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31 03:41: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课程前言

下面我就讲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11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那个会议是真正地为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为明年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定调,所以,政府的一些思路在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两个词的相加,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改革已经讲了很多年,特别是在一些外交场合都顺应的国际的说法,即“结构性改革”,现在强调供给侧,连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重大的思路的创新,政府抓经济,政府促改革、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汇聚在这么一个说法上。当中还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为有很深的学术背景,这是一个较学术化的说法,也存在较多的分歧。就供给侧结构改革给大家作一个解读,主要是谈我的一些理解。

分三个方面: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国际上有共识,这不是我们造的词,这个词已经在国际上说了很多年,是一个流行语,它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什么?是如何演化的?讲一下来龙去脉;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的战略作用。在中国,“结构性改革”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内容;第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这一讲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

(一)新兴国家危机的应对之策

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据我所知,国际改革的提法用了国际机构上的一些官方语言,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世界上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但会发生许多区域性的金融动荡。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国家,墨西哥于1994年出现金融动荡,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经过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明星,但最后,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的问题积累起来,爆发了危机。这些危机在经济学界都认为它有某种制度性的缺陷,无论是监管上,许多发生危机的是对风险的控制,汇率自由浮动之后,体系就非常脆弱。

所以,在那个时候,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些新兴国家都希望得到国家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他们作为主流的一个风险管控机构,他们认为,这些国家要援助可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相应地完善其制度,所以,作为一个条件,结构性改革是作为援助的一个条件提出来的,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遇到了问题就要求对财政体制、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的源头——泰国。还有很多,包括前些年的希腊都需要进行改革,整个欧盟/欧元区要救助出现危机和出现问题的国家都有附加条件,要求其实施结构性的改革,这些国家在抗风险上,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存在某种制度性的缺陷、体制性的缺陷,即体制的结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新兴国家、新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展之中确实很有亮点,很辉煌,但也存在脆弱性,所以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改革相关体制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是很合理的,这是最早的结构性的改革,是这么提出来的。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暴露出发达国家也存在体制结构缺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也暴露出发达国家存在的体制性结构缺陷,也需要结构性的改革。美国的监管漏洞,包括欧洲的高福利体制、财政与金融的不配套,都是内生性的缺陷。为什么现在欧洲没有走出来?与体制性的缺陷(有关),不改革其福利制度,而更多的是福利过高,易于累积长期的风险,甚至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有些国家在中等时就改革为高福利,如拉美国家,最后就导致这个社会的动力不足,高失业率的忍受程度可以提高,但动力不足,这是欧洲的问题,所以,它存在制度缺陷。不是新兴经济体、新兴国家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是发达国家也有这些问题,当然,不尽相同。这是从前后的两个例子来讲。

还有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进展来讲,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80年代,美国开始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在英国是撒切尔经济学盛行,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就开始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注重短期还是长期?需求管理是短期的,宏观经济是管总量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80年代产生那些问题,它确实不是需求侧的问题,很多是供给侧的问题,是生产力和管制过多的问题。

所以,八十年代,美国里根经济学供应学派主要有两个政策。第一,给企业松绑减税,降低税负,即中国现在讲结构性减税,当时美国也是减税,减税能促进增长,经济学没有这样的观点,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促进增长,这是凯恩斯的,但它是通过减税,减税以后政府税收就降低了,降低了之后,就削弱了政府公共能力,所以,与凯恩斯主义相反。对企业而言,确实可以提高其投资回报率,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创新积极性的一个功能,最后,它可以反映到GDP的促进上,所以,理论上能讲通,所以我们比较接受减税降费,因为中国的税负相对比较重,结构性减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供给侧的问题,最后创新,最后提高生产力是靠企业供给这方面,所以,供给学派主要是:一是减税,二是放松管制。管制太多了,一放松积极性就高了,一放就活。供给学派是两条:减税+放松管制,这是明显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所以是供应学派。这是供应学派在理论上有对过去理论的一个反思。

在这之前理论上作的很多铺垫,最早的是人类资本学说、人力资源、按人力资源,80年代的流行的内生增长理论。后来,在差不多时期是理性预期理论,这都做了很多的关于经济增长方面了的,到底什么时候使经济稳定增长,人力资本内生增长也主要是人力资本教育,即长期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变量更重要,而不是短期的需求的变化。所以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短期的刺激政策可以被别人预期到,没有作用,无效,要有效就必须走长期工作,要抓教育,抓人力资源的积累,所以将许多的政策从短期转向长期,八十年代做了很多事情,都强调供给侧,也是一个体制结构优化的过程,对供给结构,都相关的体制制度的供应,即市场化的改革,不是指中国发生市场化改革。欧洲的国有比重也是比较高的,后来出现了英国的私有化,最后撒切尔经济学放松管制,是私有化,国际上基本一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际上宏观经济的管理思维的变化是一致的,包括理论上,理性预期、人力资本学说、内生增长理论都是一致的,所以,强调从供给侧,改善供给结构,通过供给结构的改善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提高长期的能力,理论上的共识越来越得到学者的认可。

再是中国,这一届政府上任之后,在外交上有非常宽阔的视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全球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实施新开放战略,在许多场合也在说,我们释放红利是结构性的改革,所以我们也竖起的结构性改革的大旗,这个大旗是呼应性的,你讲我也讲。但现在不是呼应,而是积极地参与实施,所以最终归结为,改革是结构性的改革,改革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国际背景。所以,也是一个国际的共同语言,面对的是一些共同的问题。这是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战略作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1、对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

第二,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重要的战略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分两部分。

第一点,对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在中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基本照搬了西方的需求管理的方式,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刺激政策,因为过去财政政策不仅仅是扩大政府支出,而且还动用国有体制,直接增加投资,所以,比它的力度还要大。

2009年,实施了一系列的刺激方案,其中包括中央的四万亿投资,所以四万亿投资不是当时整个政策的全部内涵,一揽子的刺激计划,是前所未有的力度,空前的,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上一年才4.6万亿,翻了1倍。2009年,M2增长是27.6%,M1是31.2%,贷款增长31.7%,都比常规情况下翻了1倍,甚至当时是1年干了四年的活。四年增长了1倍,一年能够超过四年的增量。所以,刺激力度是空前的。这个问题最后将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是挡了一下,但最后结果是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泡沫导致了库存卖不出去,PPI持续45个月的下降,因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所以,政策当时通过需求侧刺激供给,这是过剩的低效供给,而刺激的来源是需求,增加投资,增加供给。

现在经济下行最重要的压力是前期宽松政策刺激的后遗症,三期叠加,其中有一个“期”刺激的问题,再也不能有刺激政策,所以,需求管理,我们不能过重地用刺激性的政策,要在如何去调动微观市场的积极性,如何去放松管制,如何将短期管理转变为长期管理,这在当时认识得比较清楚的,现在是长短结合,短的还需要,但需要保持在一个底线内,维持在合理区间,进行适当的微调,但更多的力量是调结构、促改革。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过去没有这样的提法,全要素生产力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除了劳动、土地、资源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以外,剩余的是全要素,全要素的增长力是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来源时,那经济增长方式就变成了以创新驱动,不是以要素投入,不是以投资驱动的转变,所以,现在聚焦为什么要重视长期,因为约束就得长期,这些长期约束的体制因素、结构性因素阻碍了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也使潜在增长率不断地下移,要提高潜在增长率就必须要提高全要素增长力,逻辑就在于此,所以,宏观管理、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就开始从短期转变为长期,或是长短结合的思路,这也是自身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背景。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第二,主要内涵。现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什么叫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折中的方法是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结合,这种理解存在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管理,这不是一个概念。结构性改革包括三方面:

1)针对重大的结构问题,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变革

第一个方面,针对重大的结构问题,现在已经存在问题导向,存在重大的结构问题,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大量的农民工,不可市民化,这是结构问题。制造业升级滞后,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多的阻碍,国企和非国企存在着一种不公平的环境,这是体制结构问题。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问题都有一套体制的原因,按道理而言,结构问题解决好了,体制要是完善的话没有什么结构问题,体制不完善,导致了结构不合理,这是因果关系,所以要解决这一结构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体制,我们是通过人为的调整,增加一点,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微调,这是过去的做法,但这是一个短期行为。要长期地解决结构问题,要突破这一结构问题,就必须要在体制上“动刀”,所以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催生和加快结构调整,所以结构调整是连起来的。第一个含义,针对重大的结构问题,对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变革,有问题找原因,并对原因进行改革。这是第一层含义。

2)体制的结构性调整

第二个方面,体制本身不会带来某种结构问题,但体制存在缺陷。欧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没有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但其体制上有缺陷,而且这样一个体制的缺陷有一个共识,无论是西方或中国式的,就认为我们的原有体制不必推导重来,是受到尊重的,所以它主要是针对体制的一些重大缺陷进行改革、修补和完善,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思想,结构性改革带有一个渐进性的改革思想,是一个完善体制,而不是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一个革命式改革,是一种局部优化,但在某些方面需要一个很大的阵痛,需要调整重大的利益关系,习总书记经常讲,改革是调整重大的利益关系,这是主要的阻碍方面,其他相对合理,就剩下几个关键部分,如利率,利率市场化、利率价格,利率是所有产品的价格,它是一个总得,所有都与其相关,利率无法市场化就说明其要素的扭曲,就意味着将所有的价格都扭曲了。所以,针对体制上的一些重大的缺陷,我们进行体制的结构改革,这是第二层含义。

3)结构调整+改革创新

第三个方面,合成。“结构调整+改革创新”或“结构改革=结构+改革”,这两个共同的互动在推进。我们既面临着结构问题,又面临着体制问题,而且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有的没有特别大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影响分配结构,整个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是那么强,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结合起来,“结构+改革”,这是结构改革,这是两个字的合成,这是内涵的三层意思。在中国,这三层意思都有,但现在更倾向于是“结构+改革”的合成,结构性改革是“结构调整+重大的改革举措”,也有一些学者将“结构性改革”解释为一些关键的重大改革,这是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要矛盾、主要方面,这种理解也是很好的。所以结构性改革不是全面的改革,是指对某些关键点,重要的方面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要完成了以后,整个的制度体系,供给体系,就可以完善,所以,要增加有效供给,这是从三个方面,最终,“合成”的说法是三种都有,合成更科学,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之内涵的第二个方面。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加强供给管理

1、供给管理是特定的体制设计

第二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上要避免误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加强供给管理,供给管理要不得。

供给管理是特定的体制设计,国际上讲什么是供给管理?暂时供给供应体制,这是供给管理,分配,严格地按照供给量进行公平均匀的分配,供给制,特定的制度,暂时体制,这是供给制特定的制度设计。在战争年代,特别是二战的时候,这是战争时期的一个特别安排,包括汶川地震抗洪救灾特别的组织形式,这都是特定的供应管理方式。还有一种是七十年代,全球发生通货膨胀,美国出现滞胀,经济增长低迷,甚至是萧条,但价格膨胀,这是滞胀。需求问题解决不了,抑制需求不行,就干脆进行打压,不让价格上涨,冻结价格,对价格进行管制,这是供给管理。管制了以后,企业家肯定不愿意增加生产了,因为生产就亏损了,供给就会越来越短缺,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把价格降低了,是降低的通货膨胀,但实际会隐含着加剧通货膨胀,因为供给不足,生产力无法提高。所以,刺激生产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价格上涨,回报上升了,利润上升了,所以把它卷住了,最后积极性就没有了。所以供给管制里边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时期,采取了某种管制政策,这是供给管理。所以,世界上供给管理在宏观经济学上是很好用的,我不让你供应土地,在房地产上,减少土地供应。现在不让你开车,都是供给管理。供给管理是特定的体制设计,所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是这个意思。

2、中国:供给管理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在中国供给管理跟发达国家的供给管理有相似之处,将非常规变为常态,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供给管理。当年的国家计委组织了一批专家算供给以及如何分配,这也是短缺经济的特征。供给管理是一种经济体制,是一个常态化的体制。

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要用市场来代替计划,代替政府这个手段,过去禁止限制过度的政府干预计划的方式,后来是将计划变成预期,当时是指令性计划,必须完成。

现在大家有一点怀疑的是,最近发生的雾霾,前一段时间很严重,后来没有采取相关的管制,但最近有预计又有雾霾,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它只能作为橙色预警,当时认为是红色预警,所以又进行交通管制,实行单双号,给中小学放假,这看来又是“任性”了,这是供给管理的某种复苏。把一个预测作为一个抉择的根据,这是有问题的,供给体制、供给管理的一个核心是计划者、供给者是万能的,是公平的,这种假设是不对的,而市场的抉择是分散的,但它是有效的。政府与社会有一个分工,更重要的是在自然配置上,特别是在竞争性的行业上。

什么样的方式配置最有效?邓小平先生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式,哪个多哪个少,都不是姓资姓社,这是九十年代“南巡讲话”之后提出的。从竞争性行业而言,资源配置肯定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那是有效的,政府起决定性作用是低效的,所以,就要进行改变。整个改革是打破过去的供给制,对中国而言,供给制度、供给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主要是需求管理,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它企业的宏观经济创造一个环境的同时,解决面临的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体制障碍,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的含义。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强管制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强管制,改革开放正好是这么一个过程,被证明是有效的,所以,应是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强供给管理。加强供给管理,从需求管理变成供给管理的提法,这是有很多问题的,不能这么提,它就是改革,结构调整加上改革创新,这两个相结合,但它不是一个管理概念,不是一个供给管理,是供给侧的问题,体制问题主要发生在供给侧,但它又是为了将供给侧的供给结构、供给能力得到一个明显的提高,所以,供给侧与供给管理不是一回事,所以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不是“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更不是强调供给管理,它是指对供给端进行重大的改革,因为这些供给端的体制影响了供给的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提高供给的效率,优化供给结构,它是改革,不是完全,要放权,而不是收权。是尊重市场,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的瞎指挥。这是一个总结。

(三)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作用

1、完善体制的需要

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作用是解决三大问题,这样才能够将问题解决了。第一点,完善体制需要。最好的制度是要有公平,有活力,奖惩分明,公平、合理、和谐,高协调性,体制完善的标志是公平、活力,对于制度充满信心,大家干得很有劲,充满活力,激励有方,激励有保障,如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面,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都保护得非常好,使违规者得到惩罚,相关的奖惩制度,是完善体制的需要。十八大包括《十三五规划》里都强调,2020年,不仅使发展水平达到小康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体制机制,这是一个重要任务,完善其制度。

2、结构调整升级的根本动力

第二点,结构调整升级的根本动力。结构问题为什么常年累积,而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个根本的原因,新动能为什么发育比较慢,此后是因为有体制机制性的障碍,所以,结构性的体制问题,这些体制问题必须要将障碍搬掉,搞资产重组,不按照规律,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所以,结构调整要靠结构性改革来推动,才能够将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调结构,最终是靠改革,这一点现在越来越形成共识。

3、补短板的需要

第三,补短板的需要。为什么有那么多短板?是因为对这些方面忽略,不重视,是因为那些有外部效应,而制度设计上不太考虑外部效应,民生不太重视,因为民生不能给我们创造效益,很多的做法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污染是我们短板,为什么短板为何会发生?累积这么严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体制安排与保障,收入差距扩大的,造成不公平问题,那也是因为财税制度不合理,所以,许多短板的原因是有其体制基础的,过去靠行政上的划拨和行政上领导的重视,在它不可持续时来加强一把,来补一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家面的调整不是长久之计,长久的办法是制度,补供给制度的短板,完善制度。补短板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要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之法,即制度创新。所以,结构性改革是补短板的长久之策。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是三个方面,完善体制的需要、结构调整升级的根本动力、补短板的需要。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一)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最后一个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我将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重合,一个是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这是三中全会、五中全会都特别强调的一种方法,哪些不方便?哪些老百姓反响比较强烈?哪些对经济发展、稳增长、调结构形成重大妨碍的方面,那就改哪里,问题导向。整个“十三五”规划提出来五个理念,五个理念也是问题导向,因为我们存在五大问题。创新动力不足,就创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针对的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雾霾严重的问题,必须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协调性、不平衡性,它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要加强协调发展,倡导协调发展的理念。开放,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国际的巨大机遇空间未充分利用,但又面临着国际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用一个全球的眼光及新的开放思维,制定新的开放战略,落实到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来拓展空间,提升影响力,同时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是问题导向。共享发展更是问题导向,民生问题是短板,但是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安全,提供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等,相关的负担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理念的提出、改革举措的提出,所以,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改革政策要实际,要管用,要增加获得感,所以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

1、去产能

具体到2016年,要解决这五个问题来追溯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一个重要体制问题是市场化不够,不是市场来决定产能增加还是减少,要是市场的话,它一定是根据需求来的,现在有些行业还是国有主导,国有体制,僵尸企业很多,地方保护。去产能,必须要深化国企改革。去库存,资产重组,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康、体制上存在缺陷,走歪了资产重组的过程,所以将市场资源配置和资源充足的功能给大大地压缩的,所以就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必须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去库存,就要有针对性,有问题导向。

2、去库存

房地产的问题也有体制问题,阻碍了房地产去库存的最大问题是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通过高房价,维护高房价来维持,高房价也刺激的供给,所以,高房价政策是库存增加的一个根本原因,它不符合市场规律。房价可以高,但它都是通过竞争,通过反映的供求关系,但现在的供求关系是扭曲的,是靠货币大量的过度的投放,通过政策的刺激,住房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的放大机制,有发动机没有刹车,没有税的调节,不可抑制其价格上涨,它变成了正反馈,没有负反馈,这是机制体制问题,当然,我们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现在提出的措施上有一部分是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让他们变成新居民。驻地的城市化,就会形成对住房的购买或租赁,这是一个解决办法,住房的租售并举体制。住房制度也需要改革,当然,没有提到税收,但二元体制确实是解决房地产库存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去杠杆

去杠杆,加强风险监控,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就必须对金融体制进行相关的改革,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完善,不然就会酿成(灾难),所以今年的股灾就险些酿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4、降成本

成本问题也是体制问题,高成本问题,除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各种要素成本上升,这是自然的,但利率,这么多货币供应量,利率还这么高,说明金融是垄断的,金融机构没有多少非国有成分,竞争很不充分,管制很严厉,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形成,这是一个体制问题,所以,就要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光降息没有用,而且没有根据,主要是完善相关的金融体制,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拓展,多几种选择,不是光靠银行,各种收费,想贷就贷,想紧就紧,竞争不充分。

5、补短板

补短板都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所以要深化相关的改革,这是问题导向。每一个重要问题都有一个或几个体制方面的(问题),那解决问题,一方面要采取去库存的一些法律上或市场操作上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革相关体制。通过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来化解这些问题,它不会再出现,让它达到一个比较长期的效果,这是供给性结构改革的一个考虑,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

(二)深化具有牵引作用的领域改革

第二,深化具有牵引作用的领域改革。改革到了今天,我们处在深水区,处在一个啃硬骨头(的时期),重大的利益关系的调整都清楚,当中有很多障碍,存在改革的阻力,化解阻力时,如何去深化相关领域?我们做一个梳理,从微观上而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国企改革,至少还有最后一层,现在国企占的领域还是过多,它应是公共领域,现在竞争性行业还有大量的国企存在,钢铁行业一半还是国企,这都是要退出来的,而且相关的体制要进行完善,这是国企改革。

再是价格改革,要素、利率、汇率、电力等垄断产品都需要改革,按照三中全会的说法,主要是对公共产品垄断性环节实行价格管制,其他都不可管制,而且垄断性环节而要引入竞争机制,模仿市场体制来运行,这是微观改革。

宏观改革不外乎是两条,一个是财税制度,一个是金融制度,财税制度不完善,那是很明显的,现在讲个税改革,这不重要。2014年个税总量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才5.9%,降一个点也没多少,更重要的是建立相关的公平税收制度。如何去增加直接税?如何去提高资产税的比重?对资产征税,征收财产税和遗产税,这都是长期考虑,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立法等。现在的富人应该有这种共识,中国的富人太富了,对财产不征税也会导致很多问题。

现在金融改革的步伐较快,但由于国际化的背景,其风险也会较大,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中国货币加入SDR篮子以后,金融发展机遇,金融改革的前景更看好,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汇率的市场化的推进,“两利”的推进以及相关的准入,包括互联网金融的新金融方式的推进,金融的发展结构在不断地优化,这是宏观的。

根本制度性的改革,这与当前的热点也有关,即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释放内需,解决去库存问题,解决内需不足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大的制度性的改革。现在到了一个由二元向一元转换的有利时机,所以,十三五时期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会产生很多好处,当然,要付出很多成本。今天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二个方面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从两个方面,还是从两个角度考虑,最后汇集到那么几个点上,国际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民生领域的改革。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不对的地方去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8651d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e9.html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