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秋雨》看小说《最后一课》教学

发布时间:2019-08-18 06:44: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电影《秋雨》看小说《最后一课》教学

作者:郑丹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6

        内容摘要:在教《最后一课》时,针对长期以来教材编者和教师局限于文本原意的理解与讲解灌输,可以引入电影《秋雨》为参照,引领学生拓展文本意义,从而培养形成理性情感。

        关键词:《最后一课》 文本意义 拓展 理性情感

        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只教教材用教材教的现象更为常见,这样的课堂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以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相当一部分老师局限于文本原意的理解与讲解灌输。本文以电影《秋雨》为参照反观《最后一课》课文,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开拓文本意义,形成理性情感。

        《最后一课》一直被选入教材并为精读课文,主要原因大概是它处处洋溢着主人公的爱国情和强烈的反法西斯主义精神。教师立足于这一主题来解析文本,当然不能说有错;但仅仅停留在这样直接简明的精神传递和思想灌输上,那就无异于是思想政治课了;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更深意义上的思维拓展,甚至还有可能让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停留在一种相对狭隘的情感价值观念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冲破教材的樊笼,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中的问题的,作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怎样看待当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怎样看待历史及怎样规划未来中国的发展等问题,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容。如此,我们从电影《秋雨》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与借鉴呢?

        电影讲述一位侵略中国的日本老兵,为赎罪而将自己的孙女送到中国梨园来学习京剧,后女孩逐渐与梨园传人相爱,最终因民族仇恨面临情感障碍的故事。首先,电影《秋雨》本身的思想立足点可以作为开拓爱国主题的绝佳辅助材料,恰当利用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秋雨》明线表现的是当代中日青年的感情纠葛,暗线则更深层次地反思了当下人们该如何面对历史,正视现实中民族关系、民族仇恨这一主题。影片借用京剧名段《四郎探母》进行点染:杨家四郎和铁镜公主相爱,同样因面临民族对立而情感上进退两难。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隐约地传递出一种全新审视历史的态度和情感取向——历史终究是历史,要铭记也需放下。这与《最后一课》当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之情、沦丧之悲形成反差。在教学前,引导学生观看这部委婉动人的影片,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战争已然过去了,伤痛与仇恨无法一朝一夕就轻易抹去,该怎样对待这段历史,怎样确立理性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怎样维护当下的世界和平,是值得当代人思考的,更需要教师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将电影的主题如何正视历史,理性看待民族仇恨这一问题抛出来给学生思考与讨论,那么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一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爱国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新认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a69ba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2.html

《从电影《秋雨》看小说《最后一课》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