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概况

发布时间:2012-11-02 10:26: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一)江苏省概况

1、行政区划

江苏现有13个省辖市,下辖105个县(市、区),其中24个县、26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97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877个,村委会15644个。

1:江苏省地图

 

 12012年江苏省行政区划一览表  

 

市辖区县(市)

 

 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

 

 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江阴市、宜兴市

 

 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丰县、沛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

 

 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

 

 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市、太仓市

 

 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门市

 连云港

 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

     

 清河区、淮安区、淮阴区、清浦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

 

 亭湖区、盐都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

 

 广陵区、邗江区、维扬区、江都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

 

 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海陵区、高港区、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

 宿

 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

2、土地面积与人口

1)面积

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列第24位。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千米。 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17%,低山丘陵占14.3%

2:江苏省各市的面积、人口

城市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面积(平方公里)

6598

4650

11571

4385

8488

8001

7444

10030

14983

6638

3843

6029

8660

常住

人口(万)

811

643

858

459

1047

728

439

480

726

446

311

462

472

2)人口与人口结构:

 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根据我国以201011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11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那么江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5.871%。截止2011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总量为7898.8万人,较2010年末增加29.46万人,增长0.37%,低于近几年的增幅,表明江苏省人口增速趋缓。主要原因是全省自然增长人口和流动人口增长均有所下降,从而使得总人口增量减少。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同时,江苏社会抚养比进一步降低到了31.39%,即一个劳动年龄人口仅需供养0.31个非劳动年龄人口,保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趋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江苏省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5人。对于这个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短缺的省份来讲,较高的人口密度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但与此同时,江苏省少儿人口规模和比重逐年降低、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逐年增加,人口年龄结构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正处于人口负担较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黄金时期。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 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江苏少儿人口规模减少439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增加206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3:江苏省人口受教育情况 (以下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受教育情况

人数(人)

比例(%

大学(指大专以上)

8506817

10.815

高中(含中专)

12697799

16.143

初中

10417500

13.244

小学

19016862

24.176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917人上升为1081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39人上升为16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372人上升为3867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881人下降为24176人。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9953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8203人,文盲率由6.31%下降为3.81%,下降2.50个百分点。

4:江苏受教育情况在全国排第4

3、自然地理

1 地形

3:江苏的地理位置

江苏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地形地势低平,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 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 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江苏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高邮湖、邵伯胡、骆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第二高峰是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是苏南山区第一高峰。

  

  2)水文

  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江苏之称。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系相当发达,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条,陆域水面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长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网状,分布极为稠密,为大面积的水网密集地带。

  长江是流经江苏最大的河流,呈东西向横穿江苏,省境内长度425公里,将江苏省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在江苏省境内,长江的支流有江苏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汇入长江。

  在历史上,淮河曾经流过江苏省北部,注入黄海,也是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不过,自1194年以后黄河夺取淮河河道入海,虽然黄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经无法经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泽湖、高邮湖、京杭大运河注入长江。淮河故道(也是黄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侧不远处开凿了苏北灌溉总渠。

4:江苏省水位图,来自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网站

  

3)气候

  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6,多年平均降雨量1002.7毫米。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4)自然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7032万亩,占全国的3.85%,人均占有耕地0.91亩。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等。

  水资源: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江苏省多年平均径流深259.8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64.9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320.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本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6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生物资源:本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829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

5)、政区沿革

江苏正式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淮北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

1)在占全国1.1%的土地上,占5.871%的人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5

从数字看2010年的江苏

江 苏 的 地 位

地区生产总值

占全国

10.4

%

 第三产业

占全国

10.0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高于全国

2307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占全国

8.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占全国

8.7

%

进出口总额

占全国

15.7

%

出口总额

占全国

17.1

%

粮食产量

占全国

5.9

%

钢材产量

占全国

11.4

%

发电量

占全国

8.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于全国

383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高于全国

3199

江 苏 的 人 口

年末人口

7869.34

万人

从业人员

4754.68

万人

 #在岗职工人数

710.58

万人

出生人口

75.89

万人

死亡人口

53.64

万人

结婚人数

75.71

万对

离婚人数

16.02

万对

人口密度

767

/平方公里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2005年)

75.32

 

72.86

 

77.85

江 苏 的 一 天

地区生产总值

113.49

亿元

  第一产业

6.96

亿元

  第二产业

59.60

亿元

   #工业

52.82

亿元

  第三产业

46.94

亿元

财政收入

32.17

亿元

货物运输量

516.60

万吨

竣工房屋面积

133.04

万平方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7.28

亿元

出口总额

7.41

亿美元

出版报纸

743.05

万份

邮寄函件

256.44

万件

2)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照本省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25条指标,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90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十五末的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在利用外资方面,过去5投入江苏的外资额1182亿美元,相当于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的2倍。2010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8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4%,连续8年保持大陆领先。连续4年突破200亿美元。

(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历程(建国前江苏经济居全国地位)

据史料考证,江苏北部在殷商一代,商族人住在徐淮地区,与东夷、徐戎、淮夷杂处,从事农业生产。商末以太伯、仲雍为首的周族南下到达无锡,经数年教民耕种,人民殷富,筑城郭,建吴国,子孙相传,有世系可考,从太伯至寿梦,凡十九世。春秋末期,江苏分属吴、越、楚等国,当时吴国的冶炼、造船、陶瓷等业已相当发达,能造艅艎、三翼、楼船、突冒、戈船、桥舡等战船,这是《越绝书》中船舶分类最早的记载。并能冶铸莫邪鱼肠等宝剑。

吴国曾利用战船等武器先后战胜楚、越两国。宜兴丁蜀的日用陶器,闻名遐迩。当时苏南及江北的扬州、高邮、泰兴、泰州等地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苏北多属于中原的诸侯国家,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为中原同化而融合为一。战国时期江苏全境多为楚国所有。秦、汉统一全国后,江苏成为封建大帝国组成部分之一,各族人民与华夏族融合加入汉族的大家庭之中,过去各族割据分占的情况基本消失。

在古代,农业是整个社会决定性的经济部门。西汉以前,江苏农业生产落后于中原地区,当时农业经营粗放,采取火耕水耨的落后方式进行生产。东汉章帝时(7688),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到江北。江淮之间由火耕水耨的生产方式进入到犁耕阶段,养蚕织绸已有一定基础,农业生产略胜江南

三国时,苏南苏北为吴、魏割据,因战争军粮需要,均大力实行屯田制,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苏南为吴国所据,有三江五湖之利,自然条件优越,北有长江天堑,社会安定,大搞军民屯田,农产品丰富。已成为新生的农业区。当时苏南苏北农业经济水平大致相当。

南北朝时,北方遭五胡十六国长期战乱,苏北是角逐之地。大量北人随晋室南渡,其中士族和豪富占比例较多,实际上是一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大转移,对促进太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封固山泽,兴修水利。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南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生产水平超过江北,已成为全国最富庶地区之一。当时蚕桑、养鱼、晒盐等业已相当发达,南兖州(今扬州)、盐城和吴郡海盐县均产盐而著名。商业繁盛,此外,漆器、竹器、陶瓷、酿造、染织等业也颇发达。

隋唐时期,兴修水利,屯田制与塘浦圩田并重,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隋修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成为交流物资、文化的纽带,对发展江苏经济起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当时蚕桑事业也很发达,唐代江淮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江淮包括安徽淮南地区,江南包括杭、嘉、湖和皖南等地。但经济重心在江苏,因当时扬州富庶甲天下,有()一益()之说。

北宋结束唐末五代的割据战乱,江淮已今非昔比。吴越国则未经兵戈归宋,宋太宗时因地制宜种植五谷。北宋初期,全国赋粮多取自太湖地区,国之根本,仰给东南。……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当时苏、湖、常、秀四州修建圩田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成为南宋财赋的渊薮,国家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宋代江南种桑养蚕织绸已超过北方,居全国之首,丝织业集中在平江、镇江和常州等地。宋室南渡后,江淮之间由于金兵多次入侵,战争不断,人民逃亡,田多荒芜,生产凋蔽。

元代在粮食上国用也依赖江南。

明初黄河主流向东经徐州入泗入淮,苏北黄河灾害日趋严重。太湖地区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和农村手工业均有很大发展,以机为田,以梭为末的景象在苏南到处可见。农产品经加工成棉花、丝绸、茶叶等远销中外,它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从而促使农业生产与手工业齐头并进的趋势。宣德四年(1479)在运河沿线的杭州、嘉兴、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推安等地设置钞关,征收关税,收入占全国钞关总收入三分之一以上。明初造船业很发达,如南京龙江船厂、清江船厂、仪征船厂和苏州船厂等均可制造各种类型海船,郑和下西洋所乘海船多由上述船厂建造。当时南京是全国最繁华的大城市之一。

清军南进,扬州、江阴、嘉定、苏州等城市, 几乎被抢掠烧杀一空。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与调和民族矛盾,整治水利和发展生产有密切关系。康熙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有织造局,织物数量之多和技师之佳,全国首屈一指。苏北由于黄河入河口在清代中叶北徙,水系紊乱,受灾严重,农业生产江河日下。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生产很不稳定。上海、南京、苏州、镇江等市被逼开埠,洋人设厂经商,进行掠夺与剥削。但也传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在南通、无锡、常州、苏州等市创办工厂,如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纺织公司,杨藕芳、荣德生等在无锡创办业勤纱厂、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刘国钓在常州创办大成纱厂,蒋伯言在太仓创办利泰纱厂等。因此,可以说江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民国初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工农业生产凋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工农业得到发展,特别是民族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不少农副产品运销国外。战后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地主等相互勾结,进行经济掠夺,出口农产品滞销,洋货大量倾销,工农业生产日趋衰退。民国2325(19341936),工农业生产颇有起色,特别民国25年是工农业生产最好的一年。江苏主要农作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说明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江苏工业主要是纺织、机械、食品、建材、化工等为主、纺织业分为棉织业和丝织业两大类,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据《江苏省乡土志》记载,民国25(1936),江苏有纱厂22家,工人3.9万人,主要分布在南通、启东、海门、崇明、苏州、常熟、太仓、常州、江阴等地,共有纱锭57.8万锭,线锭2万多锭,年产纱线38.5万多包;布机6322架,年产布11399万码。布厂102家,工人2.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无锡(23)、武进(18)、江阴(13)、松江(11)、南通(6)、南京(5)、常熟(5)、川沙(4),宜兴、嘉定、海门各3家,共有布机10595架。

6:民国25(1936)江苏省主要农作物面积、产量表

项目

种植面积(万亩)

产量(万公斤)

全国

江苏

占全国%

全国

江苏

占全国%

籼粳稻

24549.5

2584.5

10.53

4355010

530630

12.18

糯稻

2673.7

474.5

17.75

446480

90725

20.32

小麦

30554.1

3210.8

10.51

23077.7

2737.6

11.86

大麦

9810.1

1625.0

16.56

813740

135780

16.69

豌豆

5203.3

422.1

8.11

345280

28545

8.27

蚕豆

4180.5

455.1

10.89

311265

32000

10.29

油菜籽

5891.2

396.1

6.72

247860

19335

7.80

高粱

7354.9

564.0

7.67

767666

68745

8.96

小米

7696.3

120.2

1.56

677435

13890

2.05

玉米

6984.5

605.9

8.67

613010

68285

11.14

大豆

7383.2

1216.6

16.48

591100

117455

19.87

山芋

3554.0

267.6

7.53

1708985

191705

11.22

棉花

8161.5

1116.6

13.68

103195

18220

17.66

花生

2108.9

208.1

9.87

263110

32335

12.29

芝麻

2133.1

218.4

10.24

86500

10445

12.08

烟叶

825.4

5.6

0.68

63390

420

0.66

7民国24(1935)江苏省饲养业产量居全国之地位

饲养业名称

总产量

单位

居全国地位或比重

主要产地

蚕茧

2750

万公斤

17

无锡、武进、江阴、宜兴、溧阳、金坛、吴江、吴县、丹阳、金山、镇江、六合

100

万头

居全国第三

铜山、江都、灌云、江浦、盐城、淮阴、吴江、丹阳、阜宁、川沙、南汇

500

万头

居全国第二

泰兴、如皋、阜宁、东台、靖江、盐城、淮阴、吴县、高邮、武进、青浦等

96

万头

居全国第五

吴江、吴县、南通、如皋、淮安、兴化、靖江、铜山、启东、泰兴等

12

万头

居全国第九

铜山、泰兴、沛县、萧县、宿迁、江都、东台、睢宁等

60

万头

居全国第四

铜山、泰兴、宿迁、江浦、灌云、江都、淮安、萧县

2105

万只

居全国第七

各县均产

鹅、鸭

600

万只

居全国第五

高邮、松江、吴江、吴县、沛县、丰县、六合、江宁

海鱼(捕捞)

250

万担

居全国第二

沿海各县

以上摘自《江苏省志地理志》

2)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是江苏经济发展最活跃、最旺盛的历史时期。

1978年,全国GDP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江苏分别为249.24亿元、61.09亿元、4.27亿美元,仅分别占全国的6.84%5.45%2.07%。人均生产总值430,按当年1美元兑换人民币1.577元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合273美元。农村人口5033.6万人,86.3%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由工业欠发达的农业省份转变成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25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3689,折算4430美元,1978年的16倍。

2008年,江苏GDP30312.61亿元,占全国的10.1%,列广东、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1.41亿元,占全国的11%,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

进出口总额达3922.7亿美元,占全国的15.6%,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

实际到账外资额达到251.2亿美元,占全国的27.3%,居全国第一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5781元高2899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3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700元高2657元。

9

江 苏 的 经 济 发 展

1953-2010

平均增长(%)

1979-2010

平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9.2

12.6

  第一产业

3.7

4.7

  第二产业

13.3

14.2

  #工业

13.5

14.3

  第三产业

9.6

1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8.5

24.3

财政收入

13.7

17.9

货物运输量

8.6

8.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2

17.2

出口总额

22.4

102006年江苏各市人均GDP及人均收入排行

城市名

GDP

(亿元)

户籍人口

(万人)

人均GDP

()

人均可支配收入

苏州

4820

607

79406.92

18532

无锡

3360

590

56949.15

18189

南京

2780

614

45276.68

17538

南通

1780

774

22997.42

14058

常州

1560

349

44699.14

16650

徐州

1450

917

15812.43

盐城

1174

798

14711.78

扬州

1101

454

24251.10

12945

泰州

1090

503

21669.98

镇江

1060

268

39552.24

14291

淮安

751

524

14332.06

连云港

623

466

13369.10

宿迁

420

515

8155.34

11

江苏13个省辖市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

GDP(亿元) 位次 地方财政(亿元) 位次

6701.29 1 668.91 1

4419.50 2 365.43 3

3775.00 3 386.56 2

2510.13 4 159.59 5

2202.23 5 185.19 4

2007.36 6 125.85 6

1603.26 7 90.30 9

1573.29 8 104.8 7

1408.14 9 85.66 10

1394.20 10 99.26 8

915.83 11 71.36 11

连云港 750.10 12 66.21 12

宿 655.06 13 46.52 13

2010年的数据见表5综合实力

2011年江苏省局部市的各经济指标:

指标

江苏省

南京市

苏州市

南通市

扬州市

徐州市

宿迁市

GDP(亿元

48604.3

6145.52

10500

4080.22

3551.65

1304.81

常住人口(万人)

7898.8

810.91

1046.6

476.64

(户籍人口555.05

人均GDP(元)

61649

75785.5

56005

41407

27501

人均总收入

359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41

32200

25094

19206

14972

农村人均纯收入

10805

13108

11730

9490

8344

人均月养老金(元)

1897

一产增加值(亿元)

3064.8

4%

163.61

4.1%

287.21

3.7%

334.54

4.5%

二产增加值(亿元)

25023.8

11.7%

2760.99

12.3%

2221.48

12.4%

1777.05

14.6%

三产增加值(亿元)

20515.7

11.1%

3220.91

12.3%

1571.53

13.2%

1440.06

14.5%

三次产业比重

2.7:44.9:52.4

7.0:54.5:38.5

9.450.140.5

16.146.337.6

财政收入(亿元)

5147.9

1298.77

951.65

555.33

276.2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6299.4

4010.03

2378.36

2200.99

787.64

旅游总收入(亿元)

5160.1

252.2

264.83

接待人数(万人)

41000

7331.66

2149.46

2476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5397.6

308.65

258.44

63.10

(增长51.7%

20.70

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万人)

5361.3

1198.55

451.05

2、成绩

江苏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自然资源贫乏、社会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达的年轻省份。江苏的面积只占全国的1.06% 2008年耕地占全国的3.9%,人口占全国的5.8%,但江苏人民目前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11%左右的财政总收入、16%左右的对外贸易,吸引利用外资达全国的25%左右,江苏对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1)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在全国的前列。

2)县域经济发展成果比较显著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最基本的形态。县域处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县域经济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相对独立性等特征。 江苏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扩大就业的广阔空间、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2001年,江苏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15席,2004年上升为18席。而且,在全国头十强县(市)中,2005年江苏就独占6席,它们是:昆山市第一、江阴市第三、张家港市第四、常熟市第五、武进区第八、太仓市第十。

2006年的测评结果中,江苏十强县就占了7个,排序为:昆山、顺德、张家港、江阴、南海、常熟、萧山、武进、太仓、吴江、绍兴。2009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测评结果在湖南省长沙县发布。第九届测评的是2008年的情况,江苏进入百强县的数量创历史新高,以27席(邳州、句容2市添列)进入百强县而超过浙江、山东位居全国第一,再一次刷新记录,再一次聚焦全国人民的目光。 江苏在这次测评中收获颇丰,不仅达27个,尤其是在十强县中拿到了7个,占全国的54%,而且有4个县并列全国第一名,举国钦羡,声誉日隆,振奋人心。因此,江苏县域经济是领跑全国县域经济的先锋力量。

2008年全国十强县排序:

1、江苏江阴市; 1、江苏昆山市

1、江苏张家港市 1、江苏常熟市;

2、江苏吴江市; 3、浙江慈溪市;

4、江苏太仓市; 5、浙江绍兴县;

6、江苏宜兴市; 7、福建晋江市;

8、浙江义乌市; 9、广东增城市;

10、浙江余姚市。

3、问题

1)要重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防止南北差距过大。

从表10和表11可以看出,在GDP方面,2006年宿迁是420亿元,还达不到苏州4820的十分之一,同样,2008年宿迁的GDP655亿元,业达不到苏州的十分之一。而宿迁的面积是8620平方公里,比苏州的8488平方公里还要大一点,苏州的常驻人口是1047万人,宿迁只有471万人,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的宿迁的人来到苏州务工,促进了苏州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目前这样的格局。江苏的区域分区很明显,苏南、苏中与苏北的差异很明显,但是,不能再让这种差异扩大化了。

20091—9月份,苏南、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3%16.0%16.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2%27.4%32.0%,苏北、苏中增速超过苏南。但苏南主要因为基数大,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南北差距其实进一步拉大。苏中、苏北要更加有序地承接苏南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给苏南产业升级留下更大空间,从而促进南北平衡发展。 (苏宿工业园区)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苏南加快转型升级,苏中崛起明显提速,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沿海地区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7%

怎么样处理好江苏省内市与市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特别值得思考的。

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快,依然低于一些兄弟省市。

2 传统工业化道路影响深远,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

3 招商引资力度过大,土地流失甚至浪费比较严重,资源能源约束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4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外贸依存度、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很大。

江苏支撑经济增长的外源性要素比较充分——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2007年全省平均达到104%,苏南高达148%,有些市、县甚至达到200%30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5%左右,能源对外依存度达88%

招商引资对江苏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 2003年以来,江苏吸引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就超过广东而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外商、港澳台商在江苏大规模投资创业,发展进出口贸易,这对江苏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但他们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省的3/4以上。

2008年以来,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江苏实体经济和进出口贸易都受到明显影响,增速下滑。

20091—9月份,江苏GDP增长11.7%,财政总收入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7%。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1.3%,其中出口下降22.7%,进口下降19.4%

进入 2009年以来,江苏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已达40多起,涉及企业500多家、金额200多亿美元,涉案金额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油井管反补贴案涉及江苏企业29家,涉案金额6.8亿美元;轮胎特保案对江苏轮胎制造业可能是致命性打击,至少有上万产业工人的就业问题受到影响,我们必须与贸易保护主义展开斗争。

(三)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

1、表12:十一五完成情况

十一五计划

2010年预计

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90002005年价)

4090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基数)

增加2倍左右

增加2.2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400

4080

结构效益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5

5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5

6

总增加值率(%

35左右

32.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年价)

0.84

城市化水平(%

55

57

科技创新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以上

2.1

专利授权量(件)

30000以上

10万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

30左右

33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4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70

47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5左右

5以上

城市绿化覆盖率(%

40左右

42

森林覆盖率(%

20左右

20.6

公共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以上

95.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以上

40.5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0

90.5

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

≥95

95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9以上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000

22944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500

91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3.2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400

500以上

恩格尔系数(%

<40

40以下

2、十二五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综合实力。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2010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

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3%;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提高到400件,专利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保持475万公顷;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均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

城乡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3%。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区域发展优势更加鲜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国前列,参与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2011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0.390.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社会建设和管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5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39万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13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 类

2015

年均增长(%

属 性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10年价)

65800

10左右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8左右

[7]

预期性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60左右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0

[7]

预期性

城市化水平(%

63

[6]

预期性

科技

创新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0.4]

预期性

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1.8]

预期性

人才贡献率(%

43

[11.6]

预期性

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件)

400

[54]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预期性

公共

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95

约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0

[9.5]

预期性

万人拥有病床数(张)

40左右

预期性

公共

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

>90

预期性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5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139

约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7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7左右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氨氮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氮氧化物

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2

[1.4]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9000

[60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8

[0.03]

预期性

人民

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

4左右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左右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左右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预期性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500

预期性

2、对策与措施

六大战略:

1)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构筑江苏发展的战略优势。江苏是教育大省

十大重点人才工程

双创人才工程。到2015年,全省资助1.5万名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5000个创新团队。

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到2015年,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5万名,引进能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拔尖人才1500名。

青年人才工程。到2015年,培养3000名具有较高水平、取得显著成果和突出业绩、并能推动地区和行业发展的青年人才。

三支队伍培训工程。到2015年,培训党政领导干部1.5万人,培训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1万人,培训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

新兴产业人才工程。到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新增5万名。

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到2015年,资助培养、引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达1000名,其中,文化艺术名家10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物100名。

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2.5万名。

教育卫生人才工程。到2015年,面向海内外选聘200名特聘教授,组织1.5万名学校校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赴国外培训。面向海外引进25名特聘医学专家,建设50个医学创新团队,培养250名医学重点人才,培训1.2万名住院医师、全科医师。

高技能人才工程。到201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万人,其中,紧缺型技师、高级技师5万人。

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50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涉农专业中专毕业生或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共50万名,培育5万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5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经营服务人才。

十项重大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政策,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引导人才向沿海、苏北和基层流动政策,人才国际化政策,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表彰奖励政策。

2)创新驱动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提升发展高新区,鼓励发展专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00项核心关键技术

海上风电整机5项,新型光伏电池5项,核能与生物质能5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5项,高性能战略材料10项,纳米材料与器件5项,生物技术新药10项,大品种创新药物5项,大型医疗装备3项,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8项,海量数据处理与云计算3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5项,新型显示3项,下一代通信及网络8项,先进机器人及绿色制造10项,大飞机与高铁等重大配套技术5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5项。

3 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相结合,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经济国际化战略

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5)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六大新兴产业

新能源(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和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

新材料(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

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及环保工程设计)

软件和服务外包(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产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

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形成2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提升重点

纺织行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品牌服装、高档绿色家纺产品、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和关键零部件制造。

冶金行业:重点发展板管带材、优质钢、特殊钢、高档金属制品等特色短缺产品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推进城市特别是苏南人口密集地区城市钢铁企业跨市搬迁,开展沿海现代钢铁基地建设前期工作。

轻工行业:支持鼓励食品、家电、塑料、五金等行业向精深加工、新型智能方向发展,推进名、优、特、新产品升级换代。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高效绝热隔热材料、新型管材管件等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建材产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88469e51e79b8969022600.html

《江苏省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