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历年中考比较阅读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05-17 15:21: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峡比较阅读

(一)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 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阻断, 隔断; 有的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山险水急三峡景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

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二)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带有春冬的气息。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 2)常闻峡中水 3)每至晴初霜 4)泠泠不

1)阙:通“缺”,缺口; 2)疾:快; 3)旦:早晨; 4)绝:消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

5.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百闻不如一见

1.选段中说西陵峡“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良:确实,实在 (2)林寒涧肃(肃:清冷 (3)属引凄异(属:接连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 (5)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一样

(6)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中记载    (7)目所履历,未尝有也。(全部

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在课文《三峡》中有着同样的描述,请写出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我”(作者)  

5.翻译: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哪里)大多数是些古怪的柏树,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哪里),飞流直下。险峻的上风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注意将每个词语的意思进行直译,再组合成句子,切勿出现漏译的情况)

6.填空:原文中用“  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注意看题目啊)“每至……久绝”

三: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译文: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急,(水)把石头劈开,使之像树林一样;把石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洞穴;磨砺石头,使它们像剑戟一样锋利;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的形状。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不见 ②属引凄异 不敢与之争 ④当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势常结约不舒。

13.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0.1)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连续(3)都(4)就

12.1)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

13.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

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2分)

四、

(乙)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译文: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1、甲文出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地理学家。

3、句子翻译: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甲乙两段文字均为山水游记,甲文中(重岩叠嶂 )一词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写山势的特点。两文在描写山势上分别运用(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的写法。

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

都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

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印证,突出了三峡水流迅疾,水势汹涌。

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两岸猿声啼不住”相照应,都写猿啼。

甲文中“重岩叠嶂”与诗中“万重山”相应,都写出了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五、

【甲】自三峡--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行至六里路,度过一小溪(大理苍山有19,18溪)继续向南走,有一座山峰向东边延展出来.又走两里路,(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这句应该是看到一座峰然后找到他的小溪向西走去.想峡谷中西边望去,重重山峰相互叠映,最高的一座点苍山在最后面,山顶上都是积雪,它的高呢犹如匹夫一般在炼造其他的高山一般.有小溪从峡谷中向东流出,既清碧溪流入洱海.…………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

【答案】9.(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10.B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1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

六、

甲、乙、答谢中书书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11(1)或:有时(1) (2)奔:飞奔的马(1)(3)绝:消失(1) (4)俱:全,都(1)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 实是欲界之仙都(1)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

(1)王命急宣(有时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用,快马。乘为动词,接在动词后面只能作为名词 (3)哀转久 (断了) (4)四时备(俱全 (5)沿阻绝(逆流而上沿:顺流而下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4)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

答: 原文:凄惨、哀怨、烘托一种萧肃的氛围。丙:用猿鸟乱鸣,烘托清晨万物清醒的,热闹的氛围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1)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猿猴的叫声凄凉,回声嘹亮,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里,叫声很长时间才消失了。

(2)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 属:连续 引:延长 凄异:凄凉异常

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2)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七、

乙:() 陆游《入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断了 ②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都。表示都的在古文中还有:皆、咸、尽、具等。) 后十二座山峰不能全都看见 可是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水清,树茂,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很多。

议者太、华、衡、庐,无此奇。

译文:议论的人太山、华山、衡山、庐山没有(巫山)神奇

3.[] []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甲: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乙: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高、耸、险

4[] []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热爱山川胜迹,突出两段都出现的:感叹山水的神奇,对大自然的赞美

八、

[]《三峡》[]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1)沿溯阻绝 沿: (2)清荣峻茂 :

(3)与之俱使高丽 : (4)船欲倾覆 :

(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

(2) 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译:

(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

(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3[]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

山高、岭连、峡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4.[]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

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15.[]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对比。(1)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2)        

九、

(甲)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1),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2)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3),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4),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本文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孟门(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河道中,为水中一巨石),就是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和陕西省韩城市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相传为禹所凿)的入口处。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实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河水激起万重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河水好像发怒的赑(bì 古时一种动物)一样,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注释:(1)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2)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3)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4)《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问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2)良多趣味(3)素气云浮 4)非驷马之追也

1)现写作,断缺。(2)确实,实在(3)白色(4)不译,主谓之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1)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2)水(虽然)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入岩石。

3、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断句。

露沾 魄。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4、(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或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5、请概括(甲)文长江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特点不同之处,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相同:二水既盛且速。不同:黄河的孟门之水气势恢宏。描写方法运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十、

甲、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5)经纶世务( (6) 猛浪若奔

1)同缺,缺口或缺失 2)即使(3)凭依 4)使平息(5)经营治理 6)奔马或飞奔的马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江水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3)(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清、急 萧瑟凄清

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

与朱元思书》 中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想法。(3分)

《三峡》一文中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a7316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0.html

《《三峡》历年中考比较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