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醉翁亭记》

发布时间:2020-05-05 00:49: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8xx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主题。

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本文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背景介绍——朗读感知——疏通文意——探究主题——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说到安徽,大家在赞叹黄山的同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因此给自己取了个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醉翁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简介作者)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展示文中的画面,让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体验,直接参与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画面中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去深入学习,透彻地理解文意。)

(二)背景介绍

(三)朗读感知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重视朗读,对经典文言文反复吟诵

读不是随意的放手,《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一篇意境淡雅,描景优美,语言精练的美文,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

1、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配乐朗诵,(教师背诵,以自已极其投入的状态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2、自读课文,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3、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xx合作评议。

4、欣赏诵读的视频,最后全班齐读。

(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词比较多,再加上也而的语气存在差异,学生难以读好。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读音,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自主朗读,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检查了预习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最后听朗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气和文意,需要说明的是,也、而的语气和轻重音的处理,比较难,可以让学生量力而行。)

(利用视频、音频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来个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语气不尽相同。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平缓;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四)疏通文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要知道他们喜欢怎样学,不喜欢怎样学。这就说明,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一味地讲,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文注释详尽,九年级学生又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疏通文意。老师只作点拨、强调重点词句即可。学生可以二人合作,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研讨课文

(抓住字,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并分析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心理学指出:由客观刺激物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有强大的力量,表现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由客观刺激物内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间接兴趣,这样的吸引力带有持久、稳定的性质。本文堪称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抓住文言诗文的结构、语言等外部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层,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由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作者围绕哪个字展开全文?——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

3、作者是怎么组织安排的?(结合写作手法分析结构)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出了山水之乐。第三段写了滁人同游及太守与民宴酣之乐。

第四段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中心归纳:本文以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这一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重点语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等句子的理解,以及的关系等问题都可以融入以上问题之中进行探讨。)深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突破难点,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六)、拓展延伸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0a3e21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8.html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醉翁亭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