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3 18:08: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李辉英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论 陈 思 广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要: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 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 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 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 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 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关键词:李辉英;抗战题材;长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l J01---00I6一_05 在中国现当代抗战文学研究中,有一类作家的研究常常是学界的薄弱点,即:身跨现当代又地跨港 澳台的抗战作家。由于创作时间长,地域跨度大,加之上世纪5O~70年代大陆与港澳台的特殊关系,导 致这类作家的资料极为匮乏,更不用说系统了解了。李辉英(191 1~1991)就是这样一位身跨现当代地 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著名抗战小说家。自1933~1948年间他在大陆出版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万宝 山》(1933,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李辉英代表作》,错误地将该书的盗版《东北 的烽火》视为李辉英的另一部创作小说)、《松花江上》(1945)、《复恋的花果》(1946)及“抗战三部曲”之 《雾都》(1948)后,又于1952~1972年问在香港出版“抗战三部曲”之二《人间》(1952)和之三《前方》 (1972),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特别是抗战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由于诸种原因,李辉英 抗战长篇小说的整体研究长久以来鲜有人问津,以致成为李辉英研究的盲点,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遗 憾。本文试图对李辉英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质做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李辉英的小说创作有新的 认识。必须说明,本文所依据的底本为初版本,作家后来的修订本及其与初版本的关系不在本文的讨论 范围之内。 1911年1月,李辉英生于吉林省吉林县(今永吉县),中学时受到有进步倾向的国文老师的影响,对 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写了一些作品,但都石沉大海。1931年的“万宝山事件”是李辉英创 作生活的转折点。如果说他之前的文学活动还仅是揭露黑暗社会的一种文学练笔,那么,“万宝山事 件”之后的文学创作则是他抗日爱国热情的自觉喷发。他顾不得是否需要提高生活的积累与思想的认 知,顾不得是否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长篇小说的创作才能,仅凭着一腔爱国的热情,就开始了抗日急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陈思广(1964一),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16・ 
就章的激情抒写。他仅用八十余天就创作了同名长篇小说《万宝山》,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日本帝国主 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说:“作为生养在东北大地上的一份子,我不能放弃任何可以打击敌人的具体行 动。执干戈以卫社稷,属于兵哲人的职责,我非武人,但因报国不容袖手,于是联想到纵然不能真刀真枪 与倭寇拚个你死我活,目前应以手中掌握的一支笔,横扫妖氛,取得最后的胜利大有必要。”…由于作者 取材于历史事实,彰显抗日旗帜,在其出版伊始即因题材重大、倾向鲜明、社会效果显著而引人注目。抗 战爆发后,表达中国军民御侮抗日特别是东北义勇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伟大强音成为中华儿女的时 代诉求,也成为李辉英文学创作的必然选择。一曲东北义勇军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时代壮歌《松花江上》 就是他爱国主义激情的自然喷发。抗战胜利后,李辉英依然感怀于时代青年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继续 创作出版了表现一代青年不甘平庸立志报国的《复恋的花果》,通过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回归与行动的转 变,提出了有为青年在国难面前所应担当的责任与义务这一时代诉求。1948年,他又以陪都重庆为题 材创作了表现大后方沉疴的《雾都》,对大后方腐败奢糜的另类生活予以了强烈的抨击。1950年,李辉 英南下香港,虽然面临新的挑战,但八年抗战生活的磨砺依然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他先于 1952年续写了大后方令人鄙视的腐败图景《人间》,之后又于1972年创作完成了中原军民不畏强敌共 同御侮的历史画卷《前方》。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巨制,以恢宏的气势全方位地再现了中国军民坚持 抗战、坚信胜利的信心与勇气,堪称李辉英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正如马蹄疾所说:“作品所展示的巨 大的场面和引人人胜的细腻的、朴实的描绘,疏密有问的布局,都可看出作者的创作已进入成熟、老练的 阶段。”l 至此,他实现了以百万字篇幅全景式地展现中华民族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为 民族而战这一伟大历史图景的宏伟意愿,为他的抗战题材长篇创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阅读李辉英的抗战长篇小说,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作家所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这里 有毅然保卫自己家园的农民马宝山(《万宝山》),有为民族而战的义勇军战士王德仁、王中藩父子(《松 花江上》),有国难当头,勇于担当责任与义务的青年知识分子方大洋、王蜀玉,假公济私、贩卖毒品的上 校古一平(《复恋的花朵》),有贪图个人享受的黎将军、大发国难横财的经理罗子亮(《雾都》)、玩弄女 人的姜处长、利益熏心的章院长(《人间》),也有统掌全局运筹帷幄的集团军申总司令、老辣敏锐的集团 军汤参谋长、威猛善战的白师长、指挥若定的刘团长、舍生忘死的于副连长、奋勇杀敌智炸便桥的英雄王 长海、坚贞果敢的二妮、深明大义的王大娘、乐天知命的王大金(《前方》),等等,他们共同组构了一幅中 国抗战历史的人物群像,为中国抗战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其中,申总司令的形象最具有 典型意义,堪称李辉英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收获。 作为镇守黄河郑州至洛阳段的杂牌军集团军总司令,申司令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面对装备精良的 日本鬼子,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申司令一面竭力抵抗,一面又设法保存实力,这一相机抗战的矛盾心理 为他日后被解除职务埋下了伏笔。然而,作家的贡献不在于刻画出他相机抗战的矛盾心理,而在于通过 系列情节真实而朴实地塑造出一个爱兵亲民的国民党杂牌军高级将领的形象,为中国抗战小说的人 物画廊中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排长王长海在琵琶陈战斗中独自炸毁敌人 便桥为部队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立下头功,申总司令特令全军嘉奖。当他得知王长海负伤落水后又被 二妮救起并亲自送到部队时,立即安排最好的医护条件为英雄治伤,组织各级宣传部门利用多种宣传方 式大力播扬这一军民互爱齐心抗战的典型事迹,使王长海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亲自来到王长 海与于副连长住的招待所与英雄同桌就餐,向他们敬酒并高度赞扬他们舍生忘死、气壮山河的英雄行 为。王长海的家里遭受不幸,他特令部队将王大娘和孙子接到军中居住,使他们母子团聚。看到二妮对 王长海一往情深,他极力赞同他们的结合,热心地操办他们的婚姻大事,并作为证婚人为他俩举行了全 军最高规格的婚礼,被当地军民传为佳话。之后他又升王长海为副连长并送他到军校深造,使其迅速成 长为一个优秀的连队指挥员。对他的幕僚们,他也从不以势压人,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即便是不同意 也从不训斥。他老于世故,待人处事上常常愿意多为人家设想,从不显露出对于对手的不耐烦或不敬, 更不给别人以有伤自尊或难以忍受的感觉,即便是自己的老部下,他若不在极端必要的时候,也很少假  7・ 
以颜色。例如,他不喜欢简报主任的声音与方案,并不训责,而是默不作声地打开窗户以透新鲜空气的 方式表达他的态度。他深知自己既无背景,也无靠山,工作尽 t2,尽责,但也处处小心谨慎,不求有功,但 求无过。谍报处已探得曹会长有重大投敌嫌疑,他不动声色地稳住曹会长并将他软禁起来,还成功地将 另一汉奸孙老三也抓捕归案。由于孙老三与军队上层关系特殊,申司令一边谨小慎微地向上呈报,一边 忐忑不安地等待最终的结果,生怕造成误会使战区陆长官及葛参谋长 t生他念,直到得到肯定的赞许才 放下心来。他亲自为被冤枉的农民王金声赔礼道歉,补偿损失,又亲自将大妮安排在卫生队使她成为一 名光荣的女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礼堂里与大家一起低声唱起“打回东北 去”,让抗战爱国的歌声激荡在爱国军兵心中。正是这一系列的情节刻画,使一个有血有肉的国民党高 级将领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读者面前。申司令形象的成功塑造,在上世纪70年代大陆普遍将国民党 军队丑化的时代,不仅难能可贵,而且彰显出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魅力。 纵观李辉英抗战题材的长篇创作,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是作品所高扬的爱国主义旗帜——对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刻骨仇恨和对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敌精神的热烈颂扬。作为一名有血性的东北人,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笔为戈,横扫妖氛,是李辉英义不容辞的时代选择。汉奸郝永德转手将地 租给流浪到东北万宝山的朝鲜农民耕种,朝鲜农民开渠与中国农民引发冲突,进而导致中日两国间的利 害冲突。表面看这是一场土地纠纷,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入侵中国的前奏(二个月后, “九・~八”事件爆发)。李辉英奋笔疾书,将历史的真相与中国农民不屈服于强权的反抗精神展现在 世人面前(《万宝山》)。这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精神,生生不息于 中国新文学史册。宁静的王家村被日本鬼子侵占并缴枪,激起了年轻人复仇的烈火,他们袭击了日本兵 的住所并打死了一个日本兵,但也很快就遭到了日本人的洗劫,年轻人被迫趁夜色逃往重峦叠嶂的山 沟。是抵抗还是屈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忍气吞声,苟且偷安,在决定两种不同命运的关键时 刻,王中藩决心成立义勇军,为民族的尊严而战(《松花江上》)。在全民抗战的时代,自己的同学古一平 与昔日的恋人蜀玉却无动于衷。如何使他们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是方大洋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经过 番思想斗争,在得知古一平因贩毒而被捕时,方大洋到乡下找到蜀玉,用同情与温暖唤起她青春的朝 气,重新加入到伟大的战斗序列中,共同谱写时代的壮歌(《复恋的花果》)。最集中体现李辉英这一爱 国主义情怀的是《前方》。在这部表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宏篇巨著中,无论是奋勇抗敌的军人,还是 乐天知命的老百姓,他们朴素的思想里都天然地流趟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血脉。 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共戴天之仇和中国人民以鲜血构筑伟大长城的坚强决心,在作者的笔下得到 淋漓尽致的展示。 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体现在正面弘扬中华儿女不畏强敌、为民族独立而战的长篇创作中,也体 现在侧面揭示与批判大后方腐败奢糜的“另类”生活的作品中。退休军人黎将军一度拥兵自重现却赋 闲在家,整日无所事事,吃喝玩乐就是他退职后在陪都的主要工作,即便国民党军队迫近河池的捷讯也 不及他摸一手同花顺快乐,他所谓的收复失地打游击战也成为纸上谈兵(《雾都》)。50多岁的少将处 长姜处长大权在握,娶了21岁的红月为姨太太后,虽然虚情假意地保证不再心有旁鹜,但每天的生活依 然是寻花问柳。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本性难移的他竞趁酒醉强占了“朋友之妻”红霞,为了掩盖真相,他 竞将红霞开枪打伤而又谎称是走火所致(《人间》)。章院长表面上是一个模范医院的院长,实际是焦太 太的情人。他暗里利用职权,大肆盗卖药品,盗卖军粮,吃空饷,丧尽天良(《人间》)。整日为所谓革命 工作奔波的政客胡委员,一心想创办《展望》杂志,但因经济窘迫与笔力不逮,一直停留在呼吁阶段。 1944年底“独山大捷”后,他曾想将杂志改名为《公论》、《大捷》,寄希望于委托商行经理罗子亮投资出 版,但罗子亮只将钱投资在交际花屈小姐身上,杂志只得胎死腹中。屈小姐知道罗经理垂涎她的美貌,  8・ 
便充分利用她的美色诱使罗经理不断地为她提供挥霍的资金,从而使她能够时常与她的好友王小姐混 迹于饭店、酒馆、茶楼、舞厅中。她甚至以订婚为诱饵骗取了罗经理一笔巨款,而罗经理为满足她的虚荣 心,便不择手段地大发国难财,岂料屈小姐随后却与王处长在兰州结婚,罗经理最终人财两空(《雾 都》)。作家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时代侧影,批判了这些社会的“另 类”身处抗战这一伟大的洪流中,却全然没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丑恶灵魂。他们 坐而论道,沉湎于享乐,崇尚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腐化堕落的卑鄙行径,无疑是民族的败类。这种独特 的选材与创作视野,不仅彰显出李辉英高扬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使他的抗战小说艺术别具一格。 不过,李辉英的长篇抗战小说的不足也是显在的,特别是思想的穿透力、时代氛围的营建以及人物 的塑造等方面,还是遗憾多于收获。 早在《万宝山》出版之初,茅盾就指出作者缺乏深入的思考与观察,仅凭纸面材料为据导致思想直 白且出现偏差。他说:“除了描写‘地方色彩’以外,作者并没有把久在日本帝国主义武力控制和经济侵 略下的‘东北’的特殊社会状况很显明地表现出来。这是全书主要的病根!…‘写东北的社会状况而忘记 了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势力之独占的控制与深入,便是很大的错误!《万宝山》的作者也就在根本上犯了 这错误!”“因此,作者就把郝永德勾结日本人来开垦荒地以前的万宝山写成了世外桃源似的‘乐土’,全 书二百五十余面中简直没有写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怎样早就造成了万宝山农民的不可挽救的贫 困。全书给人的印象是:万宝山农民本来过的是快乐日子,然而郝永德勾结日本人来开垦荒地,这就糟 了,所以农民要反抗。这是把读者引到了错误的认识。”“作者既已忘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并 且也忘记了东北军阀官僚对于农民的剥削。他把万宝山的农民写成了逍遥自得的自由民。”“这一个严 重的错误,增加了《万宝山》这部小说的失败!” 在之后创作的《松花江上》中,由于作家对敌我双方在 激烈的民族矛盾斗争中各自不同的心理动机与行为方式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对由之引发的文化冲突、 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等不同力量间的冲突内涵尤其是由对立向同路转化的内外动因缺乏有力的揭示,描 写难免平面化与理想化。《雾都》与《人间》蕴含着作家对黑暗现实批判的寓意,人物的选择、环境的刻 画以及人物命运的安排等也体现着作家对这些“多余人”及其他败类的批判立场。然而,作者批判的锋 芒浅尝辄止。《雾都》只是一个浅显的展示,《人间》虽然增加了批判的力度,让那些蝇营狗苟者受到应 有的惩罚(如姜处长死于车祸,章院长被捕入狱,焦先生死于乱枪),但作者并没有揭示出他们可耻下场 的必然之由与必然之旅,仅是通过偶然性事故的描写及场境叙说呈现他们走向死亡的结果,显然忽略了 时代与历史的必然诉求,忽略了时代的主流与末流的冲突与张力,现实主义精神也在表相地点染出理想 主义色彩的同时,见出浅表与浮泛。同样,时代的氛围在作家的作品中也较为薄弱,特别是对政治倾向 性与时代氛围有着特殊要求的战争题材创作,时代气息的淡薄几乎可以说是战争小说的致命伤。阅读 《复恋的花果》、《雾都》、《人间》等作品,你几乎无法感知这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的战争小说。特别是 《雾都》和《人间》,虽然作者着意描写的是大后方的一个阴暗角落,但读者却很难从字里行间捕捉到流 溢其中的时代氛围,更无法想像这是陪都或西安抗战时的历史镜像。全书仅以偶尔表露的几个有关抗 战的字眼暗示大后方极为淡薄的抗战氛围,不仅不真实也令人惋叹不已。在人物塑造上,虽然作家塑造 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总体感觉上仍然是遗憾多于收获。例如,《万宝山》全书没有一个鲜明 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的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雾都》中,除投机商罗经理稍显个性外,其他大 多模糊不清,至于大学生张云青、张瑞珍以及记者徐小姐等被作者视为有为青年的刻画更是轻描淡写, 读后几无印象。《人间》的清晰度虽有所提高,姜处长、红月、红霞、以及焦太太的形象虽可感知,但缺乏 有力度的情节刻画,依然难以鲜活地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这些不能不说是李辉英抗战小说创作收获 中的遗憾。 19・ 
不过,作为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还是代 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抗战烽 火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特别是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栩栩如 生,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亮丽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 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 许=撼,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参 考 文 献 [1]李辉英.三十年代初期文坛二三事[J].长春,1980,(11). [2] 马蹄疾.燃烧着的复仇的火焰——记东北籍的居港作家李辉英[A].李辉英研究资料[C].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3]东方未明.“九・一八”以后的反日文学——三部长篇小说:三、《万宝山》[J].文学,1933,(2). On Li Huiying’s Novels ab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Chen Siguang (Colege of Lierure and Journasm,Sichuan Univer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Li Huiying is a novelis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His novels represented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literary creation.He fully showed the historcal picture of China from pre—war to post-war,from frontline to real"area and shaped people’S images from commander—in-chief to ordinary soldiers.His great spirt of patotism appeared in his works thrives in Chinese new literature histor.Although there was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hi works,as a novelst of the AntJapanese War,we should fuly recognize his literary contrbution. Keywords:Li Huiying;the theme of he Anti-Japanese War;novels 2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2046f9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f0.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