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穆旦的作品风格

发布时间:2012-06-12 13:4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穆旦的写作风格分析

568 龙萌 10016850852

在写现代汉语的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有穆旦这个人和满腔带有爱国主义的诗。我对中国文学没有什么涉猎,但是此次了解穆旦的很多很多,钦佩、赞叹,任何多的华丽丽的辞藻都描述不了他的出色,任何黑暗都掩盖不住他的光华。

一、 穆旦的个人资料、分析

一)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762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1934年查良铮将姓上下拆分,谐音,得穆旦之名。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19762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只有59的生命的他在短暂的一生充分发挥了了他的光与热,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后,他就从未停止过他文学创作的步伐:日寇侵凌,穆旦写下了《哀国难》;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后于19459月,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630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十年之余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1979平反,但为时已晚。此间他还担任过担任助教、中校翻译官、主编、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员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作者分析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通过这两句我就能了解到穆旦也是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像中国的共产党员一样愿意为祖国人民付出一切、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的诗集、文学作品也能够充分的看出他对于祖国的热爱。穆旦作为一个诗人,他在现代主义这条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承认。

二、 作品分析

一)主要作品及译文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1941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13岁就开始诗歌的穆旦突然停笔写作,有人认为是江郎才尽,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为当时政治气候所迫

二)作品分析

1、少年老成、未老先衰

穆旦在小学二年级写了一篇短文《不是这样的讲》,其内容如下:

呜呜呜呜呜呜

汽车来了

母亲挽着珍妹的手 急忙站在一边

见汽车很快的过去了

珍妹忽然像母亲说道:“这车怎这样的嗅呢?要不是车里的人多,吃饭过多,放的屁吧!”

母亲摇摇头 掩着嘴笑道:“不是这样的讲,这汽车的嗅味,正是他主人家内最喜爱的气味呢!”

这篇短文文字虽然稚拙,其思想锋芒却咄咄逼人,穆旦日后善于观察和讽喻世相的能力也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他一二年级的文章,有些人可能会说心态未免太过于苦大仇深,其实这也是穆旦的一个写作特点,穆旦早期的许多作品的文字所显露出来的都是苍凉、悲切的意味,有人甚至感觉到他未老先衰。正如他《漫漫长夜》中写道:我是一个老人/我默默的守着/这弥漫一切的/昏乱的黑夜,多愁善感也许是诗人独具特色的一点,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以触到他们那柔软的内心那喷薄欲出的文字,像大多数人一样,穆旦正是一个天性敏感而多情的诗人。

2、色调灰暗而滞重、音情沉郁而顿挫

饿——
我底好友,
它老是缠着我
在这流浪的街头。
软软地,
是流浪人底两只沉重的腿,
一步,一步,一步……
天涯的什么地方?
没有目的。可老是
疲倦的两只脚运动着,

这样更加有力的、真切的说出底层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为他们鸣不平,这样也能更强烈的 显示出控诉的力量。这首诗艺术手法比较简单、粗朴,但是也并非毫无特点。首先,这首诗的起结突兀而发人深省,以第一人称切入,避免了复述而产生的隔膜感。

3、受英国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

具有这个特点的代表诗作有《从空虚到充实》,特别是在诗中出现的戏剧性的对话:

这时候我碰见了Henry

他和家庭争吵了两三天,还带着潮水上浪花的激动

疲倦地,走进咖啡店里/又舒适地靠在松软的皮椅上

我该,我做什么好呢,他想

对面是两颗梦幻的眼睛

沉没了,在圈圈的烟雾里

我不能再迟疑了,烟雾又旋进脂香里

一只递水果的手握紧了沉思在眉梢:我们谈谈吧,我们谈谈吧。

虽然在文字方面,穆旦表现出来的是毫无前进方向,但在危险的考验面前,穆旦毫不退却。而这正是穆旦在精神上非同一般的地方。他对个体自我与诗歌艺术的独立精神的坚持和追求,如果说在三、四十年代是一种不愿随俗的自说自话,那么到了政治现实和意识形态全都高度一体化的一九四九年之后便显示出桀骜不训的异端色彩。穆旦关于个体自我的孤岛意识表现得极为强烈。

四、总结风格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散文化,却又属于自己的写作特点,绝不随波逐流。在汉语新诗史上,诗人穆旦犹如一座一度被历史的云雾所残酷湮没的孤岛。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汉语新诗史上诗人穆旦曾以其孤立个体的声音与历史的主要潮流对抗过;而对抗的结果则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被排挤到历史的边缘,乃至被无情地湮没的悲剧。 直到死前也没有得到平反。

近几年,穆旦作为一个汉语新诗史上具有独立意义的诗人逐渐冲破历史的迷雾,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对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坚持,对自我灵魂的严峻正视和探索;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所表现的敏锐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借鉴和对汉语新诗所做的大面积的实验与革新;他的丰富的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诗篇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穿透历史的力量;这一切犹如一座瑰丽无化的宝岛在云开雾散后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召唤着人们去探索他丰富、深邃的奥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15374b2b160b4e767fcf54.html

《现代汉语--穆旦的作品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