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况之广东侨乡

发布时间:2016-04-18 12:37: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广东概况之广东侨乡

广东侨乡概述

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华侨众多。

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近3000万人,其中,华侨华人有2200万人,加入外国籍的占85%以上。他们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广东归侨侨眷人数达2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中山等粤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617万人。潮汕语系侨乡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的归侨侨属580万人。客家语系侨乡主要分布在广东东北部和东南部东江流域一带,有归侨侨眷429万多人。

广东人移居海外,大体始于晚唐或宋初。

早期移民多因通商贸易滞留当地,主要聚居在交通、贸易比较发达的东南亚各地港口。而大批的移居海外则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些出洋谋生的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属自由移民。受本乡海外华侨的影响,多由亲友乡邻引带出洋谋生;另一种是“契约移民”。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殖民地和本国资源,对中国实行“苦力贸易”,从沿海地区拐贩了大批所谓“契约华工”(俗称“猪仔”)出去。这些人被强迫签订卖身契约贩运到海外,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苦力,过着非人的生活和从事艰苦的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契约”形式出洋的华工约300万人,其中广东籍人约占七成。

祖籍广东的华侨,在居住国主要从事采矿、垦殖、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建筑业、渔业等。

华侨在海外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家立业,逐渐积累了资本,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居住国形成拥有相当实力的经济群体,尤其是新一代的华裔,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先进的技术,成为当地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更加提高了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也为居住国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侨居在外的华侨华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再迁移的现象。

一部分原居于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的广东籍华侨华人为了拓展实业或留学后就业等原因,再迁移到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调整了对公民出入国境管理的政策,移民再次出现高潮。除了继承国外祖业、投亲靠友以外,还有通过涉外婚姻、留学等途径出国的。主要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在漫长的移民史上,海外赤子始终与祖国和家乡保持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祖国为家乡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主革命时期,华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支柱。为了祖国的事业,他们倾囊相助,甚至献出生命。孙中山曾誉华侨为“革命之母”。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华侨,尤其是华侨青年,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海外优裕的生活,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祖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广东为世人瞩目。1979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为广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增进了海外侨胞与家乡的相互联系,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广东各地,尤其是侨乡,大量侨汇、侨资以及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为侨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由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办的企事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在广东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邑侨乡

一、 五邑人移民海外的缘由

五邑人最早向海外移民始于何时,目前尚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19979月,新会崖山官冲发掘4座唐代中晚期窑址,出土4000多件上限到唐,下限至宋的陶器及青瓷器物,证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新会人(当时的新会县包括今江门市区、开平、台山全境及鹤山、恩平部分)远涉重洋到东南亚从事经商活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自福建、江西挺进广州一带(包括新会县),政局动荡,人心思迁,一些新会人趁机随阿拉伯商人扬帆出海,前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地避难。南宋祥兴二年(1279),南宋军与元军决战于新会崖门。南宋兵败覆亡,为逃避元军镇压,大批五邑人与诸文武臣,流寓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明末,在新会先后发生了十万农民聚众起义及杜阮人、湖广参政黄公辅起兵抗清,失败后余部逃亡海外。16世纪,西方殖民者凭藉其船坚炮利,侵占东南亚各国,为开发这些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力,派兵到新会等沿海掳掠、拐骗居民前往当劳役。清康熙年初,经两次迁界,使五邑沿海居民流离失所,不少人冒险出洋谋生。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新会潮连人张保仔纠集五邑破产贫民和游民(最多时达20万人),以香港岛为基地,袭击过往的洋船、官船和商船。后张保仔降清,而拒绝随其投诚的几万人漂洋过海,到了菲律宾、婆罗洲、马来西亚等地,此是鸦片战争前五邑人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一次。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国力日衰,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民不聊生,不得不出洋找出路。如咸丰年间,在新会发生有10万人参加的江会红巾军起义,失败后大多起义者逃亡海外。太平天国平南王、新会人黄德兹1864年兵败,率余部乘船数十艘,南渡南海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后聚居新金山(墨尔本),从事采矿、农牧,其后代繁衍达数万人。1848年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开发金矿和修筑铁路,不少五邑人签订"契约华工"合约被带往国外,从而使五邑地区出现了国际性的移民高潮。据统计,从18401876年,五邑人被运往美国的"契约华工"12.4万人。抗日战争期间,商人、侨眷和贫民纷纷移居海外。华侨在海外稍有成就,多返乡援引亲朋,前往协助其事业,华侨、华人的数量日益增多。

新中国成立后,五邑人出外定居,主要是家庭团聚、继承产业或留学深造、从事商务活动等需要而移居海外或港澳地区。改革开放前,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被批准移民的数量很少。改革开放后,侨务政策得到落实,出国和移居港澳人数增加,每年移民到海外和港澳地区人数达800010000人。到1999年,祖籍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367.93万人,约占全国海外侨胞的十分之一。其中华侨、华人216万人。全市有归侨、港澳台同胞亲属196.48万人,占总人口的51.7%。

1840年以前,由于运输工具落后,五邑人主要向邻近国东南亚诸国移民。鸦片战争后,通过契约华工赊单工多往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巴西、秘鲁、古巴、墨西哥、巴拿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移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大洋洲等一些国家限制华工入境后,五邑人以移民东南亚诸国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侨情随国际形势变化,东南亚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再移民到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其中以美国为多,在美国的五邑籍侨胞由二战前不足10万人到1999年增至91.77万人。

二、五邑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情况

五邑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216万人分布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居住在亚洲有21个国家,共42.64万人;居住在美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共155.14万人;居住在欧洲有20个国家,共5.4万人;居住在大洋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6.38万人;居住在非洲有15个国家,共0.17万人。此外,还有0.86万人分别居住在加勒索、红斑岛等1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聚居多以“地缘”有关,即同乡的华侨、华人同居一地,还以“血缘”有关,即同宗族、同姓氏的同居一地。如,江门市区籍的,多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台山籍的在美国高达60%,故有“美国华侨半台山”之说,台山话被称为“小世界语”;新会籍的多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其次是加拿大、古巴;开平籍的多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恩平籍的多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其次是加拿大、巴拿马、多明尼加、墨西哥等。

华侨、华人远离故乡,漂洋过海,居住在不同语言、不同风俗的国家,政治上受到歧视。为反抗外侮,他们守望相助,相扶相济,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于是组织了各种社团。最早在海外成立姓氏社团的是台山籍曹氏的曹家馆,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最早以“冈州”命名的社团组织是新加坡的冈州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40)。因新会古称冈州,故在海外聚居的五邑人至今还常以“冈州”命名会馆、乡会或公所。在美国三藩市的冈州会馆也是比较早成立,建于1849年。1854年后,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江门市区籍的侨胞相继另立会馆。至1999年,五邑籍人在海外和港澳地区设立的社团有722个。

三、为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早期五邑人移居国外,绝大多数是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到南洲群岛和大洋洲的,一般从事开矿、园艺、橡胶种植、土木工程和贸易。19世纪7080年代,移居马来西亚的冈州人,发现近打河一带有丰富的锡矿,遂沿河南下,前往开采,从而发展起锡都怡保市;到北美洲的主要从事开矿、筑路、垦荒和务农;到中、南美洲的,从事种甘蔗、榨糖等。五邑人移居海外,世代相传,学习侨居地语言,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他们以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发一片片沃土,铺建一条条公路、铁路,开办一家家工厂企业,为繁荣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抗击外来侵略者和争取民族独立、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世人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受侨居地社会环境、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华侨社会的构成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思想观念上,从落叶归根变为“落地生根”;②除新侨民外,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③经济收入逐步上升,小康之家增多,不少华裔发展成大财团、跨国公司老板,尤其在东南亚的华人经济有很大发展;④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出现大批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如美国第一位华人州长-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就是祖籍台山人。还有的成为一些国家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香港、澳门自60年代起经济腾飞后,五邑籍港澳同胞的财富大大增加,出现了许多大富豪。

四、支援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侨乡发展作出贡献

在旧中国,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为了谋生,远离故乡受尽洋人剥削、欺凌。他们一方面目睹清朝、民国时期的腐败,人民困苦,有着切肤之痛。另一方面,受西方科学倡明、教育普及、经济发达的影响,极望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自辛亥革命后,他们或投身革命,为国捐驱;或捐资办学,培育人才;或大力支持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或引进科技,兴办实业,成为关心、支持家乡革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支持和参加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五邑华侨热情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而奋斗不息。支持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组织华侨敢死队回国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参与平定陈炯明叛乱,支持北伐等。涌现出了陈少白、刘祥、李海云、邓荫南、劳培、邓泽如、朱赤霓、司徒美堂、伍廷芳等一大批著名人物。还有不少人为此而倾尽家财,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日战争中,五邑华侨同仇敌忾,从财力和物力上支援祖国,有的甚至回国奔赴抗日前线。在当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队员中,绝大多数是台山、恩平、开平籍赴美华人后裔。回国抗战的华侨中有著名英雄,击落日军11架飞机的空军队长吴汝鎏;"孤胆英雄"黄一飞;"空中虎"黄新瑞;"花木兰" 式女英雄李月美,还有战斗在"死亡运输线"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汽车运输队……。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侨乡中广为传颂。在8年抗战中,开平旅美华侨捐款捐物支援抗日达100多万美元,新会籍旅美华侨组成的社会团体,共捐资9600多万美元,认购救国公债11000多万元。

2.引进科学技术,兴办实业

从晚清至民国,五邑华侨为祖国和家乡的富强,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江门五邑各地,第一家发电厂、电灯公司,第一条公路、行车公司,第一家医院、学校,第一家机械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由华侨投资兴建的。江门及各地城镇的中西式楼房或商业建筑,也是华侨从海外引进建筑艺术而兴建的。新宁铁路是由美国华侨陈宜禧亲自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五邑华侨还在广州、海南岛、上海、广西等地投资办实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回乡投资办企业、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从1979200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55亿美元,其中80%是由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投资的。至2000年,全市"三资"企业近2700多家,投资总额达85亿美元。侨属利用侨资办实业不断增多,全市有侨属个体企业2.3万多家,资产总值21亿多元。海外侨胞还为家乡发展外向型经济穿针引线、直接投资、融资、产品销售、引进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3.热心公益事业,举善不遗余力

早在清光绪七年(1881),鹤山旅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筹集资金设立同善堂,作为赈济常设机构,为贫苦大众赠医施药。1920年,新会籍旅港同胞冯平山在会城斥资白银67万元兴办平山小学。1922年,又捐资六七万元购地建景堂图书馆。抗日战争期间,鹤山侨赈会救济贫民达50万人次,仅越南华侨李冠春就捐出大米30万市斤,平粜大米50万市斤,发放棉衣价值达5万元。此外,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学校、办医院、铺道路、建桥梁、设敬老院和老人之家等等公益事业,遍及城乡。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华侨、港澳台同胞更加热心兴办各种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2000年,江门五邑接受捐赠金额达44.74亿港元,共建各类学校2398所(次),面积279万平方米;修建医院、卫生院330所(次),面积71万平方米;敬老院351间,面积24万平方米;幼儿院、托儿所408间(次),面积5万平方米;影剧院、图书馆192间,面积18万平方米;兴建桥梁893座;修筑道路2761千米;兴建自来水工程969宗;水利水电工程350宗;新建侨联大厦97间等。

为了表彰为五邑侨乡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侨胞和知名人士,1993年、1995年和1997年,江门市先后授予三批荣誉市民称号,受荣总人数285人。1997年,授予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称号28人,市区贡献奖称号10人。

潮州侨乡

一、潮州人移民海外的发端。

潮州人民移居海外始于宋元之际。朝代更迭,部分旧王朝臣民逃难国外,从事海上贸易久居异地未回,是早期潮州人出洋的两个主要原因。 南宋末年,宋室兵败退至潮州, 潮人参加 抗元者众,兵溃之后,不少遗民流寓海外。明末清初,潮人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有的同样向海外逃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特别是明代海上贸易有所发展以后,有的潮人通过 海上贸易移居海外。清康熙时期, 海禁渐开,潮州出洋港口由饶平柘林移至樟林,大批潮人才由此地乘“红头船”出洋。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潮州移民出国形成了几次高潮 政局不稳,农村经济破产,自然灾害频仍等是触发移民高潮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潮州的“ 地狭 人稠”,再加上天灾人祸,使潮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潮州人出洋主要旅居于东南亚一带。据饶宗颐《潮州志》载:“潮州地狭人稠,出洋谋生者众,居留遍及暹罗、越南、马来亚群岛、爪哇、苏门答腊等处。”五十年代以后,因印支战乱而又移居,东南亚、港澳台和内地潮人学子出国留学以及涉外婚配移居等诸多因素, 使新一代海外潮人又散布于欧美 澳等世界各地。

二、旅外潮人积极为居留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侨居东南亚的潮人,辛勤开发农林园艺业,积极发展工商业,促进居留地的经济逐步繁荣起来。100多年前东南亚不少地方仍属处女地,流寓到那里的潮人 ,靠着刻苦耐劳的精神和从家乡带来的先进技术,把荒野开辟成农田和种植园,使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和果林场,为当地经济发展立下大功。如海阳县(今潮安县)金砂人陈旭年,于19世纪50年代招集乡人在柔佛开垦荒地,种植胡椒、甘蜜等经济作物,并经营管理柔佛第1—10条港,促进柔佛成为繁荣的市镇 。由于陈旭年开发柔佛有功,被柔佛苏丹封为该州华侨侨长,并在新山命名“陈旭年街”以纪念其劳绩。后来陈旭年在新加坡兴办和发展实业,并建造中国式大厦“资政第”。1984年,新加坡以“资政第”图印发邮票。本世纪初,旅居新加坡的海阳县金石人廖正兴,从当学徒到经商、开发橡胶园产业,以及办学校等公益事业,成绩卓著,获英皇授予“宝星勋章”,新加坡政府还把其侨居所在地命名为“正兴村”。潮侨对泰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海阳县凤塘淇园人郑智勇,旅暹后曾开办“花会厂”,为泰王朝收取巨额税金,帮其克服经济困难,后又开办航运、进出口贸易、银行、碾米厂、印刷厂和报馆,成为当时泰国首富 ,被泰皇加封为“坤伯” 爵衔。潮安县官塘奕湖人谢慧如,旅居泰国60多年,艰苦创业,乐善好施,成为泰国著名的商界巨贾和大慈善家,历任侨团、社团要职,荣获泰皇御赐一级白象勋章。旅居港澳的潮州乡亲,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中有的成为杰出人物。李嘉诚,从50年代创办长江塑料厂、工业有限公司,到80年代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大集团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成为香港首富,居世界华人富豪前列,被评为“千禧年企业家”。香港中文大学荣休客座教授饶宗颐,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就辉煌,贡献良多,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文学家和书画家 ,是百科全书式学者,被誉为学界泰斗,国际汉学大师,荣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和香港特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陈复礼,曾旅居泰国、越南,后定居香港,艰苦奋斗,从当店员到办公司,业余潜心搞摄影,集画意摄影之大成,在中国摄影史上竖立一座丰碑,成为国际摄影大师,荣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证章。

三、海外潮人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建设。

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侨居海外的潮人,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 ,积极支持祖国的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侨居新加坡的海阳县宏安人许雪秋,于1906年在那里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与陈涌波(饶平县黄冈人,在香港参加同盟会,与许雪秋一起追随孙中山辗转于港、泰、新加坡、潮汕等地 ,进行革命斗争)等成为丁未黄冈起义和光复潮汕的主要领导人,为参与创建民国而牺牲,经孙中山批令褒扬,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郑智勇于1908年在泰京谒见孙中山,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武昌起义成功,郑智勇献银元5万赞助新成立的南京中央政府,并派其五公子郑法才带一对大象牙赴宁祝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来又捐赠100万铢泰币给广东省都督府。新加坡廖正兴也在辛亥革命后首捐1万元,带动当地华侨共捐募数十万巨款,支持共和初创的中华民国政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潮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积极投身革命斗争 。潮安县庵埠人许魂,1919年渡洋侨居新加坡,1921年在吉隆坡参加中国国民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海外期间,他创报刊,办学校,发动华侨开展反帝爱国斗争,成为大革命时期华侨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25年秋,他以华侨代表身份回国参加国民党“二大”,历任国民党候补中执委 、海外部秘书长 、中共海外总支书记等职。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参与创建红七军工作,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因遭错杀,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有大批华侨青年回国参加革命队伍,为民族解放和创建新中国而英勇斗争。

四、海外潮人和侨眷爱国爱乡,乐襄兴学育才和公益事业等善举。

潮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情系桑梓,积极支持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早在1916年郑智勇就斥资在其故里淇园新乡创办智勇高等小学 ,并负责办学及学生膳宿等一切经费 1918年和1922年,潮汕遭大地震与“八二” 风灾之害 ,郑智勇捐12万银元修复遭地震溃决韩江南堤 。他还主持“暹罗潮州飓风海潮赈灾会”,带头认捐10万铢泰币,连同泰皇及其他侨胞捐款共25万铢救援潮汕灾区。在新加坡,则是侨领廖正兴倡导,多方谋划,捐得巨款,支援潮汕。从1945—1966年,潮籍旅港同胞庄静庵,独资创办私立绵德小学,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读书问题。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潮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襄助家乡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建学校,办医院,修桥造路,投资办企业,百业蔚起,方兴未艾。20年来,全市海外华侨 、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赠兴办各项公益事业的资金总计近10亿元 ,新建、扩建、修建学校457所,新建托、幼儿园71 ;新建、扩建医院26所,兴办改水项目75宗,改厕工程67宗;赞助兴建文化设施和韩江大桥、江东大桥等城乡建设项目。全市现有三资企业10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侨资企业。归侨侨眷利用侨资侨力创办的侨属企业也达5000家。这些侨资侨属企业,对促进潮州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海外潮人的杰出人物,还在外地多襄善举,对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了突出贡献。李嘉诚对汕头大学的投资已达14亿元,还在潮汕、北京、广州等地襄赞大批文教卫生和其他公益项目,捐资也达10多亿元。荣获广州、深圳、佛山、汕头、潮州、南海等市“荣誉市民”称号。香港潮州商会会长、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先后在粤、豫、川、湘等10多个省市办合资合作企业20多家 ,支持内地的经济建设 。他对沙溪故里、韩师母校,以至潮汕、广州、京、沪等地,捐赠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数十项,捐资总额8300多万元。荣获广东省“热爱儿童”奖章及广州、汕头、潮州等市“荣誉市民”称号。他致力加强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贡献良多,荣获香港特区授予铜紫荆星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48eb0758f5f61fb6366667.html

《广东概况之广东侨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