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发布时间:2019-07-03 16:58: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56-60

(附答案与译文)

56棘刺母猴

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请以棘刺①之端为母猴②。”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③。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④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⑤,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⑥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⑦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韩非子·外储说》)

【注释】

①棘刺:酸枣树上刺。棘,俗称酸枣树,多刺。②母猴:即沐猴,也称猕猴。③五乘之奉:用五乘之地的赋税做俸禄。乘,当时土地面积的计算单位。《管子》:“方六里为一乘之地。”奉,通“俸”,俸禄。④晏阴:由阴转晴的的时候。晏,晴朗无云。⑤台下之冶者:台下的铁匠。台下,地名。⑥为削者:制造刻刀的人。⑦治:通“制”,制作,此指雕刻。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燕王微巧 (喜好) B燕王之(喜欢)

C必半不入宫 (年) D不饮酒肉(食物)

E微物必以削削之(各,各种) F而棘刺之母猴可见也(才)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

A①养之五乘之奉 ②何治之

B ②燕王养卫人

C①臣请舍取之 ②王试观客

D①客棘刺之母猴也 ②吾试观客棘刺之母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

②译文:

四、燕王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

五、“台下之冶者”已经断定燕王被骗,只是没有明说而已。他断定燕王被骗的根据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解释有误的是D,吃。

二、完全相同的有AD。以,介词,用。为,动词,雕刻。 B①介词,趁着,趁机;②连词,于是,就。C①动词,到;②助词。的。

三、①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②君王要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后宫,不喝酒,不吃肉;(在)雨停日出、由阴转晴的时候观看,(这)棘刺雕刻的猕猴才能看见。

四、示例:燕王因为喜好小巧的东西,对卫人的花言巧语又不去分析思考,所以就免不了受骗上当。

五、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参考译文】

燕王喜好小巧(的东西)。(有个)卫国人说:“请让(我)在棘刺的顶坚上雕刻个猕猴。”燕王很喜欢他,用五乘之地的赋税做俸禄来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一看客人用棘刺雕刻的猕猴。”客人说:“君王要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后宫,不喝酒,不吃肉;(在)雨停日出、由阴转晴的时候观看,(这)棘刺雕刻的猕猴才能看见。”于是,燕王就(白白地)供养着(那个)卫国人,不能看到他(那用棘刺雕刻的)猕猴。

郑国台下有个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制造刻刀的人,(我知道)各种小巧的东西必须用刻刀来雕刻,而所要雕刻的东西必须比刻刀(的刀锋)大。现在,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刀锋都容不下,是难以在棘刺的顶尖上雕刻的。大王试探着观看一下客人的刻刀,能(雕刻)半年(雕刻)就可以知道了。”燕王说:“好。”(便)问卫人说:“客人雕刻棘刺猕猴,是用什么东西雕刻的呢?”(卫人)回答说:“用刻刀。”燕王说:“我想看一看(你的)刻刀。”客人说:“请允许我到住处去拿。”(就)趁机逃跑了。

57三告投杼

甘茂①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②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③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④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

①甘茂:战国时期秦武王时的左丞相。②曾子: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③杼(zhù):织布梭子。④王:指秦武王。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其母 ), )杼 )墙而 )。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是与之于息壤。

A、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B之者谁

C、公将 D、复前行,欲其林

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四、下列各句对“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担心秦武王像曾参的母亲一样扔下织补梭子而逃走。

B、甘茂担心秦武王不相信他就像曾参的母亲不相信曾参一样。

C、甘茂担心秦武王扔下织布梭子不给他织布。

D、秦武王因害怕而扔下织布梭子不愿意给他织布。

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一、惧:害怕。投:扔下。逾:翻越。走:逃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D,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ABC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例句,盟:订立盟约。A句,隧:钻洞。B句,名:取名,命名。C句,鼓:击鼓。

三、凭借曾参的贤德,以及(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怀疑他(杀人),那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信任(他)了。

四、选B

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流言传播多了,本来没有的事情也能使人信以为真。

【参考译文】

甘茂说:“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像原来一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还是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说:‘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害怕了,扔掉织布梭子,翻越墙头逃跑了。凭借曾参的贤德,以及(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怀疑他(杀人),那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信任(他)了。现在,我赶不上曾参的贤德,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人也不止两三个,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秦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秦武王)和他在息壤订了立盟约。

58三人言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②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③,果不得见。(《战国策·魏策》)

【注释】

①庞葱:魏的大臣。邯郸:赵国都城。②大梁:魏国都城。③罢质:不再做人质。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之乎( B寡人之矣(

C于是行而谗言先至 D后太子质(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庞葱与太子质邯郸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 B而议臣者过三人矣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D然侍卫之臣不懈

E子墨子闻之,起 F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

②译文:

四、庞葱在临行前向魏王说关于“三人言成虎”的话有什么目的?他的目的最后达到了没有?从文中的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答:

五、读过这个故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A相信。B怀疑。C告辞。D结束。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C,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到。A介词,比。B介词,比。D介词,在。E介词,从。F介词,对。

三、①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②集市上没有老虎,(这是很)明确的,可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大王就)相信那儿真有老虎。现在邯郸距离大梁比(这儿)到集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会)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四、示例:其目的是希望魏王不要听信谗言;最后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从文末“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可以看出来。

五、谣言传播得多了就会使人误以为真,所以我们对谣言要认真地分析辨别,不要被谣言迷惑,更不能做谣言的传声筒。

【参考译文】

庞葱(将要)与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之,(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他们的话吗?”

魏王说:“不信。”

“有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他们的话吗?”

魏王说:“我怀疑他们的话?”

“有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他们的话吗?”

魏王说:“我相信他们的话。”

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这是很)明确的,可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大王就)相信那儿真有老虎。现在邯郸距离大梁比(这儿)到集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会)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说:“我自己知道。”

于是(在庞葱)告别(魏王)时谗言就先传到(魏王的耳中)。后来,太子结束了做人质的生活,(回到魏国),果然(庞葱)没有得到召见。

59空桑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枯桑中有土,遂植之,以余浆②灌溉。后张助远游,数年未归。有人见桑中忽生李,且渐长而果,以为神,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荫下,言:“君③,君!若能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本小疾也,其人行⑤自愈。于是远近翕然⑥,咸来求拜,其下车马常数百,酒肉滂沱⑦。张助远游归,闻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遂以斤斫⑧之。(《风俗通》)

【注释】

①南顿: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浆:水。③君:对李树的尊称。④豚(tún):小猪。⑤行:不久。⑥翕(xí)然:轰动的样子。⑦滂沱(pāngtuó):雨下得很大的样子,这里指很多。⑧斫(zhuó):砍。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见李核,欲持去( B见枯桑中有土(

C浆灌溉 D来求拜

E张助远游 F我所种耳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胡不见我 ②南顿张助田中种禾

B①谢一豚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C①且渐长 ②敏好学,不耻下问

D①遂植 ②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专耳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病目痛者息荫下。

译文:

②目痛本小疾也,其人行自愈。

译文:

、“且渐长而果”的“果”字的词性本是( )词,在这里作( )词用,它的意思是( ),这种用法是词类活用的一种。

五、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也都属于词类活用,请指出其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

A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词用作( )词,义为( )。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焉。( )词用作( )词,义为( )。

C一狼其中。( )词用作( )词,义为( )。

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词用作( )状语,义为( )。

六、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一、A想。B看见。C剩下。D都。E回来。F是。

二、相同的是C,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并且。A①介词,向;②介词,在。B①介词,用;②介词,把。D①代词,它,指李核;②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三、①有个患眼痛病的人(在)树荫下休息。②眼痛本来是小病,那个人不久就不治自愈了。

四、名词;动词;结果子。

五、A形容词;名词;善良诚实的人。B动词;名词;伏兵。C名词;动词;大洞。D名词;状语;用箕畚。

六、示例:这则故事批评了那些少见多怪,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盲目地相信别人,随波逐流的人。

【参考译文】

南顿县的张助,(有一天)在田里种庄稼,(无意间)看到一枚李核,想(把它)拿回家,看到(旁边)有棵枯空的桑树,(树洞)中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里面,(又)用(种庄稼)剩下的水浇灌了。后来,张助有事出远门,几年没有回来。有人看到桑树中忽然长出李树来,而且渐渐长大并结出了果子,认为(它很)神奇,(就)互相转告。有个患眼痛病的人(在)树荫下休息,说:“君,君!如果能使我的眼病痊愈,(我就)用一口猪来谢谢你。”眼痛本来是小病,那个人不久就不治自愈了。从此(消息传开),远近轰动起来,都来求拜,它的周围常常停着几百辆马车,摆满了酒肉。张助出远门回来,听说这件事,惊讶地说:“这有什么神奇的,(它不过)是我种下的罢了。”便拿斧子砍掉了它。

60鲁人窃糟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①”。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住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②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郁离子》)

【注释】

①千日之酒:酒名,据说喝了它能醉一千天不醒。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鲁人其方,弗得(寻找) B于中山者 (做官)

C以鲁酒 (浸泡) D有酒,索而饮之(用鼻子嗅)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①昔,鲁人不能为酒 ②酒家之主

B①鲁人求 ②取糟归

C①中山酒也 ②惟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

D①索饮之 ②吐笑曰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鲁国人之所以把糟液当成中山人的酒,是因为他们没有喝过中山人酿造的酒。

B鲁国人愚笨,不会酿酒,所以分不清什么是酒,什么事糟液。

C鲁国人本来就会酿酒,文中说“鲁人不能为酒”是错误的。

D“酒家之主”之所以饮后就吐,是因为用酒糟泡出来的酒质量不好。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译文:

②是予之糟液也。

译文:

五、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解释有误的是D,闻:听说。

二、其他句不同的AA①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使之构成双音词,不译;②助词,……的人。B代词,它的,他的。C助词,的。D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不译。

三、不正确的有BCB,鲁国人会酿酒,从文中的“以鲁酒渍之”可以看出来,他们只不过不会酿造“千日之酒”这样的好酒罢了。C,本句是对“鲁人不能为酒”一句理解有误,“不能为酒”指的是不能酿造好酒。

四、①鲁国人喝了它,都把它当做中山国的酒。②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

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本文讽刺了那些有了一知半解,就夸夸其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2、讽刺了那些只学到皮毛就自鸣得意的人。

【参考译文】

以前,鲁国人不会酿造好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长酿造“千日之酒”。鲁国寻求它的(酿造)方法,但没有得到。有个在中山国做官的鲁国人,住宿在酿酒人的家里,就偷了些他家的酒糟回来,用鲁国的酒浸泡上,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它,都把它当做中山国的酒。有一天,那酒家的主人来访,听说有好酒,便要来喝,(刚入口就忍不住地)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875fb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df.html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