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发布时间:2013-12-09 13:24: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安安

摘要:“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是一次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他的创作,相反黄州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词,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艺术成就之高,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风旷达,。文章从东坡心态转变代表作、题材内容、风格几个方面来浅析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心路历程、题材内容、风格

苏轼,一个打不倒的人,一生被贬谪无数次,但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黄州是他在遭遇人生第一次沉重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的地方。但苏轼不是一般人,他是贬谪与流放的达者,他没有消沉,没有绝望。当然苏轼到黄州后心态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些代表其心态转变的词作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心路历程的独特艺术

(一)、寂寞沙洲冷

东坡初到黄州的心情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天,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首词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寒”,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寒而栗”。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样不寒而栗的词在苏轼的词里是很少见的,但乍贬黄州,他“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李方叔书》)。“缺月挂疏桐”,“缺月”挂在“疏桐”上,残缺至极,两个缺并在一块儿,两倍的缺;“漏断人初静”,当时苏轼刚到黄州,没有住在临皋亭,也没有住在东坡雪堂,而是一个人住在定慧院,一个人听着滴漏的声音,嘀嗒、嘀嗒……一声又一声,就像在计算生命的时间,突然滴漏的声音停了,作者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本来还有滴漏声陪伴自己,现在连漏也断了,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了,周围静得可怕。“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此刻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书信,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把自己说成“幽人”,和“孤鸿”作对比,又是两倍的孤独,自己好似孤鸿,好似一只惊弓之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那只孤鸿受了惊吓,飞了起来,自己心里有恨,但却没有人搭理。他恨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恨自己话太多、恨反对变法被贬谪黄州、恨自己的才华太高因诗获罪……所以以前觉得值得骄傲的东西,现在全都转变为恨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鸟哪儿都不敢栖,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最后只能停在沙洲上,但沙洲也只是暂时的,水涨了就没有了,就得重新找栖息之地。

此词归于咏物词,清人陈廷焯《云韵集》卷二说“寓意深远,笔力高绝。此种地步,不惟秦、柳不能道,即求诸唐宋名家亦不能到”,“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艺术上,其造诣如清黄蓼园《蓼园词选》所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诸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二跋东坡乐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阕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苏轼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其艺术之高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轼是个乐观旷达之人,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不能老是像只惊弓之鸟,惊惧苦闷,于是自己找出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慢慢的适应了黄州的生活,心情也渐渐的平复,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此词的小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是一种多好的心态,大家都觉得狼狈、尴尬,但作者看到的却是雨后的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说不要惧怕雨穿林打叶的淫威,“莫听”既是对同行者说,也是对自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说的是面对狂风暴雨唱着小曲、打着口哨镇定自如的缓缓前行,显示了作者藐视风雨的豪情壮志。“行杖芒鞋轻胜马”说在泥泞中行走自然艰难,但是依然觉得轻松,就像骑在马上一样。“谁怕”二字一语双关,不怕眼前的风雨,也暗涉不怕政治之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的一辈子都要遇到风雨,都是披着蓑衣走过一生,这很正常。“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微风吹来了还有些冷,把我们的醉意都吹醒了,你看刚刚还在下雨,但现在太阳不是出来了吗?虽然已经是黄昏了,但起码已经出来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看看刚刚萧瑟的地方现在已是晴天,人生在世也一样,会面对两种天气,晴天和阴天,谁也躲不过,晴天时不要太得意,阴天也不用太沮丧,看透了这个机关,参透了人生的道理,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到此他不在怕什么了,使自己融入黄州的生活。

此词被定为记游词,写的是“道中遇雨”,但是几乎没有正面描写风雨,而是把重点放在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上。作者只是借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但也不必畏缩、不必灰心的思想。在同行者都觉得狼狈的情况下,反方向表现他的旷达、乐观、倔强的心态。

(三)、江海寄余生

苏轼心态的再转变且来看看《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方智范《融理入景,理与景话》:“‘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首词,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由自然景象所激起的万枨触,俱不形诸文字,而只对自然景物本身作了简洁平易的描绘。”但细看起作者的豁达心态也跃于纸上。

开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得很有意思,诗人为什么不说“醉复醒”,这是作者不想醒过来,开始是醒的,后来醉了,然后醒了,接着又让自己醉,一句话写了四个回合。“敲门都不应,倚杖听风声。”怎么敲门都没人搭理,只能自己倚着拐杖听江声,但其实听的是自己心里的声音。“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儿引用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的身体是自然给的,不是自己的,作者感慨,身体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自主,老是被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所扰。但他还是想通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曾吓到了黄州太守,以为他要“逃跑”,但后来一看在家里待得好好的。苏轼虽然反复吟唱“归去”,但他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他的吟唱只是对于陶渊明代表的士人出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已。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东坡的心里真正找到了寄托,找到了归宿,他看懂了、也习惯了世俗的蝇营狗苟,再大的风雨也打不倒他。

到此,东坡的旷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也真正从被贬的苦闷中走了出来。但对于苏轼的黄州词,他心态转变的几首代表作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真正呈现其词的艺术成就。要从其题材内容以及风格上来看他的黄州词才能体会其的魅力所在。

二、黄州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苏东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难看出苏轼自己也承认了再黄州的成就。的确,东坡在黄州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词的创作质量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多,赢得了好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一直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认定东坡在黄州的词是47首;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问世,其中将东坡黄州词认定为65首;进入20世纪末21是世纪初,东坡词研究可以说又出现了高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饶学刚《东坡黄州词目订正》和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的出版,就是苏轼词研究丰硕成果的体现,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将黄州编年词落实到近100首,这个数量占他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还多。

这么大的数量苏东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他在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个成绩?这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探究后原因如下:

1、“乌台诗案”对其身体和精神的打击巨大,心有余悸,不敢写诗,转而写词。

苏东坡平生第一次遭受贬谪流放黄州这样残酷的政治打击,心里极度孤寂、苦闷,他需要排解忧愁,但又不敢用诗,于是他想到了词,词属游戏文字,作“小词不碍”。

王兆鹏从东坡出生于“全身远祸”、“反讽怨愤”、“谑浪游戏”的心理来分析,说他利用“小词”来自由充分地灌装心里的苦酒。同时在黄州期间苏轼对诗和词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反差,他几乎达到了谈诗色变的地步,词是东坡的最佳选择。

莫砺锋则持“东坡的刚强不屈的性格,决定他黄州诗少词多”论。而苏轼之所以不回避词是因为词在时人眼里只是遣情娱乐的小道,并不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和重大意义,不会有人在词里找罪证。

陈冰清提出“以词代诗”、宣泄“谪居的痛苦”观,把词当诗写提升了词的格调和境界。苏奕在《示儿编》里说“子美以诗为文,退之以文为诗,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还有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东坡的词开了新风,词所表达的不再是情爱,不再是酒宴中歌舞助兴的,也不是文人雅士用来消遣的。苏轼在黄州却是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从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得到了提升。

2、忧国爱民之心驱使其以词言志。

苏东坡虽然是个贬谪之人,但是他依然坚持儒家的仕宦文化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初衷始终没变,故而以词言志。100多首黄州词中有大量的比例是在言志,在写民生,在写情谊。

3、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黄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对东坡词的创作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黄州山川秀美,风俗淳美,人杰地灵。“府境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岐在雄镇。”东坡游览了黄州的多个景点,且每游必作,真是形成一个游览、创作的高潮。

4、苏轼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东坡是文学艺术的天才与全才,天资聪颖,但也绝不松懈,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

黄州词如此多的数量预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苏东坡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才气将笔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题材十分广泛。正如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前言中所说:苏轼三百多首词,比北宋任何词人留下的词都多,而且“内容丰富:有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有在受到政治迫害时苦闷而又旷达的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的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故旧深沉的眷念,有对丑恶事物的讥讽;写了火树银花的都市繁华,也写了静谧的农村和渔家;寒夜孤灯的客馆,也写了歌吹热闹的宴会;写了达官贵人,也写了流落江湖卖唱的游女……题材之广突破了前人。”

突破100首,多达107首的黄州词中有10首归隐、隐括词(其中隐括词6首、归隐词4首)、8首赠答词、7首咏物词、7首记游词、7首家妓词、7首回文词、6首渔民词、5首感旧词、5首时政歌谣、5首爱情词、5首寄远词、5首送别词、5首农村词、4首情爱词、4首写景词、2首唱和词、2首丫环词、2首戏谑人生的词、2首言志词、2首集句词、2首写人生的词、1首亲情词、1首咏史词、1首怀古词、1首歌妓词、1首离别词。总达20多种题材内容。

这么广泛的题材,这么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一、将词从“词为艳科”中解放出来。同时苏轼也没有受禁锢,也没有回到词服务于政治统治的老路中来,而是反映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和新的审美情趣,凡举怀古、讽时、悼亡、送别、说理、咏史、宴游、山水等无不可歌之咏之。其二、打破柳永之前的词家,“男子而作闺音”的状况。也就是说柳永之前的词除了表现爱情题材外,词人大多以女性代言的角色揣摩女性心理。但苏轼却以自身的生活为第一表现对象,许多词中都或明或隐的有着苏轼自我。

三、黄州词风格多样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惊人的黄州词,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气势雄浑的豪放词

苏轼开了词的豪放之风,黄州的豪放词最具代表的要数《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将写景、怀古、自伤三重内容包含其中,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但贯穿全篇的则是一种激荡人心的崇高美和悲壮没美,有人说它是“横槊气概,英雄本色”(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有人说它“淋漓悲壮,击碎唾壶”(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也有人说它“极豪放之致”(唐圭璋《唐宋词选释》)。

(二)、委婉缠绵的婉约词

历代词论家大多数都以苏轼开豪放词一派为事实来评其词学成就,对他的婉约词则常轻视或少论。殊不知苏轼的婉约词在其词学中所占比重甚大,而且成就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他对婉约词的创新,更是提升了词的意境及思想。东坡黄州婉约词中最具代表的有一下几方面:

1、高远典雅的言情词

言情词在苏轼的黄州婉约词中占的比重较大,包括的题材有爱情、情爱、寄远、亲情、送别等。如描写宫廷艳情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这首词的语气都是尽情描述男女主人公的良辰美景,可是最后的点睛之笔,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则是“大煞风景”:“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不过,与其说苏轼,不如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煞风景”,诗人不过是在热闹欢情的当儿说了真话而已。凡夫俗子,焉能抗拒时光荏苒,生老病死呢?

词作所描绘之境愈美,情愈深,人愈欢,则流年偷换愈令人感伤难言,如手中一把沙子,在暑热与凉秋之间慢慢流走。无论是如花美貌,还是冰肌玉骨,最后都只剩得香消玉殒;情浓时候,所留下的不过纸上诗篇。

还有描写朋友友谊的《满庭芳·三十三年》,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

再如写离别情的《满庭芳·归去来兮》上阙开头起势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并不是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归隐田园,而是寻找心灵的归宿。“百年强半,来日无多。”则是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强了失意思乡的氛围。后半则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尽话深情厚意,情怀依依。下阙作者则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悲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性格。末尾“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对江南父老的托付,尤感发自肺腑。

2、自然明快的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不沾滞于咏物,而重在寄托遥深,尤其是善于以物写人,从而塑造人物形象,以再现人物高尚的情操和精神风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但作为咏物词的真正代表是《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这首词是苏轼和章质夫《水龙吟》之作的,

上阕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以写意的笔致写出柳絮的特性与命运:柳絮名为“杨花”,暮春时与群芳一起飘落,成为撩人一景,但群芳有人爱惜,柳絮却是任其坠落,始动人情感,“无情有私”由无情说到有情,这也这是杨花的动人之处,“梦随风万里”四句再以杨花神魂叙说情思;下阕将无限幽恨一笔荡开,转而以“落红难缀”之恨引出落花飘零以衬杨花,由笔传情,更深沉地写出杨花委尘的无限悲恨。“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结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将飘零杨花与思妇情思系结一处,那湿淋淋似泪的杨花,恰似思妇的点点清泪。物与人,景与情交融一体,达到浑化无迹之境。

清·沈谦《填词杂说》说“似花还似非花”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此词虽是唱和,但却超越了原版,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著,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又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给予了《水龙吟》高度的评价。

3、自然清新的农事词

黄州词中渔民词和农村词是苏轼黄州词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拿渔民词来说。“渔父”、“渔父饮”、“渔父醉”、“渔父醒”、“渔父笑”以及“西塞山边白鹭飞”都是渔民题材,前四首价值不高,《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较出名。东坡跋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词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初看此词只是一幅风景画,但细看后才发现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古往今来无数人在尘世中颠簸,突然看到这样一个自娱自乐的渔父也别有一番滋味。

(三)、潇洒乐观的旷达词

对词风格的分类明人张綖在《诗余图谱》中说“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说词体大约有二,说明词之体不止于婉约和豪放,这只是从打的方面说的。

除了婉约词和豪放词,苏轼有一部分词属于旷达风格,旷达风格是苏轼黄州词的主导风格。前人曾言苏轼词之旷,陈廷焯说苏轼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超旷中见忠厚”;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东坡之词旷”;缪钺、叶嘉莹《论苏轼词》也有相关的观点,缪钺说苏轼的特长是“超旷”,叶嘉莹女士说苏轼词往往“具有一种哲理之妙悟式的发自内心襟怀方面的旷放”;刘扬忠则认为苏轼词中的婉约之作,也呈现“婉中有旷的特点”。

1、超然旷达的自我形象

在东坡词中凸现主人公主体人格的“我”字以及“吾”、“余”以及自称的“东坡”屡见不鲜。而在词中呈现的都是真实的自我,很少用代言的形式他把真实的自己不虚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据统计东坡的词作中“我”字出现了65次,“吾”出现了19次,表示主体“我”的“余”出现了3次,作为自称的“东坡”出现了17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在黄州词中,表现东坡主体意识的词句也不少:如“且将新句琢琼英,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日出西山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满庭芳》蜗角虚名)等。

苏轼黄州词中多是能体现词人情怀的抒情词,作者或归于乡,“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莲步轻飞。迁客始是归。”(《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或归于青山,“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或归于江湖“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或归于无何有之乡(仙乡),“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念奴娇·凭高眺远》);或归于田园,“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或归于醉,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蜗角虚名》)。种种这些都体现了主人公的旷达形象。

2、描写明快清朗的景色

东坡黄州词中,有大量篇幅写风景以及记游,如《浣溪沙》(山下兰芽段浸溪)、《南歌子》(日薄花房绽)、《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其格调都是明快的。试想一个被贬之人能寄情于风景、能从自然中获取快乐,心态是何等的旷达。

3、传递通达哲理

苏轼不但自己拥有旷达的心态,还将自己生活中所悟哲理传递给世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关于“身非我有”是引用《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说明人拘泥于外物,身不由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和自然一样,有晴天和阴天,但不会一直是晴天或是阴天,要保持好的心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同样蕴含深刻的哲理。

结语

苏东坡一个打不倒的达者,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诗人……这些都不能道出完整的东坡。黄州词是他词作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但只是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是远不足以懂他的,要真正走进东坡的心,还需要更全面的、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两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下两册)[M].北京:中国书店, 2007.

[3][]苏轼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苏轼著,吕观仁注.东坡词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5.

[5]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6]谭玉良.苏轼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郑园.东坡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饶学明.东坡词研究新思维[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 蔡相宗.苏轼词风格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11]赵佳.苏轼黄州词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9.

[12]韩丽霞.论苏轼黄州词[D].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2007.

[13]韩文革.苏轼词《定风波》解析[J].南京:南京大学,2003.

[14]郭杏芳.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J].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0.

[15]杜勍妹.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J].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0.

[16]帅杨.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J].湖北:黄冈市第一医院附属护士学校,2008.

[17]赵伟东.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J].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d7d3224431b90d6d85c704.html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