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蜀僧浚弹琴》赏析稿

发布时间:2018-06-30 14:26: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听蜀僧浚弹琴》赏析稿

律诗的背景

概况:《听蜀僧濬弹琴》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在赏析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律诗的背景有所了解。

律诗指的是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式是全诗共8句,每句5个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三四句、五六句均为对仗句。

发展: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因此我们重点讲唐朝时期的发展。

初唐五律已经完全成熟。特别是沈佺quán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诗》收宋之问诗三卷198首,沈佺期诗三卷156首,绝大部分是律诗。胡应麟:“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rù相矜jīn,时或拙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 五律定型于初唐,沈宋之外,王绩、苏味道、“初唐四杰”、杜审言、陈子昂、李峤qiáo、张说等人颇有佳作。然而其最高成就却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维。这首《听蜀僧濬弹琴》就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可略)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两联间讲

(,即对立,就是指一联诗的上下句平仄互相对立。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偏格二种。

李白的五律像他以道家为主的思想基础一样,是非常飘逸自然的,他的《塞下曲》、《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没有修饰雕琢的痕迹,平仄和对仗,都是浑然天成的。

五言律诗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五代几乎鲜可提及者。宋代近体诗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见。元代崇尚唐诗,近体诗的艺术成就反高于宋代。明清以下,五律名作就更少了。

诗歌赏析

《听蜀僧濬弹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表现音乐的诗作。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诗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qǐ),西下峨眉峰

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

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峨嵋: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县。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挥手:这里指弹琴。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这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响入霜钟:诗人自称。

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余响:指琴的余音。

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这句诗是说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同时也用伯牙善弹的典故衬托出蜀僧濬的高超琴艺。

《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秋云秋天的云彩。

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字意伸足。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以在听琴中时间的飞逝侧面描绘出了琴声的美妙。

分析比较:诗歌中的音乐艺术

唐朝是诗的朝代, 唐诗是诗的巅峰。在精彩纷呈的唐诗中,不乏描写音乐的名篇。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 皆各具独创而异曲同工。在这些杰作中, 诗人们无不驰骋丰富的想象, 充分运用比喻、比拟、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飘忽多变的音乐转化成绘声绘色绘神的艺术形象, 从而把读者带入“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的美妙境界。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qí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bìlì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其实这些听之有音, 视之无形的音乐主要是靠诗歌里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首先, 唐代诗人善于以声喻乐。他们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或能体会到的声音来描写音乐声, 使人读其诗句“ 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的《琵琴行》写江上歌女弹奏琵琶, 乐曲的抑扬起伏变化多端描写得精妙无比。诗中用“ 急雨”、“ 私语” 分别比喻粗重沉浊和轻细柔和的声响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以珠玉相击的声音写出清脆悦耳的音色,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给人以圆润之感。还以“ 间关莺语”喻乐声的欢快宛转, 以“ 冰泉” 比乐声的悲抑凝涩,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则描写乐声暂歇后的激烈进发, 曲终收拨以撕裂丝织品声响来作比。这些生动恰当的比喻, 使读者仿佛听到琵琶声声, 仿佛感受到琵琶女流露的复杂感情。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 如听万壑松” 把琴声写成万壑松涛声, 让人感受到琴声的高亢有力。

其次, 唐代诗人不仅善于以声喻乐, 而且善于以形喻乐。他们往往通过画面把音乐形象展现出来, 把人带入音乐的意境中去。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开头以声喻乐, 写琴声轻柔细碎, 就象青年男女轻声地笑着, 低声地说着, 忽而又小声地吵起嘴来。可是正当人们要仔细寻味它时, 它却突然变了音调“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昂扬激越把人带进威武雄壮的境界。当琴声变得悠扬起来, 诗人刻意使用形象画面“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音乐声仿佛散开在天空里, 象浮云、柳絮漫无边际地浮荡着, 要把人带到远远的地方。在写到琴声越来越高时,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干丈强。” 人们好象不在听, 而是在注视攀登的健儿, 看他们将登上高峰的千钧一发时, 陡然往下一落, 从半空中坠下千丈深渊。作者将听觉和视觉两种不同感官沟通起来, 把乐曲的感人力量用画充分描绘出来。

此外,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还使用浪漫主义手法, 展开想象的翅膀, 超越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通过各种神话传说, 极力渲染李凭秋夜弹箜篌那惊天地感鬼神的音乐效果, 展示出光怪陆离的音乐世界, 让读者随着故事进入神奇的音乐意境。

佛教音乐之泛说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这首诗中看到一个现象至少从唐代开始已有琴僧这一群体他们个人的人文气质艺术情调等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创作———富有禅意的诗歌梵音琴曲不但以艺弘道且拓展了艺术作品的领域和空间

古琴与当时的民间俗乐宫廷音乐等 保持了相当的审美距离在古代音乐中 古琴始终是以一种独特的鹤立鸡群式的文人音乐形态彰显于世人的尽管 古琴音乐不属于佛教音乐仪轨法事的部分 但由于古代文人雅士中佛教信仰的缘故 以及琴僧群体的参与和亲睐古琴与佛教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法缘从古琴文献来看 对古琴美学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禅宗的顿悟说最早把禅理与琴学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人成玉磵(jiàn 他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则无所不通。”这种思想后来被明代著名哲学家文人李贽加以发挥李贽认为声音之道可以禅通 (《焚书·征途与共后语》)。

在唐代外来音乐空前繁荣的情况下古琴泠然避之而到明代之后三教合流思潮和宗教世俗化的影响下颇带异域之风的那罗音乐古代宫廷音乐还有雪域藏传佛教音乐最终还是融入了古琴音乐的世界尽管目前我们对古代琴曲中的佛教音乐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但从明清以来佛教的发展和演变来看佛教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在时间的蜕变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 由此形成了颇具个性色彩的古琴佛曲遗产 对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影响

时间仓促,这里就不能对这点进行展开了,就先讲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4c510f79563c1ec5da71f8.html

《《听蜀僧浚弹琴》赏析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