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以扬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2-01-02 10:53: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

——浅谈扬州城市发展规划史

摘要:

从城市的形成,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有利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 扬州 规划史 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city formation,rising,development,and th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cess,we can look out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and the status which locates.It is advantageous in understood the planning function,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city YangZhou programming history development

正文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设市以后产生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军事要塞,或人口集中的地方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它们都是真正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众多定居的人口,又有市场,符合早期城市的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我们今天主要谈谈扬州的城市规划史。

行走在扬州老城区,青砖黛瓦如旧,小巷深幽依然。驱车新城,道路更宽、车流更畅,国展中心、双博馆等一批建筑洋溢着现代气息。在今日扬州,你随时可以在古朴与新潮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穿梭。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古扬州诞生。经历了两汉的烟雨、三国的战乱、隋唐的演义、宋元明清的更迭,扬州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文化气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 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七分规划,三分建设”,对5.09平方公里的老城,扬州“像给小姑娘开双眼皮”一样慎之又慎地保护,而对新城、新区,扬州又通过规划避免了依托现有老城“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展。

中国的城市规划“千城一面”的设计,现代的鸽笼建筑,早已把城市污染得没了气质。而走进扬州古城,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风情却让记者眼前一亮,如同发现了一个融古典风韵和现代浪漫为一体的美女。不单单是因为这座城市文化古迹保存得完好,也是因为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说古典,是因为扬州城内的古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说现代,扬州老城区并非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现代气息的建筑装饰,而是每个现代建筑都进行了质朴和精致的仿古处理,与古城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规划。正是规划的保护让这个城市的气质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州公元前486年建城以后,汉代以来历代城池遗存相互叠压,为中国留下一部完整的城市建筑史。规避“千城一面”,在扬州也已拥有不短的历史。1949年至1957,为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解放初期,扬州拆除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全部城墙。修筑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连同原有淮海路形成环城路,同时拓宽城中主要街道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等,形成“田”字型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在古运河上架设通扬桥、渡江桥、解放桥,为城市向东向南延伸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西部建设文教区,新建扬州师范学院、苏北农学院和扬州工学院等。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8.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2万人。1958年至1966,是国家经济调整、发展阶段。大跃进掀起工业建设的高潮也给扬州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由于城市东南交通便利,依靠和利用老城区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等有利条件,城市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扬州已形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轻工、食品工业区和城东北建材、机械工业区,兴建工厂上百家,这批工业区建设基本上都邻近老城区边缘或沿古运河沿岸分布。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万人。196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城市发展缓慢。这一时期新建石塔桥、石塔路,打开城市向西的通道;兴建友谊路、友谊桥,改善城市北出入口的交通;在城南建设徐凝门桥。同期陆续修建了部分规模较小的住宅区。城市规模略有增大,城市用地规模为1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5万人。1977年至1988年,经过1977年开始的拔乱反正,从1978年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主要表现在加强城市旧城改造提升内部功能,逐步向老城区外围延伸和扩展,城市规模由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的行列。发展速度在加快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存在的问题,如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对外交通不畅,市内交通拥挤等问题,此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28.5万人。19881995,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向南,相继建设了西部新市区、南部经济开发区。近年来,西部新市区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新区已初步形成。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处主城区南端,至1995年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4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44.3万人。从解放后至80年代初,扬州城市发展布局经历了一个由东、南、西、北全方位沿老城区外围扩张与拓展的过程,用了30多年时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1.5倍,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了1.4倍。其发展主要是依托老城区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贴近老城的边缘、沿城市道路轴线、顺应城市河流而逐渐向外围发展,中途出现了几次城市发展的高潮期。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是“依托旧城,边缘外延”,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认为原有城市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古城保护、环境容量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将成为城市向北发展的“门槛”,原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该轮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体现区域老城区,在东部、北部又有门槛障碍的情况下,利用城市西部新区紧邻老城区,既无天然门槛又有便捷交通条件,加上地形地貌优越,地势广阔等有利条件,发展建设西部新市区。同时为城市南部经济开发区、沿江港口工业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生活配套的大后方基地。将老城区的保护及港口工业区的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城市规模发展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几年来的启动建设,已初见成效。

当今社会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正以更大的强度、更高的频率、更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国际产业在经历了以一般制造业转移为主导的阶段后,进入了制造业转移和服务贸易渗透并重的全新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各地新一轮迎接资本的开发热潮正在形成,都在比拼发展载体、城市环境和综合经济实力,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沿江开发促进苏中崛起的决策。就扬州而言,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和沿江开发是今后扬州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这一要求,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当时尽管已提出开发沿江的发展战略,但沿江开发用地规模明显偏小,正在规划建设的沿江化学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纺织出口加工监管区等都不在2010年前的城市用地之列;经济开发区的用地限定至南绕城路以北,现状用地已突破此限;近年来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城西区、江阳工业园、邗江工业园、杭集工业园、广陵产业园都已超出规划限定的2010年前7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因此修编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显得迫在眉睫,这也意味着我们仍需努力。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规划思想有所变革,发展,然而它的主体精神贯穿始终,每个城市都有一段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史,我们必须借鉴古代规划思想,融合现代规划发展需求,谱写更加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史,让我们的城市发展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 李延先:《唐代扬州史考》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2. 周国艳:城市规划理论评述新视角——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本质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 单强:《城市规划穿梭在古朴与新潮间 人民出版社 2003

4.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5.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6.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扬州为中心》 人民出版社 1999

7. 朱峰建:《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规划思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03002b0066f5335a8121da.html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以扬州市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