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望天门山》古诗

发布时间:2020-05-17 12:34: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32014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

《望天门山》(古诗)

备课人:孙文光

一、授课次数……………………………………………………………3

二、授课时间……………………………………………………………3

三、授课地点……………………………………………………………3

四、授课人员……………………………………………………………3

五、教学目标……………………………………………………………3

(一)知识目标…………………………………………………………3

(二)能力目标…………………………………………………………3

(三)情感目标…………………………………………………………3

六、具体课程……………………………………………………………3

(一) 教学重点…………………………………………………………3

(二) 教学难点…………………………………………………………3

(三) 教学方法…………………………………………………………4

(四)、教学准备…………………………………………………………4

1)教材分析……………………………………………………………4

2)拓展知识准备………………………………………………………5

3)学生能力调查………………………………………………………5

(五)教学过程…………………………………………………………5

【第一课时】……………………………………………………………5

1)引入课题……………………………………………………………5

2)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5

3)作品朗诵与感受分享………………………………………………5

4)解读诗句……………………………………………………………6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6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6

【第二课时】……………………………………………………………6

“两岸青山相对出”……………………………………………7

“孤帆一片日边来”……………………………………………7

引读全诗…………………………………………………………7

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7

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7

7)课后作业……………………………………………………………8

(六)板书设计…………………………………………………………8

(七)注意事项…………………………………………………………8

(八)风险预测…………………………………………………………8

附录 与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9

附录 李白(以及其他诗人)资料…………………………………9

附录 创作背景资料………………………………………………10

20132014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

备课人: 孙文光

一、授课次数:N

二、授课时间:NNN

三、授课地点:安阳某小学

四、授课人员:孙文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具体课程:

主教:孙文光 助教:待定

(一)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但是由于古诗过于言简意赅,表达上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出入甚大,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相对晦涩的语句领悟到古诗的优美之处,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如果给高年级同学(比如初中、高中)讲古诗,可以从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来全方位的认识古诗,但是小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不同,没有上述的概念,只能直观的认识诗,这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

3在课堂上讲述(尤其是讲述古诗)时,会用到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引用时很可能出现“教师在台上讲述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在下面一头雾水”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

1想象法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自己行使在江面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画图法让学生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分为课上作画和课下作画两部分

(四)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所感,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触。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气象的描画,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拓展知识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李白(或者其他诗人)的与本次教学有关的简单易懂的诗句。(见附录

3学生能力调查

课前通过询问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情况,尤其是学生们在以往的教材上学过那些古诗,做到对学生的大致水平有所估计,以便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课题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会游泳(坐船)来引用课题,具体方法如下:问男生是否会游泳(坐船)游泳(坐船)时发现了什么现象导入李白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2)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

李白资料(以及其他诗人)见附录注意对李白的介绍不要过于官方化既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李白的伟大之处又不能使他过于有距离感(高高在上)。

背景资料见附录注意对背景的介绍要将生硬的背景故事化让学生们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去接受这样的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此诗。

3作品朗诵与感受分享

随机提问一位同学起立朗诵此诗朗诵完毕之后询问其对诗中意境的理解,(若有读音、断句等错误,先做纠正)之后询问其他同学(12人)的理解;留下悬念:同学们理解的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注意:不管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4)解读诗句

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步骤-1介绍天门山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

步骤-2:重读,所有人。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步骤-1: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碧水);

步骤-2: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至此回);

步骤-3理解“至此回”——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

步骤-4:重读,单人,所有人。

【第二课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

步骤-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3min,等待结果);

步骤-2:提问理由。等待正确答案:“在船上”,理由: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步骤-3:关键词解释:“出”——联系开始提问的游泳的经历,解释动静关系。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步骤-1:读末句,提问意象(即景物);

步骤-2:课堂提问黑板画图(2人,对比)。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引读全诗

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望见了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一道道狭窄的河道,终于看到——“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

要求课堂尝试背诵,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背诵

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

要求课堂尝试默写,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默写。

7)课后作业

背诵本诗;

默写本诗

用画笔描绘本诗

(六)板书设计

(七)注意事项

1时间若有剩余,可以稍微对古诗的格式、音律等常识(见附录IV)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做为课程要求;

2)对于课堂上不能完成“课堂背诵(高级要求)”和“课堂默写(高级要求)”,要注意照顾到学生感受,做好课堂与课后的衔接。

风险预测

1课堂发挥性的提问,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学生不主动配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过于活泼,导致课堂乱成一团;

2可能会出现(而且很可能出现)老师自己讲一些自以为很简单的知识,学生却一头雾水的情况。

附录 与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附录 李白(以及其他诗人)资料

其他诗人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多才而短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变幻莫测;

诗佛--王维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 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李白

李白,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祖籍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二十岁时一个人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结交朋友,拜谒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附录 创作背景资料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说此诗为开元十三年作,并说:“是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当涂时作更无寓意”。郁贤皓《李白选集》云:“全诗朝气蓬勃,当是开元十三年(725)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这首诗描写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长江景色,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江山图画。俞碧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大江自岷山来,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

20145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5901f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3.html

《教案2《望天门山》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