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

发布时间:2018-07-02 10:35: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都属于这个品类的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基本品格,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课文所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因文而异,多种多样,但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审识品类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品类繁多的文体样式。其中,古代散文不仅包括具有形象特征的艺术性作品,又包括各式各样的散行文章;现代散文也有所谓广义狭义之分,并且两者还存在交叉现象,互有渗透。所以,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是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域。课本中较为常见的是记叙与抒情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都属于这个品类的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基本品格,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课文所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因文而异,多种多样,但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主体情感表现的整体化。所谓整体化,就是指抒情性散文中的抒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写景、状物紧密融注在一起,而构成和谐的有机统一体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种物感心动的审美理论,说明人的情感受外物影响 ,是对外物的感受而产生的,文章的情感不能脱离外物而孤立地表现。通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体悟到:虽然对同一幅秋景,由于人的心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心情郁闷会满眼冷色,心情欢愉则一片金色。但是,不管是冷色,还是金色 都是人心之物,物使之然,感物所得,离开便无所依附,情与景是辩证统一关系。而这种 “景也不是客观自然之景,而是情绪化、艺术化的,是作家审美投射的人化的自然。因而,情与 景的艺术融注,妙合无垠,始终是古今散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美学境界。就一般抒情性散文的表现特征来看,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总是把写景作为抒情的艺术手段,或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或借景兴感,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其次是主体情感表现的多样化。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的个性气质、艺术风格各异,其散文的抒情特征也迥然有别。但从抒情散文的情感表现规律来看,在教学中,我们可从回荡式(回荡式的情感表现,多是运用重叠、排比的手法,反复吟咏,抒发回环荡漾的情感,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奔放式(奔放式的情感表现,多是善于运用激越情语,倾吐激情,如长风之出山谷,洪水冲决大川,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和柔婉式(柔婉式的情感表现,即善于通过含情的细节描写和心理的细微变化,表现深沉、细腻、柔婉、蕴藉的情感)等几种形式入手来进行分析。

二、欣赏美文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秦牧的《土地》比较典型。作者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棗时间上从今天延伸至,近代,上一世纪,2600多年前乃至100几十万年前:空间上扩展到平原高山,边疆岛屿乃至世界各地。内容涉及历史掌故,现实风貌,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上人间,应有尽有。但如此丰富的材料并非散珠碎玉,而用土地之线,将他们贯穿起来、作者构思也并非脱缓之马,而以热爱土地,建设土地,保卫土地这一僵绳收拢野马。这就是散文结构美的神韵。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的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的我们敢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雨趣二字,乃文之瞳孔,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二)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萧、明净元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天山景物记》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在这里,用华丽描绘织锦耀眼刻画彩霞,用绚烂形容长虹既准确又生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

(三)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相关,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我们还是举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种朦胧美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问。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散文教学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这当然属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范畴,有一定的难度;但既然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该在散文教学中努力追求之,给学生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东西。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教应该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修养和较广的知识面。例如在备课中应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鲁迅散文的深遂,郭沫若散文的浪漫,茅盾散文的俊健,巴金散文的热烈,朱自清散文的隽永,冰心散文的婉丽,杨溯散文的精巧,刘白羽散文的奔放……教师如能对这些大家的风格心中有数,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里需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写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作品,其风格也会各呈异彩的。

可见,散文教学要解决欣赏意境美这个难点,教师自身必须博学并不断拓宽知识领域,逐步提高理论修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散文教学,意义便在于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c9781414791711cc7917d8.html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