策略的培养、训练过程。教师绝对要认真对待,精心设计,以优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学习方法与习惯,促进其听力能力的发展

参考书目:

听力理解的思维特征与听力学习策略 朱放成  《外语电化教学》2003 (4)

《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  王松美 林继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    张海涛

附:教学设计

Step One Warming up

1.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like cartoons? And then ask two students to dub a short segment of Finding Nemo.

2. Get the whole class to dub an easy segment of Ice Age.

3.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about the different kinds of movies.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Step Two Guessing

1. Show Picture1 and ask What kind of movies are they watching? 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m? Collect the students’ answers. Ask them to answer like this,

_____ are/ is watching a/an ______. _____ think(s) it’s _______.

2. Show more pictures (Pictures2, 3, 4),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 like Step2-1in groups of four.

3. A small competition. Each group describes the pictures in 20 seconds. The most they describe the best they are.

Step Three Listening

1. Show the picture of June and Edward (Picture 6) and ask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before listening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versation.

2. Students guess what kinds of movies they like or dislike before listening for a second time. Then listen and draw angry faces or smiley faces. Make a report after listening.

Name Comedies Thrillers Documentaries Action movies Beijing Opera

June

Edward

funny

3. Students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with the description words.

4. Students share the information in pairs. Then listen again to check their answers and make an oral report.

Step Four Listing

1. Ask the Ss if they like Beijing Opera. June is English, but she likes Beijing Opera. Do you like it? Why or why not?

2. According to their opinion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to list their reasons.

Step Five Reading & Writing

1. Ask the students Why does June like Beijing Opera? Get them to find out the answer in Section B-2c. And then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together

2. Ask the students How about Edward? Do you remember? Get them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ation in 2b.

1. Edward thinks _______________. 2. He really __________________ .

3. He doesn't _________________ . 4. He also ____________________ .

5. He often __________________.

3. Students write the article about Edward with the sentences above, using the article in Section B-2c as the sample.

4. Share the articles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choose the best one to read in class.

Step Six Watching

1. Ask the students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answers, choose two kinds of movies to play.

2. Students discuss about their opinions on these two movies in groups of four.

3. After discussing, each group makes a report according to the group members’ opinions. Encourage them to use really, also, often, and, but in their reports.

Homework: Using the words below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the movies you like.

Really, often, think, learn, withalso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490ab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f7.html

《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