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的春光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10 11:29: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一日的春光散文



  篇一:新版现代文阅读(散文)学生用
  关于大现代文阅读——散文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
  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
  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例1《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1题:“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
  咽”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题干要求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此句对客体“春天”用了“吞咽”一词,明显地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而且略带夸张,对于“春天”(或“春光”)通俗地说就是“享受”,只不过在这里不是一般的“享受”,而是“狼吞虎咽”似的。抓住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
  前后语境即可准确理解为:
  例2《夕阳透入书房》(06广东卷)第2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阳的动态,请从中选择两个加以赏析。
  【解答】例如:①“这一大片橙色的夕阳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地投.射在一派大书架上。”②“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
  最依恋也最迷人。”
  答案:
  例3《春天的梦》(05全国卷14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答】如果能抓住“春天的梦“的比喻义(春天如梦,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注意其虚实意义(一是实指自然界的春天,一是其比喻社会的、人间的“春天”),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寒冬中对春的渴望),就能准确答题。
  【命题类型二】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大约有六种句子。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
  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
  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变式句:根据句式...
  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矛盾句:貌似矛盾,实.....
  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
  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例4《日历》(05福建卷)第2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解答】首先定位定性,这句话是文章第2段一个总结性的哲理句。然后寻找依据,在这句话前面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多半还要看你自己”“……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等。这些信息都强调了“主观(态度)”,注意到了这一点,再借助其句式,以“生活”为主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可以这样表述:
  例5《造心》(06天津卷)第2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
  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解答】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话用了比喻和夸张;从内容上看,“金箔”强调色彩,“整个宇宙”强调范围阔大;从效果来看,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从情感角度看,是赞许。整合以上信息,可作如下赏析:
  【命题类型三】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技巧】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
  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例6《一日的春光》(05全国3)第3题:作者说“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花的原因。
  【解答】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原因应该在后面。然后从后面两段文字中提取信息——“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海棠是浅浅的红,……淡淡的白……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
  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筛选出这些信息后,不能照抄,应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
  例7《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4题: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又说“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有什么“遗憾”?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回答。
  【解答】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由此可以推断,“满意”的原因应该在上文,而“遗憾”则在下文。“深感满意”是命题者概括出来的,他的依据是什么呢?沿波讨源: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春”?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从文中可以得出看到的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感受到“快乐、活力、力量、生命”,“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
  而第二问的答题依据则是最后的比喻,“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据此可以揣摩出两条理由:
  【命题类型四】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技巧】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1\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2\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3\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4\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5\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
  不过,掌握了这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例8《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4题:文章第5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解答】其实,此题就是要求我们回答引用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删去法进行比较.....
  来看删去后有什么不好——它原本是作者仿写的对象并用了对比,而且起到了充实内容增加文采的作用。删去后这三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因而可推出它的好处:
  【命题类型五】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象征、铺垫与照应、烘托和衬托、对比与对....
  照,抑扬、细节、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反语、双关等)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例9《土地》(05湖北卷)第3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解答这两道试题,主要是运用知识储备。只要了解了三种人称的表达效果和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就不难答题:
  例10《从阿尔卑斯山归来》(06湖北卷)4题:本文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
  篇二:写景、写人类抒情散文的教学
  第一章: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学习学习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快速并准确地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2、引导学生探究此类散文的出题要点与掌握应对试题的知识要点学习重点与难点:1、阅读方法的归类2、此类散文的出题点3、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设计课时:四课时学习环节:
  一、复习归纳环节
  A、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复习《故都的秋》与《晨昏诺日朗》,完成如下思考题。(高四册)《故都的秋》复习题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对北国之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读全文,寻找本文的文眼。)2、依据文章第213节,完成下两表。表一:
  的真意。
  3、本文描写了“北秋”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给它们起名。
  4、北国之秋有“清、静、悲凉”特点。你能从作者描绘的某一幅画面中,体会出其特点吗?5、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第13段中作者欲表达的观点。6、请以其中某一幅画面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画面的?
  7、请说说文中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一句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晨昏诺日朗》预习题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想表达的情与理
  3、文中第4段插入两匹马,似乎与本文无关。请说说作者的用意。4、文中处6段联想到雁荡瀑布,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5、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对“诺日朗”的情感变化过程。
  6、总结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说说其写作的共同点与相异点。说说其写作特征,对读懂其它同类文章,有何启示?附:说明:
  本环节主要从所学同类作品中,归纳并认识此类写景类散文的共性特点,为后续阅读积累方法。b、课堂交流c、小结归纳
  二、新课学习环节
  1、运用方法,尝试《荷塘月色》的阅读。阅读要求:(1)、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为了表达此情,他选择了那些景点?(2)、用简明的文字,概括作者笔下描绘的画面?并说说作者在景中隐含了的情感?(3)、细究画面,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4)、细读文本,说说本文成为佳作的理由。或本文如果作为考试样文,可以从那些角度出题?
  景色描写之美;语言运用之美;情感抒发之美;想象联想之美等
  2、课堂交流展示3、老师指导与点拨
  4、反思总结,撰写并交流学习体会。
  请说说你是怎样读懂此文的?在阅读时,我关注了那些点?我读此类文章的感悟是什么等。
  5、现场测试:
  《荷塘月色》预习测试题
  1、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不宁静”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心情。你是从那里得出此结论的?
  2、带着这“不宁静”的心理,作者会选择怎样的景点与景物去展现心情?3、文中主体景物是“荷塘”,主要描绘周边的小路、外围、里边。请选择“月下荷
  塘”与“荷塘里的月色”两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与怎样表达心情的?
  4、文中辅助景物是“江南采莲”。请说说作者在文中写作此事的作用。5、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妻与儿,说说如此用笔的作用。6、说说第五段最后一句的表达效果。
  7、本文语言优美,说说其优,美在何处?想想我们的写作,如果让语言优美起来,
  你有什么策略?
  三、拓展延伸环节:
  自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完成如下练习。(1)、文中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2)、有此情感,作者怎样抒发情感?先描写坟墓(实景与环境)、再描写参观者,再进行坟墓比较。(3)、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色?又是怎样描写景物?景中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景与情有何关系?(4)、表面上是写坟墓之美,实际是写人物之什么美?(5)、若将本文当作高考第二语段使用,出题者可能从那些角度出题?
  附:一、怎样读懂散文?1、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是承载情感的外在物质,有景、物、事、人,往往采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等;“神”是寄寓于外在物质内的作者的情感,往往采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形是散的,要使其“不散”,借助线索。
  因此,要读懂散文,必须研究三大要素:“线索、外在物质、内在情感”。2、如何把握三大要素?(1)、“线索”:它是贯穿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事、物、情感、时间、空间。它可以通过疏理文章结构,找到线索脉络。如《合欢树》,以树为线索;《灯笼红》,以灯笼红为线索;《荷塘月色》,以情感为线索。
  2)、“外在物质”:它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笔墨用到了景与物描写上。它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因此,研究情与物、景的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以《一日的春光》为例,作者眼里的海棠是什么样的:“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玲珑娇艳”、“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我们从这些修饰性词语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进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同时用这些形容词、修饰性词语再次印证我们对文章主题的判断。(3)、“情感”:情感是内在的,它有两种抒情方式。即“直接”与“间接”。
  有的文章,直抒胸臆,因而只要从文中寻找表现作者的情感词语与寻找作者情感体验后的感受,即可得到作者的情感。
  有的文章,委婉含蓄。或融情于景、或托物抒情、或移物就情。如要把握作者情感,就得研究“情与景”、“情与物”之间的关系。
  融情于景:就是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之中。因此看到集中描写的景物,就得思考“这里有作者什么寄托?他想用此景渲染什么情?”。如《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里的月色”的描写,就想表达作者远离尘世的喜悦之情。
  托物抒情:即将人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此类文章,往往
  采用象征手法,因此,在阅读时,对于蕴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等。如《白杨礼赞》是白杨,象
  征了北方农民的品性。
  移物就情:即作者描摹的物或景。它是为抒情或议论服务的。如《合欢树》《又见鹭
  鸶》《灯笼红》等。读此类文章,就得思考“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对此景此物有何情感?”“作者写此景此物的意图是什么?”
  总之,如何把握散文的内在情感,可以归纳如下:
  1、寻找文眼。即关注富含情感性的词句与作者发表的议论性语句。有的语句散布在描写与叙述之后,有的在文末。尤其是文末句,重点研究。
  2、研究主体物与情感的关系。主体物的特征虽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笔墨用到了景与物描写上。它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因此,研究情与物、景的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以《一日的春光》为例,作者眼里的海棠是什么样的:“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玲珑娇艳”、“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我们从这些修饰性词语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进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同时用这些形容词、修饰性词语再次印证我们对文章主题的判断。3、关注主体物与他人、他物的关系。
  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在文章的开头起到引题、对比、烘托或衬托的作用。用在文章中间部分会起到对比、反衬等作用。无论起到什么作用一定和文章的主体事物及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
  我们来看《一日的春光》中作者在文章所写的他人、他物:作者写冬天的寒冷是为了衬托自己对春天的期盼,写大觉寺的杏花为了衬托春天的短暂,并为写海棠花做铺垫,与海棠花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写幼稚园的孩子,也是为了描写作者对春光的喜爱。
  从本质上讲,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他人他物实际上在文章结构上所起到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是等同的。比如20XX年广东高考试题《壶口的黄河》开头部分,作者就从太湖等著名景物写起,就是为了突出壶口的黄河更具有中国精神,这个主题。4、其它方法:题目猜想法、口头表述法,对熟悉文本,也是相当有用的。
  第三部分:叙事写人类散文的指导
  沉入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事写人类散文的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叙事写人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快速并准确地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2、培养学生动手圈划的习惯与落笔书写的能力,为高考解题奠定基础。教学设想:
  从高考试题入手,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叙事写人散文,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再用练习,运用验证,达成准确捕捉信息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要求用笔圈划,根据题干,表述答案,达成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堤升。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总结与运用。教学重点:信息捕捉与落笔书写。
  学情分析:文学类作品阅读,学生最大的障碍是读不懂文本,即使读懂,却不知如何表达。
  读懂是解题的基础,表述是解题的关键,为此作专题训练。课前准备:1、请学生复习《合欢树》《想北平》《胡同文化》三篇散文,说说作者的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思考,你是怎样读懂这三篇文章的?
  2、阅读20XX年上海高考第二语段“灯笼红”,完成习题3。(教学考p63)教学过程:一、教材复习1、《合欢树》
  13:母亲照料我,并日益老去。46:子欲养而亲不在
  712:看望邻居与合欢树。二、点评学生“灯笼红”的答案三、总结此类散文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
  此类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内容往往是作者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阅读此类文章,要还原事件本身,体验作品情感,感受作品艺术。
  叙事写人类速读策略一:默想文本题目,弄清事件原委审视散文题目,想想作者写作的内容。如《合欢树》《邂逅霍金》《癞六伯》(教学考p67)等。
  此类散文,往往是“画龙点睛”。“画龙”就是运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勾勒事件的过程,描绘其间的细节。“勾勒事件”就是要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留意事件过程的“顺序、倒序、插序、补序”。“描绘细节”就是将画面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对事件的描写,主要是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记人往往是通过叙事实现。它可以是多事、多人。事与事的连缀,让人物逐渐清晰;人与人的交叉,让故事走向复杂。我们欲把握人物怎样,可以从了解事件入手,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把握人的特性。
  叙事写人类速读策略二:透过事件表象,把握情感本真
  “点睛”是主旨升华之处。此类文章的主题,有的隐晦,深藏在人物与事件中,通过把握内容,品味描写,找到主旨。有的显豁,可以从“议论与抒情”句子中,找到文章的主题。
  速读举例:家乡的大灶
  一、
  1、太阳斜挂在“芦秸”梢头,草屋顶上的炊烟日渐稀落。吃晚饭的声声呼喊,一阵紧过一阵。玩兴未尽的伙伴们收起地上的“陀螺”,回家吃饭。(环境描写)
  2、母亲在门口骂了,“吃饭都不晓得,看你身上的泥巴,明天衣服你自己汰”。我弓起身子,从母亲举起的手下溜进屋子。手在木盆中浸了一浸,拿起饭碗,赶忙盛饭。
  3、“谁把白米饭都盛光啦”,我嘟哝着嘴问。
  4“谁叫你才回来”!(24场面描写)
  5、乡下生活条件差,每人的口粮都是固定的,但往往是吃不饱的。父母总是用玉米粉或大麦粉代替口粮,撒在白米或籼米上。现今城里稀罕的“珍珠玉米饭”或“麦香米饭”,在我们乡下,那是常态。粗糙的玉米或硬性的麦饭,哽噎喉咙,难以下咽。兄妹们常为争夺锅底的米饭而争执。(插叙)
  6、我家的灶台是用泥砖垒成的,外涂石灰水后,倒也白净。灶上画着轮船破航的画,上写一句“大海航行靠舵手”。侧面是“农业学大寨”,下面是用黑色灶墨调制画成的几朵草
  篇三:散文学习网上走
  散文学习网上走
  ----高中散文阅读方法之传统阅读方式与现代阅读方式优势互补探究
  关键词:散文、网络阅读、优势互补
  一、阅读概述:
  教学实际中,我们已经坚持开设了十几年的语文阅读课(学生专门看作品,老师不讲课,网络阅读亦然。下同),效果显著。20XX年我们又参加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在指导阅读的形式上相应增加了网络阅读课。于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阅读空间更大了。针对高中教学特点,我们非常重视高中生对中外散文的阅读,高考散文阅读题又有不少于18分的分值,师生都很重视对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中语文新教材和增加的语文读本,改变了长期以来教材的选文陈旧、说教文太多、文学韵味不足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例在教材中超过60%,在原有的保持了鲁迅、冰心、郁达夫等著名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钱钟书、汪曾祺、冯友兰、琦君、余秋雨、史铁生、李乐薇、雨果、房龙、罗曼·罗兰、川端康成、清冈卓行等人的散文,尤其是港澳台地区散文和外国散文的加入大大拓展了选文范围,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  
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对学业自主探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大纲精辟概括了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总体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新教材也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阅读的精神。每学期阅读加背诵的篇目有几十篇,高中三年可得二百多篇。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若使学生认真积累哪怕仅仅是课本选文,也将有力地推进学生的人文养成教育。
  看似浅显的现代散文,也要多读才能感受到其中韵味。高中散文教学与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激趣,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让学生去自主阅读,真切体会。学生是主动的阅读的主体,是名副其实的“读者”。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
  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的阅读方法要依据阅读目的开展,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精读、泛读、速读、略读等,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如课堂阅读、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网络教室阅读、课外阅读等。要善于总结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涵咏法、问题法、情境法等。
  二、传统的课堂阅读与网络阅读利弊分析:
  课堂内展开散文阅读有利于教师的及时引导与适时调整阅读内容,通常安排在校图书馆阅览室开课。图书馆里丰富的报刊杂志、中外典籍都可以成为阅读对象。而且像散文这样的文体也最好在有氛围的前提下得到强调,毕竟在阅读课开设之前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多数不在散文。但是目前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连《读本》上的篇目都难以读完,于是连名著也少有学生问津;如果学生停留在纸质教材上进行这种传统的线型阅读,其兴趣难以激发,阅读效率势必低下。实践证明,教师的科学教导能让高中生很快进入散文天地。学生们在感受了“美文”的魅力后,通过习作,很快就能够写出有模有样的散文。但是学生仍然对网络情有独钟。因为在图书馆里阅读学习毕竟有强制的嫌疑,况且校级图书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阅览室阅读之外,我们还应当正确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冲浪。如果条件许可,就直接在网络教室集体上网。这样既适应了新形势又能在语文阅读课的基础上花样翻新,避免产生腻味。我们调查过:65%的学生认为网络阅读和语文学习有密切关系,70%的学生认为网络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93%的学生喜欢网络阅读。gg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意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的态度。顾德希说:“语文教学不仅亟待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且这种‘整合’具有异常广阔的天地。”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但是,开设网络阅读课并不轻松,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因为网络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在牵制教学计划。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网络阅读传统阅读更加难以引导。开始时大多数同学把网络阅读当作消遣,在网络阅读课里偷偷玩游戏、上qq聊天、看与阅读主题无关的网页等。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网络浏览的不是散文!这个现象就要要求教师在教育引导的前提下把学生引到网络中美文给我们营造的雅洁文化氛围里去。在网络中,适合成年人的文章可以信手拈来,大多讲的是男女之情------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甚至有些文章充满暴力、色情和恐怖的描写!教师要对学生严格限制认真指导网络阅读的看点,使其分清莨莠,明辨是非。网络空间巨大,在里面可以纵横驰骋,但是网络又是一个出口狭窄的漏斗,还是宣泄和倾诉情绪的角落,更何况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快餐文化”,还有难以记
  数的滥竽充数的“写手”的广告召唤着“迷途的羔羊”。社会对“网络”这样评价: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所以让学生上网阅读散文我们还得睁大双眼监督着,不然学生找不到北了我们还不知道。用一句时髦的话来形容,网络是“双刃剑”。
  不过网络文学也确实具有传统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资讯新颖,内容广博,交互便捷,对高中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又使读者感到接受信息的愉悦。
  有人给网络做了这样的总结: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引自章海春执笔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模式研究报告》
  把传统语文阅读课和网络语文阅读课做了如上比较,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后者的优势,因为它深受学生欢迎。
  三、把握散文特点,理顺课堂阅读和网络阅读优势互补的关系
  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课题是如何整合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具体的可以理解为怎样把传统的课堂文本阅读、课外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进行优势互补。我们侧重在散文阅读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
  首先,因为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散文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现代散文,根基扎于由诸子文章的哲学思想和史传文章的养料组成的丰厚土壤之中,也被读者誉为“美文”。和戏剧比较,它不依靠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而靠生动自然、真切透辟又意蕴高妙的语言和情感打动读者,行笔流畅自然;和诗歌比较,它不拘泥于节奏韵律,照样能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同样能和韵文一样营造动人的意境;和小说比较,它人物可以不典型,故事可以不完整,同样写人记事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特点,我们在高中散文教学之前就要告诫学生,让他们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之上“温故而知新”,知道从散文阅读中要学什么,要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实践证明,散文阅读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看,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部分散文是考查主要对象,其次是小说。如20XX年全国共有15套语文试卷,这15份试题的文学作品试题除辽宁卷是小说外,其余选的都是散文。20XX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则全部用了散文,gg20XX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共有16套语文试卷。试卷既能体现对素质教育的思考,也能反映高中课程改革动态,更表现出命题者对散文的重视以及散文在高中学习中的地位。
  20XX16套试卷散文阅读试题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其次,要明白散文的基本类型。根据散文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大类。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要,如《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等;抒情散文侧重于抒发作者感情,往往以特定的事物为抒写对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议论性散文则借议论表达作者的生活见解,如《灯下漫笔》、《漫话清高》等。清代以前,散文涉及的范围极广,包括记人叙事、写景抒情的文章,笔记、志怪小说、传奇、传记以及文学性的说理文,也包括历史著作、学术论文甚应用文等非文学作品。“五四”运动后至今所指的散文,就只限于文学作品了,它缩小了
  范围成为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样式。固而追溯散文的起源,大约可以从中国古典散文、传统白话小说和西方散文(essay)三个源头去寻找。台湾大学杨牧教授在《中国近代散文选》序文中,列出现代散文七个典型:胡适之是说理的典型,林语堂是议论的典型,夏丐尊是记叙的典型,徐志摩是抒情的典型,许地山是寓言的典型,鲁迅是杂文的典型,周作人则是小品文的宗师。
  所以就语文积累的要求和学科特点来看,仅仅停留在课本和读本上阅读散文数量肯定不够,于是我们在高一阶段安排了每周一课时的课堂(地点为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由教师划定阅读范围,展开阅读,侧重散文,兼顾其他;高二则变化为在网络教室的网上浏览。结合课本的单元要求及其教学,再辐射到网络阅读。一方面切实落实文本阅读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让学生到网上浏览,还是以散文为主!比如,提供“橄榄树”()和“榕树”()这样类型的网址,再通过bbsemail交流阅读心得。利用bbs,教师能方便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是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交流的好载体,也是各抒己见、开展鉴赏和评价的好地方。但是因为它是开放的论坛,各种观点都会出现,教师要对其科学管理和引导,避免不健康的言论和其它东西在网上流传,同时zj教师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精品散文以帖子形式放在网上供学生浏览阅读,及时上传习作,师生相互协作,点评。在网络阅览室上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监控,以免学生变浏览为“溜”览。如果更宽松些,也可以让学生浏览位于服务器上的各种散文信息,如关于散文的沿革、评论等,引导学生在品读课内外中散文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学会合理选择、科学评判,而且能够理性地鉴赏网络上的散文作品,从而领略网络文化的魅力。
  所以,在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出现新的特点。
  互联网的出现,学子面前出现了一扇包容万象的知识窗,语文面临其它学科所没有的艰巨挑战。80后、灵异、玄幻、身体写作----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的出现,再加上“文化乱弹”现象,我们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扰!也许新生事物总是遭保守派的阻击?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夹缝里挣扎。也怕被冠以“保守派”的称誉,因此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评价该如何客观、不失偏颇又能推动我们的事业,如何在维护我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被指责为“保守派”,面对痴迷网络的一群,我们如何做好领头羊等等问题就得认真去考虑。杨东平先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与世界文明接轨,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在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ad4ad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9.html

《一日的春光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