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doc

发布时间:2020-05-24 12:2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 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是当地彝民的习惯装束。果基达列长得非常魁(kuí)梧,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正是红军此时需要的。

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都亲自与通司谈话,解释红军的民族政策,说明红军与彝族同胞是一家人,都是反对军阀的,红军只是借路北上抗日。

通司果基达列一边听,一边喝酒。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他频频点头,表示要努力帮助红军做工作,并说“红军与国民党不一样”,“大军会很快通过的”。毛泽东向通司果基达列赠送了一份礼物,还托付他向彝族的四个部落首领各转送一份礼物。

在通司果基达列的带领下,红军派出由肖华带领的宣传工作组先行进入彝民区,为先遣队开路。

工作组渐渐走近了彝民区。这里山高路险,一会儿晴天,一会儿下雨,地面上杂草丛生,淤泥遍地。工作组的红军战士走几步就要跌倒一次,弄得满身是泥水。可是通司却行走从容,肖华不禁和他攀谈起来。

通司就像一个导游,走一处说一处,说这里就是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然后指着远处一个破败的村落说,那就是传说中古时候的“孔明寨”。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彝民区。此时太阳露出了半个脸,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射进来,这儿一点,那儿一点,映衬得刚刚下过的雨滴更加晶莹剔(tī)透。山道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彝民。

他们都赤身裸(luǒ)体,没穿衣服。有几个女人哈欠连天,一副大烟鬼的样子。红军战士赶上前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国民党委派的冕宁县政府的官员,上任途中经过这里被彝民缴了械,他们被抢劫一空放了回来。

肖华听说后心中一沉,暗暗思索起来。

这时,只见山头上有不少彝民,挥舞着长矛和土枪,“呜呼——呜呼”地大声喊叫着。再往前走,彝民越来越多,拦住了去路,如果强行通过,就会发生冲突。彝民们包围了工作组,竟然放起了枪。

战士们有的沉不住气了,要开枪还击。肖华命令不准开枪。

肖华通过通司向彝民们解释: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不同,只是想借路北上抗日,保卫国家。但彝民们仍不罢休,有些甚至冲上前缴了红军战士的枪械和衣物。

任凭沿途树林中噼噼啪啪的枪响,红军战士们眉头也不皱一下。当地的老人至今还在感叹:“那些先锋队红军,硬是枪子儿不进!”

通司见状,就请示还击,红军战士却说:“上级没有命令,不能开枪。”肖华还是让通司不停地喊话,但是彝民不少反多,对红军的宣传置之不理。

正在这时,从林子里闪出几匹快马,只见为首的一匹黑骡子上是一个50岁左右身材高大的彝人,头上缠着黑布,身上披着黑斗篷。通司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来人是果基家的首领果基小叶丹的四叔。

家住羊坪子(今彝海乡政府驻地)的果基小叶丹自幼聪明伶俐(línɡlì)。他通晓汉语,很有领导能力,是果基家有名的首领人物。当时的黑彝族由四个分支组成,罗洪,瓦渣等分支都住得很远,而红军要借路的地区就是小叶丹的居住地。

小叶丹的四叔对通司说了几句什么,才知道他们看上了红军背上的一口大锅。肖华不慌不忙走上前,笑着说:“这锅是我们做饭用的,给了你们我们怎么吃饭啊?”

说着取出一些钱来,递给小叶丹的四叔,并向他解释了红军的来意。然后,肖华又让人拿来一只手枪和几支步枪,说:“这是我们刘伯承司令给你们首领的一点礼物。”

肖华还表示,为了共同抗日,刘司令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从此亲如一家,共同对敌。

小叶丹的四叔见红军如此有诚意,就回去报告了小叶丹。

不一会儿,果基小叶丹带着十几个人下山来。小叶丹身材十分高大,黑色的长发披在肩上。头上同样缠着巾帕,赤膊赤脚,腰上缠着一块麻布。在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手持长矛的彝人。他用流利的汉语对红军说:“我是果基家的小叶丹,我要见你们的司令。打红军的是罗洪家,我们果基家和你们讲和不打了。”

肖华去报告了刘伯承司令员,小叶丹来到彝海边和刘伯承相见,刘伯承身后也跟着十几个红军战士。刘司令又一次对小叶丹重申了红军北上的用意,小叶丹说:“海子这边我们管,那边罗洪家管,从这边过去我们能保。但是我信不过你们汉人,按彝族的习惯要喝血酒,这才是真心诚意的讲和。”

刘司令员马上同意了。他决定与果基家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并在彝海边举行了简单但十分隆重的结盟(méng)仪式。

在彝海湖边,一个彝族巫师边念咒(zhòu)语,边用刀将一只大公鸡的嘴破开,把鸡血滴到两只碗里,从彝海中舀上来的清水立刻变成了殷(yān)红色。

刘伯承与小叶丹并排跪在湖边。刘伯承端起酒碗,大声发誓:“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义为兄弟,有违此誓,天诛(zhū)地灭!”

小叶丹也高高举起“血酒”,对天发誓:“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就像这公鸡一样死去!”

发誓完毕,两人都将“鸡血酒”一饮而荆不点香,不燃炉,结拜仪式完成,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结拜后,小叶丹放了心,不再怀疑红军的诚意。他想借红军的力量打下另外的几家分支,统一彝民区。刘伯承爽朗一笑,说:“罗洪家有啥子了不起的?如果要打,一下午就能把他们全部消灭。只是他们和你们同是彝族,一样都是受苦受难的少数民族同胞,不能打,还要团结起来打国民党反动派,打日本侵略者呢。”

听了这位红军兄弟的话,小叶丹十分佩服。不仅派人给红军大部队带路,还送给刘伯承一头黑骡(luó)子。刘伯承在红军驻地热情地招待了小叶丹,并将一面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了小叶丹。

第二天,红军大队人马顺利通过百里彝民区,全速向大渡河进发。

“彝海结盟”的事迹不仅是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在党史、军史上都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值得称道的一章,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过草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在前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次会师使红军的士气大增,两方面的红军都欣喜若狂。

两方面红军会师后,兵力加起来有十万多人。这种情况对中央红军来说当然是十分值得高兴的,因为装备和给养充足的四方面军,可以大大地缓解中央红军一路行来缺衣少粮的现状。同时,对红四方面军来说,与怀着共同的心,不懈战斗的同志们相聚也是一件大喜事。

但正值红军队伍士气高昂,跃跃欲试的时候,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tāo)却以种种借口,故意拖延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战斗。为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党中央在反复研究之后,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并根据他的部署,对红军队伍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样,过雪山之前,毛泽东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就没能进行下去,而被张国焘的“赤化四川”计划阻止了。两方无法妥协,以致延误了战机,致使红军在小金县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最终只能选择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了。

8月3日,红军制定了夏洮(táo)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地区北进;右路军则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地区北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随后,右路军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长征路上的一大挑战。

在这片草地中布满了水草、沼泽、泥潭,除了野草,什么都不长,根本就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这是唯一安全的落脚处。从一个草甸到另一个草甸,跳着前进。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有的战士又累又饿,实在跳不动,就用棍子探深浅,几个人互相搀扶着走。但还是有很多人掉进沼泽地里,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他,也跟着掉了进去,越陷越深,再也没能出来。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第一怕就是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一开始战士们没有经验,不停地有战士陷进泥潭,旁边的战士们就上去救人,许多都一起牺牲了。后来有了经验,掉下去的也少了,帮他的同志也掌握了方法:不能动,越动陷得越深,然后站在草甸上用绑腿的布条,几个人一起拉他上来。

第二怕是下雨。草地的气候变化多端,一下雨,草甸就十分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一旁的泥潭。

第三怕过河。草地还是十分原始的环境,上面许多河,有的水浅一些,还能涉水过去,但多数河都又宽又深,河水冰冷刺骨,水流还很急,许多战士都在渡河时牺牲了。有时候遇上天降暴雨,正在过河的战士就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一去不复返了。

就这样,草地埋葬了许许多多的热血男儿,千千万万的战士没能从这里走出去,就此长眠草地了。

但这不是过草地最难的事情,更难应付的是饥饿。

出发前,红军指挥员命令各部队四处筹集粮食,以备过草地时有足够的力气。但当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人也都不富裕,红军拿着钱却买不到粮,什么办法都想了,但把当地居民的存粮都买来也不够用,负责筹粮的战士急得直哭。

战士们把征集来的青稞(kē)麦磨成面粉,再炒熟了带在身上;并杀了几匹马和当地藏民的几头牦(máo)牛,做成肉干;有的战士铤(tǐnɡ)而走险,看准了敌军的部队运给养,就噼噼啪啪地一阵乱打,抢了给养当口粮;还准备了烈酒、辣椒好抵御寒冷。

为了过草地,同志们都学会了寻找野菜的绝活,在粮食吃完的时候,野菜就是生命的保障。最后,红军战士平均每人带着五六斤口粮,就这样上路了。

走了几天,大多数战士就都开始饿着肚子赶路了。分下来的青稞麦炒面只够吃几天的,虽然难以下咽但总比没有好。很多红军后来回忆,都觉得那时能够走出来十分不可思议。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面被淋湿了,就成了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

还有的老红军回忆:“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难熬。

没有能吃的野菜,他们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没有经历过长征的人,能够想象得出来的。那样艰难的岁月,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挪过来的。

到最后的时候,实在没得吃,只好杀战马。彭德怀的大黑骡子就是在过草地时杀掉的。当时,老饲养员挡在骡子前面,实在舍不得杀。他饲养了它那么久,早就培养出感情来了,大黑骡子就像他的战友一样,要杀掉自己的战友,谁能忍心呢?最后,由于实在没有吃的了,大黑骡子还是被杀了。

他的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使他们有力气坚持着走出草地。就算这样,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下去。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到后来,后面的部队,就沿着死难的战士们的尸体一路前行,根本不用向导了。

爬过了雪山,战士们以为再冷也不过如此了,但草地的寒冷是那样的深入骨头,成为大草地留给红军战士的又一深刻印象。

草地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衣着单薄的战士们就喝点酒,或者咬点辣椒驱寒。空着肚子喝烈酒、吃辣椒,别提多难受了,许多战士都得了肠胃炎,常常疼得走不了路。但那么少的酒和辣椒哪里够用呢?两三天后就没有了。战士们只好紧紧靠在一起,彼此取暖。

到了中午,太阳升得老高,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一片云彩都没有。早上披在身上的被子、衣服被太阳晒得十分僵硬,很难脱下来。本来就疲惫的战士们被太阳晒得头晕眼花,就这样一步一停地向前走。

下午,常常是突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令人猝(cù)不及防,逃都没地方逃。

刚晒干的衣服又一次被打湿,风雨吹来,冰冷入骨。

在草地里,战士们身上、脚上永远是湿的:早晚是雨水,中午是汗水。战士们的衣服都发霉了,由于太潮湿,不少伤员的伤口都发炎了,久久不能愈合。很多伤员因此发着高烧,在茫茫的大草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夜晚时多是雾雨笼罩的天气,草地上找不到一块比较干的地方宿营,累极了的战士们就找一个土丘,或是河边高地,有的就地而卧,用石头做枕头休息。有的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由于太潮湿,火很难生起来,而夜晚又太冷,战士们就三五个人挤在一起入睡。许多战士在第二天早上就没再起来,保持着相互依靠的姿势永远地进入了梦乡。

由于出了草地,红军还要继续战斗,所以红一方面军组织了一个收容队。掉队的人员就跟着收容队继续前进,可以走得慢一些。每天,掉队的都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参加了后面的战斗,但也有不少同志没能跟上,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

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团走在最后,前面的部队过去后,留下成堆的战士尸体,他们就负责掩埋,让牺牲的战士们入土为安。但所谓的掩埋,也就是让战士们的身体,不至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草地上有多少“红军坟”,谁也说不清楚。

至今为止,过草地的红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太多太多的战士留在了草地中,留下了他们火热的青春年华。但更多的战士坚持着走出了这片草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战士们没有被苦难打倒,被困境击垮,他们同甘共苦,坚持不懈,最终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严酷的大自然,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我们不能忘记那千千万万的、牺牲了的同志,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大无畏精神,什么是信仰。

多少战士在他人和自己之间选择了他人,把最后一点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他们虽然牺牲了,但历史会记住他们,中国人民会记住他们,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生命没有白白付出,中国革命,在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勇士们的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光荣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酣战直罗镇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胜利到达了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

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共约一万一千余人,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然而,蒋介石却并不甘心失败,九月二十六日,他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指挥陕、甘、宁、青四省的国民党军作战。由于没能拦住红军,他又改了政策。

10月28日,得知红军主力已到达了陕北,蒋介石调整了国民党西北“剿总”的部署。改以五个师的兵力,采取东西对进、南进北堵的作战方针,企图围歼红军部队于洛河以西的地区。

他的计划,以董英斌部四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而以王以哲部一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

当时,红一方面军刚刚经过长征,只有一万余人。而敌人的东西两路军队,加起来共有三万余人,而且装备十分精良。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敌人上有飞机护航,下有重型机枪和大炮,并且弹药粮草都十分充足。

能否打破敌人的这次进攻,关系到党中央和红军能否在陕北开展工作,建立新的根据地。同时也关系到红军今后的命运。

为了粉碎敌人新一轮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的领导人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人一个师,打破蒋介石东西并进的战略部署。而后再转移兵力,各个消灭。这样可进可退,比较灵活。

10月28日,敌人的西路军第五十七军开始东进,在红军有意退让的情况下,十一月初他们就占领太白镇。但半个多月过去了,敌人在太白镇徘徊(páihuái)不前。

红军领导见敌人不再前进,就想办法调动敌人。命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一部加紧围攻甘泉地区,引敌人前进。消息传到太白镇,敌人果然上当了,第五十七军迅速向东开进。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人的先头部队第一零九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为了诱敌深入,以一支部队与敌人接触,并节节败退。逐渐将敌人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

20日下午,敌人不知是计,大摇大摆地开进直罗镇。

红军却为这样的结果高兴异常,早就定下了要在21日消灭这股敌人的计划。

当晚,趁着夜色,红军战士将直罗镇围了个水泄不通。敌人毫不知情,还在做着打败红军的春秋大梦。战士们都跃跃欲试,就等指挥员一声令下。

许多战士等不及,连连跑到指挥员面前询问什么时候开战。指挥员看战士们情绪这么高涨,十分高兴。开玩笑说:“同志们,咱们这次围攻可向主席保证过,至少要消灭敌人两个师的兵力,一会儿打起来,可别给我丢脸。”

“放心吧!来两个师消灭两个师,来五个师消灭五个师!”

“就是啊,这种仗咱们又不是没打过,没问题。”

“好,你们有这个信心就行,可别光是嘴上功夫。”

“打上再说,您就瞧好吧!”

指挥员与战士们说说笑笑,战前的紧张气氛一点都没有了。很快,天微微发白了。快天亮了,指挥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3ea37c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6.html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