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隐患

发布时间:2010-04-18 18:42: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隐患

字: 4万亿 贷款 环境 中国不高兴

今天,欧美的各大银行风雨飘摇,亚洲各国则经济下滑、失业人口成千上万。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不能全身而退。对中国而言,它如何面对未来的全世界,需要审时度势、从长计议、仔细应对。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关注的,基本只是经济的全球化。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到来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几十年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

去年秋天,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例最大,总投资额达1.5万亿元。现在这些投资已经开始落实。

4月份,各国都开始疯狂的竞相报道有关中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逆境中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虽然仅比上年同期增长6.1%,但是已经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今年第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6%3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4,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后劲。

3月份中国汽车销量为110.98万辆,同比增长了5%,已连续3个月超过美国,排在世界首位。

出于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大的预期,钢铁产品价格在年初出现上涨,铁矿石进口量也在3月刷新最高纪录。

3月中国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下降17.1%。这是中国出口可连续第5个月出现下降,但降幅地域经济学家的预测,也低于上个月创纪录的25.7%。中国的进口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5.1%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始终保持强势不可挡的势头,这一点无疑会引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他们不停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做出不同的预测:6.5%7.2%8%9.3%10.2%……这也是的许多中国人民的信心开始膨胀,有些言论甚至认为中国即将引领全世界。仅仅靠眼前这些表面的经济预测增长率就可以断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了吗?但我看到一篇又一篇关于中国即将解救世界的报道言论之后,没错,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让我们每个中国人为之鼓舞与骄傲,艳阳天那么的灿烂,也曾一度的蒙蔽过我的双眼。激动过后的平静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平静的海面下总会隐藏着暗涌,事情进展得过于顺利,反倒是更叫人为之担心。许多东西的发展都不能只观察表面而忽略了背后的隐患的,那只会让中国的发展不如一种而行循环的境地。所以,现在就让我们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暗涌呢?

一、4万亿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一)中国银行机构业绩“过于美好”

由于中国的银行属于政府所有,因此,它们实际上正受命于全球衰退作战。去年11月,中国宣布了一项约586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分析人士预计,其中一半的资金将通过中国的银行注入。这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太多时间去发问———对借款者的信用进行合理的认真评估;他们只是打个招呼,然后把钱送进那些得到巨额基础建设合约的国有企业,中国正在分发这样的合约。

经济学家承认,这样的行为不管是贷款的总体增长还是贷款的流向都存在风险。而现在,银行再次疯狂向那些政府寄予希望的部门发放贷款,在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约有6400亿美元,几乎与2008年全年持平。它们会不会像经济学家们所担心的那样,在当前的这场衰退中埋下中国下一轮银行业危机的种子呢?乐观者足够理智地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指望它们干别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现在投放出去的一些资金可能会浪费掉;但在向溺水者抛出救生索时,用什么样的姿势都无所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说,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稳定和复苏的迹象。此外,没有忘记上次危机的银行监管者正在要求银行增加资本储备,提高坏账准备金。

按实值计算,世界十大银行中的三大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尽管这三家银行在信贷方面实现了增长,其信贷集中在铁路、公路和港口的建设投资方面,但是类似的国家引导的贷款曾在上世纪90年代导致坏账产生,雪球越滚越大。结果是,真就这些坏账用了10年,付出了6500亿美元。所以,问题就在于有些银行也许在风险管理的风险规避方面作出了妥协,已达成目标,迎合政府期望。2003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20.4%。到2008年,中国成功的是这一比率降到2.5%,企业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银行开始以银行家的思维而非政府官员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中国的银行之所以批准贷款,不是因为商业环境充满希望或者因为信用分析表明企业能赚钱,而是因为政府要求他们让资金流动。这将有可能导致未来几年里不良贷款的反弹。宽松的金融政策不仅是的存放款利润幅度缩小,而且令人担忧不良债权的增加。

中国工商银行在第一季度提供了6364亿元(合933亿美元)的新增贷款,几乎是去年同期贷款额的4倍,也超过了改行去年的贷款总额。中国建设银行在第一季度提供了5210亿元的新增贷款,而一年前仅为1610亿元。中国银行提供了5110亿元的新增贷款,比一年前数额的两倍还多。这三家银行都是国有银行。不过,这些新增贷款要在坏账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可能需要三年,这是在其他国家所需时间的两倍。这部分因为中国的贷款分类制度需要主观的评估,这使得出借方有操纵空间。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去年第三季度之前一直保持两位数的收益增幅或是利润翻倍,但是此次扩大贷款规模并未导致收益增加。在央行连续5次降息和扩大贷款的方针指导下,大型银行的收益情况正变得愈来愈严峻。有人指出银行贷款的一部风流入了股市,如果行情下跌,呆账风险恐将增加;而由于贷款利息低于存款利息,所以另一部分有作为派生存款存回银行,这就是的国家的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实质的落实。

在第一季度,最大的借入方是国有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该公司收到了11家中国银行的贷款总额为2360亿元。416,该公司在没有详细说明贷款将用于何处的情况下,从中国家进出口银行又获得了1000医院的信贷。

中国价值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要求年度信贷额不超过1万亿元。而在3月,银行发放了1.89万亿元的贷款,几乎是这一数额的两倍。而其与有些贷款的去向也不为人所知,这真是违约风险之所在。许多型号表明,第一季度的大部分贷款并没有进入基础设施部门。

(二)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未全部到位

政府对中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审计结果表明,一些银行的资金未到位,并为流入实体经济。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质疑的重要问题,包括投机性票据融资、资金拖延和对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审计署说,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审计报告指出,一些申请票据融资的企业将得到的资金存入银行谋取利差,并未用作短期流动资金。审计署说,虽然在审计抽查的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但按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48%。因此,一些项目未完工,还有的项目被拖延。中小型企业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很令人担心,因为中小型企业是就业机会的最重要的创造者,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那么增长就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中央政府承诺,向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项目投入12万亿元人民币,而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其余款项,要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担。根据审计署对335个新增投资项目的审计抽查。由于资金不到位,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虽已开工但进展缓慢。

而部分在话外企也抱怨在这次中国式是刺激经济计划中并没有收益。 经济刺激计划尤其给汽车、家电和零件供应商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很多领域,中国经济的会发还迟迟没有让外企收益,他们被排斥在政府推出的项目之外。政府采购的招标程序时钟缺乏透明度,外国人很容易因为一些技术标准而被淘汰出局。由于害怕的最中央政府,外国公司一般都对在华遭遇的类似挫折守口如瓶,不大对中国最近保护主义的抬头发表评论。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担心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趋向于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劳动市场。他们已经向外国人关闭了多个“敏感的”重要领域,或许今后还会给外国企业进入不大具有“政治”意义的一些市场设置障碍。

(三)中国刺激经济加剧产能过剩

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巨额投资最终可能加剧从钢铁到石化等各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闲置工厂的增加可能会加剧世界范围的竞争压力--随着中国工厂将生产过剩的产品销往海外,引发贸易争端。美国和欧洲钢铁企业已经在考虑实施进口限制。

现在中国已经受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困扰。现在增加投资,仅仅为了让一些企业维持下去,有可能会威胁到未来多年的产业基础。他说,中国有关部门看起来低估了产能过剩的严重性,部分原因是他们太专注于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增长。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第三大汽车生产国。钢铁、汽车等工业品的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外的需求。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3月,中国约有30%的铝材、20%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以及70%的半导体产能是闲置的。中国的钢产量尤其让人担忧。政府估计中国每年的产量比需求多出1亿吨,这个数字是美国全年的钢产量。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钢企业实在太多,最近一次统计为700多家。如果把制铁企业以及轧钢厂、型材厂都加上,总数超过7000家。而中国和全球的钢铁需求都在迅速下降,生产者人纷纷缩减规模。
  中国政府推出的人民币4万亿元(约合5,850亿美元)投资计划试图解决部分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增加公共工程的建设,政府可以增加对钢铁等产品的需求,进而降低闲置产能。不过,由于政策制定者也放宽了银行贷款,并仓促批准石化厂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刺激计划最终可能会造成产能增加。

经济刺激激化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这使得中国扩大内需变得更为紧迫,因为全球市场很有可能无法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

中国工业近年来的扩展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化巅峰时期的比例。然而,随着美国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支出,未来数年,中国都需要适应出口产品需求更为疲软的状况。

由于全球经济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保持疲软,一些制造领域的部分产能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利用起来,可能必须被削减掉。
  目前为止,中国几乎还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永久性地关闭闲置工厂。尽管一项新的企业破产法已于2007年生效,律师们说,这项法律很少被使用,原因是政府更喜欢协商解决办法,让工人至少保持名义上的就业。
  除刺激计划外,政府还在推进一系列重工业重组和振兴计划。据中国经济规划主管部门上个月发表的一份声明,这些计划的目标包括,限制产能过剩的行业的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中国扩大内需应避免低效投资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可以概括为外需主导,内需偏弱。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需的规模小。在内需中,尽管消费低迷,投资却占据了压倒性的份额。这些投资将在不久的将来提升最终消费品的供应能力。不过,由于购买力仍旧偏弱,由此导致的通货紧缩有可能促使经济进一步低迷。

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中央政府能够控制的部分只有一成,根本无力抑制投资。在4万亿经挤刺激计划出台的同时,地方政府也相继公布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总额远远超过4万亿。
    4万亿资金中也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融资。作为紧急对策的政府主导下的融资。审查起来自然也会宽松一些。这将无法避免地方政府低效率重复投资的出现。

另外,为刺激经济而实施的投资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创造更多的最终消费品供给,通货紧缩的到来将不可避免。虽然出口依然强劲,但低迷的世界经济没有能力吸收中国新增加的产能。
    如果不能通过收入再分配、农村地区的开发以及确保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等手段扩大内需,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引发的投资增加,很可能起到抑制经济复苏的作用。

(五)股市繁荣的泡沫

从去年11月起,股市行情就开始上涨。沪深300指数从去年11月以来以上涨了56%,仅今年3月初以来的涨幅就达20%。中国股市由此成为了股指重新超过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当天的唯一股市。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中国财力雄厚确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和中国的经济健康可以支持股市飞涨。

这波股市动力,乃是“资金面”和“消息面”作用最大。“资金面”指的是外资大笔汇入资金面指的是外资大笔汇入,钱堆钱,堆出了行情;消息面则指政府及市场总是不断发放信心数字,让信心堆出了行情,于是资金面消息面相互助长,气势遂成!

自金融海啸及全球深度衰退迄今,美英日都采取“量化宽松”手段,形同在印钞票经济,加上各国大幅增加财政赤字,都使得货币供给大增。但目前经济前进仍然不加,投资机会稀缺,而低利率以及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变质压力变大,于是所有资金都在寻觅投资渠道,股市当然成了首选。

人们可能注意到,当今股市已成为了一种“被异化了的体系”。股市原来是经济环节之一,但现在它好像已和经济不在相关,更像是个资金游戏的平台或杀戮战场。股市当前的起伏不定,当然是他脱离实体经济所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提出了警告:目前全球经济的基本面,顶多只能说是“衰退减缓”,而与“复苏有望”绝无等号关系。

由于股市乃是“资金面”所推动,而资金进出快速,获利后即回吐,再移师另一个市场。因此,股市繁荣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一种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购买者赌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倾向,而非其在促进自由市场方面的成功。财力雄厚的中国只是制造了一个更美好的泡沫。股市飞涨并不是预示长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有多好,相反,这种快速上涨提醒人们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危险。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和中国能安然度过此次经济危机,认为当局能巧妙的影响拥有13亿人口、规模庞大上不发达的中国经济,尽管它不像美联储或欧洲央行那样有很多政策工具可用。

这种假设的缺陷在于:它想当然的认为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都能明智且有成效的投资于有价值的项目和公司,并且假设这些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是债务融资,它能转化成收入不错的就业机会,为中国人民创造财富。一种更美好饿假设是: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会有多少会因为腐败而被浪费掉。即使中国能竭力为此今天经济健康增长,问题是他要维持付出什么代价。

仅仅因为和中国制造了一个更可持续的泡沫,且政府承诺投入更多资金刺激经济增长,这些并不能让人忽略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国际影响

(一)中国两万亿外汇储备陷阱

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美元资金短缺,美国原本是国际流动性的提供者,但目前也迫切需要大量美元来刺激经济和处理不良资产。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人认为拥有约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会力争掌握国际金融的主导权,成为国际资金的提供者。

中国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是靠贸易顺差积累起来的,而国际竞争力对外汇储备所起的作用,充其量只占一半。实际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现在收到了投机行为的左右,本来在国际资金管理和目前的贸易收支形势下,这种投机是无法进行的。

贸易收支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2007年中国赚取了315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收支项目下的对华直接投资也增加了1384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当局把所有这些顺差都加以收购。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额等于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金融项目收支增加的部分。

不仅如此,由于政府允许人民币汇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因此随着国际收支盈余的增加,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大量的热钱也瞄准了人民币的升值,混入了贸易等各个领域。

从金额来看,虽然贸易顺差占据主要部分,但促使贸易顺差产生的却是对华直接投资。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了很多的企业,它们很快具备了出口能力。虽然企业的成立和破产是家常便饭,但直接投资的增加无疑带动了出口。由于本金和利润都几乎无法从中国本土带走,因此中国感觉不到国际收支上的压力。

虽然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国家机密,不过一般认为70%的外汇储备是美元资产,其余是欧元等资产。 根据公布的数据,中国在2008年末持有美国7274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此外,中国政府还购买了信誉与美国国债相近、利率较高的美国政府机构债券,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方面改买美国的长期国债。

中国持有巨额美国长期国债,由于数额过于庞大,实际上将美元资产转换成其他资产已无法进行。此外,能够承担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货币当局也只有美国。

换言之,即使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会改变外汇资产的构成,但在短期内,很多人担心的中国政府抛售美元的情况却不可能出现,因为这样做风险过大,只会使中国自身蒙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中国人应该尝试采取两种措施来自救。

首先是设法完全改变游戏规则。美元的地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结构性诱因,所以应该强化人民币的地位。中国人民币应该采取“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增加与亚洲其他各国的货币互换和建立新机构来更加紧密的合作。

其次,为了摆脱美元陷阱,中国的全球投资应该更加多元化,从低收益的美元债券和波动性大的证券转向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资源资产。

(二)“G8”“G20”“G2”“金砖四国”“三大力量中心”“三大帝国”

G8”是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与会八国也被称为八国集团。八国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

G20 是由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在内的19个成员国与欧盟组成。其的GDP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G2”是由中国和美国组成的联盟。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三大力量中心”是指欧盟1号、以俄罗斯为首的欧盟2号和中华联盟。

“三大帝国”是指美国、中国、欧洲三国。

这一系列近年来出现的词汇都是对世界强国的强强联合加以形容的,而中国都毫无例外的被括入其中。这一方面说明了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不可小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许多张谄媚的脸,他们都希望我们带领他们走出危机。每个国家都在盯着中国那7400万亿的美国国债,认为只有中国可以帮他们脱离如今所陷入的危机。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才能不迷失国家应有的政策方针方向。

(三)中国崛起让亚洲既骄傲又惊恐

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和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表现在本地区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亚洲超级大国的崛起既令人骄傲,也让人惊恐。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了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小国:有迹象表明,各国几乎像古代的附庸国一样向中国进贡。

以越南总理阮晋勇为例。他最近在中国访问了一周,像萨科齐一样希望获得与领导人会面的特权。他把越南的铝土作为礼物,谦恭地恳求中国在其铝土矿投资。河内迫切希望借助矿物出口来缩减对中国的110亿美元贸易逆差。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越南曾是中国的殖民地。并非所有的越南人都对中国的投资表示欢迎。持异议者基于环保方面的理由,反对中国投资铝土矿。

韩国的经挤实力强于越南,不必像越南那样谨小慎微。然而,小规模的意外事件也在发生。韩国财政部4月中旬发表一份报告引发了一场不太严重的外交争端,原因是该报告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日渐增大的影响力可能会危及韩国为获取自然资源而付出的外交努力。报告说,首尔应该针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采取反制措施。

而对于朝鲜,中国是唯一对朝鲜及其无赖的核武器计划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国家。如同越南的情况一样,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400亿美元。每年有580万人往来于两国间。

台湾是中国吸引力的第四个明证。这个岛国最近从美国购买了65亿美元的军火,以防范中国大陆的袭击,同时又忙于修补遭到谋求正式独立的前政府损害的两岸外交和经济关系。马英九政府上个月同意让中国企业到台湾投资。无独有偶,中国一改惯常的反对态度,同意让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世界卫生大会。由于两岸关系有望改善,台湾股市在几天之间猛涨了将近15%

各方就化解也展开了“争夺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以勘探大陆架和开发期自然资源为目的,对于大陆架形式“主权权利”。这意味着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划界,将直接关系各国在开采大陆架资源方面的利益。

中国可以管辖的海域中,有120多万平方公里与邻国有争议,而周边国家已纷纷采取先行占领、先行开发的办法对抗中国。中国目前与不少周边邻国仍未完成边界划界工作,陆地方面包括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纠纷,双方人各执一词;海洋方面的南海、东海及黄海海域划界问题,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日本及南韩等国家都存在争端。而今年又是世界海疆重新划定和出现重大纷争的起点。受此影响,中国岛屿主权的争端也更加复杂。所以,一些国家也在签订武器、潜艇、战舰等的购买协议,这一现象在越南、印度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比较凸显。不过也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力量——美国,它为了限制中国的扩展,经常故意散播不真实的信息,使得我国周边各国与我国的矛盾加剧。

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应以环境为代价

()经济增长依赖于高资源消耗及环境透支、可持续性差

中国的汽车销量增加,混凝土产量大幅提高。对于能帮助国家建设桥梁、隧道、公路、机场、发电站和移动电话信号塔的企业来说,今年的前景一片光明。

虽然从短期角度讲,中国的复苏战略对许多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环保人士担心,长远来看,这对地球而言着实是个坏消息。他们有理由担忧。尽管中国政府保护环境的意识显著增强,但仍将经济增长置于其他一切问题之上。
    眼下,经济戛然止步,情况尤为如此。中国通过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先建设,然后再发问。
    在上海工作的能源和环境律师查尔斯·麦克尔威说:中国的地方领导和一些国家领导人恐怕仍认为,在创造就业机会与保护环境两者当中、在汽车与自行车两者当中只能选择一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虽然写入了新的法案,但基础非常薄弱,形势不好时,它是最先被抛弃的。
    中央政府的官员一再表示,他们不希望以环境为代价实现增长。但与此同时,他们要求尽快完成许多大型项目的环境审查,还把一些审批权推给了非常低级别的政府——几乎是在肯定地保证更多项目将获得绿灯,不管它们是否环保。自然之友的负责人说:我们担心许多无法通过环境评估的项目会打着4万亿的名义获得批准。面对‘4万亿政策,环境评估无能为力。
    然而,中国官僚机构存在的根本问题比中央政府的政策要严重得多。长期以来,地方领导一直为污染行业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不仅因完成经济指标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还可以从企业那里捞取好处,获得贿赂和股份。
    这些官员一味批准新项目也是出于类似的动机。不论刺激计划中有多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地方政府都会设法拿出资金,用于他们一长串愿望清单中的其他项日。
    有大量证据表明中国为这种掠夺式的增长模式付出了代价——中国大部分主要河流的水质不适于饮用,许多甚至达不到工业用水的要求,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在全球位居前列。
    中国领导人日益意识到这种发展摸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担心公众对环境恶化爆发不满情绪。但眼下,他们更担优经济衰退导致的社会成本:他们担心规模不断增加的失业大军和心怀不端的市民会向政府发泄愤怒。
    因此,要么是8%的增长率,要么是经济萧条。没有一种双赢战略。环境保护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发展汽车工业和满足群众的购车需求对环境确实有影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不能因为汽车产业对环境有影响,中国就不发展汽车产业,老百姓就不开车。
    这就是中国经济复苏战略中根深蒂固的二元逻辑:汽车或自行年、工业经济或环境,两者只能选择其一。只要以这种方式提出观点,环境每次都会是输家。

中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近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样我们认识到经济是以高资源消耗和对环境污染、透支下实现的。2006年,按现行汇率测算,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能源资源消耗却占世界的比重较高,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表观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54%,原油、原煤等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0%27%25%40%。按单位产值能耗,中国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家环保局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空气、水质、垃圾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有八个在中国。国家七成的市区水道已受污染。然而GDP数字不会顾及环境所遭受的破坏。如果着手清理每年的污染,部份地区的有关开支将超出该地区的GDP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资源短缺性国家,人均矿产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特别是石油、富铁矿、铬铁矿、铜矿、钾盐等大宗重要矿产远不能满足需要。到2010年,严重短缺,主要依靠进口的矿产有:铬 金刚石 铂;不能保证需要,部分需要进口的矿产有:石油 镍矿 天然气金矿 铁矿 银矿 锰矿 硼矿 铜矿 硫铁矿;可基本保证需要的矿产有:铀、铅、锶 耐火粘土 磷、石棉。我国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人均耕地居倒数第三位,总量第四,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

这种依赖资源消耗及环境投资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显然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状况是相背离的。即使将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以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也无法沿用欧美国家那样的消费方式,因为,全球资源也无法支撑如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如欧美国家那样的消费方式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何况资源短缺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全,政府研究机构已经承认,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会保障三大领域潜在的危机,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我国粮食进口不可能超过10%,石油净进口不应超过50%

(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的迅猛增长

同样环境的污染不仅仅是经济损失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更是关乎我们千千万万子孙后代幸福的问题。中国的森林和其他植被在20世纪末吸收了大约1/3的中国温室气体,但是由于工业排放物的急剧增加,这个比率目前也许正在下降。

中国最近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过。植物的生长的过程中吸收碳,在燃烧或腐烂的时候释放出碳。中国的植物和土壤每平米的碳吸收量超过欧洲,但是不及美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猛,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工业排放物增加速度之快超过了植被面积。

2007年,植被只能抵消中国工业排放物的10%15%。中国正在以每周超过一家的速度开办燃煤发电厂。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对2030年中国能源消耗量的预测,届时植被能够抵消的工业排放物所占比例将降至6%8%(假定植被吸收工业排放物的速度保持稳定)。

全世界的植被吸收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60%。人们移向城市意味着农村地区燃烧的木材和木炭减少,但是人们燃烧的化石燃料也在增加。

温室气体正在是地球变暖,并将带来热浪和威力更大的风暴,同时导致动植物灭绝和海平面上升。所以,我国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密切的联系环境保护,与之同步发展,走一条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 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信心过度膨胀

(一)中国不高兴

一本书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正在中国大陆热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该书副标题是: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封面上还印着为国直言,替天行道,以及抽丝剥茧驱妖蛾,敢为今世开太平等引人注目的字句。

该书认为中国内政外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处于重新定义,因此中国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大目标、永恒不变的价值,甚至需要一些“英雄集团”带领国家和社会走出困境。

该书对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被各种科研基金和红包压垮,过于“亲西方”,丧失了独立的定位;中国需要在自我认同、产业调整升级、国防发展乃至国家定位方面,有更多不同于西方的视野。该书提出,中国需准备与西方全面摊牌,“有条件决裂”,甚至可以“持剑经商”。

公众对《中国不高兴》的看法存在分歧。基金的支持者认为,该书是对民族主义的完美诠释。其他评论者则认为,该书是在宣泄中国的民族主义狂热,以肤浅和傲慢的方式发泄对西方偏见的愤怒。

没错,中国已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整体国力大幅上升,国民自信心增强,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出现了在国力衰落期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新态势。不管论据过度乐观与否,相信中国将晋升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潜台词,许多中国人应该是能心领神会并相当期待的。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几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内外挑战都迫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更多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为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问题是,在国家出于上升期的这种民间情绪和知识分子的焦虑,背后是否有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期产生的“大国心态”,就其本意而言都无可非议,但“大国情绪”如何做到不只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

在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亚洲后发国家的上升期,民间和知识分子的内心骚动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其间必然有正常的爱国情愫和稍显盲目的情绪。但若这样的精神骚动长期停留在骚动的层面,那显然不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国民心态。该书在逻辑上仅停留在情绪的表层,缺乏理性精神,其立论或结论往往先得似是而非。

对此,人们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就书中似是而非或情绪化的观点展开情绪化的争论,而是必须真正的抽丝剥茧,展开层层的梳理工作。首先是肯定该书中似是而非中的的部分,亦即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观察;其次,必须对书中的部分进行细致的梳理,包括到底如何评估中国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情绪及其盲点?到底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上升期与西方的关系?如何看待西方世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贡献及其盲点?中国在上升期如何维持一个大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中国现阶段的大目标?维持和实现大目标到底依靠什么?

中国人有必要认清,国家经济发展不可能一直顺利前进,其间不时会受到不可预见的各方面干扰。就以当前的形势来说,在全球各地经济乏善可陈之际,中国人万不可因国内经济仍享有增长,而对前景盲目乐观并掉以轻心,以致作出嚣张的言论和摆出过度自信的姿态。事实上,中国的经济依然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如失业率上升、民间消费疲弱和出口下滑等。严格来说,中国目前的形势也不能同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情况相提并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不高兴》一书的出版为中国崛起期民族精神的反省、成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面对崛起期的集体焦虑和思想的泥沙俱下,人们不必情绪化反应,更不要封闭或封杀,而需要开放的思想讨论的氛围。只有开放的氛围,才能令增强国民的理性精神,完成思想启蒙过程,走出蒙昧,步向成熟

(二)中国要认清自己的道路

由于越来越多迹象显示中国将是全球首个走出经济低估的国家,中国现时在国际经济和外交舞台上都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国力的日益雄厚,也难免助长国内民族信心的高涨。

1.英国《卫报》421提到尽管中国将成为全球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但断言中国很快就会“统治世界”未免为时过早。中国国内还没有任何全球知名品牌足以挑战微软、可口可乐和谷歌的主导权,而在一个收到政府干预、官僚腐败及健康和安全危机贫乏的等因素影响的经济环境中,孕育出这样知名品牌的希望也是很有限的。

2.有关中国经济状况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可能完不成将世界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任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为6.1%,低于预期的6.3%。严格地说,中国GDP增长5%才相当于西方经济体零增长。

3.目前中国严重依赖化石燃料,面临着日渐严重的生态问题。

4.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赖于对美国的出口,因此美国经济实力锐减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威胁。

5.不仅如此,中国还相对缺乏软实力。汉语一时不太可能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而席卷全球的汉语电影和音乐风潮好像也迟迟未至。

此外,最新经济数据还反映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严重问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了19.7%,总的销售额下滑3.5%

6.生活着70%人口的中国农村地区则是另一枚延时炸弹。长期以来,农村居民被认为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后备军,但中国农民成为中国产品及服务的重要消费者,这到目前为止仍只是良好愿望。农村消费规模呈下降趋势,全球危机成为新的抑制因素,危机导致近2000万农民工失业。有鉴于此,完全不清楚中国当局将如何实施它大力宣传的刺激内需计划。

中国的危机可能只是尚未来得及对其经济产生让其他国家都能感受到的影响。认为中国能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并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观点忽视了全球政治日趋多极化的性质,也同样忽视了中国经济的基本事实。

一个国家的信心很重要,但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究竟如何,要看确确实实的数据才能显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单凭预测数据,所以这一点应该值得中央、地方乃至亿万中国人的深思。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从更客观的视角出发,用冷静的头脑来抵御外接那些没有客观依据的报道,用平静的心态去解决种种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并作出理性的预测与应对政策。

中国的前途是光明,亦或灰暗,全全掌握在我们13亿中国人的态度以及政府制定、落实政策方案和严格监控实施过程上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f604a6f524ccbff12184eb.html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隐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