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任性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幼儿期任性、不听话、发脾气、耍赖专家意见
[现象]
“我的女儿三岁,脾气太大,稍有不顺心,她就不干了,在地上打滚,甚至大喊大叫并打人。你越不让她打,她越打。有时,我气急了,打她两下,她还还手,甚至摔东西,从不肯就范。”
“我儿子两岁半,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非得大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任性的孩子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原因分析]
孩子任性、发脾气、耍赖,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在小学以下的孩子经常发生,在三、四岁的时候,有一个高发期。这个时期是所谓第一反抗时期。只要下列任何原因之一,就有可能发生:
1、想要做或想要得到什么而不能满足。
2、逃避责任。孩子犯了错,怕受到父母的责罚,就以哭闹来转移其注意力。3、为了达到目的。如果得不到某种玩具、食物或外出游玩的机会等,就会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
4、认为别人侵害了他的权利。
5、吸引大人的注意。有时父母正在忙于别的事时,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会借故哭闹。
6、模仿父母以及大众传播媒体。
发脾气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行为,只有给别人造成很大麻烦的时候,我们才认为出了问

题。造成孩子过度发任性、脾气、耍赖、哭闹甚至攻击他人的行为,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对孩子成长规律认识不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分为五个时期:喂养期、教养期、













http://www.chipanesc.cn/viewthread.php?tid=141&extra=page%3D1),第一反抗期发生在喂养期向鞭养期过渡的教养期。在喂养期,孩子完全没有行为能力,他的一切都需要大人的照顾,可以说,想要什么只要哭就可以达到。我们可以说,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婴儿期的孩子,从哭闹程度上来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婴儿期的孩子更会哭闹。而在幼儿期,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不仅只会哭,还会通过打人、破坏和自虐的方式来引起注意或者达到目的。对婴儿期的孩子百依百顺的父母,延续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通过哭闹大到他的目的,开始让父母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孩子早晚要自立,他首先要学习,学习就需要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要去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能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期望,但必须完成,这是鞭养期孩子需要达到状态,否则,到了小学,孩子根本就没有办法适应学校生活。当孩子由一个完全需要照顾的孩子,要逐步适应能够接收一定的约束,完成有要求的学习,这就是教养期所要完成的任务。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成长的规律,不认为孩子的行为需要受到约束,继续采用喂养期照顾孩子的办法,孩子的问题就会日益突出。
其次,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在的父母结婚时间都比较晚,加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难免对孩子特别宝贝。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放弃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我们除了要养育孩子生理健康外,还要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要明白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够随心所欲。为此,当孩子提出某些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能够坚决地拒绝,这不是不爱孩子的表现,恰恰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都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他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各种能够达到目的的方式。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下慢慢形成。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当孩子发现发脾气是最容易达到目的的,就会强化孩子对这些行为的使用。每次孩子去抢其他孩子的玩具的时候,每次孩子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的时候,都有人帮助他解围,他耍赖时候,父母就满足他。如果你对他不高兴,甚至打他的时候,就有爷爷奶奶出来解围。当家长们采用这些方式的时候,往往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都是不顾后果的应急方式,当家长总是用应急的方式处理孩子的事情,就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孩子会逐渐形成习惯,因为他认为这是达到目的最有效的方式。再次,缺乏同龄人的交往。孩子天生就有社交的需求,由于幼儿自制力差,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然而,像这样在家里的“小霸王”,很可能在幼儿园和学校,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嘴脸。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在没有办法了,希望老师能够想想办法。可老师听到家长的要求,感到万分震惊,因为,这个孩子在学校特别听话,特别有礼貌。
第四,家长阻止了孩子的学习愿望。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他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想做一切她想做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是合理的。比如,孩子孩子想自己吃饭、自己系鞋带等。然而,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做会做“砸”了,就会事事帮助孩子,这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此外,我们不能排除某些天生的因素。有些孩子的气质上就有攻击性与霸道性的,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的任性和攻击。这些孩子的这种气质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天生的,孩子想通过一种表现,来强调他的存在。特别是在小学期间,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通过捣乱、打架来表现自己。
[错误对策]
有些所谓的教育工作者,会提出很多的建议,然而,这些建议在实际操作当中并不很管用。这包括:
一、转移注意力。当孩子耍赖时,你可以找来与小宝要好或同路的小伙伴,和他一起回家,或去附近的儿童乐园玩一会儿,或做他平时喜欢做的游戏,如捉迷藏等,转移他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对特别小的孩子,或很少发脾气的孩子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种方法越来越不管用。可能可以解决一次性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孩子爱发脾气、喜欢攻击的性格形成。
二、和孩子讲道理。对成年人来说,没有专政工具,法律和道德都没有任何意义。处理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其实,讲道理无非就是要告诉孩子,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利于他的后果,那么,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直接承担后果。孩子所承担的后果可以是自然的,比如,攻击性的孩子就没有人跟他玩,恶作剧的孩子会被人报复,也可以是人为的,比如,家长不高兴甚至体罚他。这些都是让孩子承担后果的方式。这并不是说不能和孩子讲道理,而是任何道理都必须和有效地执行力结合在一起。
三、欺骗孩子。比如,到了百货店,孩子非要买一个非常贵的玩具,家长不想买,孩子开始耍赖,家长就告诉他没带钱包,身边一分钱也没有,不信就让他翻看一下。这样,可使他的购物欲望化为泡影,明白即使再怎么哭闹,只得乖乖地回家。这种做法产生两个副作用:一是重复使用这种方法,孩子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在信任家长。二是等于放弃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制止孩子哭闹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
四、适当满足地孩子的一些需要。当孩子通过苦恼的方式向达到某个目的,如果轻易地答应了孩子,虽然可能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他就学会了频繁使用这种方式。如果孩子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并不是说孩子的要求一定不能答应,而是要和他的表现结合在一起。比如,孩子答应愿意好好上绘画班,可以答应他这个要求的一部分。
五、寻求老师的帮助。有人建议,在班里设立一个幼儿合理消费奖章,明确获得奖章的

条件,如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不随便要大人的钱;不哭闹着要大人买东西;会合理使用零花钱;知道节约用钱等。老师可根据需要,把奖章发给父母,让父母监督孩子的行动后颁发奖章。任何表扬都应该是及时的,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没有有效的办法制止,那么,事后的教育都不会起作用。
六、用榜样来引导孩子。当孩子又提出要买东西时,可把孩子身边不买零食的小朋友做榜样来引导他,并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事实上,孩子追求的是差异,就是要比别人好。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能够接受家长的价值观,也就不要找什么榜样,如果不接受家长的价值观,孩子正希望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来实现自己比别人强的目的。七、不同的家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孩子大发雷霆甚至扔东西的时候,爸爸“扮黑脸”先唬住她,然后由妈妈扮演“红脸”给她讲道理。如果是那样的话,孩子就会在“黑脸”在的时候不闹,而专门在“红脸”在的时候闹,正不利于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要制止孩子的哭闹,而是要培养他良好的处事行为。其实,红脸、黑脸可以有一个人扮。意思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就好,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也跟着不好。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要比两个人扮演两个角色更有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八、恫吓。比如“再不听话我揍你”、“再闹小狗就要来咬你”等话语,这样做只能教会孩子说谎,增加孩子的不信任。[对策]
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上面两种情况,到底是原发性的,还是偶发性的。区分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孩子攻击的目的性,如果攻击的目的非常明确,比如,就是为了要得到某样东西而没有得到,这就是偶发性的。如果攻击的目的性并不十分明确,比如,用石头攻击过往的车辆,欺负别的孩子,这就属于原发性的。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偶发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长此以往就可能发展成为原发性的。原发性的问题属于本网站“性格科”中,“攻击”http://www.chipanesc.cn/forumdisplay.php?fid=8
对于偶发性原因。我们首先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所谓合理的要求,就是指那些孩子未来就需要掌握的技能,家长估计一定会做不好,但只要没有安全问题,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失败给孩子教育,可以让孩子学到更深刻的东西,也避免了由于逆反所导致的对抗。作为家长应该适当地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和麻烦,就当是为孩子交了学费。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把碗给摔坏了,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他自己吃饭。又比如,孩子非要走到泥地里,这是孩子对新事物的尝试,家长不应该制止,无非家长回来帮孩子洗衣服就是了。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们不应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这样两个道理:一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二是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要采用正确方法。教育不只是教育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性格,性格培养是孩子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为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我们对孩子溺爱的态度,这就要让我们认识到溺爱的危害,孩子不是小猫、小狗这样的宠物,而是需要培养良好性格的教育对象。有关溺爱产生的原因及危


http://www.chipanesc.cn/viewthread.php?tid=105&highlight=%C4%E7%B0%AE我们过分的溺爱实际上是满足了我们怜爱小动物的生理需求,这种生理需求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本能,这种本能体现在帮助和保护小生命是会产生快感,当这样的快感耽误了孩子的培养,家长自私的表现。
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孩子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除非他愿意心平气地听大人讲道理,否则,采取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措施都是可以考虑的。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如果他在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仍在哄他,和他讲道理,他就知道你在意他发脾气,他就会更加起劲。对于一个已经不奖励的孩子,其实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体罚。有人认为提法是不文明的表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个再文明的国家,都需要有军队和警察,这些都是以暴力机器为基础的。暴力机器的使用是针对受过教育的成年人,那么,对没有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更应该使用。暴力机器从来不使用,他就会失去了威慑力量。打孩子的过程就是让孩子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存在着制约他行为的暴力机器。
有些家长心软,想着孩子的要求虽然有些过分,但毕竟是自己可以做到的,迁就一下,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无妨。殊不知,纵容下的孩子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要求,直到家长受不了为止。有报道,深圳一个孩子的老师想要进行家访,这个孩子为了赢得面子,要求父母给她买豪宅,家长无法满足就大闹,爷爷奶奶跪下给她求饶也无济于事,最后,这个孩子离家出走。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防微杜渐。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孩子从喂养期到鞭养期在管教手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转变的。要让孩子有几年的转变过程。理想状态就是能够让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实现完全的转变,使得孩子能够做事有规矩。为此,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我们的孩子纠正的力度过猛,也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使得孩子过于规矩,缺乏创造力,甚至胆子很小。因此,前面提到的所谓“错误对策”也可以在过渡期内作为临时的措施,要逐步减少使用这些临时措施的频率。
为此,我们一开始可以尽量采用鼓励的方式,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来克服他的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家长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像白雪公主的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
如何孩子不吃着一套,我们可再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只要是不合理的要求,不答应他,随他闹就是了。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哭闹得很厉害时,会有三种情况:
一是孩子发现继续哭闹没有效果,孩子在自觉没趣,在闹累了后就会自己停止。二是采用自虐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比如,光着脚站在冰冷的地板上、在地上打滚、不吃饭等,对于这种行为千万不要去心疼他,否则就中了他的计。要想避免今后发生孩子自虐的情况,就要在第一次不给予任何回应,让他自作自受,他就知道这一招不灵。三是采用攻击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比如打人,摔东西。在这个时候再采用坚决的措

施制止这种行为,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狠狠地揍他一顿。心疼孩子的家长,要想避免少打孩子,那就在打他的时候一定要重。怎样的力度算是合适的?只要能够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就说明力度是合适的。如果打孩子没有制止行为,就说明力度不够。这一过程越早进行越好,如果体罚从上小学甚至上中学开始,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副作用超过了正作用。
当孩子停止攻击后,由于受到了委屈,他还会大哭不止,我们也没有必要通过暴力来制止孩子的哭闹,孩子的情绪需要通过哭闹来宣泄,特别对幼儿来说,哭闹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事实上,在孩子哭闹得厉害的时候,我们也无法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制止,因为孩子的情绪已经失控。这时候,我们不妨让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哭,不要理他,哭了几分钟后,我们再来通过拥抱、拿一个好玩的东西来哄他,就很容易制止孩子的哭闹。这个过程也很重要,孩子没有达到目的,有很大的挫折感,在孩子知道已经无法达到目的的时候,家长适当地哄哄他,也是给他一个台阶,让孩子学会如何让步,知道父母并不是不爱他。
在现实当中,矛盾会不断地发生,但很多矛盾并不是是非非常明确的,还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完全有道理。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能力还不够,还不能完全按照他自己的决定行事,们也不应该要求孩子完全按照家长自己的意见行事,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体罚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不宜过度使用,我们孩子要在孩子开始直到讲道理的时候,开发更多的做法。具体有这样一些做法:
一、对孩子多项选择。在和孩子发生对抗或冲突时,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比如,孩子不肯睡觉,我们不妨对他说:“如果再听一个故事或者再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我们这样的态度表面上是让孩子自己选择,但选择的范围已经框定,也容易接受。二、事先约定。我们和孩子一起商定日常对孩子的要求,即使是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事先约定。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于违规接受过处罚,孩子就会努力控制自己。
三、给予鼓励。要想让孩子少发脾气,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好的脾气。可以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为此,我们也要多鼓励孩子好的表现,特别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那些孩子不大愿意遵守的规定,我们不妨提出一些如果遵守的话,它可能得到的奖励。孩子可以要奖励,也可以不要奖励,这对孩子来说,同样也是一种选择,家长也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不愿意要奖励,家长就要思考要求是否合理,或者奖罚制度是否合理。四、角色对换。孩子之所以撒野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过处罚,不知道失去是事么滋味。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教育孩子,爱并不是无条件的,爱也需要交换,孩子就不会如此。此外,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

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最后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小的时候,忘性很大,即使接受过处罚,也会不断尝试,家长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承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处罚也是在不断重复中,不断加大力度。这样就会在一个高峰期后,随着孩子逐渐地成熟,体罚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直到进入小学后,很少再有体罚。不要因为经常体罚孩子,孩子还会不断地重复犯错,就放弃这种方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杜绝孩子犯错,而是降低孩子的犯错误的频率。只有我们的措施,可以导致孩子不断地降低犯错的频率,就说明是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7034ef998fcc22bcd10d52.html

《幼儿期任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