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 《我们仨》 导读 (有配套课件)

发布时间:2023-03-01 03:55: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著导读----杨绛 《我们仨》
(首先请大家齐读一段蕴含哲理的话。 一、名句导入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
二、先生杨绛
先生”这个称呼,放在女人身上,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
能称为“先生”的女人都是不普通的,要有大学问、有风骨,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杨绛,就是这样一位读书人。

(一)(先来了解先生的生平)一生壮阔 文字璀璨
杨绛1911717日—20165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锺书夫人。
1911717日,生于北京。从小极为聪明,且爱好读书学习。 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同年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回国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431944年,剧本《称心如意》等相继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5----1978年,翻译《·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1981年,发表《干校六记》。
1984年,散文《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986年,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 1992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3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1219日,丈夫钱钟书去世。 2001年,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20165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小结:纵观杨绛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文字璀璨)

(二)(再来看看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一世情缘 彼此成就
杨绛最出名的身份是钱钟书的妻子。 193221岁的杨绛来到清华当借读生,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钱钟书相遇。“青布大褂、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这是钱钟书给杨绛的第一印象。杨绛形容第一眼的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钱钟书中年时在诗歌里追忆他们恋爱的第一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不知腼洗儿时面, 蔷薇新瓣浸醍醐 颉眼容光忆见初

他依然记得当年的杨绛脸面的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还带着一丝腼腆。杨绛先生对这首诗解释说:“钟书的诗好用典故,诗中第四句红花和雪的典故来自北齐崔氏的洗儿歌,说的是春天用白雪、用红花给婴儿洗脸,希望孩子长大后脸色好看。”这是多么诗情画意的回忆!
1



杨绛一生追随钱钟书,甘愿站在丈夫身后。杨绛曾说,她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但她的才情并没被婚姻淹埋没,也没被才子丈夫忽视。钱钟书的名作《围城》1989年将要搬上银幕前,杨绛为表达主题写了两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曾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杨绛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 “实获我心”。钱钟书还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曾自己写文章说,她的“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他们的爱情被看成天作之合,成就彼此,像童话一样完美。

(三)(接下来谈谈先生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倾其一生,做做学问 1杨绛曾对人讲起,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一星期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2、文革时,杨绛忍受着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折磨,但她对书的热爱始终如一。年近60岁时,被下放至干校。让她去打扫厕所,没事的时候,她就坐在马桶上静心看书。
3、钱钟书曾说自己“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杨绛说“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4、到了100岁以后,杨绛每晚睡前还有翻旧书的习惯。有的书上还留着钱锺书曾经的折角、圈的点、画的勾,她跟着一一细读。
——读书,思考,写作,这便是杨绛倾其一生,最钟爱的事情了。

(四)(最后,我们再仰望一下先生的人生境界)笑待沧桑 心静如水
杨绛夫妇的一生,可谓才情洋溢,但同时也苦难相随。外辱内乱、颠沛流离、亲人离散……整个20纪知识分子该赶上的境遇都赶上了。
1、青年时代,面对日本侵华恶行,她说“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2、文革时期,她被剃了个“阴阳头”。钱锺书急得问“怎么办?”她却说: “总有办法。”她镇定地连夜给自己做了一顶假发。文革中,她仍然坚信“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
3、步入百岁的杨绛,显出智者的仙骨。面庞消瘦,爬满皱纹,却始终一脸祥和。在一次采访中,杨绛说“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在这次采访结尾处,杨绛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我想,我辈读书人,都应该认真品味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努力做到先生那样,“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散文《隐身衣》)拥有一份笑待沧桑、 心静如水的至高境界。

(接下来,让我们怀着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走进她的作品----

三、解读《我们仨》 (一)成书过程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1996 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2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92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散文般的传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34cfda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a.html

《杨绛 《我们仨》 导读 (有配套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