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17:58: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义项,诗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

〈动〉退;后退。〈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动〉推却;推辞;拒绝。〈动〉去:去掉。〈动〉回头。〈副〉通,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初闻泪满衣裳            C. 却看妻子愁何在            D. 便襄阳向洛阳

【答案】 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回头;⑵D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与此胜(________    A.”    B.谁,哪一个    C.成熟

思欲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

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酒红”    B“误喜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C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B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A白须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示例2B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其中注意翻译成大部分翻译成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BCD

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⑶ 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B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示例1A白须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B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心境。

【参考译文】

【甲】: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秋风。小儿搞错了,庆贺我脸色红润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这是喝了点酒,脸才有些红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重访西湖旧游

(宋)武衍

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西湖感旧

(宋)陈居仁

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1)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________季,《西湖感旧》是________季。

2)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 1)秋;夏

2)《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解析】【分析】(1西风吹”“桂子香自然是秋天的景象。采莲自然是夏季的活动。

2)分析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一句,怀着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对西湖的变化的期待。而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一句说明诗人当时心中持有的是悲伤的心情。一般诗歌的结尾都是直抒胸臆,从结尾的诗句中即可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秋;夏;

《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接一个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而且还下一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 “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接一个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0111

(选自《艾青诗选》)

1)此诗写于1940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WI”据《长编》所计,1939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6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构成总分关系。)

【答案】 1)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略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心酸的老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 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阴郁、悲哀的老人。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作什么得像老人的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特点。比如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 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故答案为: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6诗歌鉴赏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风标:风度、品格。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唳():(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1)。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一个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D.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二十三年: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沉舟;病树;

⑵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连用两个,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 1D

2无力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⑴D

⑵“无力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翻似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解析】【分析】(1)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刘禹锡与白居易在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到乡翻似烂柯人:久谪归来,自己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翻似就是反而像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故答案为:⑴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族;灭族。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弃市:死刑。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          诽谤

B. 诸吏人皆案堵如      公问其

C. 门庭              烨然神人

D. 待诸侯至定约束耳   水落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 1B

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时时:不时。间或:偶然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 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 本段先写齐威王下令纳谏及奖励方法,然后写臣民纳谏的情况,最后写纳谏所产生的效果。据此概括为: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甲】邹忌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意思就是说, 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怎么才能不受蒙蔽呢,必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这样才能使齐国富强。【乙】是刘邦的入关告谕,在这个告谕中,刘邦首先陈述秦法的严酷,然后陈述与众诸侯的约定,接着与父老约法三章,最后说我是在这里等待诸侯实践诺言的, 因此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认真思考语句中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1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鲍叔不以我________

三战三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________”不肖“________”“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是;跑;

⑵ C

愚;怯;无耻;

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表被动。

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宋祁称笔力遒婉”          真无马邪(《马说》)

B. 今披阅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出师表》)

C. 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    使人之所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D. 李希烈 诏遗宜慰            寒暑易节,始一焉(《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 【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 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 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答案】 1B

2C

3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4C

【解析】【分析】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根据句意: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为敌所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⑵A代词,代颜真卿/表诘问语气。B遗迹/送,赠给。C都是厌恶D谋反/,返回。故选B

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益:更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达:实现。

⑷C项有误,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错误,与原文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不符。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 ①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⑷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甲】 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去想。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力透纸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乙】 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曱】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选贤________

不独其子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

病终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案】 1)同,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2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通假字,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恶:厌恶,憎恨;藏:私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可以归纳出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归纳出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归纳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结合文章内容和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桃花源中的人为避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外面的人已经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乱,他们过着非常黑暗的生活,而桃花源中的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听了渔人的讲述后,皆叹惋的就是这些。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5 【甲】文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乙】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环境优美、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关联之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侧重于议论,重要是阐述观点,【乙】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并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情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故答案为:,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⑵ 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⑶ 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既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进行比较。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谏死,公遥为诔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安人:指张元忭之母。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诔(lěi):致悼词。乙:读书时勾画记号。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取《中鉴录》________

三月________

安人________

病以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4)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死,去世。:同,嘱咐,嘱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于是,就。:点。:等候。:读书。:让。

3①“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白发种种的原因,是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也就是张元忭为父亲四处奔波的结果。答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的意义。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

4)此题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如可分析文章写出的张元忭的几种品质。对孝悌风尚的秉持、对忠诚品质的坚守、对仁爱观念的尊从。可从文章中举出具体事例证明。从张元忭的言谈行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

故答案为: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咐,嘱托;

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⑶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联系句子进行分析。

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尽量用成语或短句,做到语言简洁、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士。父亲(张)天复,担任太仆卿官职。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抓起来,张元忭前往云南并服侍他父亲。张太仆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他父亲。一年间,来往奔波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发白,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先生认为: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丁亥年,他升为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

【乙】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安人(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得失。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回答)。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之后,________,所以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 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

【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注】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燎:火把。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巘:山峰。

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行背后的心。

【答案】 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

2本义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材料一,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材料三中,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⑶ ①“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答案】 不是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这。:你。:担忧,忧虑。:于。

故答案为: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求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走那只猫呢?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 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繇(yáo):徭役。赋:税。问:问罪,责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约甚/以其境过                                         B. 衢人为侯荣/来问讯

C. 不敢以出入之/出其不                                  D. 一州服其/何苦而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B

2)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以田定赋,做事公平;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格管理胥吏。

【解析】【分析】(1A清廉/冷清,凄清;B都;C自己的意思/意料;D公平/挖平,铲平。

2)这句话的大意是: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 可以看出白侯以田定赋,做事公平;从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可以看出变化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从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可以看出白侯严格管理胥吏,这些都是白侯的贤。

故答案为:⑴B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⑶ 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格管理胥吏。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附参考译文】

    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1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 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耕柱子:墨子的门生。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以策________

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本文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值得;所以;

⑵ B

以子为足以策;

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2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连月不      开(________

至若春和  景(________

则有国怀乡  去(________

则有心神怡  旷(________

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相对,古义为离开,本义即为开阔,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曜,光辉;潜,隐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文: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e7b481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a.html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