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兄弟》书评

发布时间:2018-07-01 11:07: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活着

——读余华《兄弟》

作者:丁洲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

——摘自《兄弟》网络评论

(一) 有关人性

我在读书时有这样一个标准,评价一个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就看作者对他性格的刻画是否真实而精确。人性诚然不是可以简单描述出来的东西,而好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可以展现出那种让人心醉神迷、同时又振聋发聩的复杂性来。

在余华的《兄弟》里,只有一个绝对化了的人格,就是两兄弟的父亲宋凡平。他作为一个理想人格出现,代表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具备所有可歌颂的品质:善良、乐观、坚强、幽默、有原则、责任感。小说里所有有关宋凡平的情节,无一不增添了这个人物的魅力。这也就使他后来在文革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和屈辱更显悲壮苍凉。对宋凡平的陨落的描写,是书中揭露文革对人性的毁灭、对人的迫害的一个主要方面——没有任何用以遮羞的布缕,只有赤裸裸的真实。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理想人格的殉难的确能带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在《兄弟》中,人性的阴暗面亦被用近乎荒诞离奇的讽刺笔调鞭挞入骨,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什么是真实?宋凡平、陶青和苏妈的善是真实,大多数人的冷酷、愚昧、残忍和嗜血更是强烈的真实。利己、贪婪、虚伪,被戏剧化处理的情节高倍放大在每个读者的眼前。这样强烈到近乎偏执的存在足以让你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看之刺眼、不看惊心。

《兄弟》的两个男主角都表现出复杂的人格来,其中以李光头为甚。他的流氓性让你厌弃,他的重情重义却让你感动,他的聪明油滑又让你忍俊不禁。无论何时,他都不是纯善或是纯恶的形象,既不会让人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也不会让人深深喜爱、心驰神往之。提到这个人时,你最有可能的表现是先叹息一声,接着摇头说:“这个人……不好说。”

人性从来都不能用非黑即白来界定;人性的善恶也不是一个人身上坏事与好事的简单减法。在现实世界中,用普世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无疑是正确的,却也无疑是幼稚的。

人性最难揣摩之处,在于它的易变。因为易变,所以既无比迷人,又令人胆寒。在《兄弟》中,林红的变最让人瞠目。从最初那个美丽清纯、一心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到后来背弃丈夫、与李光头疯狂偷情的妇人,再到最后操办皮肉生意、庸俗不堪的皮条客,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是非常惊人的。环境因素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心。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提倡“气节”、“操守”,正是希望人们能够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污泥之中保持自身的信仰和坚持。然而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始终只占少数。因为可贵,因为难以达成,才愈见其重要性。

从情节发展上看,林红的变送上了压倒男主角宋钢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将书中所有人事推入了完全的光怪陆离之中。《兄弟》的下部就这样在荒诞中走向了结局。

(二) 有关命运

俗话中的“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眼里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它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若不是遭逢乱世,脸厚心黑的刘邦绝不能成就一代大业,顶多是个左右逢源的小官罢了。若不是清廷腐败无能,善弄权术的慈禧绝不能左右近代中国历史进程,顶多在后宫权势通天,最后落得一个“奸后”的名声而已。时也,命也;四个字的短短嗟叹,足以高度概括社会环境对一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

当社会总体面貌呈现出的是疯狂和荒谬时,这种影响就愈发明显了。近乎完美的宋凡平在文革中死于同镇人的拳脚和棍棒之下,善良的宋钢在相继失去事业、尊严和爱情后选择死亡,而油滑粗鄙的李光头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扶摇千里,一跃成为一个GDP人物。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君子在时代和社会的大掌之下零落成泥,而小人则如鱼得水、活得风生水起。在畸形的社会中,不正常才是常态。

在《兄弟》中,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是扭曲的。善良诚实正直导致潦倒甚至凋亡,而寡廉鲜耻阿谀奉承则引向财富、地位和成功。这种微妙的作用似乎已经了成为人人心明如镜却绝口不提的潜规则,但是余华却偏偏用电子显微镜放大了来给读者看,甚至是逼读者看、逼读者直面。他的笔触是狠辣的,态度却是轻浮调笑的;除了偶然流露出的沉重情绪,全书的描写似乎都过于轻狎和荤腥,在视觉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冲击,也加强了讽刺力度。

脱离开书来看,余华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段历史的思路,但是这种思路的个人色彩和文人气质都太过强烈,以至于可能会对某些方面过于夸张,或是过于轻描淡写了。在市场经济刚刚兴起的背景下,人心的浮躁和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由此导致的种种怪象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对于这阶段中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降低,文人们的愤慨、无奈和呐喊都是可以令人理解并赞同的,问题在于,他们的愤慨和唾骂究竟有没有言过其实呢?究竟贴不贴合社会的真实形态呢?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文人们的思考是否实用,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如果连这些人都停止了思考和批判,那么社会离变成一滩死水也就不远了。

(三) 其他

《兄弟》在发行时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可以称作“文革卷”,下部则是“现代篇”。两个主角在上部中尚未成人,主要描写他们父母一辈在文革中经受的命运,和两兄弟在患难中的感人情谊;而在下部中,两个主角在成人之后走上了迥然相异的两条道路,最终以阴阳两隔作结。

有人评论道,《兄弟》的下部是狗尾续貂之作,难以与上部比肩。老实说,看书时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下部的风格太过荒诞不羁,与上部并没有一脉相承之感,甚至可以分开成两个故事来看。然而站在作家的立场来看,这样的转变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

文革一向是文艺创作的敏感题材,很多作品都只是隔靴搔痒、点到即止而已,《兄弟》上部中集中笔墨的描写显然有些大胆;而下部的光怪陆离在冲淡了原有的历史感的同时,自然也可以冲淡原有的敏感度。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真相究竟如何,只有作者余华才知道了。

其实独立地看,下部仍然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它极尽夸张荒诞的手法,集中讽刺了改革开放的物质浪潮下,人们的虚荣贪婪的嘴脸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鞭挞了国民身上的某些劣根性,富有张力和表现力。但是对于仍陶醉于上部的历史沧桑、人间浩劫的读者们来说,这种叩问又显然失之厚重了。

【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28ab68ed630b1c58eeb50c.html

《活着—余华《兄弟》书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